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下)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外道众中渐次开示如是正法。令五百外道远离尘垢
得法眼净。八千外道发于无上正真道心。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所可化作
五百徒众。于文殊师利前。五体投地作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
余诸外道未信解者。见五百摩纳作如是语。亦皆彼五体投地而作是言
。南无佛陀。南无佛陀。尔时释提桓因。以曼陀罗华。各与诸人而作是
言。汝可以此供养于佛。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与诸大众恭敬围绕诣世尊
所。】
尔时文殊菩萨,于外道中渐次开示如是正法。令五百外道,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者,见道证初果位也。
八千外道,发于无上正真道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发无上菩提心者,发心修菩萨道也。
尔时五百化徒众,即向文殊菩萨顶礼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于是除得法眼净,及发无上菩提心者外,其余未生信解之诸外道,见五百摩纳归依佛,亦效法顶礼文殊菩萨,而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
由是可知,我人若礼敬三宝,可令余人心向于佛,乃至发菩提心,诚功德无量也。
尔时释提桓因,天帝释也。以曼陀罗华,译作白团华,或适意华。各与诸人言,可以此华供养于佛。尔时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诣世尊所。
【到已顶礼佛足住一面。时诸大众亦皆礼佛住一面。尔时尼干外道弟
子。以曼陀罗华散供佛已。右绕三匝于一面住。文殊师利所化摩纳。以
文殊师利力所持故白言。世尊。我等今来不为见佛。何以故。如来者名
为法身。世尊。我等不为听法。何以故。不可听者名之为法。世尊。我
等不为僧德。何以故。如来圣僧修无为故。世尊。我等不为功德。何以
故。是法界中无有功德咸称赞故。世尊。我等不为修道。何以故。一切
诸法究竟道故。世尊。我等不为得果。何以故。无叶华果名为解脱。世
尊。我等不为知苦。何以故。离于二行名为解脱。世尊。我等不为断集
。何以故。诸法究竟无和合故。世尊。我等不为证灭。何以故。一切诸
法毕竟灭故。世尊。我等不为修道。何以故。离有无故。世尊。我等不
修念处。何以故。一切诸法离处非处故。世尊。我等不为正断。何以故
。一切诸法离善不善无记行故。世尊。我等不为神足。何以故。一切诸
法无去来故。世尊。我等不为于根。何以故。一切诸根是离义故。世尊
。我等不为于力。何以故。一切诸法无力非力故。世尊。我等不为于觉
。何以故。第一义中无有觉故。世尊。我等不为正道。何以故。无有去
尽世间边故。世尊。我等不为修定。何以故。常寂定中无娆动故。世尊
。我等不为修慧。何以故。出世间慧无余杂故。世尊。我等不为三明。
何以故。彼此明处毕竟无故。世尊。我等不为解脱。何以故。性法善系
故。世尊。我等不为沙门。何以故。离结聚故名为沙门。世尊。我等不
为婆罗门。何以故。断诸形色名婆罗门。世尊。我等不为比丘。何以故
。法性无坏故。世尊。我等不为彼岸。何以故。六入常灭故。世尊。我
等不为少欲。何以故。乃至无有少许欲故。世尊。我等不为知足。何以
故。法无取故。】
到已顶礼佛足,住一面。尼干外道弟子,皆以曼陀罗华供佛。
文殊师利菩萨所化五百摩纳,以文殊师利神力所持故,上白于佛。
世尊!我等今来不为见佛,何以故?如来者名为法身。
如来者法界身也。法界者等虚空界,所以如来法身非是身。非身者不是断灭,乃横遍竖穷义。横遍竖穷者,乃一相义。一相者乃无相义。故如来法身,不可知,不可见,不可得。若人见佛,便是取相。若以色声取佛,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也。所以说,我等今来,不为见佛。
我等不为听法,何以故?不可听者,名之为法。
法者离诸相,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经云世人分别诸法,唯分别名字而已。以法离诸相故,故不得而听也。
世尊!我等不为僧德,何以故?如来圣僧修无为故。
僧德者,无为也。无为之法,不可得也。若可得者,即是有为。故曰我等不为僧德。
我等不为功德……。功德其法,假因缘而生。生借因缘,故知功德其法,无有 自性。无有自性,始借缘成。缘成诸法,方有功德。故功德实性,无性为性。无性为性,等同虚空。故法界中无有功德。咸称赞故,谓法界中,一切平等也,无有功德,亦无非功德。言法界一相也。
世尊!我等不为修道……。
一切诸法究竟道者,一切法无二也。无二者,一实相也。诸法一实相,则为究竟佛道。究竟佛道者,一真法界性也。故菩萨修道,以无二道,入一真法界。此中无修亦无证。
世尊!我等不为得果……。
于第一义中,无业无果,凡有所得,皆虚妄耳。若人于第一义中求得果者,即为虚妄增上也。故曰我等不为得果,因为无叶无华无果,方为诸法寂灭相,名为解脱也。
世尊!我等不为知苦……。
佛说一切法无生,以无生故,则无有灭。无生无灭,故无有苦。如是知者,是名苦谛智。此是大乘苦谛智,与小乘苦谛智不同也。小乘人以知生死苦,身心苦,苦苦、坏苦、行苦,乃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为 苦谛智。大乘则以知一切法无生,为苦谛智。如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诸法不生是苦智。」大宝积经亦云,「由不生故,苦得清净。」。既然知苦无生是为苦智,故曰我等不为知苦故来也。离于二行名为解脱者,一真法界无有分别。故离于生死、有无、起止、人我、是非、憎爱、忧喜、得失、胜负、毁誉……等二行,名为解脱也。
世尊!我等不为断集……。
若有法可得,得说有和合。诸法毕竟空不可得,焉有和合?阿含经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因者,烦恼也。缘者业也。世间者,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也。故所谓集者,业及烦恼也。以业及烦恼,能作后身因缘,故名之为集。
然大乘法不如此说,如经云,「诸法平等是集智」又云「不攀缘故,集得清净。」故曰我等不为断集,诸法究竟无和合故。
世尊!我等不为证灭……。
诸法毕竟寂灭相,诸法毕竟空寂,诸法毕竟无所有,诸法毕竟无生,诸法毕竟湛然常住,诸法平等,诸法无二,诸法无相。故知诸法毕竟灭也。以毕竟灭,不应 更灭,故曰我等不为证灭而来。
