[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D 1181经:本经记述佛陀为天作婆罗门演说世之布施福德良田。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70

  1181经:本经记述佛陀为天作婆罗门演说世之布施福德良田。

  释迦文佛住世后期,随着年岁已高,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犹如破车,捆绑而行”。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佛陀率领一些贴身弟子从摩揭陀的王舍城出发,一路向北,在毗舍离境内的聚落安居度雨季时,老人家患了重病;病愈后继续前行,途中接受了铁匠纯陀的供养与皈依,结果食后患了痢疾而导致腹泄。实际上佛陀自中年以后,一直备受背痛的困扰——大约是背部中枢神经的疾病。有时我们会发出疑问:佛陀既为佛,怎么会生病呢?因为《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中写得再清楚不过:“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非杂食食,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住世期间却屡遭不幸,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说佛陀一生共经历了十次大灾难,分别是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佛(暴志)、奢弥跋谤佛和被木枪刺脚、被掷石砸出血、食马麦、受苦以及患头痛、患背病、患骨节痛等。那么佛陀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多的灾难呢?唯一可以解释的便是人生的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佛陀这种慈悲示现,无非是让世人明了因果业报的毫厘不爽,并生起色身无常与无我的信念。是故《大般涅槃经》说:“云何当有若病苦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本经中记述的是佛陀在拘萨罗国一带人间游行,至浮梨聚落,住在天作婆罗门的庵罗园中。此时陪侍佛陀的侍者是优波摩尊者。佛陀此时身体不太好,经中说“正患背病”,于是对优波摩说:“汝举衣钵已,往至天作婆罗门舍。”当优波摩尊者赶到天作婆罗门家里时,正值天作婆罗门正在堂中理发。优波摩尊者见状,只得在门外耐心地等候。但是天作婆罗门眼神挺好,一眼就见到尊者站在门外,于是他便招呼尊者:“大师,我能帮您点什么吗?”尊者优婆摩回答说:“佛陀正在患背痛,请问居士您家里是否有医治此疾病的药呢?”(“罗汉世善逝,所患背风疾,颇有安乐水,疗牟尼疾不?”)天作婆罗门一听说佛陀身患背痛,不敢怠慢,立马准备“以满钵酥、一瓶油、一瓶石蜜”,然后使人担持,并持暖水,随尊者优波摩至世尊之处,“以涂其体,暖水洗之,酥蜜作饮,世尊背疾即得安隐”。从这段经文叙述中,黠慧的医生或许从中汲取到治疗背痛的药方。后来天作婆罗门又向佛请教了一个问题:“何言婆罗门,施何得大果?何等为时施(恰到好处的布施,雪中送炭),云何净福田?”佛陀回答说:“若人将心中的烦恼悉除蠲除,身口意三业都得清净,而且得到宿命、天眼、漏尽三明,了知三世而心得自在解脱,这便可以称作婆罗门。供养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之为‘时施’,这样的圣人便是人间的大福田。”

  文章最后对布施的话题再作一点补充。布施有多种,我们一般讲三施,即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此外还有四施、八施、十施之说。这里介绍一下七种布施,主要有:第一是和颜施,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人都保持和颜悦色;第二为言施,大约相当于软语或爱语,多说鼓励安慰的话;第三为心施,存好心,处处替人着想;第四为眼施,看人没有分别心,眼光中总是流露出慈悲与仁爱,而不是“狗眼看人低”;第五是身施,力所能及、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人,争当活雷锋;第六为座施,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这既是美德,也是布施;第七是察施,即济人所需,时时体察他人的内心感受(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要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布施的门槛很低很低,并非高不可攀:大到慷慨解囊,小到软言相慰,这些都是布施。可以说布施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行布施。当今社会里所推崇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同样是布施。(12.28.)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E 1182经、1183经:此二经叙述佛陀在林中宴坐,得到婆罗门的赞叹。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C 1180经:本经叙述佛陀至婆罗门长者大会之中,为诸婆罗门说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C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
 漫说《杂阿含》(卷三)~A 第59经(生灭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B 1270经~1274经:此五经叙述天女..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E 965经名叫“郁低迦经”,郁低迦是位外..
 漫说《中阿含》(卷七)~C 三、分别圣谛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A 一、行欲经
 漫说《杂阿含》(卷六)~E 第133~138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C 三、优婆塞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七)~B 二、郁瘦歌逻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D 586经(利剑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用佛与做佛[栏目:仁焕法师]
 从佛教多元弘传回顾佛教教育的发展[栏目:佛教与教育]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李通玄)[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一章 做正信的佛教徒 第三节 三种理想与追求——佛教徒的类型[栏目:宽见法师]
 You Buddhists are too concerned about ants and bug..[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善生经[栏目:白话佛经]
 人间菩萨 内在心思的涵养[栏目:证严法师]
 ○自性的大光明藏[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楞严经》来之不易[栏目:传喜法师]
 圆满你的孝顺[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