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中)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系心在前。以菩萨神力。于一念顷。作莲华网遍覆
火上。从中过已便语我言。大德舍利弗。于意云何。汝神力胜为我胜也
。我即答言。文殊师利。金翅鸟王飞速疾耶。为小鸟疾耶。文殊师利。
还问我言。汝意云何。而是二鸟何者为疾。我时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
鸟。汝神力胜疾殊特过金翅鸟。文殊师利。即语我言。大德舍利弗。汝
独处念。文殊神力我之神力等无有异。我复答言。不可为比。文殊问言
。汝云何知。我即答言。声闻之人不断习气。是故我本以不等为等。】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系心在前,以菩萨神力,于一念顷作莲华网遍覆火上,从中而过。
云何系心在前?原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心生则法生,法生即是心生。心转则能转法,法转即是心转。心能转十法界。十法界皆由心转。故曰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佛土染。若欲转法,只须转心也。菩萨神通,皆由心生也。故文殊师利菩萨,欲转国土欲现神通,先系心在前也。
神与通小异,放光动地,无量变化,以一为多,以多为一,此神也。墙壁高山 彻通无碍,行于虚空如同履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此通也。总之,变化曰神,无碍曰通也。
文殊师利于一念顷,作莲华网,一念顷者,极为迅速也。遍覆火上,从中过已,便语舍利弗。
大德舍利弗!于意云何,汝神力胜,为我胜也?文殊菩萨,为除舍利弗我慢,故有此问。非为争胜负也。
我即答言,文殊师利!金翅鸟王飞速疾耶?为小鸟疾耶?
金翅鸟者,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须弥山下层,常取龙而食。以食龙故,毒气炽盛,命欲终时,飞入高空,身中毒气发火焚烧,全身皆烬,唯心脏不烬,作青琉璃色,帝释取为顶珠。
文殊师利还问我言,汝意云何?我时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鸟,汝神力胜疾殊特过金翅鸟。舍利弗自比为小鸟,称文殊师利菩萨之神力,犹过于金翅鸟也。
于是文殊师利语舍利弗曰,大德舍利弗!汝独处时作是念,文殊神力,与我之神力,等无有异。
舍利弗立即悔过言,不可相比也,我之神力,不如汝远矣。
文殊菩萨言,汝云何知,汝之神力不如我呢?舍利弗即回答说,声闻之人,不断习气,是故我本以不等为等。
舍利弗已证大阿罗汉,已断我慢正使。然声闻人习气未除,故犹余慢习也。
慢有八种,一慢,二大慢,三慢慢,四不如慢,五憍慢,六我慢,七增上慢,八邪慢。于此八中,我慢通于余七慢。余七慢皆以我慢为本。故八慢中,我慢为本,憍慢最恶。因为憍慢者,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也。
兹略明八慢。慢,于下于我者而自高,于等于我者而计等。如是之人,无有谦德故曰慢。大慢,于与我等者自大,以自大故,名曰大慢。慢慢,于胜我者,反谓我胜彼,是名慢慢。不如慢,他实过己不可相比,却谓己少劣而已,是名不如慢。憍慢,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我慢,计我自高。增上慢,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邪慢,无德自高,恃恶陵人。
【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乃往过世于大海边有二仙住
。一名欲法。二名梵与。是时欲法获得五通。是梵与仙以咒术力能游空
行。时彼二人各以自力。度过大海还至住处时梵与仙作如是言。欲法神
力我之神力等无有异。复更异时从海此岸至于彼岸到罗叉渚。时有罗叉
出箫笛。音时梵与仙闻是声已。从空而堕失咒术力。时欲法仙愍梵与故
。捉其右臂将至住处。大德舍利弗。于意云何。是梵与仙岂异人乎。勿
作异观。即汝身是。我即是彼欲法仙人。舍利弗。汝于尔时亦以不等为
等。今亦复以不等为等。何以故。以偏见故。】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叙说往事。证明舍利弗至今,犹有我慢习气也。叙述往事,甚易了解,故不作解释。今仅择要作解。
欲法仙人获得五通。五通者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种通。五通仙人,虽得变化无碍,但是未得漏尽通。漏是烦恼。易言之,虽得五通,犹未断烦恼也。以未断烦恼故,所以不能得无漏出三界。如果得漏尽通,便能成圣果出三界了。
梵与仙以咒术力能游空行。咒术远不及五通之力,五通可名神通,然咒力尚未得神通也。梵与仙度过大海,仅凭咒术之力,尚未得神通也。
罗叉,食人之恶鬼也。罗叉男,黑身朱发绿睛。罗叉女其貌绝美。出箫笛音,是罗叉女作乐也。时梵与仙闻之,即失咒术,幸为欲法仙所救。
彼时之欲法仙即文殊师利,梵与仙即舍利弗。舍利弗彼时即有我慢,至今犹存其习气也。
何以故?以偏见故。说明此时舍利弗习气犹存的原因。偏见者,是小乘偏空之见。若修大乘,则其心平等,无有偏颇,则习气可尽矣。文殊慈悲,欲使舍利弗回小向大也。
【尔时舍利弗。复语须菩提。我又复念与文殊师利。南方界分游过百千诸
佛土已。有国名曰一切庄严。佛号宝大。我与文殊师利俱到彼国。文殊
师利既至彼已。而语我言。汝今见此佛土不也。所经诸国皆悉见不。我
言见已。复问我言。是诸国中。悉见何事。我时答言。或见满水。或见
满火。或见空界。或见丰乐。文殊复言。汝云何见。我时答言。若见满
水便言见水。若见满火便言见火。若见空界言见空界。若见丰乐言见丰
乐。文殊师利言。汝之所见境界如是。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复云何
见诸佛土。文殊答言。虚空世界是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见满
水满火空界丰乐。舍利弗。汝之所见皆各不实。生灭相应。虚空世界不
因缘有其性安住。如是舍利弗。客尘烦恼污染于心。然其心性终不可污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灾炽然终不烧空。如是舍利弗。一一众生恒
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业。然其心性终不可污。】
尔时舍利弗,复语须菩提,我复忆念,我与文殊师利游南方世界。南方过百千佛土已,有国名曰一切庄严,佛号宝大。到彼国已,文殊师利语我言,汝见此国土不?汝皆悉见所经国土不?我言见已。此表示一切庄严国,国土丰乐,彼佛尚住世也。
文殊师利复问我言,汝于是诸国中,悉见何事?我时答言,或见满水。满水者,表示此国已入坏劫之水灾也。或见满火,此是表示国土已入坏劫之火灾。或见空界,此是表示,坏劫既过,已入空劫也。或见丰乐,表示此国土尚在住劫,国土丰乐也。
文殊师利复问言,汝云何见?我时答言,若国中满水,便言见水。若见满火,便言见火。若见空界,言见空界。若见丰乐,言见丰乐。
舍利弗不会第一义空,不但执诸法实有,且认为见闻觉知等幻事为实。彼不知根尘本空,见、相俱妄。皆是第八识所显现,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前五识取相也。一皆如幻,非是实有。
于是文殊师利慨然说道,原来你所见的境界如是。
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复云何见诸佛土?舍利弗问文殊师利,汝怎样见诸佛土呢?
文殊答言,虚空世界,是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见满水满火空界丰乐。
诸法本来空寂,诸法本来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诸相如幻不实故。汝舍利弗,被幻所惑,误执为实有,以是之故,见水见火见空界见丰乐耳。
舍利弗!汝之所见,皆各不实,生灭相应。
若法生灭相应,即无此法。何以知之?若法生灭,当是无住。若法有住,此住即非生灭。所以若有此法,则此法应住,此法若住,即非生灭。是知若法生灭相应,即无此法。法尚无有,谁应生灭?故知生灭诸相,皆如幻不实也。以如是故,佛 说诸法从本无生,皆依无明而起。声闻人未破无明,故舍利弗被幻所惑。以被幻惑故,妄见水见火见空界见丰乐。
虚空世界,不因缘有,其性安住。诸法因缘而起,既然法借因缘而起,故知定无自性。若法有自性,不必待因缘。法无自性,故知法空。所以中论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种缘起性空,即所谓虚空世界者也。故曰虚空世界不以因缘而有,由于缘起性空故。空性湛寂,故曰其性安住。
于是我们知道,一真法界,性毕竟空,十法界宛然,皆一心现。唯心现十法界,十法界无有一法。生是空生,灭是空灭,如果不空,则无生灭。故般若经云,若法不空,则无生灭。
云何如果不空,则无生灭?因为诸法不空,便是实有。若法已有,便无须更生。是故若法不空,便无有生。同时若法实有,便不应有「灭」。所以虚空无有生灭,生灭皆是因缘。故曰虚空世界,不因缘有,其性安住。
如是舍利弗!客尘烦恼,污染汝心。客尘烦恼,原非实有,悉由无明而起故。无明虚妄,故客尘烦恼悉皆如幻。众生执为实有,故曰污染其心。污染其心者,即幻惑其心也。
然其心终不可污。我今此心,等同虚空,故不可污。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云:「心,虚空间,菩提,三种无二。」又云:「心离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
以心同虚空故,所以其心性终不可污。
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灾炽然,终不烧空。如果恒沙劫大火炽然,虚空终不被烧。恒沙劫大水充满,虚空终不被湿。
如是舍利弗!一一众生恒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业,然其心性终不可污。心等虚空,虽经无量妄业因缘,其心性终不被染污。犹如虚空一样,虽然水火交加,然虚空性,终不烧不湿。心性亦复如是,虽烦恼业相继而起,心性终不为污。何以故?烦恼业报,悉如幻性空故。诚所谓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也。
所谓逆罪者,五逆重罪也。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净。无覆盖缠无结垢行能恼
心者。是名无有盖缠法门。若依此门一切诸法无能覆盖。解一切法体性
清净。终无有法能覆心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净。法界性者等同虚空,故曰法界性净。所谓法界无界,无界法界。何以故?因缘幻现诸法,见有诸法界别,故曰法界。然因缘幻现之法界,其性本空,故曰法界无界。如此法界无界,是法界性净也。
以法界性净,等虚空故,所以无覆盖缠,无结垢行,能恼心者。
盖缠结垢,是总说一切烦恼也。无有烦恼能恼其心者也。如果分别解释,盖是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法盖覆真心,故名五盖。
缠是十缠,十缠者,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此十法令烦恼入心,缚着行人,故名曰缠。
结谓九结,九结者,爱结、瞋结、痴结、慢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如是烦恼暗惑,结缚行人,故名曰结。
垢者,即贪瞋痴也。此法染心,故名之曰垢。
总之此皆烦恼异名,悉由妄惑而起。以妄惑起故,所以不能恼自性清净心也。
若依此门,一切诸法无能覆盖,解一切法体性清净,终无有法能覆心者。
此门者,即直观自性清净心法门也。若依直观自性清净心法门而修,则一切法,无有能覆盖其心性者。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空,无有一切法,故无能覆心者。
若能如是解一切法,则一切法体性清净。良以一切法本空,悉由一心所现。今此心净,故一切法体性清净。
【大德须菩提。文殊师利神通变化说法如是。我见其为诸神通事。菩萨不
达况复声闻。】
最后舍利弗向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汝令我说文殊师利神通之事,我曾见其神通变化说法如是。请想菩萨尚且不能通达,何况我们声闻呢?