世尊!我等不为修道……。
大道无二,无二焉可修?故曰我等不为修道,以道离有无故。
世尊!我等不修念处……。
念处者,四念处也。四念处以观慧为体。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此是小乘人于五停心观以后,所修之观行。大乘观则不然。大乘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如幻,一切法无能依所依,故离处非处也。
世尊!我等不为正断……。
正断者四正勤也。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然于第一义中,诸法因缘生,离善恶无记性也。
世尊!我等不为神足……。
诸法湛寂,常住不动,故我等不为神足。
以下自念处正断神足,至根、力、觉、道,总为三十七道品。此皆依世谛说,第一义中无如是事。八正道者,可至世间边。然世出世间,皆是假名。第一义中无 如是事。故曰我等不为根,不为力,不为觉,不为道也。
世尊!我等不为修定,法常寂定故。既然法常寂定,则不须更修定也。
世尊!我等不为修慧,出世间慧无余杂故。无余杂者,无分别也,一相也。既然一相,无分别,故曰我等不为修慧。
世尊!我等不为三明……。
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罗汉曰三明,如来曰三达。然于一法界中,无彼无此,无明处无暗处。故曰我等不为三明。
世尊!我等不为解脱……。
性法善系者,言法性本空,空无可离也,故曰善系。诸法性空,无缚无解,故曰我等不为解脱。
世尊!我等不为沙门……。
出家人名为沙门。离结聚者,离烦恼也。然烦恼性常空,菩提本自具,故我等不为沙门。
世尊!我等不为婆罗门,何以故?婆罗门离形色而求真。然形色本空,无须更断,故我等不为婆罗门。
世尊!我等不为比丘……。
比丘修道,舍有为取无为。不知法性无二,无有取舍。非是于有为外另有无为,而是有为性空即是无为也。故曰我等不为比丘,法性无坏故。
世尊!我等不为彼岸……。
菩萨问佛,世尊!何故无彼岸?佛答无此岸故。六入常灭者,以六入取境,故有触、受、生、死、是为此岸。然六入、名色、识、行,皆从虚妄无明起。无明虚妄无实,故行、识、名色,六入等,亦虚妄无实。虚妄无实者,本来寂灭,故曰六入常灭也。
世尊!我等不为少欲,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无有少许欲可得故。
世尊!我等不为知足,何以故?若有少欲,可言知足。少欲皆不可得,焉有知足可得?以少欲知足,皆不可取故。
【世尊。我等不为寂静。何以故。身心无失故。世尊。我等不为知识。何
以故。不与三界共住止故。世尊。我等不近亲友。何以故。不见有二故
。世尊。我等不为阿练儿。何以故。三界诸行皆阿练儿故。世尊。我等
不修无诤。何以故。独一无侣名为无诤。世尊。我等不为乞食。何以故
。我等永断于食相故。世尊。我等不畏一切生死诸行。何以故。不见实
故。世尊。我等不怖畏避贪瞋愚痴。何以故。无有妄想诸分别故。世尊
。我等不勤断结。何以故。一切烦恼其性如如无染污故。世尊。我等不
出我见。何以故。自身非身故。世尊。我等不净诸见。何以故。诸烦恼
性如如相故。世尊。我等不断颠倒。何以故。常乐我净性解脱故。世尊
。我等不度诸流。何以故。不见此岸及彼岸故。世尊。我等不断五盖。
何以故。是盖解脱所贯穿故。世尊。我等不出诸缠。何以故。是真实际
无缠相故。世尊。我等不为断悔。何以故。不悔真谛名为沙门。世尊。
我等不舍离疑。何以故。常信清净解脱法故。世尊。我等不拔忧箭。何
以故。为解脱信所贯穿故。世尊。我等不为涅槃。何以故。一切诸法究
竟涅槃故。说是法时。二百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世尊!我等不为寂静……。
身世无诸欲盖则寂静,身心无烦恼业则寂静,寂静者涅槃也。诸菩萨欲盖已尽,烦恼业断除,入生死而不染,故曰不为寂静。
世尊!我等不为知识……。
知识者,相识也。菩萨虽入三界,不染三界。故曰我等不为知识,不与三界共住止故。
世尊!我等不近亲友……。
亲友者,互相攀缘也。菩萨不见有二者,不见有彼此分别也。以无彼此分别,故不近亲友。
世尊!我等不为阿练儿……。
阿练儿者,即阿兰若也。译曰无诤、闲静处、远离处。若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三品阿兰若。上品露地坐,中品树下坐,下品石室坐。今通作比丘住处,寺庙之称也。菩萨心净无处不净,故曰三界诸行皆阿练儿。
世尊!我等不修无诤……。
独一无侣者,独觉乘人,独觉乘人,系乐独居无侣人。我等不落独觉地,故不修无诤。
世尊!我等不为乞食,乞食者养色身也。我等已证法身,故永断于食相也。
世尊!我等不畏一切生死诸行,何以故?见一切生死如幻,非实有故。
世尊!我等不怖畏避贪瞋愚痴,何以故?贪瞋痴由妄想分别而生。然我等已无妄想分别也。
世尊!我等不勤断结,何以故?因为一切结使烦恼,其性平等不二不异,无有染污情事也。
世尊!我等不为出我见,何以故?自身非身故。我见即身见也,以有身故,乃有我见。菩萨获得法身,法身非身,非身则无我见。故曰我等不为出我见。
世尊!我等不为净诸见。诸见者,诸烦恼见也。若无烦恼,则无诸见。菩萨如实知诸烦恼性如如不二,一相所谓无相。既然烦恼性本来无相,又何必净诸见呢?
世尊!我等不断颠倒……。
凡夫颠倒,执无常为常。执苦为乐。执无我为我。执不净为净。二乘颠倒,执常为无常。执乐为苦。执我为无我。执净为不净。二乘人不知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性自解脱。妄自起心动念,就于取舍,故成颠倒。菩萨证于涅槃四德,知性自解脱,故曰我等不断颠倒。
世尊!我等不度诸流……。
诸流者,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者三界见惑也,欲流者欲界诸惑也,有流者色无色界诸惑也,无明流者,三界内无明也。此四法漂众生入生死,故曰流。然三界如空华,无此岸无彼岸,故曰不度诸流。
世尊!我等不断五盖……。
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五盖如幻,其性本空,空即解脱。故曰五盖为解脱所贯穿也。
世尊!我等不出诸缠……。
缠即烦恼也。略出十种,即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于第一义中,无如是诸缠相。如是诸缠者,皆由无明所起。菩萨既破无明,故曰不出诸缠。
世尊!我等不为断悔……。
悔名恶作,于所作追悔也。二乘人不悔真谛,住止偏空。菩萨为度众生,不住涅槃,却返入生死,假名不断悔也。故不断悔者,实是不住涅槃意也。不悔真谛者,即住于偏空意也。如是则名沙门也。名沙门者,有责二乘偏空意也。
世尊!我等不舍离疑……。
疑者,于正法犹豫也。然清净解脱法者,无有疑也,菩萨常信清净解脱法,故无有疑也。既无有疑,又何须舍离?
