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60

唯识学的业报论 
 

  生命的长河,前后相续不断,无始无终。众生在三界五趣中轮转不息,舍此报,趣彼报,全凭业力决定,故“业报论”(亦称业感缘起)为佛教的中心思想。

  一、苦集灭道
  佛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后,首先于鹿野苑中,对五比丘演说四谛法。四谛中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为出世因果。
  佛说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是一切法的缘起法则,据此法则,才有一切因果现象。众生的生死轮转,是因果相续,既非无因论,也非断灭论。
  苦:三苦、八苦,乃至一百零八苦。
  集:(1)烦恼(亦称惑)贪、瞋、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2)业:即行为,有善业、恶业、不动业。
  灭:灭除烦恼痛苦证得的涅槃。
  道:戒定慧三学或八正道。
  此中集为苦之因,道为灭之因,苦为集之果,灭为道之果。
  由四谛开衍出十二因缘流转门和还灭门。
  流转门:建立三世两重因果:即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
  还灭门:若以出离心修道,则无明灭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证得解脱。
  闻佛四谛教而开悟证道的曰声闻,观十二因缘而开悟证道的曰缘觉或独觉。

  二、大乘唯识论生死流转的道理
  《唯识三十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前二句是明有情生死相续的原因,后二句是明相续的形相。
  诸业习气:即有漏的善业不善业的种子。二取习气:即见分相分所熏诸法的种子(见为能取,相为所取),又称名言种子。名言种为亲因,亦称质料因;业种为增上缘,亦称组合因。由此诸业习气的缘,和二取习气的因,“俱”谓同时而有,互相扶助,故生起异熟的果报。
  又约两世一重因果的十二有支来讲:
  (一)无明:与第六意识相应,于诸谛理,迷闇为性,分二:1. 迷于因果,曰异熟愚;2. 迷于解脱,曰真实义愚。迷于因果发非福业;迷于解脱,生福业和不动业。
  (二)行:以第六意识思心所为体,发福(善),非福(不善),不动(世间禅定)的有漏三业。
  (三)识:是未来三界的总报果体,为生真异熟的第八识种子。
  (四)名色:属异熟无记的五蕴种子(除未来第八识、六根、触、受)。
  (五)六处:为能生未来异熟无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种子。
  (六)触:为生未来异熟无记(赖耶体)的触心所之种子。
  (七)受:为生未来异熟无记的受心所种子。
  以上识等五支,是能生异熟果的“名言种子”,行支即是业种子。
  (八)爱:是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下品贪爱。
  (九)取:是与第六识相应俱生的上品贪爱,及一切烦恼。
  以上爱取两支,名“润生惑”,行支及识等五支种子,必须在临终时受此两支数:滋润,才能生起现果。
  (十)有:行等六支种子,经过润缘后,具有招感当果的力量,当来果报即生,名有支。
  (十一)生:从母胎初生,其报体的五蕴还未衰老之前的阶段。
  (十二)老:从衰老到死。
  十二支中,无明,行为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支。爱、取、有三为能生支;生、老死为所生支。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
  约过现门说,前十因是过去世,后二果是现在世。若约现未门说,则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
  十二有支,不出惑、业、苦三类,行有二支属业;无明、爱、取属惑;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属苦。业种,属业习气;惑与苦,属二取习气;惑为能取,苦为所取(取者、执着、贪爱、追求)。
  前世的业力感今世的果;今世异熟果虽尽,又由新熏的名言种和业种,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故有情相续轮转无穷。

  三、业力不灭,是佛教的根本定律
  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两大定律是自然科学的两大支柱。业力不灭,业感缘起,则是佛教生命学说的两大支柱。
  业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和行为。如果这个业是虚幻不实的,没延续性的,那么过去就不会延伸到今天,人类文明也谈不上积累。没有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可能感知,记忆和回忆,更谈不上发明和创造;受、想、行、识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这个业力,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寄寓于其它形态之中。并因业感缘起故,运转为十二缘起,构成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条生命的环链。大乘唯识学的业报论,阐扬了这种奥义的精华。

  2004年元月讲于重庆慈云寺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札记 唯识要义
下一篇:唯识札记 瑜伽真实品讲义
 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
 唯识札记 唯识学的业报论
 佛教中道论
 佛法与人生正道——正教与邪教的区别
 法华经要义 第一章《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唯识札记 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二、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殊胜的净土法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义理[栏目:基础佛理]
 佛法是用生命体验生命[栏目:传喜法师]
 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栏目:大寂尼师]
 由于禅修渐能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若已发现自己瞋心、忌妒心起应如何处理?[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栏目:圣严说禅]
 简录禅坐共修--师父开示[栏目:宝海上师]
 修行常遇到人为的扰乱,应如何面对?[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栏目:唐仲容居士]
 地藏经 北美福慧寺开示 第3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栏目:嘉初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