【尔时大德阿难。复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神通变化。大德舍利弗
。昔于一时。世尊在此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诸菩萨众万二千人。是时兴大非时云雨。经七日夜而不休止。诸大德
声闻。若得禅定及解脱者。若入禅定七日不食。余凡夫人及诸学人。五
日绝食饥困羸瘦。不能往觐见佛世尊礼敬供养。我时念言。是诸比丘甚
为大苦。当往白佛。我时便往佛世尊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诸比丘
僧绝食五日极为羸瘦。不能从床而自起止。世尊告我。阿难。汝今可以
是事往语文殊师利。彼当充足比丘僧食。我承佛往诣彼文殊师利所住
室中。到已具说如是之事。时文殊师利。为释梵护世而演说法。即答我
言。阿难。汝往敷座。若时已至便击楗槌。我从文殊师利闻是语已。即
便敷座住在一处。看文殊师利何时出房。】
经文明白易解,兹择要解释。
于是阿难尊者,亦叙述所见之事。
是时兴大非时云雨。雨霪过久曰非时,其雨势甚大,故曰大非时云雨。
若得禅定及解脱者,入于禅定可七日不食。七日之中以禅悦为食也。
文殊师利语阿难言,阿难汝往敷座,若时已至,便击楗槌。敷座者,准备僧众就食也。若时已至,是至僧进食时也。击楗槌是集众进食也。槌字应读「地」字之音。
【是文殊师利甫为释梵护世天王广演说法。名曰分别一切身三昧。不出于
房。我作是念。文殊师利将不令诸比丘失食时。】
时文殊师利,正开始为释梵护世天王说法。释是欲界天王,梵是色界天王,护世是四大天王等。
时正演说分别一切身三昧,分别一切身三昧者,即化一身为一切种类身三昧也。
我不见文殊师利出房,于是作是念,文殊师利不会令比丘失食时罢!
【文殊师利化作己身。为诸释梵护世。说是分别一切身三昧。文殊师利亦
即入此分别一切身三昧已。从房而出。入舍卫大城次第乞食。我时不见
。】
时文殊师利,即以分别一切身三昧,一面化作己身,为释梵护世说法。一面分身入舍卫大城乞食,时我阿难不见而已。
昔日比丘行数十里入舍卫大城乞食,辛苦备至。晴天之时,路有毒蛇毒虫,时伤比丘。雨天之时,路途泥泞,举步困难,故佛虽听比丘朝食,而比丘多是日中一食。虽日中一食,犹嫌辛苦也。思今日比丘安食伽蓝,实觉惭愧也。
【魔王波旬作是念言。文殊师利师子吼已。入舍卫大城而行乞食。我今当
蔽舍卫城中。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无入出者不令施食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随所至处门户悉闭无往来者。文殊师利实时观知。是魔波旬隐蔽诸人
。我今当作诚实言誓。尔时即作是志诚言。我之所集一毛孔中所有福慧
。设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满中诸魔之所无有。我此语实魔蔽当去。令魔
自身作居士像。于四衢道诸巷陌中。唱如是言。当施文殊当施文殊。若
施是者获大果报。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众生。给诸乐具百
千亿岁。不如施此文殊师利一爪端许所生福胜。】
魔波旬作是念,文殊师利师子吼已,复入城乞食。彼不知文殊菩萨,分身入城乞食也。
于是魔设法障蔽城中,令婆罗门长者居士,皆无出入施食者。
文殊师利,实时观知是魔所障蔽。于是作如是念,我所集一毛孔之福慧,假设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满中诸魔所不能及也。诸魔之所无有者,即集诸佛世界满中之 魔,所不能及也。
文殊师利菩萨,作是诚实言以后,于是以心转法,故曰我此语实,魔蔽当去。并令魔自见身作居士像,沿四衢道诸巷陌中,唱言当施文殊,当施文殊,若施文殊者,获大果报。若施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布施彼等诸乐具,乃至布施百千亿岁,不如布施文殊师利一爪端许所生之福胜。一爪端者,即一指端也。
【文殊师利。须臾之间立此誓已。尔时诸天遍开城中一切门户。令诸人众
皆趣文殊师利童子。时魔波旬作居士像。于诸四衢街巷陌中。唱如是言
。当施文殊当施文殊。若施是者获大果报。若施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
生诸乐供具。经百千岁。不如施此文殊师利一爪端许所生福胜。时文殊
师利。以神通力令所持受诸种种美妙饮食及饼果等。不相和杂如别器
盛。八百比丘万二千菩萨。所食之食在一中。不见此若减若满。尔
时文殊师利童子。于舍卫大城乞食已足。出舍卫城以置地语魔波旬。
汝为净人可持此在前而去。】
文殊师利须臾之间,立此诚实誓已,尔时诸天人,便开城中一切门户。并令诸人众等,皆趣向文殊师利。
时魔波旬即作居士像,于四衢街唱如是言,当施文殊当施文殊……。
时文殊师利,以神通力,令所持钵,尽容受种种饮食,及饼果等。并令种种美食不相混杂,犹如分别器中所盛一样。并且八百比丘、万二千菩萨所食之食,在一钵中,不见此钵若满若减。若减者,不见此钵若小也。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于舍卫大城乞食已足。出城以钵置地,语魔波旬,汝为净人,可持此钵在前而去。
净人者有二种,一者为僧众作使者,称为净人。犹如我国以前所称之「家人」,犹现在所称的「佣人」。二者为僧众守护塔庙园林者,称为守园人。如是二种,通称为伽蓝民。
【时魔波旬。不能举生惭耻心。语文殊师利。我今不能举此地。文殊
师利语波旬言。汝今成就大威神力。云何不能举地小。时魔波旬。尽
其神力不能举如毛分许。怪未曾有。语文殊师利。我之神力举伊沙陀
山。置之手掌掷虚空中。今不能举如此小一毛分许。文殊师利。语波
旬言。若大众生大人大力彼所持。非汝波旬所能擎举。】
时魔波旬不能举钵,生惭耻心。语文殊师利言,我今不能举钵。文殊菩萨言,汝成就大威神力,怎么不能举此地上小钵?
于是魔波旬便用尽神力举钵。但是不能举动小钵如毛分许。于是奇怪地说,我之神力,举伊沙陀山,能置诸手掌掷虚空中,为何不能举此小钵如一毛分许呢?伊沙陀山,译为自在持。
文殊师利语魔波旬,若大众生,大人,大力,彼所持钵,非汝波旬所能擎举。
大众生又曰大有情。如经云,菩萨摩诃萨,于大有情中,定为上首。此处大众生,即指大菩萨言。大人者,亦指大菩萨言。大菩萨有大力,彼所持钵,非汝波旬所能擎举也。
【是时文殊师利童子。即以一指持举地着波旬手。语波旬言。汝为净人
持前行。时魔波旬。尽力持在前而去。尔时自在天子与万二千天子
。侍从围绕。来向文殊师利童子。顶礼其足。右绕已毕。语波旬言。汝
非使人。何故持在他前行。魔言天子。我今不堪与有力者诤。天子语
言。波旬汝亦成就大威神力。】
是时文殊师利童子,以一指举钵着波旬手。语波旬言,汝为净人,持钵前行。汝为替僧众营事的净人,应该持钵在前而行。于是波旬尽力持钵前行。
尔时自在天子,与万二千天子,侍从围绕来向文殊师利童子。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也。第六天别有宫殿,即魔王所居也。
顶礼其足,右绕已毕,顶礼文殊菩萨也。语波旬言,波旬!汝非听使之人,意即汝非净人也。何故持钵在前而行?
魔言天子!我不堪与文殊师利,有力之大人而诤论也。所以彼命我持钵,我只有听命持钵也。
天子言,波旬!你不是亦成就大威神力吗?
【尔时波旬。为文殊师利力所持故答言天子。】
尔时波旬为文殊师利力所持故答言。以下所言,非魔所说,乃为文殊力所持而 言也。
【愚痴之力是为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萨力。憍慢之力是为魔力。大智慧力
是菩萨力。诸邪见力是为魔力。空无相无作力是菩萨力。诸颠倒力是为
魔力。正真谛力是菩萨力。我我所力是为魔力。大慈悲力是菩萨力。贪
瞋痴力是为魔力。三解脱力是菩萨力。生死之力是为魔力。无生无灭无
有诸行无生忍力是菩萨力。】
愚痴之力是为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萨力。愚痴之力,愚痴众生执一切法有也。以执有故,乃生瞋恚嫉妒之心,此是魔力也。慧明之力,洞达一切法空。于空中建立一切法,故度一切众生。同时知所建立诸法悉是假相,故度尽一切众生而不取众生相,此是菩萨之力。
憍慢之力是为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萨力。憍慢力者,不孝父母,不敬三宝师长也。大智慧力者,慈悲力也,此是菩萨力也。
诸邪见力是为魔力,空无相无作力是菩萨力。邪见者我见也,空无相无作者,无我见也。
诸颠倒力是为魔力,正真谛力是菩萨力。颠倒力者,于毕竟空中执为实有也。若分别说,即于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如是便是颠倒力。正真谛力者,正是无倒,真谛是真实也。如是不颠倒而真实者,是菩萨力。
我我所力是为魔力,大慈悲力是为菩萨力。我我所是分别人我,分别人我则有贪着。大慈悲心是愍念众生,舍诸悭贪。
贪瞋痴力是为魔力,三解脱力是菩萨力。贪瞋痴是烦恼生死之源。三解脱力者,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也。涅槃有三门,曰空、无相、无作。如此三解脱门,声闻缘觉修之,可证无漏。菩萨修之,可入中道。
生死之力是为魔力,无生无灭无有诸行、无生忍力是菩萨力。魔乐生死,故曰生死是魔力。无生忍者,即无生无灭。有诸行者,生死也。色受想行识五阴中之「行」阴,即生死也。无有诸行,即是无有造作诸生死行也。菩萨得无生忍力,则证无生无灭,无诸造作行也。
【魔王波旬说是法时。于天众中。五百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千
二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魔承文殊菩萨之力,说魔力菩萨力时,于天众中,五百天子发无上菩提心。千二百菩萨得无生法忍。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众生,名曰菩萨。此千二百菩萨闻法皆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菩萨,是已破无明见法性者。如约圆教,在初住位。如约别教,在初地位。
【时文殊师利。共魔波旬持此食。置迦利罗华园中已。俱出外去。我时
不见文殊师利。乃至食时犹不出房。我作是念。文殊师利。将不令诸比
丘僧众失于日时。当往佛所具白是事。即至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
。日时已至。文殊师利犹不出房。佛告我言。阿难。汝不到此迦利罗园
而看之耶。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见一小其食满中。佛告我言。速打
楗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食当与谁耶。佛语我言。汝
勿虑是。设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食犹不
能尽。何以故。是文殊师利力所持。文殊师利有檀波罗蜜无量功德。】
文殊菩萨与波旬,持钵置迦利罗华园中,便各自径去。我见文殊食时已至犹未出房,恐误众僧食时,即趋白佛。佛言,汝不到迦利罗园去看一看吗?
