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2集
文章来源: 宗瀅师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87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2集

  这一集的学习,可以看出佛陀为什么为弟子开示五蕴法门,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五蕴法门。佛陀时代,那些沙门婆罗门都在因为生命的苦迫探求着原因,并作出各种努力,但终因有“我”的观念而不可能离系。而佛陀正因为悟到生命没有一个单独不变的主体,打破了所有的颠倒错见,佛陀独排众异,宣说无我,从而从一切沙门、婆罗门、凡夫、外道中超越出来。“无我”也正是佛法的不共之处。经中,佛陀冷静、清晰地分析了凡夫我见是怎样产生的:当眼见色,就生起了“我”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加入了各自的感受、记忆、意志和认识,也就是对“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我想到、我认识到、理解到等)执为实有(即对五蕴执取染着),这样“我”就产生了。所有的执取都是因为六根触对六尘中,因与无相相应的触、受生爱、取、有从而流转。所有的知、所有的见都来自于根尘触。佛陀指出了我们起执着、起我见的地方:即皆于五蕴的功能作用中见我、异我、相在。正是于身心相依、内外交感的生命活动中,生起各式各样的我见。虽每个人的我执、我见表现各异,但都不离各自五蕴而起,所以观察根尘触而起五蕴的功能运作,在此活动过程中,执为实有生起我见而诸根增长,也就成了我们日常修行的下手处了。但从实有感而来的我见,每个人都很坚固,光靠观念上知道和理解“无我”的道理是不够的,佛陀教导我们应从时间(过现未)、空间(远近)、内外、粗细、好丑这十一个角度观察,体会五蕴的无常。这些对自己来说,觉得会有一些难度,但都是需要平时加以训练的。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3集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1集
 断无明、得解脱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一○二○)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四○)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五)
 出三藏记集 3 安般守意经序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八四)
 因明入正理论教案(释智德)
 维摩诘经 观众生品第七
 第五 摄离路分别品
 佛经概说 六、净土三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来之不易须珍惜[栏目:传喜法师]
 竹旺仁波切开示[栏目:其它善知识]
 楞伽经概说(印海法师)[栏目:楞伽经思想研究]
 遇到不太好的上师并已接上法缘,后来又不小心诽谤了,那能不能忏悔?[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修行:修自己的心,用到行为上![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表面上吃亏[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愿安心 判若两人[栏目:信愿法师]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栏目:界定法师]
 信佛带有一种功利性,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请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