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巧的智慧
 
{返回 海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0

善巧的智慧 ——海空上师对居士菩萨戒佛弟子的开示
2005年10月10日于南充栖乐寺

  今天晚上跟大家讲一个开示。今天晚上的这个开示,主要是针对我们授了居士菩萨戒的居士,讲几句开示。我们好多授了菩萨戒的居士,除了遵守菩萨戒的戒律而外,对于如何修行,如何对待我们佛教界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还没有正确的方法去对待它。今天晚上要讲的,主要是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先跟大家讲一下,菩萨戒弟子授戒后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我们菩萨戒对待授戒的居士来说,是意味着得到了一个神圣的职责和义务。但是,既然得到神圣的职责和义务,我们用什么态度和什么方法来完成今后的修行当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以我们的慈悲去感化众生,要断恶行来救治众生。所谓慈悲,就是我们授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慈悲的心肠和慈悲的行为,去实施和行持我们对待众生的义务。谈到慈悲这个问题,怎样来体验慈悲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所谓慈悲就是我们对待众生,对待所有的众生,都应该心存善念,对待所有的众生,他们的行为,凡是以善为本,我们都要生欢喜心,如果对待作恶的人,我们又怎样运用慈悲去感化他们呢?你们到很多寺院都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个佛菩萨形象。你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千手千眼可以用他的千眼,来照见众生的痛苦和烦恼,他的手,每一只手上都拿着一个各种各样的兵器、法器、经书。为什么要拿着这些东西呢?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他的千手拿着兵器,拿着法器,拿着经书,他对待众生的感化和救治,都是用他的智慧之眼去分辨它,手上都是有眼睛的。我们凡夫之人说手下留情,就不分善恶,但是观世音,他是有智慧的,不但长了千个眼睛,而且还有千种智慧,千种巧辨来识别众生的烦恼和痛苦,并不是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一昧的用一种方法来处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你们大家还记不记得,他头上还有几重头哇,你们还记得清楚吗?对了,有人回答了!有五重头,除了他第一个正面像是非常慈悲、善良,充满智慧的庄严法相而外,他上面的四个头像,都是显现大威德像,一个比一个威猛,一个比一个严肃。有的人还说,那观世音菩萨这么善良,为什么头上顶的竟是些妖怪、鬼呢?魔王呢?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他头上显现的不是鬼,也不是魔王,是显的大威德像,对待一些作恶多端的人,要用他的威猛和威力去救治他们,去降伏他们。谈到这个问题,在现在,我们佛教界和社会上出现了这些问题和出现的这些现象,更应该用非常严肃的态度去对待。除了以我们的慈悲和善良去感化他们而外,还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救治他们。正如现在社会上经常说的惩恶扬善,实际上也是佛教思想,如果不除恶,善就生长不开来,除恶的本意不是整他、害他,而是挽救他,除他的恶念,除他的恶的行为。特别是我们这个末法时代,按照《楞严经》上说的五十阴魔,所以末法时代的众生性情刚强难调,这五十阴魔,不仅仅在众生当中呈现出来,在我们学佛的居士当中和学佛的出家人当中,也是普遍存在,他们打着佛教的招牌,弘扬佛法的招牌,毁谤佛教,破坏佛教,更有甚者,他们穿着僧衣,以出家人的姿势和身份出现,来毁谤佛教,破坏佛教,这正如以前我们经常所说的,打着红旗反红旗这种人,在我们社会上和佛教界内,也是存在的,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授了菩萨戒的菩萨,要开发我们的智慧,不但要觉悟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还要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去照见众生的烦恼和痛苦,去识别社会上的和佛教界内存在的各种假象,这是一个值得提出来的问题。
  这个菩萨授了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这件事我跟大家也讲了,六重二十八轻,怎样来守,怎样来设置,关键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目的和动机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为了众生好,我们用善良的方式,用威猛的手段来处理他,事实上也是为了拯救这些有业障的众生,这个大家要把它记清楚,不能够一昧的用一种方法来对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为非作歹的人,用各种方法在破坏我们佛法的人,这一点是我要跟大家提出来的。