我说我已看过,只见一小钵,食满其中而已。
佛告我言,速打楗槌集比丘僧。我言比丘僧多,而此一小钵食,当与谁用呢?
佛语我言,汝勿须顾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一钵之食,犹未能尽也。何以故?文殊师利久修檀波罗蜜,有无量功德也。
【我闻佛语。便打楗槌集比丘僧。时此食不相和杂。香美众味取不可尽
。充饱大众食不减。】
于是我便打楗槌,集僧用食。此一钵之食,虽盛诸美味,但是不相混杂。香美之食,取不可尽。令大众悉皆充饱,然钵食不减。
【时魔波旬。欲恼文殊师利童子。即便化作四千比丘。衣服弊坏威仪恶
执持破。鼻眼角睐卷手脚跛。其形丑恶在下行坐。以此食复充足之
。时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魔伽陀国十种之食。然此食犹满不减
。令诸守园作使之人赋食疲顿。时文殊师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
丘食不减。手口俱满而不能咽。气闭眼张悉皆躄地。】
魔波旬喜破佛法,于是又来兴恼。化作四千比丘,来取钵食,欲令文殊师利钵食尽也。
鼻眼角睐,鼻目不正也。卷手脚跛,形貌丑恶。在下行而坐,以后来故,所以在下行坐,食此钵中之食,复皆充满。
时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摩伽陀国十种之食。摩伽陀国,在中印度,王舍城所在。然观经中之意,似非指摩伽陀国言。或者言摩竭鱼也。有鱼名摩竭,体大可以吞舟。据法苑珠林云,摩竭大鱼,极大者,长达七百由旬。此处或言摩竭鱼之食量?亦未可知。
然此钵食,犹满不减。化比丘食量虽大,然钵食不减。甚至令诸守园人及作使之净人,传送食物,为之疲劳不堪。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丘钵食不减。令诸化比丘手口俱满,而不能下咽,气闭眼张,悉皆倒地。
【文殊师利语波旬言。汝诸比丘何不更食。】
于是文殊师利语魔波旬,汝比丘等,如何不进食了呢?
【恶魔答言。文殊师利。是诸比丘在地垂死。汝将不以毒食与耶。文殊师
利语波旬言。已尽毒人当有何毒。内有毒者则施人毒。内无毒者不施人
毒。波旬。所谓毒者名贪瞋痴。善赞法中所调伏者。若与人毒无有是处
。】
魔波旬言,这些比丘在地将死。是不是你将毒食给他们吃呢?
文殊师利语魔波旬言,已尽毒人,当有何毒?我文殊师利,诸毒已尽,焉会有毒与人呢?
内有毒者,则施人毒。要知道,如你波旬,内怀有毒,方施人毒也。我文殊师利,内不怀毒,是不会施毒与人的。
波旬!所谓毒者,名贪瞋痴,贪瞋痴名三毒也。汝怀贪瞋痴,是有毒之人。所以方施毒与人也。如我文殊师利,已断贪瞋痴,是不会以毒与人的。
善赞法中所调伏者。调伏是持戒,如我持戒之人,不生贪瞋痴,若与人毒,无有是处。
【又魔波旬。所谓毒者无明有爱。见我我所。见无因缘。见于名色。见爱
恚瞋。见我见众生。见诸盖缠。计着诸阴。起种性慢。执着诸入。常住
三界系着所依守护取舍。若来若去爱着于身。坚着寿命。不净思念爱乐
染心。多起诸过。违逆因缘。断见常见。谄曲憍慢。妄想分别示现诈伪
。执着樔窟。出没卷舒惊畏于空。于无想中生堕落想。于无作中生死畏
想。于无着处生起畏想。于出生死生起缚想。于使流中不生度想。助菩
提法生非法想。于邪见中生正见想。于恶知识生善知识想。违佛谤法轻
慢众僧。不舍憍慢增长诤讼。实不实想不实实想。于欲乐中生功德想。
于有为中心生狂惑。于生死行不见其过。于涅槃中生惊怖想。波旬。如
是诸法于妙法中名之为毒。佛正法中无如是事。】
更详说所谓毒者。无明有爱属于烦恼,若有无明有爱烦恼者,则谓毒者。魔波旬无明有爱甚重,故是心怀毒者。菩萨已断无明有爱,故不怀毒。
见我我所则为有毒。何以故?若有我我所,便有我人众寿相。若分别四相,便生三毒,故见我我所者,则便有毒。魔波旬深着我我所,故为有毒。
见无因缘,则便有毒。何以故?圣者知自性是因缘,而因缘所生诸法,无有自性。是故知诸法无性为性。知诸法无性,便不生执着。已不生执着,便无有三毒。一切外道不如实知,妄执因缘是自性,不见因缘无性,故曰见无因缘。魔不见因缘无性,妄执诸法有自性,便生三毒也。
见于名色,便为有毒。何以故?见有名色者,从妄识所生,执六入、触、受为实有。于是妄生爱取,起于三毒也。
见爱恚痴者,即见贪瞋痴也,是谓有毒。
见我见众生,即为有毒。若具足说,应为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如此四见,能生三毒也。
见诸盖缠,则为有毒。五盖十缠,已如前释。
计着诸阴,则为有毒。诸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计着诸阴者,便生贪瞋痴,故谓有毒也。
起种性慢,则为有毒。于种性生慢也。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例如璎珞本业经云,种性有六,一习种性,十住位也。二性种性,十行位也。三道种性,十回向位也。四圣种性,十地位也。五等觉性,等觉位也。六妙觉性,佛位也。此中等觉位,即谓之觉也。前四位住行向地,均属因地,故曰种也。既入种性,则具 中道种子,能生于无上菩提,性分无改也。言初入于种性,便起我慢,此即为毒也。
执着诸入,诸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入也。执着六入,便生三毒。
常住三界,系着所依,守护取舍,则谓有毒,此谓于三界产生爱着也。所谓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以此三爱,故生三有,不出三界。故曰常住三界,系着所依,守护取舍也。
若来若去,取相之谓也。爱着于身,身见之谓也。坚着寿命,寿命相者,细者为烦恼,粗者为生死。如此等等,皆为有毒也。
不净思念,爱乐染心,多起诸过。不净思念者,引境起惑也。爱乐染心者,于境生爱,染乎于心也。多起诸过者,造十恶业也。
违逆因缘。违逆于缘起性空之真谛,及与性空缘起之俗谛,因而妄生执着,妄造诸业也。不信因果,违逆行事也。
断见常见,谄曲憍慢,妄想分别,示现诈伪。于理不达,则见断见常。于事不正,则谄曲憍慢。执着于生灭,便成断见,执着于不生灭,便成常见。不知诸法性相一如,生灭性空即非生灭,非生灭随缘,即是生灭。执相则成断见,执性则成常 见。「无」见则见常,「有」见则见断。由于断常分别,则三毒生矣。
妄想分别示现诈伪者,知见皆不如实,则其所言所行,皆成诈伪。
执着樔窟,出没卷舒,惊畏于空。由于其执着我见的樔窟,于是其意见行为出没卷舒不定。闻说真空佛道,便生惊畏而不信受。
于无想中生堕落想,于无作中生死畏想,于无着处生起畏想,于出生死生起缚想。此是责愚痴人,于第一义空中,妄起分别执着想也,于正法妄起不正想也。想者,取相为想。然第一义空中,一切法无相,彼却取相生堕落想,而畏于生死,故曰于无想中生堕落想。 「作」者生也,「无作」者,无生也。第一义中,一切法无生,无生当然无死。然愚痴人却于第一义,生死畏想。第一义中,无所依处。若无所依处焉能生畏?然愚痴人,却虚妄分别生畏。第一义中,无有生死,然愚痴之人,却妄起分别心,缚着生死。
于使流中不生度想。使者十使也,十使者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瞋、痴、慢、疑也。此十法随逐行人,如系如缚,令不得出离三有,没生死流中。犹世间公门使者之随逐罪人,故曰使。愚痴之人,于十使生死流中,不自求 度也。
助菩提法生非法想。助菩提法者,三十七助道品也。
于邪见中生正见想,于恶知识生善知识想。大集经云有我者为恶知识,无我者为善知识。因为有我则取着于相,取着于相则生三毒,生三毒则造十恶业,以恶业因缘可致三途果报,故为恶知识。反之则为善知识。
违佛谤法轻慢众僧。僧者僧众也,一至三人不称为僧,四人以上始为僧。有四种僧,一、四人僧,四人可作白二羯磨,少一人不成羯磨也。二、五人僧,三、十人僧,四、二十人僧,乃至百千人,均名僧也。
不舍憍慢,增长诤讼。实不实想,不实实想。何谓实,何谓不实?若对权言实,则三乘为权是不实法,一乘为实法。乃至三乘一乘皆权,是不实法,三一俱泯,是名实法。然此非今经之意,今经言实不实想,不实实想,则另有解释也。
甚么是实法?毕竟空是实法。甚么是不实法?凡所有相皆是不实法。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无有所得即是实法。若取生灭,垢净、来去、增减、有所得等相,皆不实法也。若如是颠倒者,即是怀毒也。故如此解释,方为今经意也。
于欲乐中生功德想。此直斥波旬也。波旬居欲界第六天,深着欲乐也。
于有为中心生狂惑。于生死行,不见其过。于涅槃中生惊怖想。此呵波旬也。三界有为,而魔波旬贪着不舍,心生狂惑。三界生死,而魔波旬不见其过。涅槃寂灭,魔波旬反生惊怖也。
波旬!如是诸法,于妙法中名之为毒,佛正法中无如是事。如是诸法者,如是诸有过之法也。如是诸有过之法,则是有毒,此责魔波旬也。佛正法中,无如是事,此文殊菩萨,说明自己非有毒者也。文殊菩萨表示,自己诸毒已断,怎会以毒食与人?以下经文,文殊师利菩萨,说明何谓佛法。
【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隐法者是名佛法。无戏论法是名佛法。无
过恶法是名佛法。无结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无怖畏法是
名佛法。无分别法是名佛法。不执自他法是名佛法。无讥呵法是名佛法
。作舍作依归依洲渚作守护法是名佛法。调伏寂法是名佛法。自净无垢
照明之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无诸妄想善调伏法是名佛法
。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法。自说说他法是名佛法。如法调伏诸外道
法是名佛法。降诸魔法是名佛法。断生死流法是名佛法。正念之法是名
佛法。住念处故。正断法是名佛法。断诸恶故。神足法是名佛法。观身
心轻故。诸根法是名佛法。信为首故。诸力法是名佛法。无能降伏故。
诸觉法是名佛法。次第觉故。正道法是名佛法。正流入故。三昧法是名
佛法。究竟寂静故。智慧法是名佛法。贯穿诸圣解脱法故。真谛法是名
佛法。无忿恚故。诸辩法是名佛法。法辞及义乐说无滞故。明了无常苦
无我法是名佛法。呵毁一切诸有为故。空法是名佛法。降伏一切诸外道
故。寂静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波罗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方便
法是名佛法。善摄取故。慈法是名佛法。无过智故。悲法是名佛法。无
逼故。喜法是名佛法。灭不故。舍法是名佛法。所作办故。禅法是名
佛法。灭憍慢故。不断三宝法是名佛法。发菩提心故。一切安乐无苦恼
法是名佛法。不来诸有故。说是法时。魔王所将五百天子。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而作是言。世尊。是所叹法。愿令我等住是法中。】
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隐法者是名佛法。甘露法者,是不生死法也。安隐法者,是心无分别也。以无分别故,则不生三毒,不造恶业,不受苦报,入于 涅槃,得大安乐,故曰安隐。法华经云:「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无戏论法,是名佛法。戏论者,不实之论也。何为不实之论?凡着于名相,演说名相,皆不实之论也。因为法本无名无相,著名相者,徒益妄想,不能知法。故著名相之说,名曰戏论。
