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C 三、优婆塞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85

三、优婆塞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给孤独等五百位优婆塞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如优婆塞能善护五戒,以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等四增上心的话,就能在于现法乐居,而得证果。

  居家学佛应持守五戒,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个戒条,因此这部《优婆塞经》在教理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经中,佛陀为舍利弗、给孤独居士以及五百位大优婆塞,详细讲解了持守五戒的种种利益,并在五戒的基础上,继续修习四增上心,就会证得须陀洹的果位。

  经中所述事件,发生在舍卫国的胜林给孤独园(祇园精舍)。有一天,须达长者率领着众多的优婆塞(居家学佛的男士),拜访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自然是为他们讲了一番佛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舍利弗就带领着众多居士们,一起前往佛陀那里,聆听佛陀的教诲。

  佛陀待大家都落座以后,就给大家讲开示。从字面上理解,佛陀似乎是讲给舍利弗一个人听的,实际上佛陀所针对的对象,却是在座的五百位大居士。佛陀对舍利弗说:“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舍梨子!汝当记别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洹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我们看了上面这段经文之后,可知这几句话,具有提纳挈领的总结意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勤修五戒与四增上心,那么与三恶道是彻底绝缘了,必然会获得须陀洹的果位。

  一、五戒

  关于五戒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无外乎就是戒杀、戒不与取(盗)、戒邪淫、戒妄言以及戒饮酒。然而,我们对五戒的理解有时过于简单化,有些道理我们未必领会全面。在这里,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将居士五戒再作些简单地阐解。

  1、戒杀生。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戒杀生似乎就是不去夺取众生的性命。当然,这样的理解也并没有错,但不准确。经文中对此的定义是:“离杀、断杀,弃除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这句话包含了好几层意义。不杀生不仅仅是“离杀”和“断杀”,而且还需要“弃除刀杖”,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戒杀生”。其次,戒杀生更需要从心理上去完成,要有慈悲心,更要从心理上去戒除杀生,做到“净除其心”。事实上这些都很难做到,需要我们用心去细细体味。

  2、戒不与取。“不与取”的意思就是没有告白人家,并且没有经过人家同意,就把人家东西拿走。不与而取,等于偷盗。有时候,即使人家勉强同意,也尽量不要拿人家东西;一定要人家高高兴兴,心甘心愿,此谓“乐于与取”。不仅如此,还要做到“常好布施,劝喜无吝,不望其报”,这个就不容易做到。尤其是“不望其报”,在佛教上,此为“无相布施”,不着相。事实上大多数人布施,都是希望有所回报的。另外,而且还要“净除其心”,即连偷盗之心都没有,看来标准也不低。

  3、戒邪淫。其实比丘与居士基本上都同持五戒,二者的唯一区别是:比丘持淫戒,居士持邪淫戒。佛陀对于邪淫的定义为:“彼或有父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有鞭罚恐怖,及有名雇赁至华鬘亲”,这里带有强迫的意味,包括一些低级趣味的猥亵下流行为。在这里,主要是针对于男性。那么,如果是双方自愿的私通行为,算不算邪淫呢?虽然此经中对此没有明确,但是应该将其纳入邪淫的范围。一般而言,与配偶以外的女性(或男性)的性行为,都可纳入邪淫范畴。当然,虽是配偶之间的性行为,但行于不适当的时间、场所以及方法等,亦属邪淫(事实上它们很难界定清楚)。另外,像有些国家(比如说古代和当代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以及频繁的重婚现象,算不算邪淫?对于这些,我倒是颇为困惑的。

  4、戒妄言。妄言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作为佛弟子,一定要“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同时还要“彼于妄言净除其心”。有人或许会问:方便妄语算不算犯戒?严格地说,当然也是犯戒。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看其初衷如何,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为了大家利益。这些例子很多,在这里不多赘述。

  5、戒饮酒。在此经中,佛陀对于戒饮酒并没有作详细说明。然依《四分律》卷十六所载,佛陀曾说饮酒共有十过,比如颜色难看、少力、眼视不明、现嗔恚之相、坏田业资之法、增致疾病、益斗讼、恶名流布、智慧减少、死堕三恶道等,称为饮酒十过。

  二、四增上心

  四增上心分别是:念如来(佛)、念法、念众(僧)、念戒,即“四念”。具体内容为:

  1、念如来(佛)。这里的“念”,与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说的口中“念佛”不大一样。在这里,是指对世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忆念佛的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2、念法。所谓念法,就是想念清净之法,离二边,灭烦恼,断爱欲,令无垢无碍。经中对此描述道:“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就是说,佛陀所说之法,如果善加持奉守护,我们就可以无有烦恼,就一定能够抵达光明的彼岸。

  3、念众(僧)。为什么要念僧?经中说:“如来圣众(比丘弟子)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诃……是谓四又八辈。诸如来众成就尸赖(戒),成就三昧(定),成就般若(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就是说,如来的圣弟子们(即比丘众)能够住持佛法,能够成就圣果,能够成就五分法身,因此他们都是值得敬重的,值得供养的。在这里,有两个名词需要说明,一是“四双八辈”,它们是声闻依其修行的浅深而分四阶果位及其向道,分别为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共四对八种。二是五分法身,就是上面所说的五种成就,即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

  4、念尸赖(戒)。经中说:“此尸赖不缺不穿(没有纰漏),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具善受持。”就是说,佛陀所制戒律,本身没有丝毫的毛病与瑕玼。如果时常忆念戒行功德,便能止息诸恶,而成就圣道。

  在谈到四增上心时,佛陀都反复强调说,如果时常怀此四念,那么,“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心静得喜”。

  最后,佛陀一再对舍利弗说:“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者,舍梨子!汝记别白衣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由此看来,居士奉持五戒四增上心,其功德是何等的殊胜!(09.06.25)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十)~D 四、怨家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三十)~B 二、福田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H 八、无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D 第346经:本经叙述佛以十种三法,为诸比..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H 八、八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D 第309经、第310经(鹿纽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H 第446经、448经(偈经):本经以偈颂..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A 一、箭毛经(上)(207)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G 七、沙门二十亿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G 七、住法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一)~B 二、阿湿具经(19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应日本关系中华民国之五团体欢迎会致词[栏目:太虚法师]
 现代学者的学佛风气[栏目:明日的佛教]
 Part Three 5. Sincas Deceit[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二.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佛化旬报绪言[栏目:太虚法师]
 居士传(彭际清)[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如何学佛[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III. 因为不稳定的心,过去世在轮回中漂流 Drift in Past Saṃsāra..[栏目:安那般那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