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长阿含》(卷九)~B 五成法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90

  10、四证法:即四种沙门之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五、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

  1、五成法:即五灭尽枝(五种灭尽而证涅槃之法):第一为信佛的十种德号都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第二为无病,身常安隐;第三为质直而没有谀谄,直趣于如来涅槃的径路;第四为专心不乱,讽诵不忘;第五为善于观察法的起与灭,以贤圣之行而尽于苦本。

  2、五修法:即五根,①信根,②精进根,③念根,④定根,⑤慧根。

  3、五觉法:即五受阴,①色受阴,②受受阴,③想受阴,④行受阴,⑤识受阴。

  4、五灭法:即五盖(盖为盖覆,将心性盖覆而障碍善法的生起),①贪欲盖,②瞋恚盖,③睡眠盖,④掉戏盖,⑤疑盖。

  5、五退法:即五心碍结(由五种碍念而生的烦恼):第一就是比丘之疑佛,疑佛后,就不会亲近,不去亲近后,就不会恭敬,这就是初心碍结。其次,比丘对于②法,对于③众(僧),对于④戒,都有穿漏(漏洞不完具)之行,有不真正之行,为污染(烦恼)之行,而不亲近于戒,也不起恭敬心,这就是第四心碍结(包括第二之法心碍结,第三之众心碍结)。再者,比丘对于梵行之人,⑤会生恶害之心,心会不喜乐而出忿恶之言,去毁骂梵行之人,这就是第五心碍结。

  6、五增法:即五喜本(正定之中的五定要素):第一为悦,第二为念,第三为猗,第四为乐,第五为定。

  7、五难解法:即五解脱入(为解脱的五境,学佛而获得的五种欢喜心。①闻法,②受持讽诵,③为他人说,④思惟分别,⑤于法得定)。如果比丘精勤而不懈,乐于闲静之处,专念一心,对于未解的能得解,未尽的能得尽,未安的能得安。哪五种呢?①如比丘听佛说法,或者听闻梵行者之说,或听师长之说,而思惟观察,而分别其法之义,而心得欢喜,其心得欢喜后,便会得法爱,得法爱之后,身心就会安隐,身心安隐后,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后,就能得如实智,这就是初解脱入(闻法)。②比丘受持讽诵,也会欢喜,③比丘为他人说,也会欢喜,④比丘思惟分别,也会欢喜,⑤比丘于法得定,也是同样欢喜。

  8、五生法:即贤圣五智定。第一就是修习三昧(禅定),而得现乐后乐(现世得安乐,后世能得乐果),而生内外智。第二就是贤圣无爱(圣者不会有爱染),而生内外智。第三就是诸佛贤圣之所修行,而生内外智,第四就是猗寂灭相,单独而没有伴侣,而生内外智。第五就是对于三昧,而一心入,一心起(精神集中,至于心的透明化),而生内外智。

  9、五知法:即五出要界(导引而至于涅槃的五要素。①欲出要,②瞋恚出要,③嫉妒出要,④色出要,⑤身见出要):第一就是:比丘对于欲,并不喜乐,不怀念,也不去亲近,但念于出要,而乐于远离,而亲近不怠,其心为调柔,出要离欲。由于欲而起的漏,也已尽于舍灭,而得解脱,这就是①欲出要,②瞋恚出要,③嫉妒出要,④色出要,⑤身见出要,也是如此。

  10、五证法:即五无学聚(五种无学之聚,也就是成就无学所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法聚):①无学戒聚,②无学定聚,③无学慧聚,④无学解脱聚,⑤无学解脱知见聚。

