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87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什么样的人可以度过生死洪流?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攀无住处”并能永远也不会没溺呢?佛陀回答说:“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一个人若能了脱生死,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欲要了生脱死,其前提必须是要脱离种种烦恼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实在是太多太多。勿宁说绝大多数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长年累月亲近佛法僧三宝的檀越们,甚至身居佛门多年的比丘、比丘尼们,若想做到少烦无恼,也绝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戒律,佛门里有清规戒律,社会里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准则或规范。我们纵然是在人情往来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会饱受舆论的谴责,使自己灰头土脸。而佛教里的“戒”,从表层来讲是一种遮止,从深层来讲却是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自律。当我们每遇至内外二境时,我们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实仅靠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加以支撑,这个东西便是“内正念”与“内正思惟”,具体来说,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内在的禅定功夫。只有将此二者很好地把握并正确运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爱”。在修道上若能达到如此境地,却是需要极高的忍韧功夫以及“昼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恒。我们常说让自己和别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导大家对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涟漪,做到“波澜不惊”。这个“放下”,就是本经中所提到的“贪喜悉已尽”,不单是欲界的贪喜不存,乃至色界、无色界的贪喜均以稀薄无痕。能做到这些,“不没溺”方能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于难测”,那便要如实证得阿罗汉的圣位,方能最终兑现。(5.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W 1317经、1318经:此二经为迦叶天子赞叹比丘的功德。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U 1315经:此二经记述栴檀天子向佛请教如何做方能不堕于三恶道。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B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C 三、波罗牢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E 五、水喻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三)痴慧地经(199)
 漫说《中阿含》(卷十六)~A 蜱肆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J 638经:本经记述了舍利弗尊者因病涅槃..
 漫说《杂阿含》(卷六)~B 第116经~119经(我尽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B 1082经:有一位比丘入安陀林.....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N 1307经:本经赞誉修习八正道所成就的..
 漫说《中阿含》(卷九)~F 六、手长者经(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6.一句话的力量[栏目:动物的故事]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菩提品第二[栏目: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僧祐律师评传[栏目:湛如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八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关于香巴噶举的对话[栏目:雪漠]
 比丘(bhikkhu)[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危机意识[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摩晒陀 Mahendra[栏目:南传佛教人物]
 上善若水,向善若水[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