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75
第一章 绪论

  简述佛法的流变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学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在开放的环境中,并不是意谓着要舍弃佛教的旧传统,而是要去思考如何运用传统的方法,朝向崭新的历程并与现代生活结合。

  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研讨《转*轮经》,我主要依南传佛教⑴的理论来解释,因为大家是在北传大乘佛教的系统里修学,所以我会以个人对北传经论的了解,作一些比较性的介绍。我们不是做学术性的探讨、研究,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因为要吸取传统的经验,我们就从远一点谈起。佛涅槃后,弟子们在佛法流传的过程中,因为经、律的偏重及其它一些因素,从一味的佛教分裂为二部,后来又一再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派⑵,传至中国则演变为八宗或十宗⑶。部派中以一切有部(Sabbattivāda)⑷的影响最大。在萨迦(Sakya)时代,有部被称为「国王的哲学」,因为当时的国王是以有部的教义来弘扬佛法。有部的发展是以当时的印度西北部——犍陀罗、迦湿弥罗(Karsmīra)⑸为基础,经由中亚,传至中国。而另一方面公元前一世纪后大乘佛教渐渐兴起,向四方传播,也传来中国。

  当大、小乘佛教相继传至中国,随着时代演变,小乘佛教教义在当时的背景下,渐渐地不为中国环境所接受,因此对小乘佛教的了解也就愈来愈少。但是,中国的大乘佛教却逐渐地将一切有部的重要学说吸收为其所用,慢慢地一切有部的教义就融入中国大乘佛教的体系。有些北传佛教学者以为「一切有部」就是「小乘佛教」,也以为南传佛教的内容与一切有部是相同的。经研究之后,中国或日本有些法师与学者慢慢地发现,除了南传和北传佛教的教义有差异,南传佛教和一切有部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出入。这些差异主要在于各自有不同的阿毘达摩(Abhidhamma)⑹。阿毘达摩是对「经」的彻底说明与深入地阐述;因此,要了解各部派阿毘达摩间的差异,必须回到「经」的研究,才能明了南、北传佛教的不同见解和说明。

  一切有部的阿毘达摩是所有北传阿毘达摩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教的特殊基础。认识大乘佛教的重要条件,不仅是对阿毘达摩学问的了解,也是对一切有部修行过程的了解。据我所知,北传的阿毘达摩不是「活」的传统,只是一种学问、知识。我相信原本北传的阿毘达摩一定与修行有关系。阿毘达摩所论述的是有关于修行历程的境界,在这个现观⑺修行的境界里,我们必须靠以前大德们的无漏智慧及修道经验,来了解什么是开悟的境界。不过,今日若要了解有部早期的修行方法或现观过程,目前已经没有老师可以直接教导我们,必须靠文献资料来了解。

  大家应该知道《俱舍论》是归纳一切有部重要教义的一本论书,但从梵文《俱舍论》注解里,发现论主世亲⑻不是出身于一切有部的系统,反而是属于经量部⑼的系统。不过,从部派的发展来看,我们知道经部与一切有部有密切的关系,因经部是依靠一切有部的三藏经。虽然,世亲属于经部的学者,但着述《俱舍论》却是依照有部的传统来安排这些资料,归纳了有部七部重要论书⑽的内容。因此课程中对于修行历程或现观过程的说明,北传的说法我会举一切有部,主要是以《俱舍论》为主来说明。

  初转*轮

  《转*轮经》⑾是佛陀成道后所开示的第一部经,对象是五位从前的同伴,内容有三个重点:不落两边的中道、八正道、四圣谛;最主要、根本的内容是说四圣谛。

  希达多太子出家后以坚强的毅力修炼各种苦行,此时有五位同伴陪伴他,经过六年,太子体会到自我折磨的苦行,不是导向证悟之道,就放弃苦行。五位同伴误会太子吃不了苦,不再为证悟而奋斗,便离开太子前往仙人堕处的鹿野苑中继续修行。

