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
 
{返回 著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7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

  首先多谢各位参加今次这个为期五天的宣隆内观禅修营。因为有你们的参与,这个禅修营才可以举行。今晚我尝试跟大家谈谈内观禅与修行解脱的关系。大家学习内观禅,当然各自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目的,各人背后所带出来的故事亦不一样。

  在这个节奏繁忙的社会里,生活的步伐愈来愈快,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愈来愈多:如何处理无尽的工作?如何消化太多的信息?如何对待生活的压力?如何面对岁月的消逝?如何突破思想的困局?如何超越心灵的痛苦?如何安抚别离的愁绪?如何消除生命的无奈?这种种问题好像只是现代人的遭遇,实际不是,在古往今来无数的岁月中,不同的人都会共同面对类似的困境。

  大概在二千六百年前,悉达多太子发现了一条解脱的道路,它被称之为「古仙人径」。他找到这条路,并循之而解脱了生命中的困扰,因而称为佛陀。甚么是佛陀呢﹖佛陀不是佛殿里的三尊大像,那只是象征意义。佛陀的真正意思,是指一个觉醒了的人。他在觉醒之后,继而用了四十五年时间,无间断的教示弟子,使往后的人们消除了生命烦恼的困扰。

  佛陀曾经对弟子说,他的一生教法,只是教示弟子两点:「苦」和「苦灭」。佛陀教我们要认识苦,然后教我们怎样去消灭苦。但「苦」的意义,令很多人误解了,为什么呢﹖这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令我们一看就联系上了「痛苦」与「消极」等负面讯息。而这些痛苦的感觉,大家是非常熟悉而欲避免的。例如很多人都怕看病打针、脱牙等痛楚,或者遇到一些情绪波动,我们都会感到痛苦。

  佛教讲「苦」,除了指出我们感觉上的痛苦外,更指出了事物一定会坏灭之意。任何人一出世就步向死亡之路,无论你的经历如何灿烂、如何平淡,都会步向死亡,事物都如是。苦的深层意义是指出生命的无常,在生命中,我们所面对的人与事,一直在变化。这个变化可说是苦的内容。面对着这些生命的现象,我们很多时都希望痛苦消失,实际上却无能为力,但是人就是期望可以改变这些事实,于是引生无限烦恼。佛陀说,真正苦的根源就是源于我们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执着了一个「我」,希望这个「我」不变、永恒,希望能够满足这个「我」。但是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产生后面许多忧悲恼苦。我们不晓得去处理,只是怨天尤人,将它归咎于种种外在因素,却没有人看到自己内心的问题。所以佛陀常常告诉我们:真正的苦其实就是我们的执见,执着了「我」。本来就没有一个「我」,但我们执着了这个「我」;本来就没有一个「常」,我们执着这个「常」。修行的目的就是怎样将这个我执破除,能够破除执着就可以得到解脱。

  什么叫解脱呢﹖回到刚才的定义,最简单就是「苦灭」,苦灭即是解脱。进一步说,苦灭就是烦恼的息灭,《阿含经》里说,解脱就是贪的息灭、嗔的息灭和痴的息灭。贪嗔痴好像是火焰一样,令到我们完全恼乱,修行就是将烦恼的火种消除,令贪嗔痴息灭。解脱就是在我们生活上消除一切烦恼。

  佛教跟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其他宗教大多主张,理想的境界是要在死后才能达至,死了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原始佛教告诉我们即生可以证果、实时可以解脱。原始经典记载,很多大弟子听完佛陀说法后,很快便证入阿罗汉果的,舍利弗如是,目犍连、迦旃延等亦如是。这些弟子当时的根性都很锐利,他们的求道心亦非常勇猛。

  解脱的内容是怎样的呢﹖在《杂阿含经》第一经中已有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含经》中常有这四句话,而后来的大乘佛教却有所误解,认为阿罗汉证果后便灰身灭智,出离了三界,不回来这个世界了。但实际上原始佛教所说的解脱,是在我们现实的世间,并没有说离开了三界的意思。这四句的意思其实可以解释为:「我生已尽」,我执出现的情况已经尽除,不会再有烦恼出现了;「梵行已立」,梵即是清净,脱离欲贪的清净行为已经建立,每一刻的行为都是清净的;「所作已作」,就是说已经完成了一切的学习与职守,所以阿罗汉别称「无学」;「自知不受后有」,就是说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现在已得解脱,将来亦不会再有烦恼出现,这完全是自我的证知。