世尊!我等不拔忧箭。忧恼入心,犹箭入身,故以箭喻忧。然诸法本来清净,本来解脱,又何忧之有?故曰我等不拔忧箭。
世尊!我等不为涅槃。涅槃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空义。空遍一切,故曰一切诸法,究竟涅槃。
五百化摩纳说是法时,二百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漏者漏落于三界也。不起诸漏,则出三界矣。漏有三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简单说不起诸漏者,即不起见思烦恼也。心得解脱者,即破见思惑也。如是之人,已证四果。此二百比丘者,因闻法而证四果也。
【是时众中二百比丘。先得四禅住增上慢。谓最后身轻慢他人。从坐起去
作如是言。是所说法与诸一切世间相违。我等本闻说随顺法。而今闻说
非法非毗尼非导师说。富楼那言。我时即语文殊师利。是二百比丘从坐
起去作如是言。是所说法与诸世间共相违反。文殊师利言。大德富楼那
。有因缘故。是所说法与世相违。何以故。富楼那。世间住着阴界诸入
。是诸人等。欲舍生死趣向涅槃。而不能知生死实性。永不可得即是涅
盘。不知是中无生死行无至涅槃。忍是不知。言与生死世间相违。计有
四谛者与是相违。第一义中无有是四。又无道无德。言相违者以住二故
。若已住二便有相违。道平等故一切法等名为无二。若解无二则不相违
。若计我者有增上慢。有增上慢者则有相违。若不作上亦不作下。是平
等中不作上下无作无不作。若如是者名无增上慢。若无增上慢则无相违
。】
是时于大众中,有二百比丘,得入四禅。却自谓得最后身,未得言得,起增上慢,轻慢他人。
四禅者,在色界天,犹未出三界也。最后身谓于生死界中最后之身。此有二种,小乘中阿罗汉,身坏后即入无为也。大乘中等觉菩萨,于最后生未成佛前,名最后身。
这二百比丘,得入四禅,却自谓得证四果,故曰增上慢。这二百比丘,从坐起去,作如是言,这五百摩纳所说之法,与一切世间相违,我们本来欲闻可随顺之法,今所说法,非法非毗尼,非毗尼者非律也。导师者,佛也。谓如此非法非律,非佛所说,我等不能随顺也。
时富楼那语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言,大德富楼那!有因缘故,是所说法与世相违。文殊菩萨的意思是说,世间皆生死,而所说者是出生死法,自然与世相违了。接下去文殊师利申述其理由。
世间住着阴界诸入。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此三者,皆取事相言也。
是诸人等,是说二百增上慢比丘。这二百比丘,虽欲舍生死,欲求涅槃。但只知取生死之相,却不知生死实性。所以他们永不得接近于涅槃也。
他们不知是中无生死行,亦无至于涅槃。何以故?法界实性等同虚空。是故实性中无生死,亦无涅槃。
忍是不知。彼等安住于如是颠倒无明,所以言与生死世间相违也。彼等所谓与一切世间相违者,实是由于彼等无明不知也。
计有四谛者,与是相违。第一义中无有是四,又无道无德。
四谛者,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然于第一义中,无如是四谛。佛为度众生,以方便智故,说是四谛。故大般若经云:「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故曰第一义中无有是四。
第一义中,又无道无德。何以故?第一义中无二故,无相故。既然第一义中无二无相,然则焉有四谛可修,四果可证?又怎能以道德轻人呢?所以四谛与道德,皆是二相。第一义中无二相故,所以无有如是一切。
所以言相违者,以住二故。若已住二,便有相违。
如是二百比丘,言与一切世间相违者,皆以彼等住于二法故。由于彼等取二法相,所以才有相违的想法。
道平等故,一切法等,名为无二。因为菩提道平等。菩提道者,第一义空也。故曰空即菩提。以空故,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故,名曰无二。
若解无二,则不相违。若解菩提大道平等无二,便没有相违了。
若计我者,有增上慢。菩提道本来平等清净,其中无我无人。然若于毕竟净中计着有我,便生有所得心。若生有所得心,便起增上慢。有增上慢者,则有相违。
若不作上亦不作下。作者,生也、起也、造作也。云何造作?于毕竟净中,平等无二中,虚妄生起,便名造作。如果体入无二,则不作上不作下。故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不作上下,则诸法平等。于平等中一切清净,无作上,无作下,乃至无作,亦无不作。若如是者,名无增上慢。若无增上慢,则无相违矣。
【如佛所说。我不与世诤世间与我诤。何以故。诤讼等事佛悉断故。何等
是名为诤讼本。所谓是实是不实是正是邪。如佛说言。婆罗门所言实者
。于汝意云何。为是虚妄非是实耶。正也邪也。若是俱无。汝以何事而
得知也。】
最后以佛语为证。佛言我不与世间诤。何以故?佛证诸法平等无二故,所以无有诤事。佛言世间与我诤。何以故?世间皆分别于二法也,故与佛诤。佛证诸法平 等无二,所以诤讼悉断。
何等名为诤讼之本?所谓是实是不实,是正是邪。实不实,正邪,皆是二见,乃诤讼之本也。
如佛说言,婆罗门所言实者。婆罗门言实则分别不实,即属二见。以二见故,乃起于诤讼。如果婆罗门言是实,而汝认为是虚妄非是实,如是二见,则便相违,则便起诤,如果汝认为是正是邪,则便相违,则便起诤。
如果二见俱无,则汝以何事知有相违而起诤讼呢?
【尔时文殊师利。于二百比丘所去道前。化满大火令不能过。随所趣方皆
见满火而不能过。即以神力欲乘空去。上见铁网而笼遮之。时是比丘。
上见铁网下见大火。不知方所惊怖毛。唯见趣向祇陀林道。以杂莲华
而庄严之。及见多众趣向佛所欲听受法。即便还至祇陀林迦利罗华园
向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住一面。】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于二百比丘所去路上,化满大火,令不能过。比丘欲乘空飞去,复见上有铁网笼罩。唯见趣向祇陀林路上,以杂莲华而庄严之。并且见诸大 众,趣向佛所,欲听受法。于是二百比丘,还至佛所,顶礼佛足,退立一面。
【富楼那言。我时即问彼诸比丘。汝至何处从何所来。诸比丘言。大德富
楼那。我是罗汉诸漏已尽。成就四禅具诸神通。我从文殊师利童子。闻
相违法弃舍而去。见此佛土满中大火而不能过。即以神力上升虚空。复
见铁网笼遮于上下见大火我等今欲问佛漏尽阿罗汉地。】
富楼那问诸比丘,去向何处,何故而回?诸比丘言,大德富楼那!我是罗汉,诸漏已尽,成就四禅,具诸神通。由此可见诸比丘未得言得,增上慢之重也。
行人修定,于禅定可发神通也。唯不得漏尽通,故非得四果证也。于是诸比丘,自言经过。最后向富楼那言,我今问佛阿罗汉地也。
【时佛告我。富楼那。若有大火能避大火无有是处。富楼那。若堕见网能
出铁网无有是处。富楼那。若堕爱水能过水界无有是处。何以故。富楼
那。是诸比丘有贪瞋痴火未断灭。以是事故不能出火。富楼那。是诸比
丘堕在见网。是故不能出于铁网。富楼那。是诸比丘堕在爱水。能过大
水无有是处。富楼那。而是火界铁网水界无有来处去无所至。文殊师利