无过恶法是名佛法。无结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即出苦之法是名佛法也。
无怖畏法是名佛法。凡夫以三途为怖畏,二乘以生死为怖畏。佛法第一义中,无如此事也。
无分别法是名佛法。分别则有过恶,无分别则无过恶。故曰无分别法是名佛法。
不执自他法是名佛法。不执自他者,平等心也,不分别我人也,心境无碍也。如是则名佛法。
无讥呵法是名佛法。无讥呵者,是无过恶也。佛法无有过恶,清净鲜洁,故无讥呵。
作舍作依归「依」洲渚作守护法是名佛法。作舍可令众生安息也。作依归,可作众生之灯烛慈航也。「依」洲渚之「依」字,是「作」字之误。应为「作」洲渚。作洲渚者,可令众生出苦海得安隐处也。作守护者,不令众生失堕生死恶道也。如是名为佛法。
调伏寂法是名佛法。本来调伏可作「戒律」解释。不过此处作调伏众生身口意过恶解释,比较明白。寂者,是令众生得涅槃安乐也。
自净无垢照明之法是名佛法。自净者,自净其心也。无垢者,心无贪瞋痴也。心净则一切法净,故曰照明之法,如是名曰佛法也。
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者,趣向于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也。
无诸妄想善调伏法是名佛法,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法。口业化众生向于无上菩提,名善教。身业化众生向于无上菩提,名曰善导。身口化众时,意业自在其中。故教导者,三业化众也。随宜者,随众生之性欲机宜而度化之也。略说之,以三乘法,化三乘众。广说者,以五乘法,化五乘众。如是者则名随宜。
自说说他法是名佛法。自说者,自觉自度也。说他者,觉他度他也。故说有悦 义,即自悦悦他也。
如法调伏诸外道法是名佛法。不异佛所教法,是名如法。不违于佛法,而调理降伏外道者,是名佛法。佛依二谛说法,故合于二谛者名内道,不合于二谛者名外道。
降伏诸魔法是名佛法。魔者生死也,凡降伏生死之法,是名佛法。
断生死流是名佛法。约因名烦恼,约果名生死。断烦恼生死者是名佛法。故知凡不断烦恼,不了生死者,不名佛法也。
正念之法是名佛法。念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者为正念。念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皆是正念。乃至清净无念,是为正念。故曰有念是众生,无念即是佛也。
住念处,正断法是名佛法,断诸恶故。住念处是四念处也。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正断者,四正勤也,均摄于三十七道品中。四正断者,即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神足法是名佛法,观身心轻故。诸根法、诸力法、诸觉法、正道法是名佛法。神足者,又名如意足。四神足者修定也。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 足。诸根者,五根也。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力者,五力也。五根增长能破烦恼,于是五根转名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觉者,七觉支也。即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正道法者,八正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也。以上诸法,总称曰三十七助道品。
三昧法是名佛法。三昧又名三摩提,译为「正受」「定」。大智度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若引申而论,无念为定,净心为定,心无所住为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定,无分别为定,无所有为定,不可得为定,毕竟空为定,横遍竖穷为定,平常心为定,平等心为定,三业清净为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定,无定无不定为定,乃至无量光横遍十方,无量寿竖穷三际真大定也。故若人离佛而求禅定者,是人乃十方奔驰,求于虚空也。
智慧法是名佛法。若总说,智慧者即是般若也。若将智与慧分别来说,于空知有名为智,于有知空名为慧;于性知相名为智,于相知性名为慧;于实知权名为智,于权知实名为慧;于无分别知差别名为智,于差别知无分别名为慧;于般若知沤 和名为智,于沤和知般若名为慧;于空知无量名为智,于无量知空名为慧;于无颠倒知一切颠倒名为智,于一切颠倒知无颠倒名为慧;于空知色等名为智,于色等知空名为慧;于毕竟空知法界缘起名为智,于法界缘起知毕竟空名为慧;虽证无上菩提不舍救度一切众生名为智,救度一切众生不失无上菩提之道名为慧也。
真谛法是名佛法,无忿恚故。实相无相为真谛,实相无不相为俗谛。若达真谛,即达无相,故无忿恚。
诸辩法是名佛法,法辞及义乐说无滞故。此言四无碍辩也。四无碍辩者,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此四亦名四无碍辩智。于心无碍名智也,于口无滞名辩也。知法无滞,名法无碍辩。达义无滞,名义无碍辩。知名无滞,起说自在,名词无碍辩。于不可说法,称情乐说无滞,名乐说无碍辩。
明了无常苦无我法是名佛法。呵毁一切诸有为故。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若有我者,应得自在。若得自在,应无有苦。若无有苦,应即是常。故曰明了无常苦无我,即可呵破一切有为。
空法是佛法,降伏一切诸外道故。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蒙然灯佛授记。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不蒙然灯佛授记。故知无上菩提者,无所得义也。无所得者,即空义也。故曰了达空义,即是菩提。一切外道,皆以有所得心,落入生死。故了达空义,能降伏一切外道。
寂静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涅槃寂静也。
波罗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波罗蜜即译为到彼岸也。波罗蜜有其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方便法是名佛法,善摄取故。不以方便,不成功德。故菩萨假方便力,度一切众生。虽以方便度众生,却不失法性。所以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为方便而度众生。以无住为方便,而度众生。以无相为方便,而度众生。以无分别为方便,而度众生也。
慈法是名佛法,乃至舍法是名佛法,所作办故,是明四无量心是佛法也。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慈者爱念众生,不舍有过众生也。悲者愍念众生,于众生无逼切也。(无逼故,应为无逼「切」故)喜者庆悦得乐众生也。舍者,菩萨于一切众生,究竟得度后方舍。犹如世人,子女成人后,父母方舍。故曰所作办故。
禅法是名佛法,灭憍慢故。禅者无碍,心不碍境,境不碍心,一切无碍,故灭憍慢也。
不断三宝法是名佛法,发菩提心故。一切安乐无苦恼法,是名佛法,不来诸有故。何故一切安乐无苦恼是名佛法呢?因为佛法度众生出三界,得涅槃安乐故。不来诸有者,不来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说是法时,魔王所将五百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魔王居他化自在天,故其所带之天子,当是他化自在天天子也。是五百天子皆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者,发心修菩萨行也。
而作是言,世尊!是所叹法,愿令我等住是法中。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大德阿难前白佛言。大德世尊今何缘笑。佛告阿难
。汝见波旬化比丘不。阿难白言。见已世尊。佛言阿难。后五百岁法欲
灭时。当有如是恶形比丘。如是恶衣着不齐故。如是下贱如是无智。何
以故。后世比丘重于结使。贪着利养多营众事。舍诸毗尼越解脱戒离白
净法。其所去来重现法利。不重后世。盲聋跛蹇。老谬无智。着种种病
。是等皆来于我法中出家受戒。以重眷属给使人故。不为重法。阿难。
我所说法如是正直。如是可爱。当于尔时。不见不闻诸天忧戚。魔王波
旬当大欢喜无复忧虑。】
尔时世尊即便记说,后五百岁者,即末法时期也。有如是恶形比丘,来入佛法出家受戒。
恶衣着不整齐,下贱愚痴无智。何以故?因为末法时期比丘,结使烦恼甚重。并且贪着利养,因而多经营众事。反而舍诸毗尼,毗尼者戒律也。违越于解脱戒,戒者名别解脱戒也。白净法者,善法也。
其所来去有所作为,重视于现前利益,不重后世之利益。利益者有四,一者,现前有利,后世无利。二者现前无利,后世亦无利。三者现前无利,后世有利。四者现前有利,后世有利。前二种不谓善利,后二种是谓善利。凡重视现利之人,皆不重因果者也。
盲聋跛蹇,老谬无智。其形状盲聋跛蹇,其性情昏老狂妄,而且无有智慧。并且生种种之病。是等皆来出家受戒。彼虽出家,但以重眷属与给使人故,所以不重 于法。
阿难我所说法,如是正直,应为如是正「真」也。如是可爱,尔时即便隐没,众人不见不闻。于是诸天忧戚,波旬欢喜。
【我时问佛。何故魔王波旬欢喜而无忧虑。佛告阿难。以彼恶人作魔业故
。魔王波旬无所营作。何以故。由彼比丘无正行故。】
我时问佛,是阿难自述也。何故魔王欢喜而无忧虑呢?佛回答说,因为彼诸恶人,代魔作诸魔业。反令魔波旬休闲下来,无所营作了。何以故?由于彼等比丘,无有正法之行,为魔作使也。
【若有比丘勤加精进如救头然。如是等人魔则求短。是故阿难应勤方便。
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证令证。降伏魔党炽然佛法。护持正法作法供养莫
作放逸。是我教法。】
于末法时期,若有比丘勤加精进,如救头然,如是等人,魔则求短。经云,末法时期,若有人修般若法者,应勤精进,令法速得速解速证。当知魔波旬,时时遮障破坏也。故佛令阿难,方便助彼行人,令彼行人于法速得速解速证也。
如是便能降伏魔党,使佛法炽然不灭。此即护持正法,为无上的法供养。莫令行人放逸,失我正法也。此是我所教者,是佛叮咛语也。
【说是法时五百比丘放舍身命白言。世尊。我等不欲见是恶世。踊处虚空
以火焚身。百千诸天而供养之。二百比丘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百比丘
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三万二千菩萨逮得法忍。释梵护世及诸眷属。礼佛
足已作如是言。唯愿世尊。久寿住世勿使我等见是恶世。世尊。若有众
