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清净无染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11

❈ 在佛陀的眼中,娑婆世界是清净无染的,但在我们看来,山河大地都是不清净的。这都是我们无明习气沉重的缘故所致。因此每当面对令自己产生烦恼或邪见的对境,或者凭自我感觉去判断事物不好或者不对时,首先应观清净心。因为万物本来清净,只是自己业力太过沉重才会呈现各种烦恼,所以净观非常重要。

❈ 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让自己呈现与诸佛菩萨无二的功德。

❈ 有时我们会害怕被别人抛弃,那是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曾经无数次被抛弃,今生不经意地回想起而已。但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一旦梦醒了,我们依然还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不用过分执著这样的感受。

❈ 想知道自己前行观修得如何,就反观一下自己平常面对修法时的心态。当自己开始诵经或修法时,想到今生又有这么好的时间用来修行而法喜充满的话,就说明前行基础非常扎实。相反,每当修法之时,就怀着一种不得不完成任务的情绪,这说明前行的基础并不扎实,此时还要多多观修为妙。

❈ 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对禅定还没有深刻的理解,此时如何做到正行无所缘呢?就应该做到一心不乱。例如当我们念诵佛号咒语之时,内心应专注于佛像或者咒语,而不能随顺烦恼飘动令心昏沉及散乱。这就是正行无所缘。

❈ 我在亚青寺的时候常常告诫弟子,应该多向其他导师求法,目的就是为了让弟子们创造普遍之信心。因为普遍之信心是获得诸佛菩萨圆满加持之根源。由于我们现前的修行还是有所偏袒的缘故,所以信心并不普遍,因此要时时去培养自己普遍的信心。

❈ 当我们听到一种修法之时,首先要先了解一下,是否有成就者是依此修法而成办解脱的。因为我们的人生有限,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试验,如果试验还没成功,我们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太不值得了。因此,传承法脉清净非常重要。

❈ 一个乞丐梦见自己成为国王,即便他在梦中有多么威风,当他醒来的时候仍旧是一个乞丐。同样,在我们没有赤裸真实见解之前,即便我们在禅修时的觉受有多么美妙,当觉受消失时,我们仍旧是具缚凡夫,与庸俗同道。因此当内心起现执著之时,要时时忆念贪执如梦境般虚幻不实。

❈ 信仰佛教不在于你手里是否拿着念珠,也不在于家中的佛堂是否精美,而在于自心有多少改善。如果你时时手持念珠,口中也称自己为佛教徒,但是内心的烦恼依旧与庸俗同道,那恐怕也只能称之为一个形象修行者而已。因为修行就是修心。若自心没有改变,无论我们行持什么善法,恐怕都没有多大的利益。

❈ 也许我们会觉得目前家庭事业都很不错,人生似乎已经很圆满了。但佛陀告诉我们,这种感受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狭隘。虽然现前从有限的角度来看,自己非常快乐,但是若将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就会知道,我们所谓的快乐并不究竟,不久的将来或许还会遭受无穷的痛苦。因此想成办解脱,就必须要认识轮回之过患。

❈ 有时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别人赞叹自己修法精进,似乎名声非常好。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反观自己是否对得起他人的赞叹。如果我们外在是个修行人的形象,而实际当中内心已经染杂了世间八法,那么这样的修行不仅对自己没有利益,还有欺骗他人之嫌。

❈ 有些信众会觉得,高原条件太艰苦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安心修法呢?要记住,只要你的共同前行基础还没有扎实,即便你在汉地打坐,恐怕也依然会觉得你所处的环境并不是理想的修行地处。

❈ 每次讲法,我的前面都会有很多录音笔或者其他录音设备。有些信众说,由于他的朋友正好身体不适因此无法过来听法,所以录音拿回去以后他就可以听了。要记住,历代高僧大德都是经历一番苦行而成办解脱的,若是连听法的这种苦行都忍受不了,我相信,即便回去听录音可能也生不起什么信心。

❈ 有些人问我,他对法也不是完全不懂,但在实修之中为什么会越来越懈怠呢?这是否是周围环境不太理想的缘故所致?我想,环境对你可能会有影响,但是当你的共同前行基础没有扎实之前,即便你身处多么幽静的环境之中,我相信你的内心还是会在懈怠之中。

❈ 有时我们会觉得,虽然知道遇到烦恼时,第一时间提起正念很重要,但实际上,当烦恼炽盛之时自己却很难如是调伏。当然,初次调伏无法做到圆满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如是长时间努力调伏,终将对治这个烦恼。因此,最可怕的不是烦恼,而是我们根本不去对治烦恼。

❈ 有些人认为自己喜欢闻思,实修则比较欠缺。但是我们想要即生成办解脱,修行仅仅停留在口诵乃至了知之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必须要懂得如何将所听闻的教法融入到实修当中去调顺烦恼,如是修学方能成办究竟解脱。

