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8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关于四念处的修习有些要点是贯通整部经典的,适用于身、受、心、法任何一个念处,以下稍作介绍。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一)具三心舍贪忧

  修习四念处须具备四个条件─ ─具备热诚、正知、正念三心,以及去除身心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如果修行者不热诚、不正知、失念,无法去除贪欲与忧恼,那么他的业处就无法成功,此四个条件是随观念处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要件是热诚(Atapi), Atapi 原意是热,意指热诚、热切,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还有努力、精进的意思,亦即北传所译的「四正勤」38。若无兴趣、热诚,则做任何事都会意兴阑珊,当然无法修习四念处,而解脱烦恼。有热诚修四正勤,意指不放逸,不让烦恼生起,若烦恼生起便立刻断除,即是「热」、「热诚」。若不立刻断除,就是不够「热」。这是离开烦恼的第一要件,要热、要精进。

   第二要件是正知(sampajana),正知就是智慧,即正确地、完整地、平等地观照所缘。正知有很多层次,在修行的每阶段都需要正知。修四念处最重要是以四种正知39审视如何做对自己修行是最有益、最适宜的。南传佛教说明修行的过程,在智慧方面特别强调四种正知,包括四种不同的智慧在里面,提供一个好的方便来断烦恼,实践无我境界,这是离开烦恼的要件。四种正知是了解无我的智慧,以此为方便,来了解无我的道理。四念处修行的目标,即是领导我们达到无我的境界。

   第三要件是具念、正念(satima),要不断地保持正念。热诚与正知是正念重要的缘。若无热诚与正知,正念就不明显。在此,正念、热诚与正知连在一起,是一个过程。所以,若修习身念处,同时也在修四正勤、四种正知,它们无法分开。若修习安般念,必须先以正念专注于呼吸,再以正知清楚地知道呼吸。随时保持正念在呼吸上,不忘失呼吸即是正念;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正知;为清楚地了知呼吸所付出的努力是热诚。懈怠、迷糊、疏忽、放逸的心,将无法清楚地觉知呼吸。所以,在修行时,热诚、正知与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件是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佛陀说明了修行必备的三项要件后,接着开示必须舍弃的两种烦恼,若不能舍弃它们,就无法获得高度的定力与智慧。在佛教的语言中,「世间」(loka)是指五蕴、名色、十二处、十八界,是破坏、干扰、逼迫、崩坏的意思,我们的五蕴、我们的世间是连续不断破坏的过程。忧恼与瞋相应,系属于瞋。整句的意思是除去对世间的贪与瞋。经文在这里虽然只提到贪、瞋,但是在此是以贪、瞋,指称所有的烦恼、障碍。五蕴既是连续不断崩坏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去除对它的执着。注释书说「舍离」意指断烦恼,要去掉贪、瞋,去除五盖,修行才可能成就。

   贪与瞋是五盖的归纳,贪是执着所有名、色(五蕴)的所缘;瞋为厌恶所有的名、色(五蕴)的所缘。若能不执着、不厌恶,才可实现四念处的智慧。舍离五盖可以用定镇伏,用慧断除。修四念处想要成就,应克服关于世间、五蕴、十二处等所有的烦恼,特别是贪、瞋。若能了解真正的身,不会生起执着,也不会拒绝。如果用这种态度修习,则能离开烦恼,继续安住于清净的心。如此也能清楚了解止与观的密切关系。成就止与观的条件就是离开五盖,特别是离开贪与瞋,离开贪与瞋,才能修正定、正观。

   不但是在定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要努力,以正知、正念来舍离五盖,我们才能保持正念。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以自己为喻,说明失念的后果,就如空中的飞鸟随时有遭到捕捉的危险。佛说在过去世他曾经是只锦色的孔雀,由于非常地努力修行,所以猎人无法捕捉牠。不过,有次由于牠看到一只雌孔雀,心受到迷惑,失去正念,猎人因此轻易地捕捉到牠。同样地,若不修习念处,我们就是在五种妙欲或摩罗的境界;若修习四念处,我们即是留在父母、祖先的境界40,所有解脱世间的诸佛、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四念处是修行者的

  根本、清净的处所。若修行者不离开这境界,时时有正念,如那只孔雀能看清陷阱,猎人无法捕捉牠。如果修行者离开四念处,就好像那只孔雀看到雌孔雀,一时失去正念,就掉入猎人的陷阱。所以四念处的修行是时时都在「法」中,时时都要舍离烦恼,若有一念心留在烦恼里,就不是在修四念处。

   最明显的烦恼是贪与瞋,生起贪与瞋,所有其他的烦恼就随之而来;若有热诚、正知、正念,烦恼就无机会介入,四念处的修行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

   热诚、正知、正念,舍离贪、瞋这四项也是四念处的内容,它们是不能分开的,有这四个要件,四念处才能成就。具足这四个要件,我们就不断地留在无烦恼的境界。如此止观的修行便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是以修习四念处而入涅槃古城。