生得闻此经。终不更作懈怠非法。亦更不作魔诸恶业。我时闻已闷绝躄
地。大德舍利弗。我见文殊师利童子。成就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力。及
所说我自亲见。】
五百比丘放舍身命。四果圣人,可身中发火自焚。是知此五百比丘,皆阿罗汉也。于是百千诸天而供养是五百比丘。
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得法眼净者,见道也。此二百比丘,证于初果也。
永尽诸漏,是出离三界也。三界内为有漏,出三界谓之无漏。故永尽诸漏者,出离三界也。心得解脱,是破见思惑也。众生具足二障,即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 障障乎涅槃,所知障障乎菩提。破烦恼障,心得解脱。破所知障,慧得解脱。见思若破,烦恼障则破。欲破所知障,须破无明也。此二百比丘,永尽诸漏心得解脱者,证得四果也。
三万二千菩萨,逮得法忍。逮得无生法忍也。通论之,初地即得一分无生法忍。若依仁王经,七八九地证无生忍。
释梵护世下,天人请佛住世也。
我时闻已,闷绝躄地。阿难闻末法时期有如是事,于是闷绝躄地。足不能立曰躄也。
阿难述完已往事后,回头来向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我见文殊师利,有如是不思议神通之力,及所说法,皆我亲见也。
【时大德迦叶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希有神通。舍利弗。尔时世尊
成佛未久。我久出家。是时文殊师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从宝王
世界宝相佛所来。欲见佛释迦牟尼供养恭敬。】
时大德迦叶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希有神通。大迦叶亦叙述己所见闻。
尔时世尊成佛未久,我久出家。因为迦叶犹年长于世尊也。时文殊师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从宝王世界宝相佛所来。「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云「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为莲华。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故,于十方面,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涅槃,现分舍利饶益众生……」
如此种种,皆菩萨权巧示现。其实菩萨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夏坐三月。我时不见文殊师利
。若如来前。若众僧中。若于食时。若说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见之。
过三月已。临自恣时乃见其面。】
尔时世尊在祇树给孤穷园,夏居三月。我于如来前,众僧中,食时,说戒日。说戒日即半月半月布萨也。僧行次,均不见文殊师利。三月已过,临自恣时,乃见其面。夏竟自恣者,任人举过也。行事钞云,安居竟有四事应作,即自恣解界结界受功德衣。
大迦叶平时不见文殊菩萨,夏竟自恣时方见其面。
【我即问言。文殊师利。何处夏坐。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住在是舍卫
大城波斯匿王后宫一月。复一月住童子学堂。复一月住诸淫女舍。我闻
是已。心甚不悦。即作是念。云何当共是不净人而作自恣。我即出堂便
击楗槌欲摈文殊师利童子。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童子。汝往看是摩
诃迦叶。今者何故打楗槌也。白言。世尊。我已见之。欲摈于我。】
我即问言下,迦叶问文殊师利菩萨,三月之行止也。
文殊言,此夏三月中,我住波斯匿王后宫一月。波斯匿王,译为胜军王,是舍卫国之王。
复一月住童子学堂。复一月住诸淫女舍。
我闻是已,心甚不悦。于是迦叶便击楗槌,欲摈文殊师利童子。「摈」者,驱逐也。击楗槌者,集众僧也。
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童子,汝往看是摩诃迦叶,何故打楗槌也。此是佛知而故问也。
文殊言,世尊!我已见之,欲摈于我。
【佛语文殊师利童子。今可现汝自在神力神通境界。令彼声闻心得清净。
勿于汝所生不净心。】
佛语文殊师利,令其现神通力,使声闻人心得清净。若声闻人心得清净,便得增益。佛为令迦叶等,得利益故,令文殊师利现神通力。
【于时文殊师利童子即入三昧。其三昧名现一切佛土。文殊师利入三昧时
。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中皆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悉打楗
槌。于时世尊即问我言。摩诃迦叶。汝今何故打于楗槌。我言。世尊。
文殊师利自说是言。夏三月中。住王后宫及淫女舍。为摈是故打于楗槌
。】
当时文殊师利,即入现一切佛土三昧。于是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现。于诸佛土中,皆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头陀者,抖擞烦恼,离诸滞着也。行头陀之比丘,亦名「行者」。有十二头陀行,一者衲衣。二者但三衣。三者乞食。四者日中一食。五者一坐食。六者一揣食。七者阿兰若。八者冢间坐。九者树下坐。十者露地坐。十一者随处坐。十二者常坐不卧。十方佛土,各有迦叶头陀第一打楗槌, 欲摈文殊师利。同时亦各有文殊在佛前坐。
于时世尊即问我言,迦叶!你为何打楗槌呢?我说,文殊师利自言,结夏期间,住于王后宫及淫女舍。为摈文殊师利故,打于楗槌也。
【尔时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而告我言。汝今遍观十方世界为见何事。
我时遍观无量无边恒河沙数十方世界。其中皆有摩诃迦叶而打楗槌。欲
摈文殊。是一切处亦有文殊在佛前坐。佛告我言。汝今欲摈何处文殊为
此世界。为十方界。我时即礼佛世尊足作如是言。听我悔过。世尊。是
文殊师利法王之子。成就菩萨如是不可思议功德。我从佛所成有量智。
而欲度量无量智慧。以不知故而打楗槌。】
尔时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佛放光遍照十方世界者,表印可文殊也。
菩萨为度众生,无剎不现身,何简王后宫及淫女舍哉!岂后及淫女非众生乎?诸大菩萨,慈悲不可思议,神通不可思议,权智不可思议。岂是声闻劣智小行所能度量哉!
佛告我言,汝今欲摈何处文殊?为此世界文殊师利,或是十方世界的文殊师利 呢?于是大迦叶知自己错误,乃向佛悔过。自言从佛所得有量智,妄欲度量菩萨无量智慧也。
【佛告我言。摩诃迦叶。汝之所见十方世界文殊师利。亦复夏三月。住王
后宫及淫女舍。此间文殊师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宫中五百女人。不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淫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转无上正道。复
有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而调伏之。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佛告迦叶言,汝所见十方世界文殊师利,实亦夏居三月。于三月中,住王后宫及淫女舍。此即菩萨无剎不现身也。
此间文殊师利童子,即此娑婆世界现身的文殊师利。于此可知,文殊师利虽现身娑婆,同时于十方世界,亦皆普现也。
此间之文殊师利,虽居王后宫及淫女舍。却令波斯匿王宫中五百女人,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有三,即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释此三不退,诸宗所说,各有不同,今不广引。
亦令五百淫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转无上正道。无上正道者,即无上菩提也。
复有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而调伏之。令百千众生,成就于声闻道也。
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经中未说,不知生于何天也。
【我时白言。大德世尊。文殊师利为说何法。乃能如是教化众生。佛言。
迦叶。汝今可问文殊师利。自当答汝。】
迦叶问佛,文殊师利菩萨,以何法教化如是众生?佛令迦叶,自问文殊。
【我时即问文殊师利。汝说何法教化调伏如是众生。彼答我言。非唯说法
教导众生。大德迦叶。或有众生以娱乐乐而调伏之。或以护持。或以威
伏。或以财摄。或以贪求。或现大庄严。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或现梵
身。或现护世身。或转轮王身。或随各各所事诸天而为现身。或以软语
。或以语。或二俱用。或以罚。或以密益。或现作子。何以故。大德
迦叶。众生有于杂种之行。以杂种法而调伏之。】
我时即问文殊,汝说何法教化调伏如是众生?应知菩萨教化众生,应机逗教, 无有定规也。
故文殊言,非唯说法教导众生。或有众生以娱乐乐而调伏之。而调伏之,非是令众生于娱乐纵情也,而是令众生知诸娱乐,悉皆无常。故曰调伏之。
或以护持,或以威伏。于善性众生,护持之,此所谓摄门也。于恶性众生,则威伏之,此所谓折门是也。
或以财摄。即以布施摄其向道也。
或以贪求。遇贪求众生,则教导之舍诸悭贪也。
或现大庄严。菩萨观众生根机,应以大乘成就者,即现大庄严。何谓大庄严?福慧具足,谓大庄严。欲福慧二严具足,须行六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可具足慧庄严。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可具足福庄严。菩萨悲智双运,救苦众生,欲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现大庄严也。
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欲界天身也。或现梵身,色界天身也。或现护世身,四天王身也。或转轮身。或随各各所事奉的诸天,而现其身。
或用软语度化之,或用粗语度化之,或软语粗语二俱用度化之。
或罚,或密利益之,或现作子。何以故?因为众生有于复杂种类之行,故以复杂种类之法而调伏之。
【大德迦叶。我以方便化众生界。然后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
大德迦叶!我非唯以说法教导众生也。我先以如是种种方便,度化众生令其调伏以后,然后方以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也。