❈ 我们在短短一座的禅修时间中,身体要安住在坐垫之上。如果在打坐时临时站起来去办很多事情,这是不如法的行为。因此在打坐之前应该将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毕,禅修之时则应专注修行。

❈ 我们要成办解脱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精进修行。而要理解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仅要依靠书本上面的文字解释,还必须借助上师口传之窍诀,两者可不能分割。一旦两者分离的时候,想要成办解脱绝不可得的。

❈ 若我们今生将珍宝般的人身仅仅用于追求吃喝玩乐,与旁生又有何区别?也许旁生还更自在一些。牦牛看见草直接跑过去吃就可以了,而人吃东西还要生火做菜,准备油盐调料等等。因此我们在已获得珍宝人身之时,应该比旁生更有智慧,而且应该将智慧用于正确的对境之上,才对得起我们的人身。

❈ 我们不仅要在座上和座下护持见解,要让自己的睡眠逐步融入修行之中。因此在每天睡觉之前可以先发心:“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悟佛果,故发心修持梦光明之境界。”而后进入睡眠之中。这样一来,即便在睡眠当中也在做修行。

❈ 现前我们内心并没有赤裸真实之见解,因此决不能轻视因果,更不能诽谤因果。一旦出现这种轻视因果的状态,就叫做“着魔”。

❈ 如今我们不仅在外相上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即导师已经为我们宣讲从因地直至果位的一切教法,并且自己五根圆满,信心具足。在具有如是珍宝人身之时,若还不能精进修学,那真是世上可耻的行为。

❈ 从宗教的立场之上或者世间道德的角度之中而言,我们平常行持善法是非常值得称许的。但作为佛教徒,若我们表面上虽然在从事善法,实际当中内心已经染着了世间八法,那么一切善行都已经不能成为解脱之因了。所以我们在从事修学一切善法时,时时不能忘记观待自己的内心。

❈ 我们平时亲近导师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很多,因此当我们有机会见到导师的时候,要尽可能把内心的一切疑问在导师面前得到解答。这才是我们亲近导师的意义。当你内心的疑惑得到解答以后,即便导师不在身旁也能如法修行,如是行持,见解也会逐渐增上。

❈ 我们现前的性格当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贤善的程度,因此还需要自己不断调伏对治。例如当性格粗暴之时,要及时断绝一切粗暴之因,令自己趋入贤善之中。如果自己不作任何努力而是期待某一天突然产生改变,这恐怕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励力调伏内心,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调柔。

❈ 见解是否增上,不在于我们自己的感受有多么丰富,也不在于眼前所呈现的境相有多么殊胜,而是观待自己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否有所增上;从世间立场而言,则要反观自己的性格是否有所改变。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见解增长与否,永远不会有错谬的时候。

❈ 虽然我们无法长时间地面对面传法、闻法,但是由于如今科技发达的缘故,通过光碟或者网络,时时都能听到诸多导师所传讲的教法。所以我们现前缺乏的并不是教言,而是将教言运用到实修之中成办解脱。想要内心真正达到文字所描述的见解,还需要我们不断下功夫去修行。

❈ 我在亚青寺已经呆了二十多年了,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直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之间的教法和证法都接触过一些。但是令我内心感触最深的法还是共同外前行。我也在时时告诫自己,当我的内心离开共同外前行的时候,即便我对文字理论有多么通达,实际当中可能都只是一种口头禅而已。

❈ 修行好坏不在于标榜自己修过多少深奥的法,而是观待一下自己与人相处有多么和睦。若内心在起现烦恼的第一时间就能观待自心而作调伏,而不再如往昔一般将过失推在他人身上,那就充分地说明了你就是一个修行者,并且你的修行也在越来越增上。

❈ 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的修行视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无论早晚,只要到时间就例行公事一般地完成,而没有认真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有所改变,这样的修行只是一个形象而已。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时时铭记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时时调伏内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定
下一篇:良好习惯
 根机&修学
 精进修法
 清净无染
 在信心当中建立
 反观三门
 不可懈怠
 业力沉重
 入定
 在日常生活中
 摩尼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喜乐的曼达拉 开篇[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佛教慈善事业能解决青年出家众的顾虑[栏目:慧弘法师]
 坐禅时头部胀痛,气觉上冲,应如何调适?[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五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上人于金峰圣寺开示 Venerable Masters Talk at Gold Summit Sa..[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禅境与禅诗(邹相)[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Things as They Are - The Four Frames of Reference[栏目:Maha Boowa]
 恒清法师访谈录[栏目:恒清法师]
 从佛教医学看佛教[栏目:佛教与医学]
 十五、怀孕就念《地藏经》[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