  太子行中道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思惟生命真相,顺逆观察十二因缘,夜睹明星,证悟成佛。成佛后,观察到以前的五位同伴将是人间最先彻悟佛法的一群,因此便到鹿野苑为他们开示《转*轮经》。五位同伴闻法后,随佛出家,是第一批比丘,至此三宝具足⑿。

  《转*轮经》受到佛教徒高度的推崇,尤其是在南传佛教地区。因为这是佛陀初次说法,是诸天与人前所未闻的法;说的是中道、是四圣谛。佛陀四十多年所说的法,就是让人们践行中道,了解苦的真理,及解脱痛苦的方法。

  佛陀宣讲这部经的时间距今已二千多年,经过时空变迁,生活环境改变很大,各种因缘条件不同了,但是烦恼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就是由于无常生灭所产生的苦迫感、不实在感,永远无法如我们所愿。既然烦恼的本质相同,今天我们就学习用觉者的智慧,实践中道,洞悉苦的真谛与解脱痛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重要性

  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精华,它具备了解佛法与开悟所需的一切。在《象迹喻大经》⒀说:「像有情行走在地面上之足迹,因象的足迹大,有情足迹包含于象之足迹中,四圣谛亦如是,包含一切佛陀的教义。」在南北传的经典中,对四圣谛的内容有多种方式的详细论述;在很多经典中,佛陀直接或间接地让闻法的人了解四圣谛的内容。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国王舍城申恕林中,他用手拾起少许的树叶,问比丘们说:「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是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树林里的树叶多?」

  「世尊!您手中的树叶少,树林里的树叶多。」

  「比丘们啊!同样的,我所证悟而已说之法,如手中树叶,由于彼法导致厌离、寂灭、清净、觉悟、涅槃。我没有宣说之法,如树林里的树叶,我为何不说?由于彼等法没有什么利益,对圣道生活没有什么助益,不能导致厌离、寂灭、清净、觉悟、涅槃。

  比丘们啊!我说了什么法呢?我说:『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苦灭』、『此是顺苦灭道』。这就是我已经告诉你们的。

  比丘们啊!我为何说这些法呢?因为这些法确实有利益,对圣道生活有助益,可导致厌离、寂灭、清净、觉悟、涅槃⒁。」

  佛陀是至高无上的大医王,经中说大医王须要具足四个条件: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佛陀四圣谛的说法,与大医王医病的道理相同。医生首先诊断病情(苦),找出病源、病因(集),开药方(道),将病医好(灭)⒂。如果人们知道自己的病、自己的苦来自于爱、见、无明,努力修习八正道,寂灭爱、见、无明,便是治疗了疾病,从苦中解脱出来。

  了解四圣谛,一方面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修行的过程;能不能成佛、菩萨或阿罗汉,修行能否成就,主要在于是否深入了解四圣谛。四圣谛是一体的,不能够分开,为何这样说?在《相应部》〈谛相应〉里,罗汉伽梵婆提(Gavampati)曾听佛陀说:若能看到苦谛,就能看到集谛、灭谛、道谛;若能看到集谛,就能看到苦谛、灭谛、道谛;若能看到灭谛,就能看到苦谛、集谛、道谛;同样的道理,道谛也是如此⒃。

  能了解四圣谛彼此的关系,才算真正了解佛法;如果不了解四圣谛彼此的关系,就不知道四圣谛与修学的关联,那么佛法的基础就不够稳固。佛所教的法,如无常、空、无我都是从了解四圣谛而来,假如不了解四圣谛,虽然我们学习佛法,却如同瞎子般,只是这里摸一点,那里摸一点,不能了解佛所教的这些不同法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三藏大海里有各类不同的法,要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都是靠四圣谛。如果能以了解四圣谛的基础来看佛教不同的法,即能利益我们。如果没有这种了解,虽然学习佛法,我们可能还是无法用佛法真正地利益自己的修学。