【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所调伏有几众生。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所
调伏等如法界。我又问言。法界几许。文殊答言。如众生界。我又问言
。众生界者复有几许。即答我言。如虚空界。如是迦叶。众生界法界虚
空界。等无有二无有别异。】
我时问言,文殊师利!汝所调伏,有多少众生呢?文殊师利即答我言,我所调伏众生,等如法界。
若取法相,可言多少。一切法无相,故不得言有多少。文殊师利菩萨答言,我所调伏等如法界者,诸法无相法界无界,故作如是答。
我又问言,法界几许?文殊答言,如众生界。所谓众生者,非唯六道有情名众 生也。众因缘所生法,即名众生。而因缘所生法性空,故法界无界,即如众生界。
所以当迦叶又问众生界有几许时,文殊师利即答言,如虚空界。
文殊师利菩萨,结答全文说,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无有差别。
【我又问言。文殊师利。佛空出世无所调伏。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如
人热病。是人种种妄有所说。是中宁有天鬼持耶。有大明医饮彼人酥。
热病即愈止不妄说。于意云何。是中颇有天鬼去不。我言。不也文殊师
利。由饮苏故热病除差。大德迦叶。是良医者多利彼不。我言。如是。
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世间如是颠倒热病无我我想。住我
想已流转生死。是故如来出现于世随彼形色应解法门。知解我想断于颠
倒。为彼众生而演说法。既闻法已除一切想无所执着。知解想已越度诸
流到于彼岸。名为涅槃。】
我又问言,若众生界法界虚空界无二者,那么佛空出现于世,无所调伏,无所化度了。
文殊师利菩萨以譬喻回答。譬如有人染患热病,口出种种妄言。是中非是有天 神鬼等,有所祟持。而是此人,以热病因缘,虚妄而说也。若有大明医饮彼人酥,热病愈止,即不妄说。文殊问曰,如是良医,于彼病人,多利益不?我言如是文殊师利。此是喻说,以下法说,用合于譬。
大德迦叶,世间如是颠倒,犹如热病。无我我想。住我想已,流转生死。诸法无我,颠倒众生却执有我。由于执着我想故,于是流转于生死。由于有我则必有生,有生则必有灭,故曰流转生死。
是故如来出现于世,随彼形色,应解法门。佛出现于世,因众生之根机。形色者,种类也,上中下根也。应其根机,而能解了者,为说种种法门。
知解我想,断于颠倒。令彼众生知解我想是虚妄,而得断于颠倒之想。
为彼众生,而演说法。犹如良医,为热病患者服药也。
既闻法已,除一切想无所执着。犹如病人,既服药已,病得除愈也。
知解想已,越度诸流,到于彼岸,名为涅槃。故如来出世,于诸众生有大利益。怎能说如来空出现于世,无所调伏呢?众生于毕竟空中妄起虚妄颠倒,佛出现于世,即调伏众生之虚妄颠倒也。
佛号大医王,能治众生一切病。有四事故,号大医王。一者知众生病。二者知 众生病因。三者知众生病应如何对治。四者知众生病愈已。以佛知众生病,故说苦谛。以佛知众生病因,故说集谛。以佛知众生病如何对治,故说道谛。以佛知众生病愈已,故说灭谛。以此四事故,佛号大医王也。
【大德迦叶。于意云何。是中颇有我及众生寿命养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
。我时答言。无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为是利故如来出
世。但为显示平等想故。不为生不为灭。但为解知烦恼不实。】
大德迦叶!既然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既然一切想皆由虚妄我想颠倒执着而生。于是法中,还有我、众生、寿命、养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
养育者,生长养育也。凡饮食睡眠,一切胜缘资助,皆名养育。既然众生界法界虚空界等无有二,当知我、众生、寿命、人及丈夫皆不可得。然则还有甚么可养育呢?若生养育之想,便是贪欲爱乐妄想了。
既然我众生寿者养育人丈夫不可得,还有谁可涅槃呢?
当知一切众生等如虚空,是本来涅槃也。已涅槃者,不应更涅槃也。
文殊师利菩萨作如是问,于是迦叶答言,无也。无有众生可得涅槃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为是利故,如来出世。如来出现于世者,为破众生迷惑执着,实无法可与可得也。但为显示平等想(应为相字)故,不为生不为灭。如来出现于世,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为于众生显示,生死涅槃平等相也。但令众生解知烦恼不实,等虚空也。
【我时语言。文殊师利。菩萨所作甚为难有。所谓观知众生之性毕竟寂静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不舍庄严不没不出。众生之性毕竟涅槃。犹复能
发大誓庄严。】
于是迦叶赞叹文殊师利曰,甚为难有。菩萨虽然观知众生之性,毕竟空寂。但欲利益一切众生故,不舍庄严,不出不没。
菩萨虽知众生界等如虚空,但为利益众生故,不舍庄严,不出不没。不舍庄严者,不舍六度也。因为六度者,可庄严自身庄严他身也。
不出不没者,不生三毒,不起贡高我慢也。经云,若人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没中流,不出陆地,不为人取,不为非人取,不入洄流,不腐烂。我保是人毕竟得度。不着此岸者,于内不计我人也。不着彼岸者,于外不着六入不计我所也。不 没中流者,远离贪瞋痴也。不出陆地者,不起贡高我慢也。不为人取者,不狎近四众也。不为非人取者,不持戒求生天也。不入洄流者,不退戒还家也。不腐烂者,不犯重禁也。佛说是人,毕定得度。
众生之性,毕竟涅槃,犹复能发大誓庄严!菩萨实为希有,虽知众生界法界虚空界无二,众生本来涅槃。以大慈悲故,怜愍众生愚惑,仍发大誓庄严,拔济众生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菩萨庄严等同如如。我又问文殊师利。愿说菩
萨发大庄严。文殊师利言。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有三十二。何等三十
二。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如梦空性故。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
庄严。无我相故。菩萨供养给事无量诸佛世尊发大庄严。同法身相故。
菩萨听受一切佛法发大庄严。如响声相故。菩萨守护一切佛法发大庄严
。解达诸法平等相故。菩萨降伏一切诸魔发大庄严。一切结使性相净故
。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有无见者解因缘相故。菩萨所有一切
悉舍发大庄严。一切悉舍无余相故。菩萨集戒头陀功德发大庄严。无行
相故。菩萨忍力发大庄严。无伤相故。菩萨精进发大庄严。解知身心寂
静相故。菩萨一切禅定解脱发大庄严。舍离一切所依相故。菩萨无碍般
若波罗蜜发大庄严。净除无明痴见相故。菩萨方便发大庄严。示现一切
所作相故。菩萨大慈发大庄严。如空相故。菩萨大悲发大庄严。解知五
道虚空相故。菩萨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相故。菩萨大舍发大庄严。离
苦乐相故。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发大庄严。犹如掌中观见解脱无疑相故。
菩萨不念诸法无我发大庄严。不畏堕彼声闻缘觉地之相故。菩萨观阴犹
如怨贼发大庄严。知幻相故。菩萨观四大犹如毒蛇发大庄严。同法界相
故。菩萨观入犹如空聚发大庄严。知怨贼相故。菩萨不着三界发大庄严
。无樔窟故。菩萨决定摄取诸有发大庄严。有非有相故。菩萨大悲发大
庄严。不退相故。菩萨为大医王发大庄严。随诸众生所有疾患施法药相
故。菩萨为大商主发大庄严。示导三乘出道相故。菩萨不断于三宝种发
大庄严。知报一切佛恩相故。菩萨知诸法性无生发大庄严。得于无生法
忍相故。菩萨为得不退转地发大庄严。舍于三界一切结使。及舍声闻缘
觉地相故。菩萨庄严道场发大庄严。以一念相应慧如实了知诸法相故。
如是迦叶。是名菩萨三十二种发大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菩萨庄严,等同如如。如如者,与众生界法界虚空界,不二不异也。如是如如,即等同虚空也。
我又问,文殊师利!愿说菩萨发大庄严。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说三十二种发大庄严。
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摄取无量生死者,菩萨无量阿僧祇劫,入生死度众生也。如梦空性故,菩萨知生死犹如梦幻,无有实性也。
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庄严,无我相故。无我相则不取众生相也。言菩萨以平等心发大庄严,而不取众生相也。
菩萨供养给事无量诸佛世尊,发大庄严,同法身相故。上句言下化众生,此句言上求佛道。同法身相者,无有二心也。何以故?心即法,法即心也。
菩萨听受一切佛法发大庄严,如响声相故。一切佛法,无非显示毕竟空义。说 者听者,悉等虚空。何以故?因为说者显示菩提,听者摄取菩提。而菩提者,即毕竟空义也。故菩萨闻法,如响之应声也。
菩萨守护一切佛法发大庄严,解达诸法平等相故。守护佛法者,即摄受正法也。何为正法?实相法也。诸法实相,唯佛与佛究极也。实相无相,故菩萨解达诸法平等相也。
菩萨降伏一切诸魔发大庄严,一切结使性相净故。一切诸魔,皆是心生。心若不生,则心外无魔。一切结使,略言即一切烦恼也。一切烦恼悉由心生,心若不生,心外无有烦恼。既然魔与烦恼唯是一心,故曰烦恼魔。略说有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而烦恼魔为其余三魔之所依。其余阴魔死魔天魔,皆依烦恼魔而起。何以故?烦恼魔者,无明为本也。无明虚妄而起,无有实义。所以一切结使,性空而其相如幻,故曰一切结使性相净故。
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有无见者解因缘相故。若解诸法自性是因缘,便是佛道。若执诸法因缘是自性,便是外道。何以故?若解诸法自性是因缘者,因缘所生法则无自性。故佛说一切法无性为性。若执因缘所生法有自性,有自性便是 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外道。是以经云菩萨降伏一切外道发大庄严,令执因缘「有」见,与执性空「无」见者,解因缘相故。云何解因缘相?闻因缘则知是性空,闻性空则知是因缘,是谓解因缘相也。
菩萨所有一切悉舍发大庄严,一切悉舍无余相故。此菩萨行布施波罗蜜也。一切悉舍无余相者,无能布施之我相,无受布施之人相,无布施物相。此所谓三轮体空,行于布施也。
菩萨集戒头陀功德发大庄严,无行相故。此菩萨行戒波罗蜜也。无行相者,不着持戒相也。
菩萨忍力发大庄严,无伤相故。此系菩萨忍辱波罗蜜。无伤相者,于毕竟空中,无「我」受彼伤害,亦无「彼」伤害于我。然则何忍之有?
