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的二十六原则
1.我们应洞悉人们与生俱来的高贵与美善本性。
2.慈悲是我们最深刻的本性。它源于我们与万物的内在联结。
3.当我们的注意力从经验转向知晓一切的宽阔意识时,智慧与焉生起。
4.认清我们意识心所呈现的状态。学习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5.对自我的观念乃透过认同而产生,越不执著于自我观念,就越自由与快乐。
6.人类的生命同时包含普遍性与个人性的特质。
7.自由是对任何经验的专心觉照。正念带给我们崭新视野、身心平衡及心灵自由。
8.身体保持正念,让我们得以全心全意地活着。这带来疗愈的力量、智慧及自由。
9.智慧明了当下生命所呈现的感觉为何,却不陷溺其中。
10.念头本身往往偏颇不实。要学习对念头保持觉照,切勿迷失其中。
11.意识分为个人与普遍性层面。让我们的觉知深入到潜意识,能带来智慧与自由。
12.我们可以辨识自己人格中的病态模式,并将之转化为本然性情的一种健康呈现。
13.欲望分为健康与病态两种。了解它们的差异,然后在其中找到自由。
14.若紧抓愤怒与仇恨不放,心灵就会受苦。我们可以做出强力、明智,以及慈悲的回应,尔不心怀憎恨。
15.虚妄令人误解此世界,并忘记我们的真实生命。虚妄产生所有病态的心理。让自己从虚妄的束缚中解脱,以智慧之眼看待世界。
16.痛苦在所难免,但苦难则不然。苦难源于贪婪,放下执著即可不再受苦。
17.对内心的意念保持觉照。意念使我们创造未来的种子。
18.我们不断观想的事物改变我们的身体与意识。观想自由与慈悲心。
19.一再重复的念头形塑我们的世界。我们应出于慈悲心,以健康的念头来取代病态的想法。
20.我们能透过内在的训练发展专心的力量。专心开启人类的意识,让人进入疗愈与了悟的深广境界。
21.要得到真正的快乐,美德与正直不可或缺。谨慎地守护你的正直。
22.宽恕是必须且可能的。寻求宽恕与重新开始永不嫌迟。
23.在内与外,自与他之间乃是无二无别。照顾自己,便是在照顾世界;照顾世界,也就是在照顾自己。
24.我们在所有的两极当中寻求中道。安住在中道,而且无论身在何处皆得安乐。
25.放掉内心各种意见,让自己摆脱各式观点的束缚。对生命的奥秘敞开胸怀。
26.宁静的心灵产生爱。当爱遭遇困难,它转化为慈悲。当爱碰到快乐,它转化为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