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返回 徐恒志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8

三、谈智慧

  ——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

  徐恒志

  智慧的定义

  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迷妄以后,能真正以客观的态度来明明了了观察一切事物的道理,发挥其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的作用,就叫做智慧。

  二、智慧是愚痴的对面。由于我们平时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往往是贪嗔痴颠倒,妄行妄为,譬如身本不净,误以为净,心本无常,执以为常,以致本来光明觉照的性体受到障蔽,对任何问题也就恍恍惚惚,不能明了照察,这就是所谓愚痴。智慧恰恰与它相反,它是没有迷妄的真实力用,能不贪恋执着色、声、香、味等暂时的虚妄的六尘境界,凡所作为,都能以正常的理智为依据。

  三、智慧不同于聪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梵语叫做般若,与一般人们所说的世智聪明不同,所谓聪,是能“聆音察言”,所谓明是能“见貌辨色”,两者都是根尘和合后所发生的妄识作用,是有为法,是主观的一套。因此聪明是可正可邪的,譬如一把刀,可用来割物,也可用来杀人,世上许多盗匪、恶霸等为恶作歹的,往往都是聪明人,那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佛法看来都是属于愚痴的一类。有智慧的人,明因识果,决不妄作妄为。所以只有智慧,才是纯正无邪,它是现量境界,远离颠倒分别,是无知而无不知,无善而无不善的。

  智慧的作用

  一、能去苦得乐。人们的一切苦恼,大都是从痴迷不觉而来;迷於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於爱恋往往有失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了,还是攀緣计较,自找麻烦;事还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因此生出许多苦恼。只有以智慧照了,明辨邪正,自然不造恶因,不得苦果,知一切烦恼妄想,无非是因缘和合所生,自性本空,不去执著,自能随处安乐,不被苦恼所迫。《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修习智慧,实是解脱的根本办法。

  二、能成办事业。有了智慧,我们不但可以去苦得乐,还可以帮助我们办好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在研究学问、处理问题、进行工作时,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因有智慧观照的力量,能使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所以然,因而能奋发向上,决定实践佛法,成办菩提大业。

  三、能了生脱死。我们平时由于没有智慧,以至自心放荡,失去主宰力,因而流浪生死,受苦无量。只有开发智慧,明白生死烦恼,都是依靠般若,得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学佛实际上就是学智慧。

  智慧的修法

  一、修四念处。本来无量法门,没有一门不是修智慧的,正因为学佛就是学智慧。不过为了下手时的方便,我们可先修一下“四念处”。所谓四念处,就是四种应该常常观念的地方,那就是身、受、心、我。第一观身不净。常观我和他人的肉身,都充满脓血臭恶,在九孔中,常流出不净之物,若将薄皮剥去,实使人不欲卒看,观想纯熟,便不至以不净为净,贪欲恶习,便可渐淡。第二观受是苦。常观领受一切好丑苦乐等境,是苦的根本。受苦时固然是苦,受乐时,乐境不常,便有坏苦,不苦不乐的受,又有变迁无常的行苦。总之凡有所受,无不是苦,能不着诸受,方得微妙的正受。第三观心无常。常观自心,忽嗔忽喜,念念离乱,刻刻变异,幻生幻灭,如露如电,本来不可偏执,不可爱著,若能心不住著,便与智慧相应。第四观法无我。常观我这肉体是各种物质元素的结合,我的心念是根尘和合所生,现前五蕴身心,自己作不得主,并无能主宰的我可得。久久观察,知我本空,我执便破,迷妄便失去依据,而一切烦恼妄想,便能化作大光明藏了。

  二、修四正勤。修习四念处得到正观之外,我们又应修习四正勤。第一,恶心已生,要急使断除;第二,恶心未生,要谨防使不生;第三,善心未起,要急使起;第四,善心已起,要速使增长。这样端正其心,勤力断惑修善,便是智慧中人。

  三、般若观空。我们所以没有智慧,正因为心念不安定,不能定由於不能空;能空自然能定;能定自然有慧。所以修慧必须修定,修定也需修慧。以智慧观照自性本空,一切烦恼业障,莫非都是一时幻象,要练习过而不留,心不住着。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常常这样观照,便能得大智慧。在世法上因为心无爱著,可以发扬大公无私精神,方便善巧地努力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在出世法上,就能成就无上觉道。

  四、一心念佛。假使我们能将一句佛号,至诚恳切,随时提起,行住坐卧,得空就念,久久用功,念佛得力,贪嗔等习气,逐步消除,明朗的智慧,便得现前,所以能一心念佛,也正是修智慧的妙法。

  总之,我们要用坚毅奋发的精神,努力学习,稳步前进!

  [第八卷.第一期260页  上海市佛教青年会少年部主编  第六十期(16)]


{返回 徐恒志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四、“佛光的煦育”序
下一篇: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二、更好地为觉悟事业服务
 略述修禅次第
 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七、《六祖坛经》眉注
 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11、诸方大德为徐老著作题词选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三、徐恒志老居士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
 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 涵芬集 本书内容提要 徐恒志居士简介 目录 序..
 《思益梵天所问经·对照译白》序
 幻斋诗存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二十、徐恒志上师“读书笔记”选录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8、成就正觉的时间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师父,大乘经典上不会的生字,记在纸上,如何处理?[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的生命观(卢蕙馨)[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常见与断见[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山药的食疗——健脾益胃 益肺止咳 健美养颜[栏目:素食与健康]
 四念处 八、出入息观修持法要[栏目:四念处]
 人间佛教的推广教育[栏目:吕胜强居士]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四)[栏目: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选集 十八、断常二见 死后有我?无我?[栏目: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佛典电子化审思[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 第六章[栏目:密勒日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