菩萨精进发大庄严,解知身心寂静相故。此系菩萨精进波罗蜜。精进者有二,即身精进,与心精进。然身心者随缘假有,如幻不实。既然假有如幻,故知其性本来寂静。而所谓精进者,非是精进于有所得也。而是精进于一切寂静也。故曰解知身心寂静相。
菩萨一切禅定解脱发大庄严,舍离一切所依相故。此系菩萨禅定波罗蜜。一切禅定者,如四禅八定,灭尽定,九次第定,乃至首楞严定。解脱与禅定不同,断心心所可得禅定,断烦恼始得解脱。只具禅定不得解脱者,在三界内。得解脱者可出三界。小乘人,味着于禅。菩萨禅定,无有味着。故菩萨禅定,无出无入,无定无不定。所以说舍离一切所依相故。
菩萨无碍般若波罗蜜发大庄严,净除无明痴见相故。此般若波罗蜜也。般若波罗蜜者,智慧无碍也。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则住般若。般若者,一切无所有,于有无所有,于无无所有。般若者,一切不可得,不得于有,不得于无,亦复不得于不得。故龙树菩萨偈云「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人得解脱。」是何谓也?原来若以有所得心,见亦被缚,不见亦被缚。若以无所得心,见亦解脱,不见亦解脱。何以故?因为有所得心者,无明也。若人以无明心,故见亦被缚,不见亦被缚。若人净除无明,见亦解脱,不见亦解脱。所以说净除无明痴见相故。
菩萨方便发大庄严,示现一切所作相故。菩萨以方便力故,方成就般若波罗蜜 。菩萨以般若智慧故,方能成就方便功德。故大般若经云,菩萨应以无住、无所得、无相……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也。于毕竟空中,方便示现一切,故曰示现一切所作相故。若不以方便,毕竟空中无所示现也。
菩萨大慈发大庄严,如空相故。此下明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大庄严。虽然众生界等虚空界,菩萨怜悯众生愚痴,故以大慈发大庄严。
菩萨大悲发大庄严,解知五道虚空相故。三界如空华五道悉如幻。然众生愚痴不知,竟沉湎于五道之中。菩萨怜悯之,故以大悲发大庄严。
菩萨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相故。菩萨庆悦众生离苦得乐,谓之喜无量心,故曰大喜发大庄严,无忧恼故。
菩萨大舍发大庄严,离苦乐相故。舍者,苦相乐相俱舍也。菩萨为度众生,入苦而舍其苦相。菩萨为度众生,舍己之一切乐,只为成就众生也。
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发大庄严,犹如掌中观见无疑相故。菩萨修满大神通智,如实知见一切,犹如掌中观见解脱。掌中观见解脱者,如实见一切,了若指掌也。云何如实知见一切?于一切知空,于空知一切也,如是则是大解脱。丝毫无有疑惑也。
菩萨不念诸法无我发大庄严,不畏堕彼声闻缘觉地之相故。诸法无我者,空义也,法性也。声闻缘觉证彼法性,故堕入偏空。菩萨如实知诸法性相,却行空不证。故不畏堕声闻缘觉地之相。
菩萨观阴犹如怨贼发大庄严,知幻相故。阴者五阴也。佛言五阴为怨贼,若人贪爱护惜五阴身心,终必为其所害。永嘉大师云:「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凔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世人不识,纵恣幻躯,护惜身心,终必为其所害也。菩萨如实知,五阴如幻皆空,故发大庄严,救愚惑众生也。
菩萨观四大犹如毒蛇发大庄严,同法界相故。理同上句所释。同法界相者,法界相等虚空相也,故曰四大皆空。
菩萨观入犹如空聚发大庄严,知怨贼相故。入者十二入也,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曰十二入。于诸法空相之中,无地水火风,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若无如是一切,即是法身。若执如是一切,则障法身不显,故曰知怨贼相故。
菩萨不着三界发大庄严,无樔(巢)窟故。无巢窟者,不取相不执着也。
菩萨决定摄取诸有发大庄严,有非有相故。诸有者三有也,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是也。菩萨入三界,救度三界,故曰摄取诸有。三界如空华,三有即是无相也。故曰有(三有),非有相也。
菩萨大悲发大庄严,不退相故。此处「大悲」重出,与前慈悲喜舍之「悲」意义不同。前说慈悲喜舍者,是四梵行也。而今所谓大悲者,是说菩萨发大悲愿,尽无量劫度众生也。故曰不退相,无量劫不退也。
菩萨为大医王发大庄严,随诸众生所有疾患,施法药相故。此言菩萨发大庄严于诸众生,随病与药也。
菩萨为大商主发大庄严,示导三乘出道相故。昔商人出海求宝,首须有商主导航也。此言菩萨犹如商主,导三乘人出苦得乐也。
菩萨不断于三宝种发大庄严,知报一切佛恩相故。不断于三宝种者,尽未来际度众生也。度众生者,续佛慧命也,故为上报佛恩。
菩萨知诸法性无生发大庄严,得于无生法忍相故。诸法性等同虚空,故诸法性无生也。
菩萨为得不退转地发大庄严,舍于三界一切结使,及舍声闻缘觉地相故。舍三界者,不退转于凡夫也,舍声闻缘觉,不退转二乘也。
菩萨庄严道场发大庄严,以一念相应慧如实了知诸法相故。此是言佛地也。诸佛成等正觉处,名曰道场。诸佛以一念相应慧,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一念相应慧者,实智也,无分别智也,根本智也。佛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同时于一切分别,知悉无分别。
是名菩萨三十二种发大庄严。至此总结发大庄严也。
【菩萨摩诃萨。以是庄严自庄严者。是四大体可易其性。而是菩萨于无上
道终不退转。】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庄严自庄严者,纵然四大体可易其性,而是菩萨于无上道,终不退转也。因为大庄严者,即庄严无上道,故曰菩萨于无上道,终不退转也。
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四大之性,无有变异 也。纵有变异,菩萨于无上道,终无退转。即发大庄严心,无有退转也。
【我即答言。发大庄严犹尚不退况三十二。文殊师利。声闻法中无有庄严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是故声闻无大庄严。如诸菩萨乃至名字。】
我即答言,此系大迦叶语。大迦叶言,若发大庄严尚且于无上道不退转,何况发三十二种大庄严呢!
迦叶称文殊师利菩萨言,文殊师利!如此说来,声闻法中无有大庄严呀。
文殊师利言,大德迦叶!所以声闻法中无大庄严。不但无大庄严,甚至无有菩萨。不但无有菩萨,乃至无有菩萨名字。
【大德迦叶。于意云何。如大健夫以诸铠仗。善自庄严执持利刀。有怯弱
人粗自庄严。是二庄严可相比不。我言。不也。文殊师利言。以是义故
。大德迦叶。菩萨庄严。一切声闻及诸缘觉之所无有。说是菩萨大庄严
时。万二千天子发于无上正真道心。是故舍利弗。我见文殊师利童子。
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如是无量。】
文殊师利菩萨,复举喻明之。大德迦叶,譬如大健夫。大健夫者,犹大力士也。如大力士以诸铠仗善自庄严,并且执持利刀。再如有一怯弱的人,粗自庄严。请问这二种庄严,可以相比吗?迦叶言,不可相比的。
大健夫铠仗庄严,譬诸菩萨。怯弱人粗自庄严,譬彼二乘。菩萨以无上福慧二严,二乘以偏空智而自庄严。二者是无法相比的。
文殊师利言,以是义故,菩萨庄严,一切声闻缘觉之所无有也。
说是菩萨大庄严时,万二千天子,发于无上正真道心。发于无上正真道心者,即发无上菩提心也。
于是大迦叶回头向舍利弗言,我见文殊师利童子,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如是无量。大迦叶述毕,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亦叙述自己的见闻。
【尔时大德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童子所为。昔
于一时。佛在毗舍离庵罗树林。与大比丘五百人俱。是时萨遮尼干陀子
。住毗舍离大城之中。与六万眷属俱。供养恭敬。】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语舍利弗。我亦曾见文殊师利之所为。昔于一时,佛在毗舍离庵罗树林。
毗舍离国名,又名毗耶离,译曰广严。在中印度,维摩诘大士住此国内。庵罗,又名庵摩罗。其果似桃非桃。庵罗树林,在毗舍离国,为庵罗树女所献,佛曾于此说维摩诘经。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是时萨遮尼干陀子,外道师也。住毗舍离大城之中,毗舍离大城,译曰广严城。尼干外道与六万眷属,住此城中。
【我入三昧观是尼干。我时见有百千尼干应当受化。我时即往而为说法。
无有专听无善好心。反见轻笑出恶言。我时唐苦于三月中无一受化。
过三月已我心不悦便舍而去。】
三昧者定也,富楼那入定观察尼干外道。尼干译曰离系,修离系之苦行。此种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苦行。
富楼那于定中观察,见有百千尼干当受化得度。于是前往而为说法。
于佛弟子中,富楼那说法第一,为佛所赞叹。故欲前往说法,度化彼尼干外道。
无有专听,无善好心。然彼尼干外道,闻富楼那说法,无有专心而听者。于富楼那,亦无善好之心。反而轻慢讥笑,出粗恶言。
我时唐苦,于三月中无一受化。唐苦者,空受辛苦也。于三月说法,无一人受化者。
过三月已,我心不悦,便舍而去。富楼那自认失败,于是放弃而去。
【时文殊师利。即便化作五百异道自为师范。将五百弟子往诣萨遮尼干子
所。顶礼其足。白萨遮言。我遥承闻大师名德故。远而来至毗舍离。汝
是我师我为弟子。愿见纳受垂愍教诲。令我不见沙门瞿昙。令我不闻彼
相违法。萨遮答言。善哉善哉。汝得纯净。不久当解我调伏法。】
时文殊师利,即化作五百外道,自为其师范。率领五百弟子,去到萨遮尼干子所。并顶礼萨遮尼干外道,愿为其弟子,愿受其教诲。并言令我莫见沙门瞿昙,不闻其与外道相违之法。
时萨遮尼干大喜,赞言善哉善哉!汝今已得纯净之法,不久当解我所说调伏之 法。
【尔时萨遮即便宣令己之徒众。此五百摩纳。自今以去和合同住互相谘问
。彼若所说汝专心受。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听次第坐。
受用尼揵戒法。威仪殊胜于彼。时时赞说三宝功德。亦复赞叹萨遮功德
。令彼诸人心相亲附。复于异时知众已集。文殊师利便作是言。我等所
行咒术经书毗提遮经。若读诵时。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经中来
者。是沙门瞿昙有实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门瞿昙所生成就。父母清净
转轮王种。以百福相庄严其身。又闻生时大地震动释梵扶侍。自行七步
口出是言。我于一切世中最胜世中最大。我今当为灭诸生死。空中自然
出生二水释梵洗浴。人天伎乐不鼓自鸣。放大光明遍照世界。灭诸恶道
聋盲视听。当于是时一切众生不为结恼。安乐无为。婆罗门相。若不出
家作转轮王。若其出家作佛法王。而彼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修道。于道
场上降伏百亿魔。成菩提道转妙*轮。沙门婆罗门。魔梵及世。若天若
人。一切世间无能转者。】
尔时萨遮即便宣令己之徒众,此五百摩纳,自今以去和合同住,互相谘问。摩纳译为儒童,即年少修净行之人也。和合同住,互相谘问者,一起修外道之戒法也。彼若有所说法,你们专心听受。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听次第坐,受用尼揵戒法。听次第坐,萨遮听许文殊师利等,入众次第而坐也。受用尼揵戒法,尼揵戒法者,裸形涂灰也。
威仪殊胜于彼,时时赞说三宝功德,亦复赞叹萨遮功德。然而文殊师利及五百化弟子,威仪殊胜,超过尼揵外道。文殊师利时时赞说三宝功德,亦时时赞说萨遮功德。二者功德同时赞叹者,欲令尼揵弟子自作比较也。故曰令彼诸人,心相亲附三宝也。
