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道济禅师与吴越佛教文化
惟贤长老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43

道济禅师与吴越佛教文化

惟贤长老

古代的吴越,幅员宽广,包括长江南北,吴自江苏到长江中游的湖北武汉、荆州;越自浙江延长到山东一部份。因此,吴越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本文重点是佛教文化,特别是发源于曹溪光大于浙江宁波天童的禅宗文化。

古语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不单是鱼米丰产之乡,而且是南朝六代帝王之都,城市繁华,景色旖丽。特别是杭州西湖,烟波浩渺,画舫如织,水色山光,引起了许多骚人雅客的留恋和呤泳,宋代的佛印禅师、苏东坡、苏小妹留传的佳话,就出自杭州。

苏州有灵岩寺、西园寺;浙江台州有天台山国清寺,宁波有阿育王寺、天童寺、七塔寺;奉化有四明山雪窦寺,杭州有灵隐寺、净慈寺、虎跑寺等,寺庙林立,都是佛教有名的道场。本文介绍的道济禅师,俗称济颠,就是诞生于台州,出家于灵隐寺,长住于净慈寺,园寂于虎跑寺的。他生前的遗迹,踏遍了台州、苏杭的山山水水。

由于道济禅师的出身不凡,其神奇、高雅、放荡不羁的经历,盛传于民间。一部由清朝文人写的《济公活佛传》风行全国,脍炙人口,老幼妇孺皆知,常作美谈。

约在十余年前,文艺界人士游本昌,曾把济公活佛形象搬上银幕,并编有济公呤唱的两首歌词。

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陀……嘿、嘿,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哪里不平哪有我。

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破,笑我颠,酒肉穿肠过……天南地北到处游,佛主在我心头坐。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

《济公活佛》电影的形象和歌曲,吸引了广大观众和读者,老年、青年、少年,都在谈说济公,都在唱济公活佛的歌,一时引起了“济公热”,群众因此受到感染和教育,对济公崇拜。济公的家乡在他幼年读书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济公院,重塑了金身。杭州净慈寺重修了济佛殿;杭州虎跑寺兴修了济公亭。海峡彼岸的台湾,修建了一千三百多座济公堂。天台县还着手修建济公苑,由此种种,突出济公和人格、思想、行为,把济公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济公为什么能在群众中受到称颂、崇拜呢?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概括认识。

一、济公的生平

根据《杭州佛教简史》用有关资料,简要的作一综述。

道济,南宋人,生于1148年12月8日(即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县城北永宁村。初生时天台山国清寺住持性空禅师其取名修元,据传说他系天台山罗汉堂的罗汉黑转世,此名为他指示了将来的去路。少小时读书于赤城山,天资聪颖,工诗文、通经史,无纨挎了弟恶习。在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以后,看破尘世,十八岁去杭州灵隐寺,依止瞎堂慧远禅师剃度了家。他在庙里不守戒律,嗜好酒肉,性格幽默诙谐,举止颠狂。常徜徉市井,与小儿为伍。慷慨好义,扶危济困,惩恶奖善,好打不平,因不守寺规,受众僧攻击,瞎堂则认为:“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人们称他“非俗非僧,非凡非仙”

。慧远园寂后,1201年,道济迁住南屏净慈寺,从该寺住持德辉长老为师。1204年,净慈寺大火被毁,道济处出募化,在桐庐一带募得大批木材,据传木材从寺内香积井吊出,后人称该井为神运井,成为净慈寺古迹之一。道济于宋嘉定二年(1209)五月十六日逝世于虎跑寺,寿六十,临终前曾书偈云:

六十年来狼籍 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 依旧水连天碧。

从此偈语中,可以了解济公的真精神,真面目,先由俗(行为狼籍)显真,后纯归于真,(水连天碧)。

济公圆寂后,寺僧为其修建塔院于虎跑寺中,门前有联云:

“一柄破蕉扇、一领垢衲衣,终日嘻嘻哈哈,人笑痴和尚,和尚笑人痴,你看怎样?”

“奔来豁虎跳,挺去翻筋斗,到处忙忙忙碌碌,我为度众生,众生不我度,佛叹奈何!”

二、济公出自儒雅门庭,自幼读书,文学深有造诣。住灵隐寺曾被先任书记,一切内外文件,均出自济公之手。写作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诗句工整,诗意潇洒豪荡,有情有景,深寓禅机。如他在净慈寺居住时,经常乘舟游西湖,一次偶题云:

几度西湖独上船, 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 正是山横落照边。

“不论钱”正说明济公生平不计钱财,生活淡泊,似一苦行头陀。末两句写景寓情,写出“夕阳无限好”之景,但丝毫没有“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和哀叹,画出他的豁达和洒脱。

又如他与杭州冯太尉饮酒,有诗相赠云:

削发披缁已有年, 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 日看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 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 只道颠僧绕市廛。

以酒催诗,李白酒中有仙,而济公酒中有佛,“看弥勒戏空,眠毗卢顶上”,“藐视十圣,不让三贤”,其口气之大,于平凡的诗句中,道出济公不平凡的心境和修养。

又有饮酒诗云:

何须林景胜潇湘, 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 一浪来时吞一口。

这诗不单情景交融,而且写我与物化为一体了,天真而洒脱,何等自然,何等高雅。

2、禅境很高,甚深莫测:

济公于灵隐寺出家,学习参禅,经过慧远禅师不断指点,琢磨,一夕灵机触动豁然有悟,发狂跳跃,得慧远禅师印证,有四句诗云:

昨夜三更月正明, 有人晓得点头灯;

蓦然思起当时事, 大道方知一坦平。

济公开悟后,于日常生活中都透现灵机,如他一次喝粥时,信笔定了一首“临江仙”的词:

粥去饮来何日了? 都缘皮袋难医。

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绕到腹,转眼又还饥。

惟有衲僧浑不管, 且须慢饮三杯。

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学。

后来慧远禅师园寂,济公感念师恩,为遗体荼毗时举火云:

师是我祖,我是师孙,著衣吃饭,尽感师恩,临行一别,弃义断襟,火把在手,王法无亲。大众且道如何是王法无亲?