  所谓现观的过程,就是实现四圣谛的过程,也就是开悟的过程。四圣谛是了解佛教、践行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无法了解佛教的不同面向。所以,一方面要了解四圣谛是修学佛法的开端、中端及末端,一方面也要了解实现四圣谛就是佛教的开悟、现观。在《杂阿含经》中,佛说:如果我们想要开悟、现观、解脱,不可能不去了解四圣谛的概念;如同建筑房屋,没有从第一层的地基建起,就不可能盖第四、五或六层楼⒄。

  四圣谛是包括整个修学过程,了解四圣谛是了解修学的初端、中端及末端,在北传四部阿含经⒅,南传五部尼迦耶⒆中都有提及。比如在《大念处经》⒇里,佛说明不同的身、受、心、法念处,其中在法念处的第五项修法(21),即是四圣谛的说明。如果我们能有次第地从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到法念处,不断地练习,就能清楚、彻底地洞察四圣谛而进入解脱的境界;而不管修那一个法门、那一个念处,如果有四圣谛的了解,运用四圣谛的智慧,每一个法门都可以成为解脱的法门。

  了解四圣谛是我们修行的基础,实现修行的过程,就是止观的过程,也就是四圣谛现观的过程。真正的正智、正定主要是靠四圣谛的理解,对四圣谛有真正的了解才能用佛法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南北传现观概介

  现观的过程和四圣谛的思惟有密切的关系,而就我所了解南北传佛教因为烦恼的分别不同,加行不同,现观方法也有不同。南传不分别四谛,不断观无常,观智成熟,道心生起的刹那,出离苦谛,灭尽集谛,具足道谛,证入灭谛,所以四圣谛的现观中,见道(22)只是一个心识刹那。北传一切有部的现观则是分别欲界与上界,依次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一谛一谛不断地思惟四圣谛,用十六行相(23)的道理现观,见道的过程是十六个刹那(24)。所以现观因靠不同的加行(25)来思惟四圣谛而有顿现观、渐现观二种不同的过程。南传阿毘达摩以为现观的内容和我们的加行、资粮有关系,如果资粮不同,现观过程也会不同。

  个人在南北传佛教中,因有机会与有学问、有修行的法师讨论,发现南传法师对北传的现观过程有偏见,北传法师对南传的现观也有偏见。从现观来说,南传法师认为北传的渐现观不能解脱,即使解脱也不能完全断随眠(26);从资粮方面来说,修行者如果资粮不够,就不能完全断烦恼、随眠。北传法师以为渐现观,依次观四圣谛才是合理的。南北传这二种不同的说法各有根据,都有道理。据我所知南传佛教地区的大德们基本上仍照他们的傅统修习;北传佛教的观法,只是一种教理知识,已经没有人按照这样子的步骤修习。我们要依靠对四圣谛的思惟来了解现观过程,我说明《转*轮经》时,会再向大家介绍南、北传的现观过程。

  【注解】

  ⑴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佛教源于印度,其后向外传播,分成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即是南传佛教。所谓南传佛教,主要指盛行于上述五国,而以锡兰大寺派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而言。另一主流,经中亚传至中国、韩国、日本,属北传大乘佛教。两大主流最大不同处,在于: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以律藏为主,用巴利文书写,盖南传佛教徒重实践,故强调戒律至上,藏经泛称声闻藏;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以经藏为先,用梵文书写,藏经泛称菩萨藏。参阅《佛光》「南传佛教」,页3750。《佛光》指《佛光大辞典》光碟二版,为便利读者,纸本页数一并列出。

  ⑵参阅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二章(台北市:正闻,民77年,二版)。

  ⑶八宗为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八宗加成实宗、俱舍宗为十宗。

  ⑷全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Mūlasarvastivadin)。为二十部派之一,因主张三世一切法皆为实有而称「有部」。参阅同注⑵。

  ⑸位于西北印度,犍陀罗地方之东北、喜马拉雅山山麓之古国,即我国汉朝时所称之罽宾。

  ⑹为佛教圣典三藏之一,与经、律合称三藏。阿毘达摩是对教法的研究及对经、律二藏的论述。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都有各自的阿毘达摩,钻研深奥、繁琐的哲理。