  宣隆大师亦说我们会知道修行的进程,到达第一个阶段时—须陀洹初果—我们一定知道,因为那时是真正见到了这条路。我们现在还未入门,真正见到修行的道路时,便称为「见道位」,那就是证初果。缅甸上座部佛教以成就初果为一个在家人的修行目标。能够见道,清净的信念就可以建立,所以叫做清净的法眼—法眼净,这又称为预流果,即开始参预圣人之流。

  解脱是目标,我们应如何去行呢﹖修行,最简单的讲法,就是修正我们的身心、行为,不是打坐就是修行,不要说你每天坐一个小时、每日都做早晚课的,便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去修正我们的身和心,修行的路怎么行呢﹖其实那条路是一条通往苦灭的路,修行就是要令我们去除我们的苦,灭除我们的执着,那条路佛教称为正道,有些说法是中道,正道是原始佛教讲的,这条路是正的,可以分开八个角度来认识,故称为「八正道」。

  八正道,什么叫做正呢﹖一般讲是正确的意思,什么叫正确呢﹖佛教的正有正向的意义,是正向于解脱的意思,就是说这条路永远是对向着解脱的路而行。当你望着解脱的路而行,它不是看你的行为表面的性质,而是看你行为背后的方向。如果它背后的精神是向着解脱的话,这便可说是正道。正道就是说每一个行为都是正向于解脱。

  我们应该在哪里修行呢﹖修行的道场不是要去深山野岭,或某某名寺,佛陀说真正的修行不是读书、拜忏,不是去甚么地方,而是在我们六尺身躯之内。这条路称为「四念住内观禅修法」,《杂阿含经》称为「一乘道」,或译为「唯一的道路」。

  所谓内观,就是向内观察我们的身心,观察我们的反应,观察我们日常的行为,行为佛教讲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在这个过程去观察,去开始我们的修行,开始我们的修习。这个修习不单是指我们打坐这两个小时,真正内观禅的修习是当你想学那一刻已经开始,不是坐在那里待指导师说开始时才开始,我们一念反观已经开始我们的修行。观照的对象,佛陀说就是六根和六境接触的当下。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境便是色、声、香、味、触、法。透过这个观察便开始我们修行的历程,这个历程由向内观察开始,由内向外的接触点,透过接触,眼看到外间的事物,与外界有视觉的接触,耳—听觉的接触,鼻—味道的接触,可以嗅到香臭,舌—可以尝到味道,身—冷热柔硬的接触,意—概念的接触。我们要觉察这些接触,要知道我们跟外境有接触,这平常我们是不知道的,不要说接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呼吸。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就是由呼吸开始,由呼吸结束,一刻没有呼吸便会死亡。观察呼吸的好处是它随时跟着我们,只要我们稍微着意,即刻可以觉察得到,要专注着这个觉察,这个专注是要用力的,是要用我们的心力去觉察这个接触,整个过程就是「接触—觉察—专注」,这三步曲就是内观禅的训练。这是宣隆大师的法语,也是内观禅的精华。

  为什么要「接触—觉察—专注」呢﹖它背后的精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内观禅的精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任何东西,由不要执着痛觉开始,不要再去执着快乐或任何反应。

  内观禅这套方法可以在没有宗教背境下练习,不一定需要是宗教信徒。现在内观禅的扩充,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徒都在用这套禅法,甚至有一位耶稣会教士Anthony de Mello学习了内观禅,融会于他的教法中,写了许多书,都很有智能的禅味,他最有名的那本书叫《慧眼禅心》,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内观禅的特别地方,它不是学识高些便能够学得好,宣隆大师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只学过基本的字母班。据《宣隆内观禅修法》一书中说,他连最简单的《大吉祥经》偈颂也不懂背诵,现在来说他可能是文盲,但是透过他的精进不懈的努力,亦能够成就阿罗汉果。证果之后,全缅甸最有学问的学僧也考不倒他,当时的僧人查经究典后,发觉他所说的内容完全吻合经典中所述。另一位有学问的僧人知道他成了阿罗汉,立刻去跟随他学习,透过精进努力,亦成为阿罗汉。所以学习宣隆内观禅修法,有学问可以,没有学问亦可以。那么,十岁可以学习吗﹖当然可以。八十岁可以学习吗﹖当然亦可以。佛在世时最后的一个弟子是一百二十岁,亦能立即证入解脱。因此,学习内观禅亦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宗教限制、没有学识限制。