噫!与君烧却臭皮袋,换取金刚不坏身。慧远禅师属禅宗临济系统,“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机”,棒打拳击,如霹雳灌顶,正是这一系的门风。济公继承慧远衣钵,虽然不检细行,放浪形骸,但仍是禅宗的一位高僧。据台湾出版《卐续藏经》《补续高僧传》记载,他撰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录》二卷,《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四十祖。

3、少欲知足,生活简陋。

济公出家后,一身破衲衣,一双草鞋,一个包裹,身上不存一文钱,有酒肉就吃,无酒肉随众喝粥,饮清茶,无私无欲,确是同凡俗的解脱僧。《济公全传》有形容他的一段话:

“一个穷僧,短头发有二寸多长,一脸的油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绒绦,疙里疙瘩,褴褛不堪,肮脏之甚……”。

小说系以艺术的笔调,把济公丑化的得淋漓尽致。其实济公未必完全如此.其中突出的中心是济公无私无欲,洒脱自大。

历代隐居山林的高僧,粗衣蔬食,自耕自养,水边林下,了悟真谛,修解脱行。济公日逛城市,放浪形骸,只是另一种形式而已。不同于世俗人的纸醉金迷,也不同于“身出家,心在家”的一部份俗僧的趋炎附势,争权夺利。

4、扶危济困,奖善惩恶:

济公平生喜欢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深入群众,同情人民疾苦,从《补续高僧传》和《济公活佛传》等记载中,就有换救因各种原因,走投无路,自寻短路的人。有卧病不起,经过他用特效药治愈的人。有忠孝节义,善良厚道,而身处危困的人,他都用各种力量,施设方便,给予帮助。经他惩罚的人,有盗贼土匪、贪官污吏、邪道旁门、地痞流氓等。为民伸冤,为安定地方,出了大力,使人人拍手称快,崇拜赞扬,他的行动,有似剑侠客,却又不是嗜杀成性的侠义之类。因此,一般老百姓,只有以《活佛》或《圣僧》称呼之。

三、对济公的评价

1、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济公行为浪荡,不守戒规,饮酒食肉,破坏佛门,影响僧人形象,不值得学习。

2、持赞扬态度的,认为济公不拘小节,活泼天真,常与小儿嬉戏,老百姓为伍。豪情仗义,关心群众疾苦,其行为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与众不同,属超尘脱俗的真人。

3、用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

甲:济公是罗汉,罗汉是达到自觉境界。觉什么?觉缘起,知无我,罗汉不涅槃,常住世间弘扬佛法,行菩萨道。济公深知娑婆世界的众生冥顽难度,他看似极意颠狂,实际是活泼的禅机,是方便的游法门。是为应娑婆世界之机,解众生之苦。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济公的行为就是一种体现,“济私终究成凡夫,济公到底是活佛” 。

乙:济公藉此疯疯癫癫,以令人疑信相参。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议,以生正信。此非凡僧所可行,行之则破坏如来正法,为害不浅。(印光大师语)。

丙:作者认为:

依佛教正义:阿罗汉译义有三,一曰无生,即生死已断,不受后有,不堕轮回。二曰杀贼,即经过修行,断除烦恼,消灭三界思惑业,达到离欲寂静。三曰应供,即游戏人间,接受众生供养,堪为众生福田。如传说中的宾头卢尊者等。

而方便善巧,大机大用,处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洁,悲智兼运,游戏神通,则非登地以上的菩萨不行。唐代的寒山、拾得,示现奉化的面袋和尚,依次系文殊、普贤、弥勒化身,都属此类。谓济公既为罗汉,又为菩萨,“内秘声闻乘,外现菩萨身”,未尝不可。

因此可以结论:济公系罗汉及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萨境界,凡夫僧只宜修解脱行,结合发菩提心,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学习菩萨,自利利他。

现已在进入新世纪,科学进步,物质发达,而人心混浊,环境浸染。必须以佛法良药,净化人心。因此住持正法,既要保持和发扬佛教古德前贤的优良传统,促进道风,信仰建设。又要以菩萨精神,因机施教,因地制宜,适应时代,突出兴办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事业,以利益人民,维护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

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赵朴初老居士奉行的“人间佛教”,在提高人格,励行道德的基础上,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广度众生,这是深合佛陀的教导的。祝愿缁素们,文化学术界的朋友们,共同努力。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贯彻宗教事务条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一篇:佛法的弘扬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利益
 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人生的真谛
 唯识札记 唯识要义
 般若与人生佛教 二、佛说般若的缘起
 泰国、新加坡、香港佛教参访记
 远绍那烂宗风 近续慈恩芳焰
 唯识札记 唯识答疑在读书会
 佛法是世界之光
 论“香光庄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没有教育好下一代,怎么引导?[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宽运法师)[栏目:佛教与教育]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十八)怨憎会苦[栏目:圣者言教]
 五百罗汉 397、喜信静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口放金光—二梵僧[栏目:文殊菩萨·感应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编译)[栏目:白话佛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Q 第485经(优陀夷经):本经探讨有关“二受”、“三受”乃至无量受的语境..[栏目:界定法师]
 07-139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在高科技社会里,佛教为什么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三卷[栏目:净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