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C 三、达梵行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73

三、达梵行经

  说法地点:拘楼瘦的剑磨瑟昙

  参加人物: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提示知漏、知漏因、知报、知胜如、知尽、知灭道;如是觉、想、欲、业、苦、知因、乃至知道,就名叫达梵行,而能尽一切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叫“达梵行”。根据佛陀的启示:“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文有义,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名达梵行,能尽诸漏。”世尊的意思是说,他为我们开示法语,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文有义的”,即是内容和形式都能做到高度一致的。佛陀的法语,能够使我们内心感到清净,从而修行并最终达到梵行,能够断除生死忧烦。

  佛陀既然已经把什么叫“达梵行”给我们解释清楚了,接下来便是告诉我们如何抵达梵行了。抵达梵行首先要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说什么叫作漏,什么叫作觉,什么叫做想……不仅如此,佛陀还让我们知道这些漏想是怎么产生的,又如何灭除它们?这些都是佛陀在这部经中所重点宣讲的内容。

  1、关于“知漏”

  “漏”就是烦恼,这个我们已多次讲到。为什么烦恼的异名又叫“漏”呢?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词典上的解释都语焉不详,或者说是含糊其辞。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漏,就是不究竟不彻底的意思,众生仍旧要流转于生死,故名漏。其实佛陀在他所讲的经典中,其义理其实并不是深不可测,它的关键在于实修,而不在于繁琐的诠释。后来那些宗教哲学家们越解释越玄乎,一个词绕来绕去,最后把教理诠释得自相矛盾,连他本人都摸不着北了。

  世尊对我们说,漏共有三种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把这三种漏搞明白了,就叫做知漏。这三种漏,泛指三界的一切烦恼。所谓欲漏,就是欲界的一切烦恼;有漏,有是苦果的别名,指色界的一切烦恼;无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无明烦恼。漏是从哪里生起的?是从无明,有了无明便会产生漏;有了漏,便会产生果报,无论这种果报是善报还是恶报,都将会毫无例外地受到报应;这个报应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一般是体现在六道之中。如何灭尽漏呢?就是要从它的源头,即从灭除无明下手,无明一灭,漏自然就消失了。灭漏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所谓的八正道。关于八正道,相信我们对它已是十分熟悉了。

  2、关于“知觉”

  这里的“觉”,并不是指“觉悟”,而是“受”的同义词,即感觉与感受。觉分为三种,乐觉、苦觉以及不苦不乐觉。关于什么叫“觉”,我们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引起觉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更乐”,即触,是指境(对象)、根(感官及其机能)、识(认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的精神作用,即是指主观与客观接触时的感觉。有境有了感觉以后,便会产生爱著,便会产生乐觉、苦觉以及不苦不乐等不同的感觉。如何使我们不留恋于觉,当然是修习八正道。

  3、关于“知想”

  想,就是指造成概念及表象的作用,或指所作的概念及表象。比如说,我们在用眼睛看花朵时,便会很自然地产生诸如“白花”、“红花”等等印象,将这个具象的加以抽象,就形成了概念,这个“想”,就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这里把想分成四种想,分别是大想、小想、无量想以及无所有处想。大想就是将所观的事物不断扩大的一种观想;小想就是将所观的对象一步步地缩小;无量想就是将所想的对象扩大到无边无界;无所有处想就是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成就的一种观想,它是属于禅定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境界。想也是由于更乐所引发,并产生了种种差别概念,比如说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等。同理,欲想灭除想,必须要先灭除更乐。灭除的途径自然是八正道。

  4、关于“知欲”

  欲就是欲望,贪欲。比如像可爱、可喜、美色、美食等各种引起我们身心上愉悦的东西,都会引发我们的欲望。欲的种类共分五种,即我们常讲的五欲。五欲即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5、关于“知业”

  “业”音译为“羯磨”,是造作之义。并于业这个名词它并不是佛教的首创,而是借鉴了婆罗门教的相关理论。那么究竟什么是“业”呢?就是通过我们身、口、意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而积累下来的一种潜在的力量,故而被称为“业力”。这种力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偶尔地隐约地感觉到。当因缘具备的时候,它便会显现出它的威力。比如说一颗种子,如果条件不具备,这颗种子或许永远都不会发芽结果;但是一旦它遇到了土壤、水份、阳光等助缘,它自然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力命力。业力也是这样,像我们平常不经意间所造的各种身业、口业和意业,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比如说对天谩骂,趁人家不注意顺手牵羊,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它所形成的业力,却不会消失。在这里,世尊将业分为二种业,即思业和已思业。所谓思业,就是意志力形成前的潜势;已思业,即是指思后(通过身口意)而造业。佛陀在这里为什么将思业单列出来呢?因为在世尊看来,思想意识所造之业,比之身口二业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绝不可掉以轻心。从法律角度上讲,思惟犯罪并不构成犯罪,比如说一个人想把一辆公交车给破坏了,但是实际上他并未付诸行动。而在佛教看来,这种破坏的念想危害将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既持久,又顽固,很难根治。这好比诸葛亮七擒孟获,前六次只是做到了“身擒”,而最后一次,使得孟获口服心服,达到了“心擒”,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6、关于“知苦”

  苦有八苦,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对于前七苦,诸经记载基本一致;而第八苦,有些经典上说是“五阴盛苦”,此经中载为“略五盛阴苦”,虽说差别不大,只是词序排列稍有不同而已,但是我觉得还是“五盛阴苦”似更妥。

  最后,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A、知漏,知漏因,知漏报,知漏胜如,知漏尽,知漏灭道;

  B、知觉,知觉因,知觉报,知觉胜如,知觉尽,知觉灭道;

  C、知想,知想因,知想报,知想胜如,知想尽,知想灭道;

  D、知欲,知欲因,知欲报,知欲胜如,知欲尽,知欲灭道;

  E、知业,知业因,知业报,知业胜如,知业尽,知业灭道;

  F、知苦,知苦因,知苦报,知苦胜如,知苦尽,知苦灭道。

  如果把以上六点全部做到的话,那么就可以称作“达梵行”。(09.06.6)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D 四、阿奴波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漫说《长阿含》(卷二)~B 七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H 第70经(实觉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J 1189经叙述佛陀以乘道而观察四念处。..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A 一、阿妙夷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X 1320经:本经叙述佛在黑暗雨夜中经行..
 漫说《长阿含》(卷七)~B 昼梦之喻
 漫说《杂阿含》(卷十)~K 第270经(树经):本经重点是教导我们修习..
 漫说《中阿含》(卷二)~A 一、善人往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C 957经叙述命与身的关系,重点为“意生..
 漫说《杂阿含》(卷一)~A 无常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为空,为非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E 1215经、1216经:如前所述,婆耆舍尊者不及会吟诗,而且...[栏目:界定法师]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佛道品第八[栏目:慧律法师]
 80 每天吃什么?[栏目:没时间老]
 叁贰 一片婆心[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法然上人释「第二十愿」的属性[栏目:慧净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息怨[栏目:演培法师]
 辽金元明清及近代第一 圆至~赠天纪[栏目:禅诗三百首]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辨中边论颂讲记(三)[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