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93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什么样的人可以度过生死洪流?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攀无住处”并能永远也不会没溺呢?佛陀回答说:“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一个人若能了脱生死,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欲要了生脱死,其前提必须是要脱离种种烦恼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实在是太多太多。勿宁说绝大多数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长年累月亲近佛法僧三宝的檀越们,甚至身居佛门多年的比丘、比丘尼们,若想做到少烦无恼,也绝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戒律,佛门里有清规戒律,社会里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准则或规范。我们纵然是在人情往来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会饱受舆论的谴责,使自己灰头土脸。而佛教里的“戒”,从表层来讲是一种遮止,从深层来讲却是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自律。当我们每遇至内外二境时,我们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实仅靠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加以支撑,这个东西便是“内正念”与“内正思惟”,具体来说,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内在的禅定功夫。只有将此二者很好地把握并正确运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爱”。在修道上若能达到如此境地,却是需要极高的忍韧功夫以及“昼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恒。我们常说让自己和别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导大家对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涟漪,做到“波澜不惊”。这个“放下”,就是本经中所提到的“贪喜悉已尽”,不单是欲界的贪喜不存,乃至色界、无色界的贪喜均以稀薄无痕。能做到这些,“不没溺”方能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于难测”,那便要如实证得阿罗汉的圣位,方能最终兑现。(5.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W 1317经、1318经:此二经为迦叶天子赞叹比丘的功德。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U 1315经:此二经记述栴檀天子向佛请教如何做方能不堕于三恶道。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K 1257经:本经叙述时光流逝之迅速。..
 漫说《中阿含》(卷九)~C 三、郁伽长者经(上)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J 1005经:本经是佛陀回答天人的四个问..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D 四、青白莲华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H 第252经、253经、254经(沙门婆罗..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G 931经、932经的重点是谈“六念”..
 漫说《中阿含》(卷十)~G 十、本际经;十一、食经(上、);十二、食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K 第247经(习近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E 673经~680经(五力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A 1164经:本经思辨性比较强,主要阐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以三种安忍来面对修行中的一切困难[栏目:达真堪布]
 家人第一次参加放生时泪流不止,这是为什么?[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何谓身要七支坐法?包括哪些方面?[栏目:上师瑜伽精要之每日一问]
 圣者言教 第四课(二十三)菩提心摄持的善法功德无量[栏目:圣者言教]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栏目:菩提大道]
 药师法门(文珠法师)[栏目:药师佛·文集]
 明发菩提心(道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法要义 自序[栏目:陈燕珠居士]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5[栏目:印海法师]
 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达亮)[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