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除邪分别
日常法师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34


中士道 - 除邪分别
p. 188 (2)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有很多人有一些错误的执着、概念,现在要把这个错误的概念拿掉。实际上,错误的概念有很多种,有的人把根本错误的东西当作借口,这是世间的骗局,我们根本不谈。但现在有一些人是真地想学,可是因为对理路摸不清楚,乃至于把经典上很多的文义解释错误了,这才是这里要分别的。也唯有我们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对于正确的概念认识清楚了以后,世间的骗子就没有办法施行他们诡诈的伎俩了。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有人这样说:若是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修厌离心,经过了修习以后,因为觉得苦,所以会产生很强盛的希望解脱的心;这种状态就像声闻行者感到在生死当中不可能安乐,所以对于生死妙事产生厌离,而一心一意求解脱,这对修小乘的人来讲是对的、是妙的,但是真正菩萨不应该如此做。

他们还引经上说:大乘行的菩萨,知道有情远离佛法,而且也不了解,为了要帮忙成就他们,所以应当在生死轮回当中救度众生。而因为要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跟那些被救的众生在一起,所以对菩萨而言,在生死轮回当中是有很大利益的,如果离开了生死轮回而进入涅槃的话,就没有办法摄受有情了。经上又说:如果菩萨对于在生死当中轮回生起怖畏的话,那不是他应有的行为。这经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菩萨不应该厌患生死,声闻才对生死轮回产生大怖畏;菩萨应该反过来,在生死轮回当中周遍摄受无量众生。也就是绝对不是为了某个或某些人,而是普遍地、无有遗余地去摄受众生。  

前面是说明这类人的这个想法是有根据的,所根据的就是上面所引的经典。但是这里宗大师告诉我们,上面这种想法是把经里面的意义弄错了,所以才产生这样的误解。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

宗大师的解释是:有情漂流在生死当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自己无明,不认识事实的真相,然后起惑、造业,由于烦恼跟业的辗转增上力量,感得漂流生死,这是一种苦。还有一种,菩萨为利益众生,虽然明明知道轮回的过患,感受到惑、业的极端痛苦,也能够如实修行,可是他不忍其他的如母有情还流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愿意到生死当中去救他们。因此,同样地在生死当中,可是在其中的原因根本不一样。经上讲的「不厌生死」不是第一类,并不是因为他自己无明而造业的这种轮回生死。

【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而是说菩萨所以不厌生死,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从刚开始一直努力到最后边际。什么是最后边际?菩萨从资粮、加行、见道、修道(修道有十地),乃至十地之后的等觉菩萨──最后身菩萨,他一直是为了这件事情而努力。乃至生死最后边际,在没有成佛之前一直由誓愿推动,这个誓愿像菩萨的盔甲一样,一直不脱下来,在生死轮回当中去救众生。因此,菩萨明知道在生死轮回当中是痛苦的,然而即使所有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时时刻刻都压迫到自己身上来,他也不因为怕苦而厌离,反而更发广大的精进,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救他们,这才是菩萨不离生死的原因,也才是经论上面真正的意趣。月称论师也是这么说的。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

菩萨的不厌生死是因为看见在三有轮回当中,有这样的殊胜利益(就是能广利众生)而不厌生死,因为要救众生,所以必须跟他们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不了解生死的体相,像我们一样颠倒、执着放不下,造种种恶业而轮回生死,两者完全不一样。菩萨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为了救众生而发勤精进,现在我们连要救自己都不能勤精进,还能救众生吗?所以必定要自己先为了求解脱三有而精进,才能推己及人。现在我们一点小事情,站在旁边看看可以,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心里就是不愿意,缩在后边;当了解了这点,知道眼前这一点小小事情,正是训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就会非常愿意地站在前头承担。当你慢慢地从小地方做惯了以后,大的地方自然就行,否则一点小小的苦难就缩在后头,偷偷溜掉了,说要救度众生,那就毫无意思了。坐在那儿说空话很容易,若是跟人家辩论起来也头头是道,谁都辩不过你,而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一点要真实地反观自己内心才能够了解。