  我们对苦受不要抗拒,不要执着它,抗拒或接受都并不如法,你若能清晰、客观地观察着它,面对着它,处之泰然便行。它生起,由它生起;它消失,由它消失,它于我何干呢﹖痛是存在,背后没有一个痛的人。我们看到这个痛,有痛的感觉,但不是「我」在痛,因为根本没有这个「我」,我们以为有一个不变的我,这只是一个幻觉而已。苦受我们不要着,乐受也不要着,一切感受亦不要着。不执着的意思,不等于排除了它。很多人学佛,说要离开这个世界,说这个世界太痛苦了,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跑去山林,或离开这个世界,去一个完全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的世界,事实上有没有这个世界呢﹖我也不知道。佛陀告诉我们,苦与乐是相对的,没有了痛苦,那也不是快乐了,犹如好与坏亦是相对的一样。这个世界就是两两相对,有苦便有乐,有好便有坏。

  所以不执着不等如它有、不等如它没有。有也好,没有也好,它来也好,它不来也好,这样才是不执着,并不是排除了它。千万不要想象静坐了三年、十年后便没有痛觉,或者想象解脱弟子是否不痛呢﹖记得我上第一课时,老师便告诉我佛陀也会有着痛觉,佛陀晚年常有背痛。想象静坐一段日子后会不痛,或者悟道之后只有快乐不会痛,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当我们不执着这个痛觉,它来或不来我们都是那么自在的时候,这就是解脱了对痛觉的执见。解脱不是有人绑着了我,然后我解了它便是解脱,而是你不着于那些东西,你便在那里解脱。例如我们不拣择食物,甚么东西也吃的话,那我们便解脱了在吃方面的执见。在衣着方面亦如是,但很多时有人会问,不执着是不是要排斥穿名牌﹖不是。你不执着,名牌可以穿,不是名牌也可以穿,什么也可以穿,那么我们就在穿着的方面解脱了。我们不要以为穿名牌便是执着,我们要察觉自己的心是否贪着于其中的虚名。我们在生活上每一个范围,离开了对种种事物的执持,便在那个范畴里解脱。修习内观禅就是要放开我们的执见,放开我们对一切感受的执着,透过执着的消除,我们可以达致解脱。

  在纯粹的观照中,我们不要缅怀过去,不要期望将来。过去已经过去,为甚么要缅怀呢?将来还未到,为什么要期望呢﹖根本不切实际。对于苦受我们不要抗拒,对于乐受我们也不要依恋,离开我们的贪心,离开我们的嗔恨心。宣隆大师说: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乐受的背后其实已经有一个贪心,一个苦受背后已经有一个嗔心。我们为何觉得它苦呢﹖我们已经有一个抗拒心,我们已经正在排斥它,其实我们为何要排斥它呢﹖不喜欢它。为什么不喜欢呢﹖因为它会令到「我」受伤。所以初习宣隆禅修法的最多问题是:会不会受伤﹖会不会残废﹖我们打坐的时候,师父已经跟我们说明:一定不会痛死的。宣隆禅有个特色是指出,苦受我们一定不会执持,假若追求乐受的话,我们一定会执持着它。若放开所有这些执见,就不会在那里起烦恼,这个就是解脱。