  至于我们这个菩萨对待众生一是要方便善巧,第二个是要一切随缘,第三个是知因识果,如果我们要达到方便善巧、一切随缘,知因识果这个目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具备空性正见。如果我们没有具备空性正见这种智慧,其方便善巧,即随缘,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具备空性正见,你对待任何认识、任何问题的看法,都带着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自己这个观点,本身就是我执——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看法在里面,你所知道的,你所看到的,你所明白的,如果你没有得到真实的空性正见,你看到的还是一个现象,而且是假象,如果我们对待现象和假象,都还没弄清楚,你怎么能够去方便善巧呢?你怎么能够去随缘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还没有具备这种资粮,还没有达到这种智慧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认认真真的修行,首先是开发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觉悟,才能够识别这些各方面的现象,真实和虚伪程度,这一点是值得提醒大家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把这个问题提到我们修行的日程上来认真考虑的话,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要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那也是说,瞎子牵瞎子,不可能把别人引向光明。因为你都是瞎子,你还在我执当中,还在现象当中识别问题,所以呢,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认认真真的修行,但是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往往就有很多障碍出现和发生。我在《迷程指归》这本书上,也特别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修行这么多障碍,这么多烦恼,这么多曲折,而且还有人越是精进,越是勇猛,烦恼越多,障碍还越多呢?那么,要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的原因,那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福报不够,也就是资粮不够。从古到今的很多祖师大德,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在修行下手的时候,首先培福,比如莲宗的祖师印光大师,他是一个秀才,资质非常聪明,他出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培福,在寺院里煮了20年饭。峨眉山的普贤菩萨,在修行的时候,也煮了20年饭,为什么呢?那就是培福,具足资粮。煮了20年饭,具足资粮以后,在修行的路上,顺利的,成功的实施了他的愿行,成为了一位祖师,成为了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在我们佛教界非常有名的大行最殊胜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行愿是第一的哟!我想我们在座的居士,我们的福报和我们的功德智慧,又有多少人超过了大势至菩萨,超过了普贤菩萨,超过了印光大师,所以,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首先要培福,具足我们的资粮,我们资粮具足了,魔障也减少了,修行当中才能够心安理得。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我们做点具体问题,它的功德。但是我们培福的前提,那就是要建立在你的发心和动机是为什么。是为了自己煮20年饭来具足功德,你要成为一个发光的,头上顶着光环的大菩萨,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你那20年饭也白煮了,最多得点人天福报。你煮了20年饭,哪怕是煮得20天,煮两个月,你说你煮饭的目的,不是为了今后要捐功德,要发心把这个饭煮好,让修行的人,能够得到大安乐自在,能够放下心来好好修行,能跟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具足他们的功德,你发心的功德就不一样了。不管做任何事情上来分析普行、发心功德这个问题,我们都存在着一个功德回向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功德回向这个问题上,没有把好这个关,往往是做得多,得得少,所以我们现在好多居士,我经常听到他们说:我是哪年修庙子的;我是哪年化功德的;哪个庙子是我修的,哪个房子是我造的。一天就谈功德,本身你有很多功德,你这一谈,就没得功德了。因为你把功德都炫耀给大家了,知道了,大家享受了你的功德,你的功德也就没有了。大家对你的功德一随喜,你就分散了,所以过去的人,经常所说的,做功德的人,不要老去炫耀,有些出家人也是:我出家好多年了,我听了好多法师讲法呀,说法呀,哪些庙子也是我修的呀,做了好多善事呀。这一吹,功德也被吹化了,所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功德,我们动不动,做一点事情,就在那里张扬,这对我们修行是最大的障碍。现在你们已经授了菩萨戒了,是菩萨了,发心和起心动念都是为了众生解脱,众生得安乐,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我们授了菩萨戒去炫耀我授了,又授了八观斋戒了,我还授了什么了……!在外头炫耀。完了,这是什么菩萨?如果还没有其他过错,我可以这样说,可以叫做喜功菩萨,或者是炫耀菩萨,如果把它说俗一点,就叫吹牛菩萨,这样的菩萨能度化众生吗?所以,菩萨那就是把我们的身心都回向给众生,把我们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把我们的一切利益都回向给众生,我们的出发点和我们的行为和我们心里所想的,一定要同步,心口如一,这是个很重要的哟!
