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诸法本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13

漫说《中阿含》(二十八)

(卷二十八)

一、诸法本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诸比丘,有关于异学所问的一切诸法。如有人问:本、和、来、有、上主、前、上、真、讫等诸问题时,就应回答: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又提示出家学道而欲得苦边的话,应当要修习所谓学道心、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等,可以得知世间之习、灭、味、患、出要如真。

  在写本文之前,我说说一件事,也算是题外话吧。前两天有位法师,很有学问,见我在写阿含系列随笔,顺口赞叹了我几句。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了——事先声明一下,我的境界远没有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地步,一句赞叹之语就把我撂倒了。在赞叹之余,他向我提出一个意见,说“研究四阿含,一定要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因为阿含经是兼摄大小乘的”。我觉得他后句话相当正确,将四阿含判为小乘,不仅出于教理方面的原因,或许有着佛教顺应统治者,或者更快融入到正宗思想体系之中的政治考量。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不仅是一位学修卓著的佛学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他与隋旸帝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智者大师在判教时,是否掺入了其他非教理因素,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我的意思是,当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物时,往往会获得崭新的视角。

  对于这位法师的意见,我的确表示了十分地迷惑不解:研究四阿含,为什么要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四阿含,它既有弘法利生的因素,也有自利自修的成份。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大乘或小乘的框框来加以判别与取舍。我们处事为人时,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先定下基调,那么偏见往往就如期伴随,就好像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世界的颜色永远都不会与我们镜片中所反映的颜色完全一致。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我觉得还是把架在我们鼻梁上的有色眼镜拿掉吧,只要我不是色盲,我总会比较准确地辨别出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颜色。因此我以为,无论是读经还是作佛学研究,如果将预先划一个圈,先入为主,那么所得出的结论或所领悟出来的经义,难免会出现偏颇。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不要忙着先修水渠,水到自然成,用不着那么费精神。

  这部《诸法本经》,它实际上阐述的是一个回答别人提问时的方法论问题。我们从经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佛陀每时每刻都在教导着弟子,一方面是要如何完善自己,如何灭除自己的各种烦恼,争取早日把自家的麻烦及早解决干净;另方面,也教导弟子们如何度脱众生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一定要用大小乘的标准来套,那么,佛陀教导弟子们如何做如何修,应该是小乘;而弟子们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去度化民众乃至异学,就应属于大乘行为。这二者矛盾吗?并不矛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砍刀磨得不锋利,又如何在短时间内砍到更多的柴火?有关说法技巧方面,佛陀是我们所有比丘、比丘尼的导师。我们稍稍涉猎一下经典,其中恰如其分的譬喻俯拾即是,真是让人叹服不已。

  那么,佛陀是如何教导弟子们的呢?佛陀首先假设了一个命题,就是如果有异学外道来向比丘们请教这样一个问题:“一切诸法以何为本?”那么,作为比丘应该作怎样的回答才是准确无误和简明扼要的?佛陀在下面的经文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步步分解:

  1、一切诸法以何为本?回答:以欲为本——欲,就是欲望,欲求。

  2、一切诸法以何为和?回答:以更乐为和——和,起因义;更乐,即触。

  3、一切诸法以何为来?回答:以觉为来——来,会合义;觉,感受、领纳义。

  4、一切诸法以何为有?回答:以思想为有——有,即生成义;思想,作意义。

  5、一切诸法以何为上主?回答:以念为上主——上主,即增上义;念,即正念。

  6、一切诸法以何为前?回答:以定为前——前,即先头,上首;定,即禅定。

  7、一切诸法以何为上?回答:以慧为上——上,最上;慧,即智慧。

  8、一切诸法以何为真?回答:以解脱为真——真,即真实、根本。

  9、一切诸法以何为讫?回答:以涅槃为讫——讫,即穷尽。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此九个回答,以欲为始,以涅槃为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为什么会流转于生死?原因是我们的欲望太多了,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吃了山珍海味还不够,又要变着法儿去吃那些新鲜花样;煮了吃不瘾,还要活着吃;“骑着骡子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哪里有个边呢?我们说“欲壑难填”,真是一点也不假。坦率地说,要想修行,要想学佛,佛教的一些道理不懂没有太大关系,你首先得把我们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之念给淡化掉,乃至慢慢消除掉。如果我们信佛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保长寿平安,我觉得这种信佛的初衷与佛法的初衷还是有些距离的。我们信佛奉佛的目标是什么?是往生极乐净土吗?不完全是,因为净土只是一个修行的中转站而已,它不是最终目标。那么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涅槃。因此经中说:

  “欲为诸法本,更乐为诸法和,觉为诸法来,思想为诸法有,念为诸法上主,定为诸法前,慧为诸法上,解脱为诸法真,涅槃为诸法讫。”

  在教导了比丘们如上的道理之后,佛陀开始进一步对弟子们说:

  “习出家学道心,要无常想,习无常苦想,习苦无我想,习不净想,习恶食想,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死想,知世间好恶,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灭、味、患、出要知真,习如是想习。”

  世尊最后对弟子们说:“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些,那么,这就叫做比丘断爱除结,正知正观诸法。这时候,我就可以明确无误地告诉你们:你们已经抵达痛苦的边际了(灭尽诸苦)!”

  (界定,2009年6月9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B 二、优陀罗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D 四、阿奴波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C 三、梵波罗延经
 漫说《长阿含》(卷七)~C 担麻之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F 927经为释氏摩诃男向佛陀请教的相关问..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B 1295经:本经叙述业与心识及生死轮回..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J 916经 刀师氏来到佛所,佛陀问他....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B 第492经~496经:此五经均为舍利弗尊..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F 第769经叙述婆罗门的“世乘”与佛陀的..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A 1178经:本经重点内容:婆罗门尼失六..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A 一、说智经(187)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K 984经:重点谈十八爱行;985经: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重在修心[栏目:传喜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恩师昂旺敦振简介 目录[栏目:贺继墉居士]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栏目:菩提长老]
 短期出家后再舍戒,是否会形成等流果,对后世的出家造成障碍?[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轻之与重[栏目:高明道老师]
 愿性之21:检验发愿是否达成[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用心的生活[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礼佛仪式[栏目:佛教念诵集]
 青山原不动[栏目:圣严说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