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前行讲记 第十八讲 前行备忘录-菩提心两要义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90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第十八讲 2012年11月17日

【原文】
    这以上讲的是第一个条件以悲心缘有情。
    现在就该想:使老母有情离开苦因及苦果以后把他们安顿在哪里呢?这就要加以选择,是善趣吗?其实老母以前曾经多次得到过梵天、帝释天等果报,可是仍然没有摆脱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旧是三有轮回的边,所以不能把他们安置在那里。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虽然像患过天花的人一样解脱了轮回的一切痛苦,不复退转轮回,可是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的功德他们一无所有,如果将老母安置到他们的果位,那就是寂灭涅槃的边,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声闻缘觉果位,而必须把老母有情安置于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
    在这后一个条件上,出现了上、中、下三种心力。心想“不管我何去何从,首先就要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这是上等心力;心想“我不先成佛、不把众生放在后,自己和他众一起成佛”,这是中等心力;心想“就像儿子被水冲走的断臂母亲一样,我现在不具备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师佛陀出有坏,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证法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开示解脱之道”,这是下等心力。众生的利益广博等同虚空际,相续久长直至轮回未空之间,十方三世的如来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辈是怎样修行的,我也照样去修行。
    这以上是讲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正等菩提,这种智慧是成办他利的智慧。
    一开始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生起菩提心,接着是父亲,随后是同胞兄弟,然后是亲朋好友,父系的亲属,母系的亲属,接下来是当地的所有人……逐渐观修,到收座时,观修遍及到虚空际的一切有情。如果没有这样次第观修,就会导致停留在理解的侧面上,因此次第观修相当重要。具足以上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的菩提心的发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正如伟大的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后行回向殊胜所摄持,趋至解脱道之三关键。”
    首先,善根以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依靠“为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得圆满佛果”如铁钩般的这一意乐钩住草堆般的善根。


——《前行备忘录》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而宣讲。
    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所宣的是论义。
    论义乃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乃殊胜上师无谬之口传所做的记录。论义分为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和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今天所宣的是第一、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分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解脱利益和依止上师六个科判,今天所宣的是第一个科判暇满难得引导。
    暇满难得又分为闻法的方式和所宣之法之次第,今天所宣的是第一、闻法的方式。
    闻法的方式又分为动机和行为,今天所宣的是第一、动机。
    动机又分为三种:不善的动机、无记的动机和善的动机。前两者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善的动机。
    善的动机又分为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种动机,前两者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大士道的动机。
    大士道的动机为发菩提心,要以广大意乐菩提心所摄持。菩提心生起之方便,要熏修知母、念恩、报恩、安置于究竟佛的果位,如是次第地修心。
    之前已经宣讲完毕知母、念恩,接着宣讲如何去报恩。三有三界的一切众生,他们的苦因是什么?苦因是集谛的业和烦恼。苦果是什么?苦果是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如果他们远离此等痛苦有多好!——与希求心相关联;愿他们能远离苦因和苦果——与发愿相联;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和苦果——与立誓相联;接着是祈祷三宝大悲加持他们远离苦因和苦果——与祈祷相联。
    之前也宣讲过菩提心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和两个含义,第一个条件悲心缘众生、悲心缘有情已宣讲完毕。
    这以上讲的是第一个条件以悲心缘有情。
    现在就该想:使老母有情离开苦因及苦果以后把他们安顿在哪里呢?这就要加以选择,是善趣吗?其实老母以前曾经多次得到过梵天、帝释天等果报,可是仍然没有摆脱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旧是三有轮回的边,所以不能把他们安置在那里。