  在谈到持戒的这个问题上,在菩萨戒的戒律上,有很多不可为,有很多不可做的戒律,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和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需求,有一些不相应的地方,我就举例说一个事情,比如上,不准养牛。那么农村的农民,你不叫他养牛,他用什么来耕地呀?那农民能不能够授菩萨戒呢?比如说,我们南充的农村主要是养蚕为主,如果我们不养蚕,我们身上的绸缎从哪里来呢?所以这个守菩萨戒,关键在于我们这个起心动念是怎样对待牛和蚕的问题。所以实清法师在讲戒律的时候,我就提醒他,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不然,好多菩萨授戒以后,就要背个包袱回去:“哎呀,我们农村的人不去授戒好点,授了戒过后,我蚕子也不能喂了?我的牛也不能养了?不是拿去卖了,大家饿肚子呀?不能养猫? 我那个宠物,我最喜欢它,不能养狗,那个狗,我也最喜欢它,又怎么办呢?这个很简单,对待猫,对待狗,对待牛,对待蚕子,我们在心目当中,不要把它当成是畜生,我们要把它当成是朋友,当成助缘,如果没有蚕子吐丝,我们穿不暖,我们总不可能光着身子去修行,不可能赤裸裸的去修行,是吧?!没有牛给我们耕地,我们没有粮食,我们饿着肚子,怎么去修行呢?我们把它(牛、蚕子、狗等等动物)当成一种助缘,当成朋友,我们把这个认识转换一下,不但可以养,我们还要把它养好,还要恭敬它,因为它们给了我们好处,得到我们的利益,我们也得到它的利益,如果不是这样去转换我们的思维,和我们对待它的态度的话,很多戒律我们是无法守的。把话说回来,就是对待这些事物,要正确的去对待它,以善念,慈悲心去对待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凡是这一类似的问题,都可以这样。所以对于戒律当中行持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只要自己没有这种杀念、恶心,非要去干什么,一般说来,按照菩萨戒的要求,这是不犯戒的。明白这个道理了吗?像这类的情况,我们把它弄明白了,所以心里面也就塌实了。比如说在戒律上的很多东西,我在网上也发表了这方面的看法,大家可以去浏览一下。守戒不要带着一个包袱去守,我们授了戒的菩萨,我们的生活要过得越来越快乐,不要授了戒过后,我们的烦恼越来越多,怎么能够开发智慧?我们的包袱要越来越轻,怎么轻得起来呀,这么多规矩?也就是说,授了戒以后,我们是菩萨了,我们的整个行为,都要想到我们现在是菩萨了,我们菩萨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了众生脱离苦海,为了众生将来不再受到这个娑婆世界痛苦的折磨,我们的一切智慧和功德都要去回向给他们,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至于方法怎么样,那是根据我们的时节因缘来决定。所以每一个时期,菩萨戒的宣学和我们的修行,都是经常在围绕着时节因缘同步实施。所以佛法里面有句名言叫做“诸法因缘生,缘去法还灭”。我们佛教里面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任何一本经书规定了八万四千法门的具体内容是哪些法,没有这个规定!事实上八万四千法门,它就是一种比较而言,就是我们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那么佛法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去对治。烦恼除了,法也就不存在。所以我们授了戒以后,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思想,还要从圈圈里面把它解脱出来,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你要如何去吃,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听,你要如何去听,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你要如何去做。如何吃,如何听,如何做,关键在于你的动机是为了什么。你把它回转来讲,就是你慈悲心对待一切。
  要呈现我们的真正慈悲心,如果我们没有生起出离心,我们的菩萨行是不可能真正呈现出来的,因为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你还不知道众生的苦在哪里,你自己的苦在哪里。你的一切修行和一切修行的起点,还是在现象上奔跑和行为。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也就是没把我们自己本身这个我执放开,认识真正的世间真相和我们人生的根本真理,那么我们这个出离心也生不起来。没有生起出离心的人就不可能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一切修行都是在装模作样,做给别人看的,这是真的。如果我们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发菩提心,我们授了菩萨戒,也只能说是一种戒体,你还要戒行呢!所以我们授了菩萨戒过后,我们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就要完成我们这一生的修行任务,要达到我们的修行愿望和目的。我们的修行任务是什么?也就是说,在这一生要明白自己,还要让别人明白,在这一生就要解脱痛苦,从烦恼中走出来,在这一生就要成就佛果,不要等到下一代,也不要等到下一世。我赞成这一世大家成就,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你这一生没有成就,你临命终时把握不住自己,谁都不敢保证你下一世到哪里去。你能保证吗?你既然不能保证,没有把握,那你就认认真真的修行,在这一生成就。所以我觉得呢,凡是我们已经授了菩萨戒的居士,我希望你们这一生能够好好的修行,发菩提心,这一生就要去成就,如果你们按照我所说的,真正的生起了出离心,发菩提心,你们的行为和你们的语言是一致的,实实在在的去做了,我可以肯定你们这一生就能成就,你们有这个信心吗?