  ⑺现观(abhisamaya)以无漏智直接体验真理,开悟证果的过程。

  ⑻世亲为四、五世纪时北印度人,为无著之弟。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为改善有部教义而入经量部,至迦湿弥罗研究《大毘婆沙论》;归国后为众讲授,并作《阿毘达磨俱舍论》。初抨击大乘,后转而弘扬。其论着与注释之典籍甚多,重要着述有《俱舍论》三十卷、《唯识三十颂》、《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四十多种。参阅《佛光》「世亲」,页1529。

  ⑼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是由说一切有部分出的部派。一切有部重视论书,而经量部重视经书,将经视为正量,所以称经量部。其立心物二元论,否定有部所主张的万物实有说,只承认四大与心为实在,由于四大及心而有相续不断的生死。参阅《佛光》「经量部」,页5555。

  ⑽指《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发智论》,其中《发智论》主要说明一切有部的教义,称为「身论」,其他六论为「足论」。

  ⑾转*轮(Dhammacakka-pavattana)是指释尊一生中全部的说法,但是,称为《转*轮经》的经典,是记载释尊第一次转*轮,也就是对五比丘最初说法的经典。对佛教徒而言,此最初说法是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所以《转*轮经》在后世广为流传,现今所知诸部派的《转*轮经》多达二十三种。参阅水野弘元着,《佛教文献研究》(台北市

  :法鼓文化,2000年),页293。

  ⑿佛宝:释迦牟尼佛;法宝:四圣谛;僧宝:五比丘。世间三宝具足,住持正法。

  ⒀南传有《象迹喻大经》(M.28)、《象迹喻小经》(M.27);北传有《象迹喻经》,《大正藏》册1,页464。

  ⒁参阅《杂阿含经·第四0四经》,《大正藏》册2,页108上。

  ⒂参阅《杂阿含经·第三八九经》,《大正藏》册2,页105上。

  ⒃「一时,众多之长者比丘,住于支提国萨罕奢尼卡。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食后由乞食归,于讲堂集会聚坐,作如是之谈话:『友等!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耶?』作如是言,具寿伽梵婆提对长老比丘曰:『友等!我自世尊处,曾亲闻、亲受: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集者,亦见苦、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灭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顺苦灭道。见顺苦灭道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相应部经典六·谛相应·伽梵婆提汉》,《汉译南传大藏经》页334-335。

  ⒄「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于殿堂。有是处故。如是,比丘!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有是处故。」《杂阿含经·第四三六经》,《大正藏》册2,页113上。

  ⒅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四部阿含。

  ⒆即:Dīgha-nikaya(长部)、Majjhima-nikaya(中部)、Samyutta-nikaya(相应部)、Anguttara-nikaya(增支部)、小部等五部尼迦耶。

  ⒇Dīgha-nikaya,22.;《长部经典二·大念处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275-299。

  (21)修行法念处的五种方法:五盖、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四圣谛。

  (22)见道:即以无漏智现观四谛,照见其理的修行阶位。见道以前是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

  (23)行相:即相状。观四谛时,苦、集、灭、道都各有四种差别观法,所产生的行相共有十六种。十六行相为观苦圣谛修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观集圣谛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圣谛修灭、静、妙、离四行相;观道圣谛修道、如、行、出四行相。相关十六行相的说明,可参《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3〈分别贤圣品〉,页119中。《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6〈分别智品〉,页137上。

  (24)入了见道后还要观上下八谛而经十六刹那(十六心),前十五心属见道,第十六心属修道。所谓十六心是八忍八智: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参阅李世杰撰,《俱舍学纲要》页153,91.2修订,自印。

  (25)加行指加功用行;为达到解脱所作的一切努力。

  (26)随眠(anusaya)为烦恼的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的状态;而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我人,故称随眠。《佛光》「随眠」,页6351。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 说法因缘
下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推荐序 自序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 问答辑要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 说法因缘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八章 三转*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圣谛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跑完香停下来时,胸腔内好痒,到呼吸慢下来就不痒了。[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念佛多了,心会累,请问如何突破?[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戒尘和戒痴的演出[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