  解脱不是我们缠缚着一个个的枷锁,然后逐个解开了。解脱的意思只是证见执见不起,烦恼不生,这就是解脱。实在的说,就是根本没有烦恼的实性,根本无「我」,谁绑着你﹖有甚么绑着你﹖既然烦恼根本不实,谁去追求解脱呢﹖亦没有一个人去追求解脱,在《佛陀的启示》中说到:「仅有苦难存在,却找不到受苦者。事迹是有的,却找不到行事的人。」(44页);《原始佛典选译》一书中亦有说到:「世仅有苦,无有苦者。舍业而外,无造业者。涅槃则有,无求灭者。虽复有道,无践道人。」(76页)

  根本来说,「苦」只是苦,背后没有一个受苦的人,有业报而无作者、无受者。解脱也是,背后也没有一个解脱的人。所以宣隆禅的特色是,它特别强调精进勇猛的心力。我们要在行为上、习性上,消除种种根深柢固的执见,不付出相当的力量,是不可能达致的。古人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付出努力,不可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尤其这个结果是这么伟大,得到真正的解脱、完全的自在。

  曾有弟子问舍利弗:解脱既然没有苦亦没有乐,那怎么还有快乐呢﹖舍利弗回答说:解脱本身就是快乐。这个快乐不是感受的快乐,不是说很开心吃了些好东西,或者看了一套很好看的电影,这些是相对的快乐,是会消失的。解脱本身就是真正的快乐,这是得到一切的自在。

  宣隆禅另外一个特色,它告诉我们要专注在痛觉或不适意的觉察的当下,这个觉察当下实际上我们叫做经验的实相,它是真实的,它不是想象出来的,不是透过概念我们加上的,不是标签它,不是用一个概念幻想出来。这个痛不是幻想出来的,是真实的痛觉,这就是当下一刻的实相。而这实相我们能够放开它,没有人喜欢痛苦的感觉。宣隆禅的好处就是,这个方法跟解脱的精神完全相应,它教我们舍弃,不是教我们执取,很多其他方法教我们执持着它,宣隆禅则教我们丢弃了它。有没有人喜欢执取痛觉的﹖初学坐的人没有人告诉我:啊,好享受。大多都是苦的样子,最开心的时候便是静坐完毕的时候,因此每次静坐完毕时人人都很开心。最特别的是,很多人没有移动手足,但计时钟声一响后,痛觉便不再强烈了,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是心态的问题,根本与那个定时器无关。

  因此,真正修习内观禅的人,便明白到整个佛教修行就在这里。我们在行、住、坐、卧,每一个时刻都是内观禅的修习。持续修习内观禅,可以一直跑到解脱终点,这是一条正道,完全不用转弯抹角,是真实的解脱道。宣隆内观禅与佛陀教示不执着的精神完全相应,没有人会喜欢坐这套法来执着苦,所以宣隆内观禅就是一条正向于解脱的路。它正向于烦恼消除、执着消除的目标。这条道路我们很幸运地已经踏上了步伐,虽然仍有许多关卡,不是平坦大道,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目标,不要理会它的远近,我们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便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内观禅本身就是一条苦灭的路,一条修行的路,一条通往解脱的路,很多前人已经实践而完成了,启示着这是正道。但是,不要想象这条路很容易走,也不要想象这条路很复杂,宣隆大师告诉我们说,修行其实很简单,但却很辛苦的,解脱的价值亦在这里。


{返回 著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我与正念动中禅的因缘(续智法师)
下一篇:疼痛是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方兰琴)
 唐卜陆西亚多(Jack kernfield)
 防护六根之道
 情绪管理教战守策(锺闻瑜)
 毗婆舍那 (观)的意义(黄中豪)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
 《大念住经》概要(了幻)
 禅修者必须明白辨别五蕴之法(摘自帕奥尊者《智慧之光》)
 观(Jack Kornfield)
 内观大师赞念长老的禅修法门
 四念处实修法(林清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栏目:魏德东教授]
 对治魔力的强大武器[栏目:达真堪布]
 缘起与性空[栏目:林钰堂博士]
 请尊者开示发现自己入息短,出息长,这样有问题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三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广化法师现身说法(食肉现世受惨报的实例)[栏目:因果启示录]
 我们在家可以下施鬼道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高芝英老居士往生纪实[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怎样帮助不信佛的精神病家人?[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忏悔前愆 改往修来──礼拜《梁皇宝忏》的意义与功德[栏目: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