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八)精进修行佛法乃大孝行径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40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八)精进修行佛法乃大孝行径

  孝道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亦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从“首孝悌”的启蒙教育,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孝文化的重视。

  但传统文化对孝的理解,仅限于世间的孝顺,如承欢父母膝下,令父母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等。不可否认,这种孝顺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人子女者报答父母恩德的一种方法,能够让父母获得暂时的安乐,但因无法令父母超越轮回苦海、获得永恒的快乐,故非究竟。这种世间的孝道称之为小孝。

  需知,令一切父母感受痛苦、不能获得快乐的最大因素是贪嗔痴烦恼,而能彻底消尽贪嗔痴烦恼的唯一妙药即为佛法。故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消尽烦恼、获证佛果而精进修行佛法,将一切有情父母置于永恒安乐之地,乃为大孝。

  往昔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因目睹众生生、老、病、死之苦而生起追求究竟解脱之心,毅然舍弃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独自前往幽静山林探寻解脱痛苦的真谛,最终证悟万法实相,获得永恒快乐。从世间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并未在父母面前晨昏定省,侍奉尽孝,似乎并未尽到人子之仪。但释迦牟尼佛所想的是,即便自己没有在父母身边承侍,父母依靠自己的福报,仍能丰衣足食,乐享生活。但父母总有一天会面对人世间最痛苦的一幕——临终,那时如何能让父母内心喜悦地坦然面对?细致观待,仅凭世间的方法无法消尽死亡带来的巨大痛苦,因为不断除众生的贪嗔痴烦恼,永远得不得快乐。所以,唯有通过精进修法,消尽众生的烦恼,才能真正利益一切父母众生。这也是我们将释迦牟尼佛的大丈夫行为称为大孝的原因。

  同样,当我们现前为了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离苦得乐而依靠修行来对治贪嗔痴一切烦恼时,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是大孝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为天下一切父母尽孝道。但是,我们绝不能将修行作为自己懒惰懈怠、不尽世间孝道的借口,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远离父母。当然,若真能做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都在幽静山林中精进修法,即便不能在父母身边,我相信你也是一个大孝子。但是平常若放逸懈怠,则不如在父母面前尽一些世间孝道,这也是很必要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随顺自己的见解,随顺自己的条件。在密宗很多教言中,从因地到果位之间,仅仅行为就讲解二十一种。对应孝道,也可以支分为二十一种尽孝行为。当你不具备见解的时候,可能需要依世间的方式去尽孝,逐渐再以修行来尽孝。它有一系列之过程。

  总之,若能做到如理如法精进修行,则为大孝。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七)忆念父母恩德而发无上菩提心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九)发菩提心的利益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三)妄念之规律与细直视调伏妄念之辨析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五)居士如何为自己创造清净的修行地处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七)身恶业之邪淫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二)清净发心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七)修学佛法切忌贪慕虚荣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二)时时护持正念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八)不能轻视善巧运用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九)听法不应迟到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七)特障饿鬼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十五)听闻解脱教法应尽量避免语言障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世第一课 The First Lesson Of Entering The Secular Wor..[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少年僧的故事 -- 陌生的感觉[栏目:春去春又来]
 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栏目:韩清净居士]
 菜市场里的戒嗔[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史某救人不淫免火灾[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修莲师法遣除违缘[栏目:索达吉堪布]
 内外和平[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日诵要道全函[栏目:修法仪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9)[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牟子理惑论 题解[栏目:牟子理惑论·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