    此等法义要打坐思维菩提心时,如是熏修。让一切老母亲远离苦因和苦果,有这样的意乐够吗?是不够的。要将其安置于安乐。如何是安乐之处呢?比如思维的时候,思考安乐是善趣吗?以前一切老母亲也得到过这样善趣的人身,但仍然在痛苦之中,无法摆脱此痛苦。如是思维。
    熏修之时,思维一切老母亲以前多次得到过人天善趣的果报,但是此人天善趣并非是究竟的安乐,仍然是痛苦的自性。比如天人有堕落之痛苦,阿修罗有斗争之痛苦,人道有生老病死之痛苦。虽然人天善趣暂时有些安乐,与三恶道相比有暂时的安乐,但仍然在三界之中,仍然是痛苦之边,仍然无法得到究竟安乐。应如是而去熏修。
    如果将一切老母亲安置在三善道,并非是究竟之安乐,仍然是三有三界的轮回之边,仍然是痛苦之自性,所以不应该安置她们于三善道之中。
    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虽然像患过天花的人一样解脱了轮回的一切痛苦,不复退转轮回,可是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的功德他们一无所有,如果将老母安置到他们的果位,那就是寂灭涅槃的边,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声闻缘觉果位,而必须把老母有情安置于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
    如果想让老母亲从三界中脱离、安置为声闻缘觉寂灭果位,或者阿罗汉的果位。虽然此时老母从三界中脱离,没有任何痛苦,但是仍然像那个患过天花的病人一样,虽然解脱了轮回的痛苦,不复退转轮回,但是他根本不具足佛子和菩萨的一切地道功德。只是自己脱离了痛苦之外,但是不具足佛菩萨地道功德之故,不应该把老母亲安置在他们寂灭之边的果位。
    因此必须把老母有情安置在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在这后一个条件上,出现了上、中、下三种心力。
应该安置于不住二边
    不住两边指的是:有为轮回边,寂为声闻缘觉的寂灭之边。
    有即轮回边,仍然在痛苦中;而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果位,虽然脱离了痛苦,但是自利还未圆满之故,仍然是不究竟。安置在何处呢?不住两边的圆满之佛陀果位。
    在这后一个条件上,出现了上、中、下三种心力。心想“不管我何去何从,首先就要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这是上等心力;心想“我不先成佛、不把众生放在后,自己和他众一起成佛”,这是中等心力;心想“就像儿子被水冲走的断臂母亲一样,我现在不具备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师佛陀出有坏,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证法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开示解脱之道”,这是下等心力。众生的利益广博等同虚空际,相续久长直至轮回未空之间,十方三世的如来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辈是怎样修行的,我也照样去修行。
    这以上是讲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正等菩提,这种智慧是成办他利的智慧。
    此处所宣的是上、中、下三等心力。此三种心力是在后一个条件——智慧缘正等菩提之上做区分。
    何谓上等心力?
    不管我怎样,不管我自己承受三有之痛苦,首先要把一切众生安置为究竟正等正觉无上佛果,如是的心力就称之为上等的心力。此心力如同牧童般的发心。牧童把所有的牛群赶在前方,自己在后。自己不管怎么样,首先要让一切有情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果,如是称之为上等的心力或上等的发心。
    接着是中等心力。
    我不先成佛,也不把众生放在后面成佛,我与众生同时成佛,同时从轮回中解脱。此就称之为中等的心力。中等心力是舟子般的发心。比如划船的船夫,开始划船之时,一切众生和自己同时乘船。划船以后,最后到彼岸的时候,一切众生和自己也是同时上岸。这样同时从此岸渡到彼岸,如是称之为舟子般的发心。
    接着是下等心力。就像儿子被水冲走的断臂母亲一样,现在不具足力量,但是真正具足力量的就是本师佛陀出有坏,所以我首先要成就佛果,以正法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开示解脱之道。众生的利益广博等同虚空际,相续久长直至轮回未空之间,十方三世的如来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辈是怎样修行的,我也照样去修行。如是就称之为下等的心力。
    此段法义为何意呢?
   凡夫无法救度凡夫,众生也无法引导众生。比如一个凡夫被溺在水中,还有个众生被溺在水中,此凡夫无法救度另一个众生上岸。自己仍在轮回之中,如同断臂的母亲一样看着儿子被水冲走,众生是无法救度众生。真正具足大悲大慈加持之力、真正能救度众生者是谁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不具备佛陀般的能力,所以首先我先要成佛,自相续要证得佛的果位。当具足悲心及大悲加持之时,再救度无边的众生,利益一切轮回之际的众生。此就称之为下等心力。
    下等心力如国王般的发心。国王首先自己争取得到国王之王位,得到王位以后,他再为民众做事,救度一切民众。跟国王这个比喻相似,首先自己要证得佛的果位,具足佛陀般的能力以后,再救度一切众生。
    上中下此等三种心力是不是发心呢?是发心,都是为一切众生做的发心。
    此三种上中下的发心,除了心力大小之区别以外,是不是都是菩提心?三种心力都是菩提心,都是为一切众生所发的菩提心。
    不管是上等心力、还是中等心力、或者下等心力,都是为一切众生,没有任何区别。
    这以上是讲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正等菩提,这种智慧是成办他利的智慧。
    成办利他的意乐,此意乐称之为智慧。
    一开始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生起菩提心,接着是父亲,随后是同胞兄弟,然后是亲朋好友,父系的亲属,母系的亲属,接下来是当地的所有人……逐渐观修,到收座时,观修遍及到虚空际的一切有情。如果没有这样次第观修,就会导致停留在理解的侧面上,因此次第观修相当重要。
    熏修菩提心的时候,首先观修对境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即今生生你的母亲。从知母、念恩、报恩、脱离痛苦,最后安置究竟佛的果位,次第熏修,对亲生母亲很容易生起菩提心。
