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E 十六种事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40

  十六种事的内容:

  1.现在剎帝利大王欲举行大祀典,而七世以来的父母都不正(血统不纯),常被他人所轻毁。假若有此言,也不能污秽大王的。为么呢?因为大王七世以来的父母,乃为真正,不被他人所轻毁之故。

  2.或者有人说:现在剎帝利大王将举行大祀典,然而颜貌丑陋,不是剎帝利种。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秽大王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您的颜貌为端正,是剎帝利种族之故。

  3.或者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不持戒,智慧不具足。假如有这种语之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的戒德增上,智慧也具足之故。

  4.或者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却不善于诸术,如乘象、马车、种种的兵法,都不能了解知道。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您乃善于诸技术,对于战阵兵法,都没有不解知的之故。

  5.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大威力可以摄诸小国王,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有大威力,能摄受诸小国王之故。

  6.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祭祀,然而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是粗犷之言,义味也不具足。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为一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为柔软,义味也具足之故。

  7.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多财宝,假如有此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的库藏盈满,多有财宝之故。

  8.或者有人说: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没有智谋,志意也怯弱,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为一智谋勇果,没有怯弱之故。

  9.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不通告于宫内的人,假如有此语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已事先通告于宫内之故。

  10.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告诉太子、皇子们。假如有这种语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都先对太子、皇子们说过之故。

  11.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对群臣说,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举行大祀典时,都先通告于群臣之故。

  12.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却不对将士说。假如有这种言的话,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王欲祭祀时,都先告诉诸将士之故。

  13.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所任用的婆罗门大臣的七世以来的父母都不正(血统不纯),都常为他人所轻毁的。假如有这种语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大臣自称)七世以来的父母乃为真正(血统不混杂),并不被人所轻毁之故。

  14.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他的大臣对于异学的三部都讽诵不利索,对于种种的经书也不能分别,世典幽微,也不去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不能瞻察吉凶、不精于祭祀仪礼。假如有这种话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于三部异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世典幽微的,也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也精通于瞻察吉凶、祭祀仪礼之故。

  15.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而大臣却不善于言语,所说的都为粗犷,义味都不具足。假如有这种话之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乃善于言语,所说的都很柔和,义味都具足之故。

  16.或者有人说:大王欲举行大祀典,然而其大臣的智谋乃不具足,志意也怯弱,也不解大祭祀之法。假如有这种语时,也不能污蔑大王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乃智谋、勇敢果决的人,也不会畏忌,凡是祭祀之法,都没有不解知的之故。

  佛陀接着告诉究罗檀头说:“那位国王对于十六祭具有疑问,而他的大臣乃用十六事开解王意。”

  佛陀接下来又说道——

  在那个时候,那位婆罗门大臣于那栋新舍里,以十种善恶业,去示教利喜大王。

  “十事行”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十善”。

  国王于新舍之内,生起三种悔心:“我现在举行大祀典,已作大祀、当作大祀、今作大祀,都会多损财宝。”

  大臣则向大王说:“大王已举行大祀典,已施、当施、今施,对于此福业的祀典,不应该生后悔!”

  这位国王,在十五月满之时,出离了那栋新舍,在于新舍之前的露地,在地上燃起大火,然后往柴火里浇油,口中喊道:“与……与……”,他的心中始终充满着无限的欢欣与喜悦。

  在举行完大祭祀之后,国王便选择了出家,后来死后投生到梵天之上。

  佛陀说完了上面这个故事,然后对究罗檀婆罗门说:“这位国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最后圆满完成祀典。你对此意下如何?”

  究罗檀头闻后,沉默不语。

  那些弟子们可着急了:“老师啊,这个沙门瞿昙说得多好啊,您为何不回答他呢?”