   因此,经文在此总释四念处时,每个念处前都提到这四个要件。因为缺少它们,就无法修习四念处。

   当然,修习四念处不只需要这四个要件,而是包括所有的善法,只是这四个要件是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

  (二)观内外、生灭

  如是,比丘安住于身(受、心、法),观照内身(受、心、法);安住于身(受、心、法),观照外身(受、心、法);安住于身(受、心、法),观照内外身(受、心、法)。安住于身(受、心、法),随观生法;安住于身(受、心、法),随观灭法;安住于身(受、心、法), 随观生灭法。

   这段落在整部经中重复出现,依据身、受、心、法所在章节不同而变更所缘。在这个关键段落中,佛陀叙述了四个念处的共通修习法。所有的修行者,不论从那个念处、那个方法开始,都必须经历观内(ajjhattam)、观外(bahiddha)、观内外(ajjhatta-bahiddha),以及观生、观灭、观生灭的阶段。修习了这些后才能「无所依而住,不再贪着世间之任何事物」,完全不执着身心世界,达到解脱。

   「观内」是观自己的五蕴身心;「观外」是观他人的五蕴;「观内外」,是自他交替观察。为什么需要观照他人呢?因为我们不只执着自己的五蕴,也执着他人的五蕴,所以两者都必须观照。如何观呢?初学者可以推论或观想的方式,观想「他人」的情况与「自己」的相同,待止观有基础后,便能如实照见了。

   「观内外」之后是「观生灭」,这是四念处的观察重心,如实观察五蕴身心的实相─ ─五蕴是不断生灭变化,是「无常」的;五蕴不断受生灭压迫,是「苦」的;五蕴生灭无常,并无不变的「我」存在,是「无我」的。由粗显层次至深细的层次,逐渐解开系缚身心的烦恼,乃至完全解脱。

   依照注释书或《无碍解道》( patisambhidamaga )的说明,实现解脱过程要靠五种断,或称五种远离,就如七种清净法41,渐渐断除烦恼,走上解脱。

   第一种是镇伏断(vikkhambhana vossago)是属于奢摩他的部分,用定镇伏烦恼,就能呈 现清净的心。在修习安般念时,是以安般念来实现镇伏断。

   第二种是彼分断(tadaNga vossaggo)是属于毘婆奢那的部分,一般经典中,彼分断即指以律仪来远离烦恼,在此彼分断是以观智一分一分地舍断烦恼。身的彼分断是不染,心的彼分断是无贪。这需要有力量的观,才能随分地舍断烦恼。什么是有力量的观?如在《清净道论》中列举于观的过程中,要远离十种观的随烦恼42,例如光明、轻安等,能远离随烦恼的观,便有力量断除烦恼。

   若观智成熟,能直接照见真实法的生灭,持续的观「生灭」愈来愈快,法的「生」愈来愈不明显,「灭」变得愈来愈明显,这便是有力量的观。此时不在意法的「生」,专注地观法的「坏灭」,就达到了坏灭随观智(bhagga-nana)43。实现坏灭智后,再持续的观坏灭,到行舍智44 ,实现第三种正断断(samuccheda vossago)。正断断是在见道位45,然后进入修道位,以出世间观断除烦恼,证悟道果,即是第四种安息断或止灭断(patippassaddhi vossago)。

   最后是出离断(nissarana vossago),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安住在无烦恼的情况,证得漏尽智、无生智。这是完整的安般念与四念处的修习过程,修行者都要经历此过程。

  (三)七种随观

   注释书引《无碍解道》说明七种随观法46,配合内外、生灭观察,可以成就观的智慧。

   第一、无常随观(anicc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是生灭无常的,能去除常想。

  第二、苦随观(dukkh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是苦非乐的,这样能去除乐想。

  第三、无我随观(anatt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是无我的,如此能去除我想。

  第四、厌离随观(nibbid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时,会厌离身体,而不会执取身体,断欢喜想。

  第五、离欲随观(vuirag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时,对身不起染心,而远离欲想。

  第六、寂灭随观(nirodh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至相当程度时,暂时去除烦恼,舍弃集想。

  第七、舍遣随观(patinissagg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时,能舍弃、不执着它们,心会倾向涅槃,而舍弃执取。

   以七种随观的智慧去观照身、受、心、法念处,便能对治四种颠倒,寂灭烦恼,趣向涅槃道。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四念处的所缘
下一篇: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八、四念处是一个过程
 禅修开示 受念处 四、思惟受为苦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三、观心无常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六、为何佛陀只说四个念处?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三、正知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八、四念处是一个过程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三、受是缘起法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二、五取蕴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二、观察十六种心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四、不净观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五、四界分别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法不修心的喇嘛[栏目:上师讲故事]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下士道[栏目:祈竹仁波切]
 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五、一纸小消息[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中庸读》叙[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密教思想与生活 佛陀之圣体[栏目:悟光法师]
 彻悟人生 第一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