    接着是自己父亲,对自己父亲也容易生起菩提心;接着自己的同胞兄弟,再接着是亲朋好友、父系的亲属……
    因为是自己的亲属之故,这样去观修,容易生起善心。
    接着是母系的亲属,接下来是当地的所有人……如是次第观想。最后收座以后,遍布虚空中一切有情如是观修。
    不应该只是在口中所称概括性地为一切众生,若是这样去修,法义只是停留在口中,或导致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之上,无法生起菩提心,因此之故次第熏修非常关要。
    观修的时候,将今生的亲生母亲栩栩如生地观想在自己的前方,观想:今生的母亲并非一次做过自己的母亲,而是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上至天庭下至地狱之前得到过很多所依身。虽然天界和地狱的所依身不需要母亲,而其他道的所依身都需要母亲而投生。如是次第去观修。
    观修之时,今生的母亲如如般在蕴界处,现量在自己的前面,首先思维母亲如何赐予身、如何赐予命、如何赐予世间的财物和世间的知识,最后是出世间,如是现量在自己的前面次第而去观修。
    观想自己的母亲如如般在蕴界处,现量观想在自己前方,母亲所欲的是什么?所欲的是安乐还是痛苦?自然母亲所欲的是安乐,不欲的是痛苦。也应该如是次第性去观修。
    观修之时,虽然母亲不欲的是痛苦,但是她造作痛苦之因;所欲的是安乐,但是安乐的因——善,她无法取舍、也无法造作;她的所想所行与安乐颠倒、相悖而行。我愿母亲远离苦因和苦果,得到究竟安乐之佛的果位。
    要反复反复这样去熏修。再反复再反复,如是去熏修的话,自然你的相续会生起一个无改造善的菩提心。
    这样修会对母亲会生起善的菩提心。
    接着对自己今生的父亲,接着是同胞兄弟等众生,也应该详细去观想。最后遍虚空的一切有情,对他们也生起善的菩提心,如是而去熏修。
    在修五加行的时候,同样要具足以上要点而去修心;正行求窍诀之时,当你的心被妄念所缚、处于迷乱之时,此时应放弃修行窍诀,应该以菩提心而去熏修。
    不仅仅是打坐,下座以后在座间行走当中,也应该以知母、念恩如是熏修。
    不分座与座间、长期这样去熏修的话,你的相续自然会生起善的、无改造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座与座间这样去熏修的话,光是瞪大眼睛口中说:“为一切众生!”只是口中道貌之相的菩提心而已,内心深处、心坎当中无法生起表里如一、一心一意的、清净的善的菩提心。
    具足以上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的菩提心的发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正如伟大的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后行回向殊胜所摄持,趋至解脱道之三关键。”
    首先,善根以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依靠“为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得圆满佛果”如铁钩般的这一意乐钩住草堆般的善根。
    此段法义为何意呢?
    此就称之为是加行发心殊胜。具足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的发心此就称为菩提心的发心。如果以此菩提心摄持,你的动机已经被善的菩提心摄持。
    善根以方便摄持,就称之为加行发心殊胜。
    虽然此善根很狭小,但如果以菩提心所摄持的话,此善根就会变得非常广大。所以首先要以加行发心所摄持。
    比如顶礼一次,虽然从外相看是顶礼一次,善根很狭小,但是如果在顶礼之前以加行发心殊胜所摄持而思维: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没有一位众生未曾做过自己母亲。做母亲的时候和今生的母亲同样赐予身、赐予命、赐予一切财物之恩德。这些母亲所欲是安乐,但是无法奉行安乐之因;所不欲的是痛苦,但造作的是痛苦之因;所想和所行颠倒而行。
    愿一切老母亲远离苦因苦果,安置为究竟佛的果位,具足乐因和乐果。想如是安置,以善缘的菩提心摄持,虽然顶礼一次的外相看似善根很小,但是因为众生无有边际之故,此善根无法计量、不可思议。
    以善的菩提心摄持的话,此就称之为加行发心。以方便摄持,功德无法估量。
    今天的法就讲到此。

回     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前行讲记 第十七讲 佛陀教育与世间文化
下一篇:前行讲记 第十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广大意乐菩提心
 前行讲记 第九十五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地狱之苦1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一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诸法因缘生-内道佛教之观..
 前行讲记 第三讲 略宣科判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七十三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修学上师..
 前行讲记 第四讲 前行备忘录-总说要义-身清净非令心净
 前行讲记 第一百九十八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分类-僧宝-大乘-持明内僧..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五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彼法因缘尽-中士道灭因的..
 前行讲记 第八讲 前行备忘录-共同前行引言
 前行讲记 第二百〇四讲 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功德-全年法务安排-严格管..
 前行讲记 第六十五讲 前行备忘录-暂生缘八无暇之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嫉妒是弱者[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在家人如何修行?[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