【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所以菩萨不厌患三有的根本原因,是看见在三有生死当中,自己能够承担有情的痛苦,救拔他们出来,有这样的大利益,因此才欢喜这样去做的。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反过来说,假定由于烦恼而造业,互相辗转增上而漂流生死,众苦交煎地受很大的逼迫,自己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何况还说要利他,因此这个是一切衰损的根本,连小乘都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何况是大乘?小乘只为救自己都还要拼命努力,现在要救一切人,看见众生都为这个迷惑而痛苦,更会对这件事情产生绝大的厌患。相较之下,大乘人对生死轮回当中的厌患应该是远远强大过于小乘者。可是现在很多自命大乘的行者,却说这个是小乘的我不要,实际上是由于根本不了解佛法,或者对世间的种种贪着得非常厉害又放不下,再加上误解经文,就拿这个作借口,既可以满自己的愿,名利等样样放不下,又自己觉得是大乘人,那都是地狱种子啊!真正有心学佛的七众弟子,都应该在这地方好好地反省、策励自己。
  不过另外一点要注意:现在很多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不去自己反省净化,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去看别人的不是、责骂别人,那又错了,佛法中是绝对不可以去要求别人的。经典上告诉我们,佛征服魔王不是去骂他,也不是用他的神通,而是用他的悲心。魔王一向是专门找佛的麻烦来害他的,而佛却是用悲心来回报。我们现在要救一切众生,岂不是也应该学佛要用悲心?这些人总不至于像魔王一样吧?自己解决了问题,然后再推己及人帮忙他,这才是我们应做的事情。如果懂得了一些道理而去骂别人的话,这是斗争坚固--末法的相状,到最后拿这个道理互相批判,没有学佛的人看了就会觉得修学佛法的那些人就是这样!这是我们更应该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若是了解了真正生死轮回的因,不但要自己解决,还要帮忙一切人解决,这个叫大悲;由于这个大悲愿力的强盛力量,所以能不厌生死轮回,在其中不断地帮忙众生,菩萨应该对这个欢喜。前者的欢喜是为贪瞋所使,舍不掉生死;这里是已经完全清楚了生死轮回是很痛苦的,但为了要救那些迷惑的众生,由于这样才不厌生死,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定两者没有分得很清楚,而犯了前面的毛病:说生死出离乃声闻人的事,大乘人不必。如果这个人受了菩萨戒的话,根据菩萨律仪,他是犯了恶作罪,这是一个「染违犯」,在此就不详细说了,这在戒里边讲得很清楚。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所以菩萨很清楚明白在三有当中生死轮回的种种过患,所以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厌离心,但是他不离开,因为推己及人,看见所有的众生都困在生死之中,由于要救他们而引发大悲心──就是没有一个人例外,我都要去救的心。由于这样的悲心引动,所以不忍离开,尽一切努力去救众生,而且发现不舍生死有大利益,这样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另外一种人是对于三有当中的真相看不清楚而迷惑,把种种假相看成好得不得了,像最妙的天宫一样,那时候贪爱之心一点没有减少,讲了很多佛法没有用,反而把「我」越弄越大,借着利他的名字来膨胀自己,还口口声声说:「我不厌生死是为了救度众生!」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会欢喜这样做呢!也就是说,这种人是真正很愚痴的可怜人,这两者要分得开。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见过」就是看见三有轮回之中有种种的过患,所以虽然他在生死里边,却不是由爱取所感得的有。他是了解了正知见,以跟正知见相应的善法欲、勤精进如法去做的,并不是和无明、行相应的爱取,这个我们要分得清楚。所以他绝对不会在三有当中,增长生死轮回之因。不离开是因为他的悲心要救众生,所以不住在涅槃中,涅槃就是离开生死轮回。「利他具禁行」,为了要利益所有一切有情,所以他的行为都是根据佛所说的禁戒如法去做,而不是依他的贪欲去做的。以这种状态安住在三有当中,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
  《菩萨地》中也说,把无量无边的苦总括起来,可以分成一百一十种苦。菩萨真正了解了众生是受这么大的苦,因而引发大悲心,进而策发菩提心。上面的《中观心论》是性宗、深见派的论著;《菩萨地》是相宗、广行派的论著,所以不管深见、广行的祖师们都同样地说明这个特点。
  菩萨因为上面的道理,看见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不了知事实的真相,颠倒迷惑,造种种业,轮回在生死当中,这时候心里面生起一种猛利而且恒常无间的不忍之心。因为恒常无间,所以他不离开生死,跟另外一种对生死不认识而不厌患,这两者完全不一样;也因为这样,所以他很清楚生死轮回过患,而产生出最强盛的厌离心,这点我们要分得清楚。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根据上面的道理,依此而建立的道次第,这也是《四百论》中的意趣。这是从不同祖师的论典上来说明,月称论师在解释《四百论》的释论中也说,无始生死轮回以来,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属,或为父母、或为子女。由于了解、看清楚了事情真相,跳出了生死大苦,进一步见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亲人,而决心要去救他们,这才能说是不厌生死。菩萨了解了整个大乘的这条道路,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流转,所以安然忍受痛苦,能够「跃入」──就是跳到生死大海当中去救一切众生,这个是大乘也就是显教的说法。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更进一步,在密乘中也是完全一样的。修学佛法有一定的次第,不论密乘也好,大乘显教也好,前面的第一步都需要这个。所以下面马上引龙树菩萨的心子圣天菩萨的论来说明。「极无戏论行」,就是应当照着前面所讲的次第而行,不要说空话;懂得了道理不去行,都还是戏论,更何况我们现在不懂道理、误解道理呢?所以刚刚开始修行的行者,应该了解无始以来生死轮回当中的痛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遍舍一切猥杂」,舍弃世间所有的一切,除了修行以外,其它都是毫无意思,乃至于得到了王位也不要。古时候是以皇帝地位最高、财富最大,世间岂不都是在求富、求名,现在连最高的王位尚要舍弃,更何况其它?所以不论世间再大的快乐都应当修苦想。  

这部分就是我们应该弃舍的邪执。经过整个前面的说明以后,了解了共中士的正修意乐是什么,要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然后在修的过程当中,要拿掉哪些错误。接下来就是最后的一科──决择能趣解脱道性。要解脱生死必须如理地修道,这里就把所修习的道的内涵最后来决择一下。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解脱正道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附录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略论止观浅释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教授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四摄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三恶趣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8 不杀生的利益之非人守护[栏目:宽见法师]
 圣者言教 第八课(八)为什么密宗弟子必须净观[栏目:圣者言教]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八章 尘唾自污[栏目:自立法师]
 前行讲记 第二百一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发心-四无量心-慈心3-忏悔[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再谈生命与环境[栏目:仁焕法师]
 Illisa the Cheap (Miserliness)[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师姐迷上《成佛之道》怎么办?[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