  六、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

  1、六成法:即六重法(六种可互敬之法:①身,②口,③意,④利养,⑤戒,⑥见,所谓六和敬)。如有比丘修学六重法的话,就可敬可重,而和合于大众,不会有诤讼,独行而无杂闹。那六种呢?①身常行慈,而敬重梵行之人,住于仁爱之心,就名叫做敬重之法。可敬可重的,和合于众的,而没有诤讼,而独行无杂闹。②口常行慈,③意常行慈,④与人共食(由于法而得养,以及钵中之有余的食物,就会达到利养,不分彼此,戒除人我之别)。⑤不犯毁戒(圣者所行之戒,乃不犯不毁,并没有染污,为智者所称,善于具足受持,成就定意)。⑥具足正见(成就贤圣的出要,平等而灭尽苦恼,以及诸梵行,为可敬可重,和合于众,而没有诤讼,独行而无杂闹)。

  2、六修法:即六念。①念佛,②念法,③念僧,④念戒,⑤念施,⑥念天。

  3、六觉法:即六内入:①眼入,②耳入,③鼻入,④舌入,⑤身入,⑥意入。

  4、六灭法:即六爱(六根对于六境而生六识,根与境与识之三和合,就为之触,由于六触而生六爱如经文)。①色爱,②声爱,③香爱,④味爱,⑤触爱,⑥法爱。

  5、六退法:即六不敬法,①不敬佛,②不敬法,③不敬僧,④不敬戒,⑤不敬定,⑥不敬父母。

  6、六增法:即六敬法,①敬佛,②敬法,③敬僧,④敬戒,⑤敬定,⑥敬父母。

  7、六难解:即六无上,①见无上,②闻无上,③利养无上,④戒无上,⑤恭敬无上,⑥念无上。

  8、六生法:即六等法(六根对于六境的关系为相依相关而无偏,无喜无忧而安住于舍,而得以相续,故为六等法)。①眼根看见色境,而无忧无喜,而住于舍而专念,②耳听声,③鼻嗅香,④舌尝味,⑤身感触,⑥意知法,都同样的不喜不忧,而住于舍,而专念。

  9、六知法:即六出要界(导引而趣于涅槃的六种要素),具体为:慈解脱、悲解脱、喜解脱、舍解脱、无我行、无想行。

  10六证法:即六神通(六种不可推理想象而自由自在的神通),第一为神足通证(证神足适),第二为天耳通证(证天耳通),第三为知他心通证(证他心通),第四为宿命通证(证宿命通),第五为天眼通证(证天眼通),第六为漏尽通证(证漏尽通)。

  七、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

  1、七成法:即七财(见道以后的圣者,主要是拥有精神财富),①信财(信受正法),②戒财(持戒律),③惭财(自分有惭),④愧财(于人有愧),⑤闻财(能闻正教),⑥施财(舍施一切而没有染),⑦慧财(智慧照事理)。

  2、七修法:即七觉意(七觉分,七菩提支)。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3、七觉法,即七识住处(识就是心识,住为安住。指其识乃随所感报,而安住)。①身异想异识住,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②身异想一识住,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③身一想异识住,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④身一想一识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⑤空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有色处。⑥识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⑦无所有处识住,超出一切识无边处。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4、七灭法:即七使法(七随眠,为烦恼的别称)。①欲爱使,②有爱使,③见使,④慢使,⑤瞋恚使,⑥无明使,⑦疑使。