力所持故见如是事。】
佛告富楼那言,若有大火见,能避大火者,无有是处。若堕于见网,能出铁网者,无有是处。若堕于贪爱水,能过水界者,无有是处。此是言诸比丘,贪瞋痴未断,故见有大火铁网。而是火界铁网水界,无有来处去处。系文殊师利力所持,令是等比丘见耳。
【富罗那。贪欲瞋痴诸见有爱。如是诸法无有来处去无所至。从于颠倒妄
想分别欲贪自他。由是故生死生无我无有所属。】
富楼那!应知贪瞋痴诸见,及与三有之爱。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如是诸法,亦无有来处去处,皆由颠倒、妄想、分别、欲贪、自他等二见所起。由于如是二见故,生死乃生。事实上并无我及我所也。
【若无乱心起正修行。于一静处庄严修禅。若得禅已不起憍慢不住不着。
定心所作观察诸法。何法是因何法是缘。如是观察如实而见。】
无乱心者,是修定相也。故曰于一静处庄严修禅。静处者,外离愦闹,内无欲盖也。
若得禅定,不起憍慢,不住不味着于禅定。以定心观察诸法,何法是因,何法是缘,如是观察如实而见。以下便示因缘之法。
【所谓无明缘行。乃至忧悲大苦聚集。是名堕邪。如是无明灭则行灭。乃
至忧悲大苦聚灭。是名正见。】
何谓因缘?所谓无明为因,而缘于行,乃至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则有忧悲大苦聚集。这都是堕于邪见所至也。
如果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则忧悲大苦聚灭,这便名为正见。
【是无为正位。无有过去无明可灭。无未来现在无明可灭。但不正思念便
起无明。若无明灭不正思惟更不复起。若是不正思惟灭者无明亦灭。无
明若灭名毕竟灭。是故无明灭则诸行灭。】
无明若灭,便是无为正位。如是无为正位,等同虚空。故无有过去未来现在,亦无有过去未来现在无明灭。何以故?若无明有实,便非虚妄也。因虚妄非实,故曰无明。以虚妄非实故,是知无有无明可灭者。若人欲灭无明,即此一念,便是无明也。
但不正思惟,便起无明。何为不正思惟?我见也,二法见也,取相见,有诤也,增上慢也。有如是等法,便是不正思惟。不正思惟,便起无明。
若无明灭,不正思惟更不复起。同时不正思惟若灭,无明亦灭也。由此可知,不正思惟即是无明也。
无明为根本,所以无明若灭,名毕竟灭。以毕竟灭故,所以无明灭则行灭。诸行灭者,则生死亦灭。以生死灭故,涅槃亦灭。所以一切诸法,悉皆寂灭相也。
【若正思惟如实观知。是四大身痴无所知。如草木瓦砾。如影如焰。如我
所说。是身如是是心如是。是意如是是识如是。是心无形色不可抱持。
犹之如幻不可言说。非外非内非两中间而可得之。若有比丘如是成就正
思惟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若法不生即第一义。说是法时。是二百比丘
不受诸法。诸漏永尽心得解脱。】
若如是正思惟,此四大身痴无所知。因为地水火风,无知觉故,四大皆空故。以无知觉故,如草木瓦砾。以四大皆空故,如影如焰。焰者非是火焰也,乃阳焰也。日蒸郊野,远见阳焰似水,近视则无。即庄子所谓野马絪缊者是也。如影如焰者,用喻四大如幻空无也。
如我所说,如我于余处余时余经中所说也。
是身如是,是心如是。因为五阴皆空,所以身心如幻也。是意如是,是识如是。此言心、意、识皆如幻也。心意识总归如来藏,所谓二空如来藏。二空者,约性即自性空,约相则如幻空。而此所谓空者,非是断灭义,乃横遍竖穷义也。
是心无形色,不可抱持。抱持之「抱」字,应为「捉」持也。犹之如幻,不可 言说。此心如幻无性,言语道断也。
非内非外非两中间而可得之。非内者,此心非于六根可得也。非外者,此心非于六尘可得也。非两中间者,此心非于六识可得也。
若有比丘如是成就正思惟。正思惟者,知身心一切,悉皆如幻,等同虚空。则知一切法本来不生。若法不生,即第一义也。
佛说是法时,这二百增上慢比丘,不受诸法,诸漏永尽,心得解脱。这二百比丘,当真证入四果了。
【尔时萨遮尼干陀子。失诸徒众愁忧不悦来趣舍卫。至祇陀林给孤穷精舍
迦利罗园佛世尊所。共相问讯住一面白言。瞿昙。我数数闻沙门瞿昙
以幻术力夺他徒众。今乃亲见。令文殊师利。破我徒众将至佛所。受行
邪法不来我所不受我教听用在意。】
萨遮尼干陀子,寻其徒众,来至佛所。文易解不赘述。
【是时有一出家外道。名曰胜志。在会而坐。是胜志外道。以亲厚意语萨
遮言。止止尼干。勿于世尊及比丘僧文殊师利所生不敬心。莫长夜失利
受苦。不乐堕在恶道。萨遮尼干听我说喻以明斯义。譬如有人愚痴无智
欲求索酥。持瓶往趣恒河。取水至于异处。以钻钻之甚大疲苦了不见酥
。如是尼干汝诸外道。欲修断结受戒炙身。威仪法用悉皆是邪无所能断
。犹如彼取恒河水人。】
是时有一出家外道,名曰胜志。以亲厚意,语萨遮外道言,尼干!汝莫于佛及僧,起不敬意。莫自招苦报,落于恶道。
于是胜志对于萨遮先以喻明,后责其过。
譬如愚人求酥,取水钻之。钻之乃取酥法也,若以钻乳,则便得酥。今取水钻之,明其愚也。故曰甚大疲苦,了不见酥。
以下直斥其过。如是尼干,汝欲断结,郄教人受汝邪戒。炙身裸形,卧棘投灰。汝之威仪法用,皆是邪戒。对于断结使烦恼,毫无用处。一切烦恼毫无所断。犹如彼愚痴人,欲求得酥,不知从乳中求,却求之于水。二者愚痴的程度,实是相同也。
【复于世尊调伏法中而起瞋恚当堕地狱畜生饿鬼。】
汝不但不知悔过,反于世尊调伏法中,起于瞋恚。须知汝如此作,是要堕三途 的。
【又言。尼干。复有一人生便聪慧。欲求苏时取纯好乳。盛着器中。以钻
钻之。用功甚少大得生酥。从于生酥转得熟酥。复因熟酥转得醍醐如是
尼干。佛正法中在家出家。具足净信多有解向。勤修胜进速得解脱。如
彼智人为得酥故以乳置器。】
胜志又举譬喻说,尼干!再如有人聪明智慧。欲求酥时,取乳置器中,以钻钻之,则便得酥。
不但得生酥,由生酥可得熟酥,由熟酥可得醍醐。尼干!于佛正法中在家出家亦复如是。于佛正法中具足净信,由净信而生知解向于佛道。如是勤加修习,便得胜进。迅速可以获得解脱也。正如彼智人,欲求得酥,取乳置诸器中,以钻钻之也。
【又复尼干。如有二人。其一人者。破彼一人百千瓦器。以好宝器而用偿
之。尼干于意云何。是人为损彼人不也。尼干答言。不也胜志。如是尼
干。外道弟子如彼瓦器。破已便入如来法中。如得宝器增而无损。】
尼干!又譬如有二人,其中一人,破另一人百千瓦器。彼人以好宝器赔偿之,尼干!彼另一人有损失吗?尼干答言不也。于是胜志解释说,外道弟子如彼瓦器。入如来法中,如得宝器,增而无损也。
【又复尼干。如有商主愚无方便。将诸人众至于非道。复有商主。有大智
慧愍是诸人安置正路。如是尼干。汝等如彼自称为师。是不知道者。不
善道者。不见道者。不能说道。是故汝等引导众生趣于非道。今者世尊
为大商主。知导善道。见道说道。导诸外道安置正路。尼干。汝之徒众
悉在于此汝可将去。是时余有万二千人。还从萨遮服道而去。】
胜志复举例言。譬如商主愚痴无有方便,引导人众,入于非道迷途。另有大智慧人,怜愍这些人,引导之置于正路。尼干!汝等如彼愚痴无有方便之商主,却自称为师。实是不知正道者,不善于正道者,不见正道者,不能解说正道者。所以汝等引导众生,向于迷途非道。
今者世尊,譬彼智慧商主,知导(道)善道,见道说道。引导诸外道,安置于正路。令诸外道,知于正路,再不迷途失路。
最后胜志向萨遮说,尼干!汝之徒众,都在这里,汝可带他们回去!
