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石
初识这块定心石,是在一位法师的一篇文章里。法师说,在他们寺院后面的山上,有一块叫定心石的石头,每次在他心情不畅的时候,总会走到定心石上坐一坐,坐在定心石上去“定一定”那闪烁不断的心事。定心石是否“定住”了他闪烁不断的心事不得而知,我却心中暗想:连法师一尘不染的清静脱俗之人都对它情有独钟,这块石头一定有它的魅力之所在。从此以后,我的心里无端地多了这么一块石头,没事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它。
世界上是否有真能定住人心的东西,我不敢断言,不过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记得什么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样一个不可触摸、广阔无比、动静无定、莫测高深的心灵世界,岂是一个什么小小的物件就能定下来的?更何况一块小小的石头。我这样想难免有不开窍之人的顽愚之态,其实,被物质文明高度包围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艰难跋涉,用这个石、那个玉、什么金之类的东西做“定心”之物,折射出的可能只是一种强烈的心灵孤独和心灵渴望,渴望对自己心灵的涤荡和关怀。我想自己之所以对这样一块未曾谋面的石头念念不忘,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吧。
春末夏初,一个细雨蒙蒙、云雾缭绕的日子,我有机会来到向往已久的佛教圣地九华山,和我心仪已久的这块定心石见面。按照法师的指点,我沿着甘露寺后面的崎岖小路往上爬,很快就寻见了这块石头。其实,这是一块很不惹眼的石头,边沿呈不大规则的方形,紧靠路边的悬崖.并且四周有损坏、擦磨的痕迹,只是它的表面十分平整光滑,上面刻有“定心”两个大而醒目的字,下面有两个落款小字:“芝山”,这“芝山”大概就是这块定心石的发现者吧。
我在定心石旁呆了很久,用苍白的手指不停地触摸上面的“定心”二字,思绪像头顶上的云飘浮不定。芝山是谁?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什么样的时刻刻下了这两个简单而又寓意深远的字?
或许,他和我一样是行色匆匆的人,在人生的路途上艰难攀爬,走的太久了,身心疲惫不堪,风尘仆仆地来到这儿,或许他不经意地坐在这块石头上,只是为了歇歇脚。当他面对这山野的清幽与灵秀,面对眼前这晨钟暮鼓、宁静致远的超俗境界,他突然顿悟了,于是他在他坐过的这块石头上刻下“定心”二字,让后来经过的人坐下来歇一歇,舒展一下紧闭的心……
或许,他是一个如我所敬重的法师般超凡脱俗的出家人,朝朝暮暮坐在这块石头上与自然、与自己的心交流,他已经悟得了生命的真谛,看着世人为各种欲望纷争相扰,他的心很痛,于是刻下这两个字,让有机会坐在它上面的那些被世事困扰的人有所醒悟……
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坐在定心石上胡思乱想,我想或许我是一个过于世俗的人,所以到处寻找生活的净土而不得,我渴望心灵的纯洁、宁静、明媚,渴望生命中最纯净最简单的快乐,渴望智慧和善良之光永远照耀着我,渴望永远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天真、好奇,渴望永远像孩子一样对所有的人怀有信任和温情……然而,我总是被有意无意的人或事所伤害,心里的孤独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于是,我对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很失望,甚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到心灵交流的对象,怀着悲观甚至有点厌世的心情来寻找心灵的慰藉。我找到了吗?我问自己,却又不能回答自己。
坐在定心石上,我想到了发现这块石头的法师和他周围的那些僧人。在结识法师之前,我的世俗观念对出家人有种固执的偏见,认为出家人的生命和生活是灰暗没有生气的,认为他们抛弃了生命的鲜活,把自己放逐于世俗生活之外,是一种不得已的另类生活。但是偶然与法师相识,完全纠正我自以为是的偏见。作为出家人,他把生活简单到只是为了生活,不像如我一样的大多数人,为了生活中本该可以舍弃的浮华而终日嚣嚣不止,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忘记了简单就是美这个朴素的道理,把生活弄得复杂、喧嚣而没有秩序。他及他周围的那些出家人,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简单而变得心灵枯竭,在甘露寺清寂的气氛里,我读过包括法师在内的一些年轻僧人的文章,在那些文章里,我看到了生命的本真和思考的严肃,看到久违了的天真、诚实及对生活的心平气和,而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正一天天被忽略;他们没有莫测高深的学问,也没有可以炫耀的财富、地位、声名,但他们对所做的每件事都怀着敬意、虔诚,一丝不苟,对他们来说,不需要去寻找什么净土,因为他们比我明白,心中的净土就是生活的净土。当然,他们也许一样有苦恼和困惑,但我想,他们的苦恼困惑大概和我的苦恼困惑有很大的不同吧,我的苦恼困惑多是关于生活的是非曲直,他们的苦恼困惑应该是更多地缘于对生命的追问。就以这块定心石而言,它或许在这个地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注视它,却被法师所发现,所注目,这不正印证了那位大名人说的话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生活中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
坐在定心石上任凭思绪流动,我的心一点点归向宁静,放眼望去,满目青山一片翠绿,山水如画。我突然感悟到:其实世界一直都是美丽着的,一个人要想得到心灵的快乐和宁静,并不需要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