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心理学的二十六原则
 
{返回 佛教心理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36

佛教心理学的二十六原则

1.我们应洞悉人们与生俱来的高贵与美善本性。

2.慈悲是我们最深刻的本性。它源于我们与万物的内在联结。

3.当我们的注意力从经验转向知晓一切的宽阔意识时,智慧与焉生起。

4.认清我们意识心所呈现的状态。学习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5.对自我的观念乃透过认同而产生,越不执著于自我观念,就越自由与快乐。

6.人类的生命同时包含普遍性与个人性的特质。

7.自由是对任何经验的专心觉照。正念带给我们崭新视野、身心平衡及心灵自由。

8.身体保持正念,让我们得以全心全意地活着。这带来疗愈的力量、智慧及自由。

9.智慧明了当下生命所呈现的感觉为何,却不陷溺其中。

10.念头本身往往偏颇不实。要学习对念头保持觉照,切勿迷失其中。

11.意识分为个人与普遍性层面。让我们的觉知深入到潜意识,能带来智慧与自由。

12.我们可以辨识自己人格中的病态模式,并将之转化为本然性情的一种健康呈现。

13.欲望分为健康与病态两种。了解它们的差异,然后在其中找到自由。

14.若紧抓愤怒与仇恨不放,心灵就会受苦。我们可以做出强力、明智,以及慈悲的回应,尔不心怀憎恨。

15.虚妄令人误解此世界,并忘记我们的真实生命。虚妄产生所有病态的心理。让自己从虚妄的束缚中解脱,以智慧之眼看待世界。

16.痛苦在所难免,但苦难则不然。苦难源于贪婪,放下执著即可不再受苦。

17.对内心的意念保持觉照。意念使我们创造未来的种子。

18.我们不断观想的事物改变我们的身体与意识。观想自由与慈悲心。

19.一再重复的念头形塑我们的世界。我们应出于慈悲心,以健康的念头来取代病态的想法。

20.我们能透过内在的训练发展专心的力量。专心开启人类的意识,让人进入疗愈与了悟的深广境界。

21.要得到真正的快乐,美德与正直不可或缺。谨慎地守护你的正直。

22.宽恕是必须且可能的。寻求宽恕与重新开始永不嫌迟。

23.在内与外,自与他之间乃是无二无别。照顾自己,便是在照顾世界;照顾世界,也就是在照顾自己。

24.我们在所有的两极当中寻求中道。安住在中道,而且无论身在何处皆得安乐。

25.放掉内心各种意见,让自己摆脱各式观点的束缚。对生命的奥秘敞开胸怀。

26.宁静的心灵产生爱。当爱遭遇困难,它转化为慈悲。当爱碰到快乐,它转化为喜悦。


{返回 佛教心理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心理学(陈兵)
下一篇: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佛教的心理学(唐仲容)
 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佛教心理调节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
 佛教与心理学(星云法师)
 佛教和心理治疗:同与不同(韩岩)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赵嗣崇)
 佛法与心理治疗的对话——正念觉知练习之我见(彭贤)
 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
 从心理康复的角度谈身体扫描内观实践(界文法师)
 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张天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3.就像六只不同类的动物[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中国人吃得太复杂[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调柔身心的诀窍—放松[栏目:慧门禅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出版说明[栏目:唐普式居士]
 The Sutta-Nipâta - IV. Atthakavagga.[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What Is Zen[栏目:Shunryu Suzuki]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栏目:道源法师]
 生死大事 - 盲目放生反而杀生[栏目:方外看红尘]
 法句经 30 地狱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为不忘正法而怀念人间佛陀[栏目:超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