  5、七退法:即七非法。①无信,②无惭,③无愧、④少闻,⑤懈堕,⑥多忘,⑦无智。

  6、七增法:即七正法。①有信,②有惭,③有愧,④多闻,⑤不懈堕,⑥强记,⑦有智。

  7、七难解法:即七正善法(七善人法)。①好义,②好法,③好知时,④好知足,⑤好自摄,⑥好集众,⑦好分别人。

  8、七生法:即七想。①不净想,②食不净想,③一切世间不可乐想,④死想,⑤无常想,⑥无常苦想,⑦苦无我想。

  9、七知法:即七勤。①勤于戒行,②勤于灭贪欲,③勤于破邪见,④勤于多闻,⑤勤于精进,⑥勤于正念,⑦勤于禅定。

  10、七证法:即七漏尽力(七种灭尽烦恼者所具之力)。①漏尽的比丘,对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超过)、出要(出离),都能如实而知见(知见四圣谛);②观察欲贪有如火坑,也如刀剑,知欲而见欲,而不贪于欲,心不住于欲(对于欲的正知正见);③漏尽的比丘,逆顺的观察,如实而觉知,如实而正见后,对于世间的贪嫉、恶不善之法,已不漏不起(贪嫉恶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④修学四念处,多修多行(四念处的修行);⑤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力的修行);⑥七觉意(七菩提分);⑦贤圣八道之多修多行(八圣道的修行)。

  八、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1、八成法:即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所得的智慧,得梵行之后,其智将会增多。哪八种呢?①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师长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惭愧之心,有爱,有敬,这就是所谓初因缘,为未得梵行,而得智慧,得梵行后,其智慧乃增多。②依世尊而住,而能随时请问世尊而说:“此法是何意义,此法所皈之处在那里?”这时,诸尊长们,就会为之开演甚深的义理,这就是第二因缘。③既听闻其教法后,身心就会乐于静寂,这就是第三因缘。④既乐于寂静后,就不会为遮道的无益的杂论。他到了大众当中,或者自己说法,或者请他人说法,仍然不再会舍弃贤圣的默然,这就是第四因缘。⑤多闻广博,守持而不忘。对于深奥的诸法,上中下(初中后时)都是善的,其所阐述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具足了梵行的教法,听后能入于内心,见解不会散乱,这就是第五因缘。⑥精勤的修习,而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弃此法,这就是第六因缘。⑦有由于智慧,而知起灭之法,为贤圣所趣的,都能尽苦际,这就是第七因缘。⑧观察五受阴(五取阴,执取于色受想行识之事物与烦恼,故为五取阴)的生相与灭相,谓此为色、为色之集、色之灭,此为受、为受之集、受之灭,此为想、为想之集、想之灭,此为行、为行之集、行之灭,此为识、为识之集、识之灭,这就是第八因缘。为未得梵行而有智慧,得梵行后,即智慧增多。

  2、八修法:即八正道,此处不再赘述

  3、八觉法:即世间的八法。①利,②衰,③毁,④誉,⑤称,⑥讥,⑦苦,⑧乐。

  4、八灭法:即八邪。①邪见,②邪志,③邪语,④邪业,⑤邪命,⑥邪方便,⑦邪念,⑧邪定(和八正道相反的邪道)。

  5、八退法:即八懈怠法。为什么叫做八懈怠呢?比丘出去乞食时,而得不到食物,便作如是之念:①我在于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不得食物,弄得身体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卧息为宜。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不肯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这就是低层次的懈怠。②懈怠的比丘,如得既足的饮食时,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在于朝晨进入村里去乞食,得食已过于满足,身体已沉重,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③懈怠的比丘,假若少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今天执事,身体已弄得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④懈怠的比丘,假若欲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明天当执事,必定会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去坐禅与经行,应该预先卧息才对。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去卧息。⑤懈怠的比丘,假若有少行而来,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朝晨行来,身体已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我现在应该要卧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⑥懈怠的比丘,假如欲有少行,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当行,必定会有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坐禅与经行,应该豫作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这就是第六懈怠的比丘。⑦假如遇到患小疾病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已得重病,已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应该须要寝息。懈怠的比丘,便随时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⑧懈怠的比丘,所患的病疾已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瘥好不久,身体还是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应该宜自寝息,懈怠的比丘,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

      6、八增法:即八不懈怠法,它和八懈怠法正好相反,所以又叫八精进。什么叫做八精进呢?比丘进入村里去乞食,不得饮食物而还来,就作如是之念:①我的身体非常的轻便,少于睡眠,应该可以精进而坐禅与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