于是有万二千尼干弟子,跟随尼干回去。还从萨遮,服道而去,恐系「复」道而去。
【其余住者已逮得明。佛即告言。善来比丘皆成沙门。尔时佛告胜志外道
。汝今见此万二千人随从萨遮去者不也。见已世尊。佛言。胜志。是等
诸人悉当至彼弥勒佛所初会数中。何以故。是等由闻如是深法及供养我
。而是萨遮亦弥勒佛所智慧第一。如今我所舍利弗也。何以故。我知是
人于我信解。以我慢故不舍是见。】
其余住者,是其余留下的。已逮得明者,已经见道也。于是佛称善来比丘,皆成沙门。毗尼母经云,比丘有五种受具。一者佛谓善来比丘即是受具。二者三语受具,佛语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即便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受具。四者佛敕听受具。五者上受具。上受具者,佛世时于佛边听法,即得阿罗汉,不须受戒,此名上受具也。比丘尼亦有五种受具。一者随教而行名受具。二者白四羯磨受具。三者遣使现前受具。四者善来受具。五者上受具。
换句话说,其余留住已得明者,蒙佛善来受具,已成就具足戒也。
尔时佛告胜志外道,此万二千人随萨遮去者,悉当于未来世,弥勒佛初会中得道也。何以故?由于听闻如是深法,及供养我故。
此萨遮尼干子,亦于弥勒佛所,智慧第一。如我之弟子,舍利弗一样。因为萨遮于我所,已生信解。只是一时间放不下我慢心,不能放舍其执见而已。
【尔时胜志语文殊师利。后末世中多有比丘起增上慢文殊师利言。善男子
。后末世中法欲灭时。增上慢者甚为难得。何以故不能修行得四禅故。
得四禅已起增上慢。后末世中法欲灭时。诸比丘等不能住心况得四禅。
是故善男子。后末世时增上慢者甚为难得。】
尔时胜志问文殊师利言,后末法时期,是否有很多比丘,起增上慢呢?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并不如此。后末法时期法欲灭时,增上慢者,甚为难得。为甚么呢?因为末法时期,比丘不能修行得四禅故。若得四禅已,未得四果而起得四果之想,成增上慢心。但是末法时期,诸比丘尚且不能住心一处,何况得四禅呢?所以后末法时期,增上慢比丘,甚难得也。
【又善男子。增上慢者凡有二种。何等二。一者信见。二者禅慢。起禅慢
者。为于利养及名称故起增上慢是。信见者。起增上慢谤佛正法是。增
上慢者当堕地狱畜生饿鬼。】
又善男子!增上慢者凡有二种。一者信见。二者禅慢。
信见者。起邪信邪见也。以邪信邪见故。谤佛正法。如萨遮外道。以邪信邪见故。轻慢佛。轻慢法。见佛即言「瞿昙!我数数闻沙门瞿昙。以幻术力。夺他徒众。」即以邪信邪见谤佛法也。
禅慢者。如二百比丘。证于四禅。起增上慢。自谓证于四果。是阿罗汉。故曰起禅慢者。为于名闻利养。起增上慢也。
二种增上慢以有如是过故。应当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胜志问言。文殊师利。欲知他心是增上慢。当云何知。文殊师利言。凡
夫人者欲得涅槃实非罗汉。若闻是说惊畏恐怖。当知此是凡夫之人增上
慢也。非是如来实阿罗汉。若从他闻惊畏恐怖。当知是人即是凡夫是增
上慢非是罗汉。是犹能净报所施恩然非罗汉。若无一切结使烦恼。彼无
所依是世福田。若有一切结使烦恼。则有所依非世福田。若在是中。当
知是人为增上慢。一切诸法摄入涅槃若于是中分别观察。当知是人为增
上慢。一切诸法不应知不应断。不应证不应修。不知此实。当知是人名
增上慢。】
胜志问,欲知他心是增上慢,怎样才能知道呢?
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凡夫人者,欲得涅槃,实非罗汉,若闻是说惊畏恐怖。当知此是凡夫之人增上慢也。
此仍是指二百增上慢比丘言也。二百比丘证于四禅,在色界天,未出三界,三界内悉是凡夫。故曰凡夫之人,欲求涅槃,实非罗汉。
若闻是说惊畏恐怖,是说者,五百化摩纳所说之法也。惊畏恐怖,言二百比丘起坐而去也。
非是如来实阿罗汉。若从他闻,惊畏恐怖,当知是人即是凡夫,是增上慢,非是罗汉。是犹能净,报所施恩,然非罗汉。
又有一般人,非是如来真实阿罗汉。如来是真实大阿罗汉,然小乘人心狭智劣,非是如来真实大阿罗汉。若从他闻适才所说之法(文殊利所持五百摩纳所说之法),犹起惊畏恐怖。当知是人即是凡夫,即是增上慢人,非是如来真实阿罗汉也。但是这般人犹能清净。虽惊怖于大乘法,然犹能断除界内烦恼。众生若供养之,能 得福报,故曰能报施主之恩,为世间福田。然而却非是如来真实大阿罗汉也。如是之人,若与佛较,犹凡夫也。
若无一切结使烦恼。唯佛一人,断尽无明,无一切结使烦恼也。声闻人仅断见思烦恼,犹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故非是无一切结使烦恼也。
彼无所依。三乘人皆依于佛,唯佛一人无所依也。故经云阿罗汉辟支佛依无所依。无所依者佛也。阿罗汉辟支佛,犹归依于佛也。无所依者,方是一切世间究竟归依处,方是世间无上福田也。
若有一切结使烦恼,则有所依,非世福田。
相反的,若无明住地未破,由无明住地而生一切结使烦恼,则有所依。如是之人,皆求佛为归依处也。故非一切世间无上福田。
若在是中,当知是人为增上慢。如果是人犹有一切结使烦恼,犹有所依,若从他人闻甚深法而生惊畏恐怖,当知是人为增上慢。
一切法不应知,不应断,不应证,不应修。不知此实,当知是人名增上慢。
此是呵声闻人也,言声闻人是增上慢。声闻人修四谛法,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但是不知其实。其实者第一义也,诸法空相也。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此是其实也。声闻人不知此实,是名增上慢人。
【胜志问言。文殊师利。无增上慢者有何印相。文殊师利言。不违无灭。
是无增上慢之印相。何以故。无有音声。能令其人生惊怖畏如师子王。
一切音声不能令其惊畏恐怖。无增上慢比丘亦尔。闻诸音声不生恐怖。
何以故。彼知音声犹如响故。如彼响声无心意识而有音声。如是如实知
心意识。一切音声皆从缘起无有真实。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为声。若
闻佛声而不贪爱。闻外道声复不呵毁。闻善净法心不贪爱。闻垢污法而
不呵毁。善知一切所有音声前后际故。如是印相无增上慢。无高下印。
如实印。正见道印。入一道印。入法界平等印。如不怀印。不违如印。
住实际印。第一义空印。三世等印。初无生印。观正法性印。如是等印
印一切法。如是比丘名为无诤。闻已无疑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得于我
不得于法一切平等。】
胜志既知增上慢相,于是复问无增上慢相。文殊师利菩萨言:不违无灭,是无增上慢之印相。
不违者,是心境如如,不二不异,不生分别见也。不灭者,于法不灭此执彼,亦不灭彼执此。知一切法平等,知一切法清净,知一切法不二,知一切法空寂,知一切法不生不灭,知一切法不坏不杂。如此是无增上慢相。
何以故?为甚么无增上慢人,不违无灭呢?因为其人智慧勇猛,如师子王。无有一切音声,能令师子王心生怖畏,心生违碍也。无增上慢比丘亦复如是,闻甚深法,不生惊畏恐怖也。
何以故?无增上慢比丘,知音声犹如山呼响也。响者,如登山一呼,回声不绝。故山呼响,空幻不实也。无增上慢比丘,知一切言语音声,如山呼响一般,空幻不实。
如彼响声,无心意识而有音声。如彼山呼响一般,空幻无实。心意识亦是空幻无实,故无心意识而有(受)彼音声也。换句话说,音声空幻不实,心意识亦空幻不实。所以无心意识而受彼音声也。以如是故,无增上慢人,闻法不惊畏恐怖也。