  究罗檀头婆罗门半响才回过神来,他对弟子们说:“沙门瞿昙所言的确微妙,我正在努力回味思索他刚才所说的话,故而沉默不语。”

  弟子们问老师你在想什么呢?老师回答说我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位沙门瞿昙难道前世究竟是那位剎帝利大王呢,还是那位婆罗门大臣呢?

  世尊听了后,显得很开心:“善哉!善哉!究椤檀头,你猜想得对啊,我的前身就是那个刹帝利大王。”

  究罗檀头婆罗门请教佛陀:“作大祭祀功德固然很大,但是有没有比这种祭祀功德更殊胜的呢?”

  佛陀说有啊,我现在对你说一种法,肯定会超过这种祭祀法。什么法呢?

  层次一:将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假若能常供养众僧,使其不断的话,功德就会胜于彼。

  层次二:上面功德不如为四方云游行脚僧盖起僧房堂阁的功德,因此种布施功德最胜。

  层次三:上面功德不如起欢喜心,口中宣说:“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层次四:上面的功德,不如持守五戒的功德。

  层次五:如果能以慈心思念一切众生,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念之间,其福德也是最殊胜的。

  层次六:如果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有人在于佛法当中出家修道,而至于众德悉备,乃至能具足三明,灭诸痴冥,而具足慧明。为什么呢?因为以不放逸,乐于闲静之故,此种福德,乃为最胜的。

  究罗檀头一边闻佛说法,一边不断点头赞叹。最后,他对佛陀说:“如此看来,我为祭祀准备的几千头牲口算是派不上用场了,干脆还是将它们放生吧!”

  我们通过上面的经文内容,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因此在这部经中,我们重点要把握住几个比较重要的名词:

  ①三种祭祀的条件

  ②十六种的祭祀应具备的条件

  ③国王八法

  ④大臣四法

  ⑤十事行

  ⑥六个层次

  我个人以为,在这部经中,有一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亮点,那就是国王起初时曾经问婆罗门大臣如何才能如法完成祭祀大典,那个大臣所说了一番话,原经文如下:

  “诸近王者当给其所须(需),诸治生者当给其财宝,诸修田业者当给其牛犊、种子,使彼各各自营。王不逼迫于民,则民人安稳,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就是印度社会早期比较朴素的民本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帮民助民而不扰民。老百姓有困难,政府就应该出面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老百姓们想做什么,是种田,还是经商,政府可以作些适当引导,却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强迫他们从事某项劳务。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我们若将这种思想与我国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一对比,便会发现二者之间有关很多内在的联系。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谁有权力有可能这么干呢?不就是官府吗?孟子在这里提出,政府要把握宏观大局,该管的去管,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可是现实情形却完全两回事,政府该管的没管好,或索性不管;而不该管的,却不遗余力地去管,结果外行管内行,越管越乱,越乱越管,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把印度的释教圣人与中国的儒教圣人的语录一对照,竟然发现二者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得不令我们今人汗颜不已。

  以上为第十五卷的全部内容。(2008年10月5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长阿含》(卷十六)~A 一、坚固经
下一篇:漫说《长阿含》(卷十五)~D 二、究罗檀头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B 971经:本经叙述一位上座外道说了以偈..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A 一、猎师经(178)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E 1278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的党羽因诽..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B 二、优陀罗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K 1045经叙述相习近法,1046经讲蛇..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五)~D 四、念经
 漫说《中阿含》(卷一)~E 五、木积喻经
 漫说《长阿含》(卷三)~C 四种沙门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C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
 漫说《杂阿含》(卷十一)~G 第282经(诸根修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讲)[栏目:因果原理]
 无死的金刚心 第16章 我不见了自己[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莫忘[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三讲[栏目:大安法师]
 相当然尔[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比丘尼传 2 晋 司州寺令宗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在随法时还是会有触功德的出现?[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相应6经 已达到最高稣息者经[栏目:相应部 38.阎浮车相应]
 发掘藏传佛教文化精髓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内涵(王天津)[栏目:佛教与环保]
 信入药师佛因缘[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