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尊重传承
 
{返回 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7

尊重传承

  该是着手禅修的时候了。为领悟、为舍离、为放下和安住于平静中而禅修罢。

  我过去还是一位云游僧时,徒步行脚、到处探访名师和寻求寂静。我没有四处弘法,倒是去听闻当时各个大禅师的开示。只要是他们所提供的建议,我都虚心领受。即便是年轻或资浅的僧侣向我解说“法”,我亦耐心听讲。不过,我却鲜少参与“法”的讨论,因为我无法理解参与冗长讨论究竟有何用处。只要他们谈到舍离和放下,任何教法我都当下领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舍离、为放下。我们不须做一个熟读经教的人。是日已过,我们不断老去,竟还在追求那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却遗失了真实。修习佛法跟研究佛法是有很大差异的。

  对于百千种不同的修行法门,我不曾批评。我们只须了解这些法门背后的目的后,就无所谓对不对了。然而,在我看来,自诩为佛教徒的我们,若不严守出家戒律,终无成就的一天。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想忽略道上的重要阶段;掠过戒、定、慧终究是徒劳无功的。若干人可能会告诉你别去执着三摩地(定):“别管三摩地了,只要直追毘婆奢那禅修的慧观就好。”就我来看,若想跳级直追毘婆奢那,会发现终不能成就正道。

  对于阿姜 绍、阿姜 曼、阿姜 通葛拉和阿姜 乌巴里等森林大师的修行方式和禅修法门,千万别舍于不顾。如果我们确实遵照他们的方式修行,便可了解他们所教的正道十分可靠并且真实。如果我们追随他们的足迹,我们的内心将获得真实的慧观。阿姜 绍清净无暇地守持戒行,不曾说过戒律可以省略不顾的话。如果这些森林传统大师各个皆提倡禅修和戒律,那么,基于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就应追随他们的教法。如果他们说该做的,那就做;如果他们说这是不对的,必须停止进行,那就马上停止。我们基于信心而实践,且是以坚定的诚心与毅力来实行,直到我们打从心底洞彻“法”、直到我们即是“法”。这都是森林大师所教导的。他们的弟子皆因追随老师的道迹,彼此见和同解,(源自“六和敬”之身和敬(身和同往)、口和敬(语和无诤)、意和敬(意和同事)、戒和敬(戒合同修)、见和敬(见和同解)以及利和敬(利和同均),意指见解和圣者之知见相同而和敬。)因而对老师心存深刻的敬畏之心和孺慕之情。

  照我说的话去做做看,不妨一试。如果你确实下功夫了,你将能见“法”、证“法”。如果你真的已经着手寻道了,还有什么能阻止你呢?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舍离、寡言、知足,并摒弃所有自我意识的观念和见解,就足以对治内心烦恼,乃至断尽烦恼。从此以后,你将能平心静气地听任何人说教——即便他们说的不对;反之,他人说得不无道理时,你当能从容听讲。要这样地审视你自己。我保证只要你放手一搏,就有可能办到。可惜学者们鲜少把“法”付诸实践,即使有,也在少数,真是遗憾。事实上,你打老远来此拜访已相当值得赞叹了。由此可见你内在的力量。若干寺院只鼓励人读书,所以出家人不断地读呀读,读得没完没了,对于必须去除的却不曾蠲除。他们只从字面上学到“平静”二字,但是,只要你真能静下来,一定可以发觉实质意义的东西。你该这样做研究才是。这项研究有实质意义且绝不会变易,能直接贯通你过去的一切所学。如果学者不落实禅修,不过徒具常识却少有领悟。一旦他们将教法落实在修行上,过去所学的道理将昭然若揭。

  因此,着手修行吧!长养这种知见。到森林里来,试一试住在这些小茅蓬里的生活。尝试这种修炼一段时间,亲身体会看看,这比读书还来得有意义。这么一来,你就能与自己对话。审视心的当儿,心仿佛放下了,且安住在它本然的状态中。当心在念头和概念的型态,于这般静止、本然的状态里泛起波动时,“行”(sankhara)的缘起过程于是启动。要相当谨慎留意这道缘起过程,一旦心移动并脱离了它本然状态,表示我们已偏离“法”的修行正轨,落入两旁的苦乐二边,遂而引发这张心理的缘起网络。如果心理的状态是善的,就会造作正确的缘起;如果是恶的,缘起就会是负面的。这些都出自于你们自己的心。

  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贴近地审视心的运作情形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我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快乐地讨论这个主题。一旦你了解了心的运作方式,就会看清这个过程的运作情形,以及它是如何不断地被心的染污所洗脑。我只将心视为一个据点,心理状态则是到这个据点上来拜访的客人。时有张三来叩门,偶有李四来拜访,他们都来到这座游客中心。训练心以觉醒的双眼来观照和觉知它们,才是你们看顾自心的良方。只要有访客拜至,挥手驱离他们。如果你不准它们进门,它们要坐哪儿呢?这儿只有一张椅子,而你就坐在上头。就耗一整天的时间在这儿上罢。

  这就是佛陀坚定、不可动摇的觉醒;守护着心。你就坐在这儿,打从你自娘胎出世以来,每一个曾叩门的访客如今纷至沓来。不论它们来访得多频繁,终还是得到这同一点上。逐一了解它们全部罢。佛陀的觉醒,坚定不为所动地在此坐镇。这些访客长途跋涉至此,却想伺机以各种方式来影响、操控和左右我们的心。一旦它们成功地促使心跟它们的议题纠葛在一起时,种种心理状态就会氤氲而生。因此,不管是什么议题、它要带我们到哪里,没关系,都别理睬它。只管在访客到访时,认清它们的底细。一旦它们路过时发现这里只有一张椅子,而且又被你占着不放,它们就没地方可坐下了。它们想来你耳边说三道四,但很遗憾地这次没地方让它坐下,乃至下一次也一样没空椅子可坐。不论这些说三道四的访客出现多少次,它们只会在原点上碰见同一个人——也就是那至今仍占着椅子不放的你。你猜它们对这种情形能按捺多久?跟它们的交谈中,足以让你彻底认清它们。打从你开始经验这世界以来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会一一讨论、观察和思惟才行。

  这才是讨论“法”的方式。除此之外,我不知还能说些什么。我可以继续这样说下去,但终归只是一方听、一方说罢了。我建议你要确实落实修行才是。


{返回 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驾驭禅修
下一篇:对修行的投入
 一句话也就够了
 倾听弦外之音 四、最后一席话 全心全意的修行
 守护竹林
 水到渠成
 同地、水、火、风修行
 戒和法使人生快乐无虞
 勘破世间
 法的声音胜过世上任何声音
 倾听弦外之音 二、谈止 不可动摇之寂静
 以涅槃为目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致美国布什总统函三[栏目:净空法师]
 如何对恶人生起慈悲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生命的本质(达摩难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禅门骊珠集 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香严智闲[栏目:禅门骊珠集]
 转心四思惟·第三项修行的警醒:业报因果 摘要[栏目:创古仁波切]
 四《阿含》中的“缘起”和“无常”学说[栏目:魏道儒教授]
 佛教禅修直解 目录 序言 译者前言[栏目:佛教禅修直解]
 我平时把甘露丸放在嘎乌盒里随身携带,这么做是否有不恭敬之处?[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浅谈药师法门的殊胜(张籍圆)[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让抄经来感动您[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