  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这就是第一精进的比丘。②乞食而得到满足的食物时,便作如是之念:我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得饱满,气力非常的充足,应宜勤于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③精进的比丘,假如有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刚才去当执事,使我废弃行道不少,现在宜于精进坐禅、经行,使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④精进的比丘,如果将当执事的话,便作如是之念:明天要当执事,会废弃我的行道的时间,现在应该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便去精进。⑤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从朝晨从远地行来,已废弃我的行道不少,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⑥精进的比丘,假若欲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将远行,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⑦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患病之时,便作如是之念:我得重病,或者会命终,现在宜加精进,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这样的去精进。⑧精进的比丘,其病患得小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刚瘥,如果再于更增动作的话,就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坐禅、经行,这就是所谓八精进。

  7、八难解法:即八不闲妨修梵行(修行梵行的八种不适当的时候或处所,因为它们会妨碍梵行。即所谓八难处: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世智辩聪、聋盲瘖痖、佛前佛后)。那八处呢?①堕于地狱之中,这就是不闲处(不合法则,不适当之处,因只觉苦,无间学法),不得修学梵行。②众生转生于畜生道中;③饿鬼道中;④长寿天中;⑤边地无识(野蛮而没有智慧),没有佛法之处,这就是其不闲处(不适宜的地方),不得修学梵行。⑥虽然出生在于中国(文明汇聚之地),然却有邪见(世智辩聪,聪明还被聪明误),怀颠倒之心,恶行成就的话,必定会堕入于地狱,这就是不闲处,而不得修学梵行。⑦虽然出生在于中国,可是身为聋盲、瘖痖,不得闻法,不能修行梵行,这就是不闲处,而不得修行梵行。⑧虽有众生出生在于中国,其诸根(六根)也具足,堪以纳受圣教,然而却生不逢佛,也不得修行梵行。以上就叫做八种不闲处。

  8、八生法:即八大人觉(大人一般专指佛陀,此处泛指证道后的圣人),即大人觉知思念的八法(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①少欲,如多欲的话,并不是道。②知足,无厌足为非道。③闲静,如喜乐于众多人之处,乃为非道。④自守(不戏论),如戏笑的话,就不是道。⑤精进,如懈怠的话,就不是道。⑥专念(正念),如多忘的话,就不是道的了。⑦定意(正定),如乱意的话,就不是道的了。⑧智慧,愚痴就不是道。

  9、八知法:即八除入(又称八胜处,八种起胜知见处——定。定能除烦恼,境与观涉入,故名除入)。①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初除入;②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二除入;③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三除入;④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四除入;⑤内无色想观外色青,五除入;⑥内无色想观外色黄,六除入;⑦内无色想观外色赤,七除入;⑧内无色想观外色白,八除入。

  10、八证法:即八解脱。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初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二解脱;③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三解脱;④空无边处解脱,四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五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六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七解脱;⑧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灭尽定,八解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长阿含》(卷九)~C 九成法
下一篇:漫说《长阿含》(卷九)~A 一、十上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八)~A 一、鹦鹉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B 578经(惭愧经):本经叙述惭愧心为世..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F 1092经(魔女经):所谓魔女就是魔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A 《杂阿含经》第四十卷的内容,主要以叙述诸..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A 一、比丘请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G 1138经:本经叙述佛劝迦叶为大众说法..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K 第331经(顾念经)、332经(覆念经)..
 漫说《中阿含》(卷七)~B 二、象迹喻经
 漫说《长阿含》(卷三)~D 佛陀葬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Dhammapada - Chapter XVIII. Impurity.[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心中月 下 论觉照[栏目:万行法师]
 相应3经 如法之说者的询问经[栏目:相应部 38.阎浮车相应]
 培养爱心 华藏世界[栏目:一行禅师]
 阿弥陀经讲记 九[栏目:隆莲法师]
 善巧言行[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华中科技大学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三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楞严八十分义 三无漏学分第五十一[栏目:乘一法师]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第一节 玄奘早期行历[栏目:中国唯识宗通史]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