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已久的地方
扎西持林寂静地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适合安住修行的地方。前年春节前,希阿荣博上师给我的短信这样写道:“连绵的雀儿山雪峰是我送你的哈达,玉隆拉措的圣水是我给你的甘露,色达佛学院和札熙寺佛学院的僧众是我给你修行的助道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是我给你修行的地方,德格草原上的鲜花是我给你的祝福。”当时我就发愿:将来一定去扎西持林。
有关扎西持林的资料,我在网站上看到一些。丹增嘉措活佛在《扎西持林寂静地赞颂文》中说:“奇哉瞻州屋脊谓多康,一处圣地乐苑玉隆阔,犹如天界降临于人世……”若不是亲临其境,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圣地的善妙,语言再优美也无法准确表达。
二零零七年国庆节过后,我特别安排出时间去拜见希阿荣博上师并朝拜扎西持林。高居士和我一道在成都的一家医院里见到了上师。
有三年没有见面了,希阿荣博上师还是那样慈祥,那样宁静。上师用眼睛瞪着我看,而我却不敢直视,莫明其妙地躲避着上师的目光。后来反观自心,知道其中的原因是:往昔自心长期处在阴暗的角落,不够光明磊落,不够坦荡,因为有自私的缘故,总在自我封闭。当上师的目光直透自己心扉的时候,不自觉地又在逃避。莲花生大士的《中有教授解脱密要》中说:“诸佛菩萨的光明极其明亮,六道众生之光较暗淡,中阴身畏惧佛菩萨的亮光,却喜欢六道的暗光,故趋于轮回不得解脱。”中有有四种:死位中有、法性中有、投生中有、生时中有。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处在生时中有。要想得到解脱,不要等到死亡的时候,活着的时候必须努力。
上师特别忙,他要照顾的众生很多,他见我没有什么问题了,就照顾别人去了。的确,现在我的问题不是很多,似乎没什么疑问了,这也许是经过几年闻思修的结果。
我坚持要去扎西持林,去圣地是我这次出发的一个主要目的。上师很慈悲,给山上的师父通了电话,安排我们上山。
从成都出发,坐了两天汽车,中途住两宿,第三日我们到了扎西持林。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下了班车,有几个少年瞪着大大的眼睛瞧着我们,这种纯洁带着好奇的目光很久没有见到了。抬眼望去,一大片粉红的经旗在微风中起伏波动,山坡上有经堂和木屋。没错,那就是扎西持林了。
一边往山上走,一边欣赏眼前的美境:雀儿山的雪峰依然可见,玉隆拉措(湖)却被郁郁葱葱的山林遮住了,从山下潺潺清澈的溪流可以想象出玉隆湖的秀美。
零六年春节至今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感觉好像一刹那似的,正如一位师兄的诗云:“时逝同雁过,穹山细雨中,苍天辉落尽,夜幕降在坡。”今天天气特别好,该是山神欢迎我们的到来。天空中的白云呈莲花状层层涌出,这景象也是少见的。地上草坪上仍留有朵朵的小花,扎西持林阳光明媚。
一切都是分别念在作用,而分别念却是不可靠的,现实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值得深思。一个出家人问:“你在五明佛学院听色达堪布的课吗?”“色达堪布”这个名字很生疏,忘了他是谁,有好几年的时间一直听索达吉堪布的课,忽然我想起他所说的“色达堪布”就是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世间的言语确是在虚妄错乱当中进行交流的,如果没有共同的习气,双方怎么可能互相交流呢?往往说者自认为说了某件事,而听者却理解为另一件事。
高居士告诉我:他见到山坡上许多白衣人跪着,一大片,另有一位身形高大者穿彩色服饰。他说得很真切,不容你不信,但我看不到。那种境象是外境实有的吗?若外境中有,我怎么看不见?应当是他自心幻现。自心幻现也是有某种原因的。
其实,现实中的一切事均是如此,各自因业不同而显现不同的外境,共业显现共同所见的境,均是缘起幻现,哪里有一点真实!《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我急切地去朝拜觉沃佛像,在我心目中这尊佛像与拉萨大昭寺中的觉沃佛具有同等的加持力。佛堂很庄严,佛前供了一个大曼扎盘、两只大大的酥油灯,以及很多净水。我燃香礼拜,站起来的时候,见觉沃佛嘴角露出安详的微笑,我的心很踏实。随后两天里虽然拉肚子,头有点晕,高山反应,但内心一直很踏实稳当,我认为这也是觉沃佛给的加持,拉肚子也是给自己消业。
经堂旁有一座装有很多转经轮的建筑,中间一只大的转经轮约有十米高,直径有三米左右,几位妇女从早到晚都在转,口中不停地诵咒。门前山坡上的玛尼石堆已有相当规模,堆积成长约六十米的一道石壁。转经轮与绕玛尼堆,顶礼观瞻中无不感受观音心咒巨大的加持力。
我记得临行前希阿荣博上师特别交代说:“看看我的书和闭关房。”上师的书在哪儿?我问这里的师父。在我想象中是那些塞满书架的藏文《大藏经》,我曾在色达上师房间见过。在扎西持林,我只见到一个小房间中放着两本书,各有几十册,其中一本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我再次问过从达师父,得到的回答是:就是这些。于是,我取了两本书,决定好好看一看。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确是本好书,正如译者陈冠中先生所说:“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资深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荡脑力。”全书分两章,第一章:正确的见地;第二章:道。从目录中看,第一章似乎只是讲了几个概念,而细细地看去,却使我惊讶不已,这几个概念搞明白了决定可以获得正确的见地。
见地是什么?“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根据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从两种观点来分析:它的显现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都包含这两面,连你正在看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因为你所受到的影响,所以它显现为一本书,对于一只小虫子而言,它可能显现为一种食物。因为所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它的显现也就不同。与这共存的另一真理,则是超越一切影响的本性。”我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慑服,这里不能多讲,要讲也只能是做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传话筒。
两天后我们下山了,看着路边清澈的溪水内心略有遗憾,这次没有见到希阿荣博上师在山上的闭关房,也没有去看玉隆拉措神湖。层层山峦不断掠过,雀儿山的雪峰越来越远,最后在视野中消失了,所留下的只有脑海中的回忆。我在寻找着永恒。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有这样的金刚句:“五根与五根识全部毁坏的时候,意识还存在;意识的粗大部分已经灭完了,意识的细微部分还存在;意识的细微部分灭完了,但光明的心一直存在着。”
这心性的光明也是我仰慕已久的,虽然与我不曾分离,我却因粗大的分别妄念而不自觉知,何时妄念息灭,光明心性得以现前?!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作者:扎西慈诚
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