心意识者,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识言第六识也。心意识悉归如来藏心,如来藏者,毕竟空性也。故心意识及一切音声,悉毕竟空也。
这样如实而知,心意识及一切音声,皆从缘而起。皆从缘起者,皆依缘而起也。法若从缘起,便知其法无有实性。法若有实性,便无须待缘。心意识及一切音声,既从缘起,故知其无有真实。
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为声。因为音声从缘而起,无有自性。若无自性,是无其法。故曰不知何法定名为声。
若闻佛声而不贪爱,闻外道声复不呵毁。闻善净法心不贪爱,闻垢污法而不呵毁。
因为一切法缘起无性,既然佛声、外道声、善净法、垢污法悉皆无性,故无贪爱,亦无呵毁。
善知一切音声前后际故。善知一切音声,前际不生,后际不灭。何以故?一切法悉空,无有前后际故。如是知故,是为善知。如是印相者,无增上慢也。
以下文殊菩萨说出许多法印,以如是印,可印知是人无增上慢。
无高下印。是人如实知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无增上慢印相。
如实印。如者不异也,实者不虚也。诸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以缘起故,所 以性空。以性空故,始随缘而成。是知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一切法缘起即性空故,则一切法不二不异,故曰如。一切法性空,则无生无灭,故曰实。实者真也,故缘起性空亦曰真,性空缘起亦曰如。故如实者,即真如也。此是诸法性相,故亦名真如法性,亦曰诸法实相。如此性相,有佛无佛常住不改也。若人如是知,是无增上慢也。
正见道印。缘空、空缘,即无上佛道。何以故?如实知缘起性空则曰「正」。如实知性空缘起,则曰「遍知」。正遍知者,无上佛道也。
入一道印。空缘不二,故曰一道清净。
入法界平等印。性空缘起,是名法界。缘起性空,故其性平等。
如不怀印。不怀者,应为不「坏」。一切法缘起皆空,不二不异,故曰「如」。一切法缘起皆空,以空故,故不可坏。是曰如,不坏印。
不违如印。一切法悉不可得,故不二不异。即此不二不异,故一一法,悉不违于如。
住实际印。实际者,即真如也。一切诸法,悉皆真如。若起无明,则不见真如。不见真如者,不过不如实知而已。
第一义空印。性相摄尽诸法,约性,无性故空。约相,如幻故空。是知一切诸法,无不空者,是名第一义空也。
三世平等印。虽曰空,而不归断灭。何以故?空即缘起也,缘起者,横遍竖穷也。故于此法,说有,则空无踪迹,遍寻莫得。论无则横遍竖穷,万法繁兴。说有则念劫皆绝。论无则十世无穷。以如是故,故曰三世平等,平等三世也。
初无生印。以一切法空故,空中无生无灭也。
观正法性印。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悉皆寂灭相者,实相也。诸法缘起性空,则曰诸法实相。性空缘起,则曰实相诸法。缘起性空,则曰实相无相。性空缘起,则曰实相无不相。
如是等印,印一切法。若比丘以如是等印,印一切法者,此人名为无诤也。
闻甚深法已,无有疑惑,不惊不畏,不恐不怖。知甚深第一义空,于第一义空中,不得于我,不得于法。我法俱是缘起,缘起故我法皆假。假故如幻,如幻故空 ,是以一切法悉皆平等。
【尔时胜志外道白言。世尊。我今从是善知识所。闻是真道大乘功德。世
尊。我今从是文殊师利。闻说是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哉世
尊。唯愿如来如应说法。令我闻已速疾修集助菩提法。逮得无上正真之
道。广为一切无量阿僧祇诸众生故。】
闻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后,尔时胜志外道白佛言,世尊!我今从是善知识文殊师利所,闻是正真佛道大乘功德。我今闻说是法,谨于佛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世尊如应为我说法,令我闻世尊说法已,速疾修集助菩提法,因而逮得无上正真之道。所以求得无上佛道者,是为要广度一切无量阿僧祇众生故。
【佛告胜志。菩萨有二法。速得明达具足大乘。何等二。所谓精进及不放
逸。是中精进谓如法得财一切悉舍。不放逸者施不望报。皆以迥向于一
切智。又精进者正断一切恶不善法。成满具足一切善法。不放逸者谓坚
持净戒不为后生。悉以向于无上道。又精进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不
放逸者于诸众生无侵害心。又精进者进诸善法无有厌惓。不放逸者进诸
善根向无上道。又精进者于诸禅支心无疲惓。不放逸者于诸禅支不贪味
着。又精进者进诸多闻无有厌足。不放逸者正念修行圣智圣慧。又精进
者不舍四摄。不放逸者起化众生。又精进者身心坚住。不放逸者不得身
心舍离着法。又精进者慈心等缘一切众生。不放逸者不得所缘众生慈法
。又精进者教他众生发一切智心。不放逸者观一切法皆悉如幻。而不舍
离一切智心。又精进者发起三昧。不放逸者将护不令堕于漏尽。又精进
者如救头然修集圣谛。不放逸者不随证灭。又精进者为满诸相集善无惓
。不放逸者观于法身。又精进者修净佛土。不放逸者净众生界。又精进
者集三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静解脱之法。】
佛告胜志,菩萨有二法,能够速得明智洞达,具足大乘功德。所谓精进及不放逸也。大智度论云,精进有三名,即欲、精进、不放逸。故不放逸,即精进也。
精进谓如法得财,一切悉舍。不放逸者,施不望报,皆以回向于一切智。
如法得财,如不犯恶律仪等。所获之财,一切悉舍无悭吝也。所谓施不望报,无贪着也。回向一切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此是言布施波罗蜜。
又,精进者正断一切恶不善法……。
精进者,誓断一切恶也,誓行一切善也。不放逸者,坚持净戒,身心离过非也。佛言持戒生好处,生好处者,生人天也。然今坚持净戒,不为生天享乐,故曰不为后生。悉为回向无上菩提也。此则乃持戒波罗蜜。
又精进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
积极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消极者,于诸众生无侵害心。此则乃忍辱波罗蜜。
又精进者,进诸善法无有厌倦……。
进诸善法,乃精进于善法,无有厌倦也。进诸善法者,乃身精进也。进诸善根者,乃心精进也。此则乃精进波罗蜜。
又精进者,于诸禅支心无疲倦……。
禅定者,有四禅、四空定、灭尽定等,故曰诸禅支。既得禅已,若心生味着, 便不求上进也,谓之味着于禅。此则乃禅定波罗蜜也。
又精进者,进诸多闻,无有厌足……。
多闻若不取相,则为智慧本。若取着于相,则有大过。故多无闻过,过在取相。正念修行圣智圣慧,若离相离名,则无妄相。若无妄相,则得真智如如。真智如如者,圣智慧也。此则乃般若波罗蜜,以上讲六波罗蜜竟。
又精进者不舍四摄……。
四摄者,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四摄法摄众生向道也。不放逸者,兴起度化众生之心也。
又精进者,身心坚住于如来正法也。不放逸者,知身心如幻,故曰不得身心。舍离颠倒执着五阴法也。
又精进者,以慈悲心,平等普缘一切众生,不放逸者,虽慈悲一切众生,但不取众生相与慈悲相。
