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N 1288经:本经阐说如法布施的福报功德。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58

  1288经:本经阐说如法布施的福报功德。

  一位天人说偈而请佛印可,偈为:“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我们在行布施之时,往往注重于形式与程序的程式化,实际上便是“著相布施”。天人所谓的布施,即注重于心布施。倘若在布施之时,心里却十分地舍不得,那布施的功效必将大打折扣。有布施之行却无布施之心,这本来就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故而天人说“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甚至反而不如不布施呢!

  佛陀的回答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可以分为六个小节:

  1、贫穷却不肯布施。“怖畏不行施,常得不施怖;怖畏于饥渴,悭吝从怖生。”我们人人都害怕贫穷,都羡慕大富大贵。若将贫穷视为不肯布施为理由,则无法站得住脚,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世及他世,常痴饥渴畏,死则不随死,独往无资粮。”原因是我们此生贫穷而不布施,死后因为没有布施功德作为资粮,故而下生也必然低贱贫穷,最终使自己越来越迫近于赤贫。

  2、贫穷而知布施。“少财能施者,多财难亦舍;难舍而能舍,是则为难施。”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有些人虽然一贫如洗,可是他们却知道广行布施,力所能及地为大众做好事,想方设法帮助他人,替他人排忧解难。相反,有些人财大气粗,却吝啬十分,只顾自己挥霍而不顾他人死活。所以佛陀说“难舍而能舍,是则为难施”,自己明明有困难,却千方百计行布施,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可贵难得啊!

  3、布施当如法而行。“无知者不觉,慧者知难知;以法养妻子,少财净心施。”布施不是倾己所有,要将适当比例的财物留作父母及妻子儿女的生活、学习费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尽力去行布施,则更符合佛法精神。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在讲行布施时,充分考虑到人己兼利,十分人性化。

  4、布施用途需如法。“百千邪盛会,所获其福利,比前如法施,十六不及一。”一些人习惯于行布施,但是从来不分对象,花钱无数去祭祀,举行“百千邪盛会”,虽然钱花了很多,却收效甚微。

  5、财施的来路要正确如法。“打缚恼众生,所得诸财物,惠施安国土,是名有罪施。”这里讲到了“有罪施”,事实上回答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说,有些贪官污吏、暴发户们到寺院里出手很大方,但是他们钱财的来源却很有问题;一些工厂主对工人百般盘剥,榨取工人的血汗钱(剩余价值),然后拿着这些很有问题的钱财去做功德,虽然也有功德,但是毕竟已经造下了恶业,这便是“有罪施”。

  6、布施应平等如法。“方之平等施,称量所不及,如法不行非,所得财物施,难施而行施,是应贤圣施,所往常获福,寿终上生天!”平等布施且能恭敬布施,这便是符合于圣贤布施之法。这样的布施,无论生前殁后,均能获得无边的果报。(4.3.)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O 1289经:本经叙述佛陀遭受“金枪刺足”,却能做到正念正智,堪忍自安。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M 1287经:本经叙述何谓“正士”、何谓“正士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P 1078经:此经叙述为沐浴异比丘与天神..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B 第285经(佛缚经):本经属于佛陀忆述性..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J 916经 刀师氏来到佛所,佛陀问他....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C 1166经:本经叙述触与受的关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F 1114经与1115经叙述帝释天与阿修罗..
 漫说《杂阿含》(卷十)~B 第260经(灭经):主要内容是叙述五受阴是..
 漫说《中阿含》(卷十九)~A 一、梵天请佛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六)~C 二、裸形梵志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L 1143经:本经记述迦叶尊者为比丘尼说..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念与命运(三) 第七章 心念与子嗣 有德兴家,贪财败家[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4.问曰:云何名檀?[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栏目:临终关怀]
 回头是岸[栏目: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忍耐就是力量(星云法师)[栏目:忍辱]
 空性的现实意义[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念佛如何才能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除骄慢信佛语[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人才为本[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栏目:杨曾文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