众答:有!我看你们今天这个信心这么好,我的担子就消了一半,今天我们这么殊胜的因缘在这里相聚,我相信我们今后大家在一起见面,比今天的精神状态更好,今天见面在这个地方,下一次见面就在更殊胜的地方。我们最后的见面在哪里呢?有的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有的在东方琉璃世界。(大家笑了) 你们别笑哇,这是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东西就是解决我们自己本身这种心性当中的极乐世界和琉璃世界,还有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遥远,我们怎么跑得过去呢?我们现在坐飞机,美国的宇宙飞穿都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怎么走进去?极乐世界很远。事实上,那极乐世界本身就没有距离的,极乐世界在我们自性当中,琉璃世界也在我们自性当中,只要我们自性清净了,我们烦恼断除了,业障消失了,身心一身清净,我就可以肯定的讲,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业障就一身轻了,再远也飘得去,事实上,不需要飘去,自身成就不走哪里,我们要把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都变成极乐世界,而且在我们本身的心性当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来去自由,要不然来去自由还是一种幻想,你们说对不对?对!所以,授了菩萨戒,我们要从开发智慧做起,明心见性做起,成就佛果是目的,这一生达到目的,是我们的愿望,能不能够达到目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就要看我们现在的行为,现在的行为是什么?学佛是在我们当下的事,不是遥远的事,就在起心动念上,就在一言一行上,每时每刻都想到我们现在已经是菩萨,所以我们今后的行为,就要修菩萨行,行菩萨道,成就菩萨果,让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让这个娑婆世界变成琉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地藏王菩萨所发的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狱如何能空,那么我们只有把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地狱才能空啊,如果我们娑婆世界还没有变成极乐世界,地狱怎么空啊。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了,娑婆世界变成琉璃世界了,地狱自然就空了!我们这个世界就整个都变了,人们的心灵受到佛教的感召,人们的心灵受到智慧的转变,我们的心性也在转变,所以说,我们将来的担子还很重,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得到安乐,人类要真正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真正的要得到超脱,真正的要得到极乐世界和琉璃世界这样的净土,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所以今天晚上跟大家讲这个开示,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是菩萨,弘宗演教,弘扬佛法,让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让娑婆世界变成琉璃世界,让人间变成净土,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目的,大家说好不好?众答:“好!”。今天晚上的这个开示就讲到这里,今后希望大家经常回家看看,我也想你们,阿弥陀佛!

 


{返回 海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八关斋戒开示
下一篇:学佛与生活的关系
 学佛与生活的关系
 如何不杀生?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观世音菩萨祈圣法会皈依开示
 平等心是学法练功的基础
 善巧的智慧
 自净其意方是道
 生活中的人间佛教
 浅谈修持与佛教的发展方向
 如何认识佛教——白塔寺地藏殿开光法会暨佛学讲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富楼那(说法第一) 布教家的条件[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普贤行愿品释 第八课[栏目: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四卷[栏目: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冈波巴大师全集 简介 总目录[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请指示净土法门要点?[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模块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1)[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一部分:仿佛在人间]
 三九三 残滓本生谭[栏目:第六篇]
 阳光下甩不掉的影子[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摄食原则[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