又精进者,教他众生发一切智心。发一切智心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教他众生发一切智心者,下化众生也。观一切法因缘生,悉皆如幻也。不舍一切智心者,上求佛道也。
又精进者发起三昧,不放逸者,将护不令堕于漏尽。
三昧者定也。精进发起诸定。小乘人入灭尽定,诸漏永尽,不入三界不度众生 。将护不令堕于漏尽者,将护不令堕于二乘也。
又精进者,如救头然修集圣谛。不放逸者不随证灭。言菩萨虽精进修于知苦断集修道。但不取证于灭谛也。此与小乘不同,小乘人知苦断集修道,急于求证灭谛。求证灭谛者,只求自度也。菩萨知苦断集修道,为度一切众生,非为自求,故不随证灭。
又精进者,为满诸相,集善无惓。不放逸者,观于法身。
诸相者,三十二相也。此三十二相,系佛报身,由无量善根所成。至等觉位,犹百劫修相好也。然报身由法身而起。佛之三身,化身有生有灭。报身有生无灭,唯法身无生无灭也
又精进者修净佛土,不放逸者净众生界。
经云菩萨从初发心以来,自不为粗业,亦令众生不为粗业,名净佛国土。粗业者,身口意粗业也。诸如十恶业、不持净戒、违离三十七道品、离三三昧、贪得果位不度众生等,皆菩萨粗业。净众生界者,化他德也。
又精进者集三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静解脱之法。菩提译曰道,助菩提法者,即三十七助道品也。安住寂静解脱者,住第一义也。此言菩萨以实智用 权智。用权智而不违实智也。
【胜志当知。菩萨所有善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办。菩萨所有一切智业
。因不放逸而得成就。是故说言。菩萨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转无上正
道。】
佛告胜志,菩萨所有善巧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就。菩萨一切智业,因不放逸而得成就。
何为菩萨智业?兹节录大方等大集经,佛告慧圣菩萨的一段话如下。菩萨未闻智慧而得闻之,曰智慧根,闻已广说,是名智慧业;观不放逸名智慧根,转以化人,名智慧业;调伏自心,名智慧根,调伏他心名智慧业;住于寂静名智慧根,净身口意,名智慧业;知于一乘,名智慧根,为众生说,名智慧业;修奢摩它,名智慧根,具闻思修慧,名智慧业,修三解脱,名智慧根,证得闻思修慧名智慧业;庄严菩提,名智慧根,得菩提时名智慧业;念佛名智慧根,念于法身名智慧业。……
最后佛总结言,是故说言,菩萨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转无上正道也。无上正道者,即无上菩提也。菩萨成就智慧曰实智,成就方便曰权智。
【说是法时。胜志外道得无生法忍。心净喜悦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三千
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诸天伎乐不鼓自鸣。天雨众华。尔时世尊
知胜志心而便微笑。诸佛常法若微笑时。若干百千杂色光炎从面门出。
普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障日月光隐蔽魔宫。还右绕身百千匝已从
顶上入。】
胜志外道,闻佛说如是法,得无生法忍。多罗树,据云树似棕榈,高可七八十尺。
尔时世尊知胜志心清净,便现微笑。百千杂色光明,从佛面门出,普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者,过色界天也。隐蔽魔宫,隐蔽他化自在天之魔宫也。然后还从佛顶而入。
【尔时大德阿难承佛神力。从坐而起正于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佛
合掌而说偈言。】
于是阿难尊者,以偈问佛。
【智慧福力华 圆光导世间 三十二相华 杂好以自严
行如象师子 精进力勇出 世尊何故笑 愿导师演说】
前一偈半赞佛,后半偈请佛说微笑因缘。
智慧福力华,赞佛福慧两足尊也。佛顶所放圆轮光明曰圆光,圆光导世间者,赞佛为世间导师也。
三十二相华,杂好以自严。赞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
佛行端严,如师子步。故曰行如象师子。精进力勇出,赞叹于佛也。
最后请佛说笑的因缘。
【其言如雷音 佛音师子吼 迦陵频伽音 柔软梵音声
三千世界声 诸天及与人 欲比佛音声 算数不能及
声闻及缘觉 并及诸菩萨 智无与佛等 不知一切智。】
如是三偈,仍以赞佛。
其言如雷音,赞佛说法,犹如雷音,能苏万物也。
佛音师子吼,赞佛说法,能摄伏一切也。
迦陵频伽音,柔软梵音声。是赞佛音声美妙也。
三千世界声一偈,是赞佛音声,无与伦比也。
声闻与缘觉一偈,是赞佛智慧不可思议,三乘智慧,无法与佛相比也。
智慧福力华此半偈,总称佛德也。自三十二相华至精进力勇出,是赞佛身业不可思议。从其言如雷音,至算数不能及,是赞佛口业不可思议。声闻及缘觉一偈,是赞佛意业不可思议,若综观偈旨,最初半偈,总赞佛福慧具足。自三十二相华至算数不能及,是分别赞佛福具足。声闻及缘觉一偈赞佛智慧具足。
【牟尼智力说 为于何事笑 人天龙修罗 闻疾得菩提。】
此一偈请佛说笑因缘,俾人天蒙益也。
【心得离二边 亦不执于中 一切无执着 等同如虚空
一切无能数 过一切世上 我问等空智 以何因缘笑】
佛心无住,离边不住中。故曰心得离二边,亦不执于中。一切无执着,等同如虚空。
一切无能数一偈,仍是先赞后问。
【青绿金色光 红紫赤白色 从面门出炎 如恒河沙等
普照无量界 广远如虚空 灭恶道得乐 导师光触故。】
灭恶道得乐,导师光触故。谓佛光所照之处,皆得灭诸恶道,而得乐也。
【若放膝光明 是授声闻记 若手放光明 是说辟支佛
佛定记大乘 一切智慧道 光利众生已 还入无垢顶。】
此说放光功德。膝间放光,是表授声闻记。手放光明,是与辟支佛授记。今面 门放光,定授大乘记也。
【善哉人中天 三界所供仙 愿如实敷演 导师一向说
断疑悦大众 以何因缘笑 千万亿众生 闻已心欢悦。】
最后仰企佛说笑因缘。
【如是请已。佛告阿难。汝今见是胜志善男子不。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
得无生忍合掌礼我。百千诸天而供养之。阿难白言。见已世尊。佛言。
阿难。是胜善男子。曾于七十二亿佛所。种诸善根行菩萨道。修集无上
正真之道。尔时常作大转轮王恭敬供养是诸如来尊重赞叹。常修梵行。
悉皆护持。是诸佛法。阿难。是胜志善男子从今已往。常值无量无数诸
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常修梵行。令无量阿僧祇众生住菩提道。过是
无量阿僧祇劫。集菩提道已。当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号智光王如
来应供正遍觉乃至佛世尊出现于世。国名嬉见。劫名一宝严。】
佛告阿难,汝见胜志善男子,得无生法忍,合掌礼我吗?阿难言见已世尊!佛言,是胜志善男子,曾于七十二亿佛所,种诸善根行菩萨道。常作大转轮王,大转轮王者,金轮王也。
转轮王有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王四部洲,故称大轮王。银轮王王三部洲,铜轮王王二部洲,铁轮王只王南瞻部洲。
恭敬供养是诸如来,供养所值之佛也。并且常修清净梵行,悉皆护持如是诸佛之佛法。
