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I 1302经:本经与1301经大体相仿,叙述如何与“正士”(善知识)交往。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53

  1302经:本经与1301经大体相仿,叙述如何与“正士”(善知识)交往。

  天子问佛:“何人应同止?何等人共事?应知何等法,是转胜非恶?”

  此位名叫“尸毗”的天子所问的乃是世间人与人相交时的世间处置法。在平常工作学习中,我们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比较好呢?与什么样的人共事能获得助益而避免学坏呢?这便是我们平常所注意的交友之道和同事之道,即古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佛陀对此回答是:“与正士同止,正士共其事;应知正士法,是转胜非恶。”关于何谓“正士”以及何谓“正士法”,我在第四十八卷的1287经中对此已有大略的阐述。当然,这里的正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善知识”。亲近于善知识,与善知识同进退,则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助益。

  关于善知识的标准,《华手经》列为四种,即“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者常能随顺教化”四种,入于善法、阻障不善法、入于正法且能随顺教化,这样的便是善知识。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观》将善知识列为三种,即外护、同行、教授。所谓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泛举而致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调和得所,旧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所谓同行者,“行随自意及安乐行,未必须伴,方等般舟行法决须好伴,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所谓教授者,“能说般若示道非道,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决了,善巧说法,示教利喜,转破人心,于诸方便,自能决了,可得独行”。而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将善知识分为五种,具体为:证德(对戒定慧三学有实修证)、教德(能深入经藏而教导大众)、达实性(深入正法)、悲愍(具慈悲心)以及巧为说(善巧方便说法)。

  以上所说的“正士”或善知识的要求都很高,可谓旷世难逢。所以还是印顺老法师说得极为中肯:“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在人心浮躁、都找不着北的今天,若遇见比自己高明之士,自然视为神明,虚心纳教为要是。(4.22.)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J 1303经:有一位名叫月自在的天子来诣佛所,向佛陀述说自己的一些心得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H 1301经:本经叙述当如法亲近沙门。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E 五、求解经(186)
 漫说《杂阿含》(卷六)~C 第121(死灭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M 987经: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于二法依..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D 四、何苦经
 漫说《杂阿含》(卷七)~C 第149经~第171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F 855~858经(难提经):在此四经之中..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G 1332经~1335经:此五经叙述天神警..
 漫说《杂阿含》(卷二)~L 第50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I 915经是刀师氏诘问于佛:“若欲安慰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密不同的坛城及修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为什么要学佛[栏目:法藏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四)~J 第98经(耕田经)[栏目:界定法师]
 Tibetan Buddhism and Our Daily Lives[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8[栏目:印海法师]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一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三课(四)依靠观修生起无常的体验[栏目:圣者言教]
 阿含经菁华节录·柒、医心智慧[栏目:阿含经菁华节录]
 佛典电子化探索[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佛教徒[栏目:格桑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