复于异时,知众已集,知众已集者,知尼揵众身心已集也。身在会而心相亲附,曰知众已集也。
文殊师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咒术经书毗提遮经。毗提遮是外道经书也。若读诵时,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经中来者。文殊不直言佛经功德超彼功德,却机巧的说,我等经中之功德,沙门瞿昙亦有如是功德也。
因为沙门瞿昙有真实功德,所以我等功德,彼亦具有。何以故下,文殊菩萨,借由宣扬佛之功德。称扬佛舍轮王位出家;佛百福庄严;佛生时大地震动释梵扶持;佛生下自行七步作如是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言我今当灭生死苦;空中自然出生二水,释梵浴佛;人天伎乐不鼓自鸣;放大光明遍照世界;灭诸恶道;令聋盲者得于视听;当佛现在住世之时,一切众生不为结缚所恼,皆得安乐无为。婆罗门相者,有婆罗门为佛看相曰,太子若不出家,当成转轮圣王,若其出家,作佛法王。
而彼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修道,于菩提道场,降伏百亿魔,成无上正等正觉,转妙*轮。沙门是出家众之总称。婆罗门有出家与在家不同,五十岁出家修道,五十岁以前在家修道。可娶妻生子,号曰梵志。魔者,欲界第六天,梵者色界天,世者护世四王天也。若天者,总说欲天,色天,无色天也。若人者,总说四部洲之人也。一切世间无能转者。佛所转之*轮,一切世间所不能转也。文殊师利菩萨,广说佛之功德,欲令尼揵弟子亲附也。
文殊师利继续称扬佛之功德说:
【所说真正初中后善。云何初善。谓身善行口意善行。云何中善。学行胜
戒学胜定胜慧。云何后善。谓空三昧解脱法门。无相三昧解脱法门。无
愿三昧解脱法门。复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处。后善者善
妙智慧。复次初善者信佛不坏。中善者信法不坏。后善者信于圣僧得果
不坏。复次初善者从他闻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后善者得圣正见。复次
初善者知苦断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后善者证于尽灭。是名声闻初中后
善。云何菩萨初中后善。若不舍于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
善。向一切智是名后善。复次初善者于诸众生慈心平等。中善者于诸
众生起大悲心设何方便。后善者喜舍同等。复次初善者降伏悭贪舍离破
戒远离瞋恚断除懈怠。不住乱心杀害无知。中善者施戒忍进禅定智慧。
后善者以诸波罗蜜迥向一切智。复次初善者谓四摄法教化众生。中善者
不惜身命守护正法。后善者善巧方便不堕正位。复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
舍一切菩萨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进知退住不退地。后善者于一生灌
顶正位。是名菩萨初中后善。】
所说真正,初中后善。文殊师利称叹佛所说法,至真至正,初中后善。初中后 善,文殊下文自作解释。
云何初善?谓身善行,口意善行。身善行者,无杀盗淫也。口善行者,无恶口妄语绮语两舌也。意善行者,无贪瞋痴也,是为初善。云何中善?学行胜戒,学胜定胜慧。初善者言凡夫,中善者言圣人。胜戒胜定胜慧者,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也。
杂阿含云「增上戒学。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慧,定慧不增上。于微细戒,犯则随悔……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得须陀洹……。
增上意(定)学。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受生般涅槃,为阿那含,不还此世。
增上慧学。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解脱知见。梵行已立,我生已尽,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为阿罗汉。」
是知所谓中善者,初二三四果圣人也。
云何后善?谓空三昧解脱法门,无相三昧解脱法门,无愿三昧解脱法门。此三 三昧,有漏者谓之定,无漏者谓之解脱门。解脱者涅槃也,故涅槃有三门,即空无相无愿也。
复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处。后善者,善妙智慧。
此言初善者戒也,中善者定也,后善者慧也。信,持戒人当起四种净信。四种净信者,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得四种净信者,则得须陀洹果。
所谓欲、不放逸,皆精进义。精进有三名,即欲、精进、不放逸。初善者,于四净信起善法欲,精进不放逸也。
中善者定念一处,一心不乱也。既得定已,则所持之戒,转名为定共戒。
后善者善妙智慧。得定者,在色无色界天。得善妙智慧者,则出三界证无漏道。所谓善妙智慧者,非世智辩聪也,乃四谛道智也。若得四谛道智,则所持之戒,转名为道共戒或无漏戒也。
复次初善者,信佛不坏,中善者信法不坏,后善者信于圣僧得果不坏。简单来说,初善信佛,中善信法,后善信僧。不坏者,不坏于三宝净信也。
或者有人会问,法为佛师。何以先佛而后法呢?虽然法为佛师,然法以佛弘, 而僧随佛学法。故以此顺序,信佛信法信僧。
信于圣僧得果不坏者,信断三结,得初果须陀洹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信薄三毒得二果斯陀含。三毒者,贪瞋痴也。信断五下分结得三果阿那含。五下分结者,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也。信断五上分结,得四果阿罗汉。五上分结者,无明、掉、慢、色染、无色染也。信如是法,便是信圣僧得果不坏。
复次初善者从他闻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后善者得圣正见。此所谓初善者,从佛闻法也,故曰从他闻法。中善者依教奉行也,故曰正念修行。后善者修八正道也,故曰得圣正见。若得正见,则便正思惟。若正思惟,则便正语。若能正语,便行正业。若行正业,便得正命。若得正命,便正精进。若正精进,则便正念。若得正念,则便正定。故得圣正见者,八正道之略耳。
复次初善者,知苦断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后善者,证于尽灭。知苦断集者,是见道位。修行正道,即是修道也。修道者,是修习位。证于尽灭,是灭尽定也。若以法论,此是苦集灭道四谛也。如果以位而言,此之初中后善,即见、修、无学三位也。
是名声闻初中后善,总结上文。
云何菩萨初中后善?若不舍于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向一切智是名后善。
不舍于菩提心者,菩萨皆从发菩提心来。发菩提心功德无量。若能教一众生发菩提心,则得无量功德。何以故?莫说菩萨从发菩提心而来,即三世诸佛,皆从发菩提心而来。所以若教一众生发菩提心,即是续佛慧命,故有无量功德也。
不念下乘者,永舍二乘心也,不退堕二乘也。
一切智者,是佛智也,非二乘之一切智也。向一切智者,回向无上佛道也。
复次初善者于诸众生慈心平等,中善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何方便,后善者喜舍同等。
此初中后善者,言菩萨四无量心也。于诸众生慈心平等,以平等心爱念众生也。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以平等心拔众生之苦也。设何方便者,众生根性欲各各不同,菩萨施设种种方便,拔众生之苦也。喜舍同等者,菩萨以平等心,庆众生得乐。 众生成就佛道,菩萨无嫉妒意,而起大欢喜心。菩萨舍己之乐,满众生之愿。不至众生究竟佛道,绝不放舍。
复次初善者降伏悭贪,舍离破戒,远离瞋恚,断除懈怠,不住乱心,杀害无知。中善者施戒忍进禅定智慧。后善者以诸波罗蜜,回向一切智。
初善者以六波罗蜜修于断德,中善者以六波罗蜜修于智德,后善者以六波罗蜜回向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者,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无知,此六者蔽覆自性清净心。故菩萨修六度万行,须先断除之。此六法断除,六波罗蜜功德始能增长。所以断此六法,是为初善。
悭者悭吝也,贪者贪求也。降伏悭贪,断除悭贪心也。破戒者,身心没于过非也。舍于破戒,身心无过非也。瞋恚起,断慈悲种,故菩萨远离之。懈怠者,不精勤于上求下化也。菩萨行于菩提,上求下化,故须断除懈怠。不住乱心者,欲起禅定也。杀害无知,无知者愚痴无明也。菩萨上求佛道,必须破除无明,故曰杀害无 知。
中善者,直修智德也。六蔽之法既除,于是无间无隔,智德乃可增进。施戒忍进定五度修福,般若一度修慧。福慧两足,是为大觉世尊。
后善者,将六度功德,回向一切智。一切智者,佛也。佛既自得受用,且回度九界众生。令九界众生,普获究竟涅槃之乐。故初善者,菩萨自利也。中善者菩萨利他也。后善者,菩萨自他俱利也。
复次初善者,谓四摄法教化众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护正法。后善者,善巧方便不堕正位。
四摄法者,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此四摄者,摄众生心向道也。若不能摄众生心向道,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得谓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正法者,实相法也,此法唯佛与佛究极。众生迷于实相,以至堕入生死。故守护正法,便能守护大乘。守护大乘,便能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便能令佛种不断也。故菩萨为守护正法,无量劫来,不惜身命,入三界受于生死。以菩萨不畏生死度众生故,所以说不惜身命守护正法。
后善者,善巧方便不堕正位。善巧方便者,度众生也。菩萨为度众生,施设种种方便善巧也。不堕正位者,不入涅槃也。二乘人只为自求,故速入涅槃。菩萨舍已为人,只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无量劫来不取涅槃。
复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舍一切菩萨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进知退住不退地。后善者于一生灌顶正位。是名菩萨初中后善。
如大地平等持一切,令一切众生不失不堕。菩萨亦如是,以平等心,任持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皈依。令一切众生不失正念,不堕生死。
菩萨行者,六度万行也。六度者悉为度生也,菩萨为度一切众生,行于六度也。菩萨心者,大慈悲心是。犹如大地,等持一切。菩萨以无缘慈悲,等视一切众生。
以善方便知进知退。菩萨不舍度一切众生则曰进,菩萨不度众生则曰退;菩萨证涅槃不住涅槃,入生死不住生死则曰进,如果住生死,住涅槃则曰退。住不退地,若准后善「于一生灌顶正位」者,应是念不退。甚至应是指七八九地菩萨而言。 「于一生灌顶正位」,十地菩萨,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自在法身,受职灌 顶也。亦有云等觉菩萨,于魔醯首罗天,受灌顶礼也。菩萨受灌顶,系以光明功德为之。非如世间王子,以四大海水灌顶也。
如上所说,是名菩萨初中后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