如是胜志善男子,从现在以去,当值无量无数诸佛。悉皆恭敬供养,常修梵行。并且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发菩提心,住菩提道。
过是无量阿僧祇劫,集菩提道已。当得成佛,号智光王如来,应供,正遍觉,乃至佛世尊,出现于世。
此将十号从略,十号者如来应供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者,称佛功德也。前五号以自利德立名,后五号以化他德立名。自利德者,慧具足也。化他德者,福具足也。故成佛者,十号具足。以十号具足故,名曰世尊。
彼佛国名嬉见,劫名一宝严。嬉见者,即喜见也。
【阿难。是嬉见土所受用物。犹如他化自在天中。彼国众生不漏色声香味
触法无诸恶色。彼诸众生互相恭敬欢喜悦乐。是诸众生皆悉往见智光王
佛。乃至梦中亦常见佛不离念佛。是故彼土名日嬉见。于是劫中唯一如
来施作佛事。佛及众生寿等一劫。是故彼劫名一宝严。】
阿难!嬉见国土所受用物,犹如他化自在天中。他化自在天极为快乐,所须乐具,皆由下天化作,不须自作也。此嬉见国土所须乐具,皆悉现成也。
彼国众生,不漏色声香味触法,无诸恶色。漏者烦恼也,彼国众生,于六尘不生烦恼也。恶色者,恶报色身也。彼国众生,不受三途恶报色身。
彼诸众生,互相恭敬,欢喜悦乐。是言彼诸众生,无贪瞋痴也。甚至彼嬉见国土,非五浊恶世。
是诸众生,皆悉往见智光王佛。言彼国众生,皆得见佛也。不似他方佛土,福薄众生,不得见佛也。
不但亲往见佛,乃至梦中亦常见佛。是故彼国众生,皆得见佛。因为彼国众生不离念佛也。是故彼土名曰嬉见。
于是一宝严劫中,唯有智光王如来一尊佛。不似我们贤善劫中,有千佛出世。彼劫中唯有智光佛施作佛事。彼佛及众生之寿命,等皆一劫。是故彼劫名一宝严。
【阿难。是智光王佛。纯菩萨僧九十二亿。皆是初会得不退转。是智光王
如来欲涅槃时。先当授彼师子进去菩萨记。当得作佛。号师子相如来应
供正遍觉乃至佛世尊。寿十中劫然后涅槃。当有无量无边菩萨僧。佛涅
盘时。以全身舍利起一宝塔。纵广六十由旬。高八十由旬众宝严饰。无
量众生而供养之。】
智光王佛弟子九十二亿,纯菩萨僧,无有二乘。皆是初会即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智光王佛欲涅槃时,授记师子进去菩萨,次当作佛。号师子相如来,十号具足。师子相如来,寿十中劫。师子相如来,有无量无边菩萨僧。涅槃时,以全身舍利,入于宝塔。塔纵广六十由旬,高八十由旬。每一由旬,约四十里。佛全身舍利, 有无量众生而供养之。
【尔时胜志菩萨从空来下。顶礼佛足右绕七匝。向佛叹说不坏法界偈
色界及法界 众生界同等 是界等智界 今授我记已
受界烦恼界 与空界同等 诸法同是界 今我同此来
法界及欲界 及与于三界 等同如虚空 我记同于是
生死界涅槃 等住如法界 是界及水界 地界风火界
阴入及与界 眼界眼识界 意界及法界 是境界同等。】
尔时胜志菩萨蒙佛授记后,从空而下。顶礼佛足,绕佛七匝,然后赞叹宣说不坏法界偈。
色界及法界,众生界同等。言色界法界众生界,等同虚空界也。
是界等智界,今授我记已。以一切法悉空故,所以色界法界众生界,亦等同智慧界。智慧界者,即佛界也。因为佛为大智世尊也。
一切法毕竟空,而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故今世尊与我授记已竟。
受界烦恼界,与空界同等,诸法同是界,今我同此来。受界烦恼界者,皆由彼此我人是非而生。然而如是等界,与虚空界同等。
甚而言之,一切法悉同虚空界。今我同此来者,既然一切法悉同虚空界,故一切法皆不二无有差别。不二无有差别者,是一切法「如」也。今我同此来,是言我深证法性,少分同于如来也。以如是故,所以蒙佛授记。
法界及欲界,及与于三界,等同如虚空,我记同于是。
法界等同虚空,三界亦等同虚空。所以我之蒙佛授记,亦同于虚空也。
生死界与涅槃界,悉皆如虚空一般,而住于法界也。
是界及水界以下,言既然法同于虚空界,然则地水火风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如是等境界,同入于法界。当然亦同于虚空界。所以这一切境界,皆同等也。
【不授我阴记 不授界入记 不授名色记 不授内外记。】
佛不以阴界入与我授记,亦不以名色与我授记,亦不以内根外尘与我授记。因为阴界入,名色根尘等,皆生灭法故。
我们要知道,若离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若离名色根尘,便是法性身也。故此偈意谓,佛以法身与我授记也。
【以音声故知 导师受我记 音声是寂静 佛无有心意
作心而授记 我亦无有识 得受于道记 如我佛亦然
如佛我亦然 诸众生亦尔 授记受记尔 受记是真实
如如悉舍离 不坏于法界 安住真实际 我礼等正觉
同入一切法 如虚空无作 学知方便故。】
以佛音声故,知佛与我授记。然而音声乃因缘生法,故本寂静。一切法本来寂静,故皆离心意识。所以佛无有「作意心」而为我授记。我亦无有分别的识心,而受于佛记。佛寂静,我亦寂静。故曰如我佛亦如此,如佛我亦如此。乃至诸众生亦如此,佛授记于我,我受记于佛,亦是如此。亦如此者,一切法清净、寂静、平等、如如也。
受记是真实。因为受记是因果法也。修因必然证果,故应受记。若无受记,便无因果。若无因果,则佛法灭矣。
然因果是缘起法,缘起性空,一切如如。一切如如,便无分别,故曰如如悉舍离。
如如则一相,一相者便是无相,无相者还归空寂。空寂者,诸法实际也。因为诸法实际等虚空故,所以不坏不杂。故曰不坏于法界,安住真实际也。法界者万相森罗。虽万相森罗,却是一体如如。一体如如则空无所有。空无所有,乃诸法实际。故体空寂而不碍相宛然,相宛然而不碍体空寂。愚夫见相而执有,智者见相而知无。愚夫闻空而执无,智者闻空而知有。故不坏法界之有,即安住真实之空也。正 如佛赞须菩提曰:「具寿善现!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我礼等正觉,同入一切法,如虚空无作,学知方便故。
等正觉者佛也。胜志言,我敬礼于佛,我与世尊同入一切法。因为我与世尊及一切法,悉同虚空一般无起无作,平等如如无有分别也。
学知方便故。应为「觉」知方便故。胜志意谓,因为我已觉知,我与世尊及一切法,皆是缘起方便故。既然皆是缘起假现,故我觉知,我与佛及一切法,体性皆空,平等不二也。
【尔时胜志菩萨。偈赞佛已顶礼佛足。右绕七匝坐一面。】
胜志菩萨赞佛已,顶礼绕佛后,退坐一面。
【尔时佛告阿难。汝受持是经读诵书写。于大众中广为人说。阿难白言。
我已受持世尊。此经何名当云何奉持之。佛告阿难。是经名为文殊师利
神通所持。亦名灭除一切诸魔外道音声。亦名采宝。亦名宝箧。如是受
持。】
尔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流传后世。因为法会大众得闻是经,未预法会者,须 假流通,始得闻法。再者末法时期众生福薄,须借流通始得闻法也。
阿难白言,我已受持。世尊!此经何名,当云何奉持之?至此,阿难请问经名,以便忆记奉持也。
佛说出此经凡有四名,「文殊师利神通所持」「灭除一切诸魔外道音声」「采宝」「宝箧」。以是名字,汝当忆持。
【说是经已。文殊师利童子。胜志菩萨等。及大声闻大德阿难。及诸大众
天龙夜叉诸天及人干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说是经已,文殊师利童子,胜志菩萨等大众,及诸大声闻,大德阿难,此言圣众也。天龙夜叉,诸天及人,干闼婆等,此言凡众也。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