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七何时结束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7

禅七何时结束

禅七今天结束了,不管大家受益多少,维那师是用心教的。佛经中有句话,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座的都是听一个人在教,但每个人的受益却不同。尽管老师很用心,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感悟都不一样。当我们在讲规矩,讲佛法时,如果带着我执,就会走样。所以释迦牟尼佛刚一圆寂,由于大家对教义产生分歧,争论不休,便有了第一次结集和第二次结集。持相同意见的就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后来的大众部与上座部。佛法传到中国,唐宋以后分了很多宗派,也是由于人的根器不同,受用各异。喜欢禅的说禅高,喜欢净的说净容易。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必须用心修,如果抓不住自己的心,降伏不了它,即使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也没用。若能降伏自心,你还需要什么法?所谓的法,不过是用来对治身心而已。

单单靠禅七几天用功,想提升自己的功夫会很难,必须学会在生活中天天打禅七。为什么我们走完要跑,跑完还要坐,就是为了把我们动中的感觉移植到静中,把静中的感觉移植到动中。有些人在静中捕捉到了道的影子,可是一动,道的影子就没有了。所以,祖师们开设了很多善巧方便的方法,将禅堂内的功夫带到禅堂外,把外面的功夫带到禅堂内。

有一种人,生活节奏快就不会打妄想,你让他放松下来,手头上的事一少,他就开始打妄想。还有一种人,没事做时,头脑很清晰,思路也很流畅,可是一遇到事情,脑袋就变得迟钝,反应不过来了。针对这种情况才需要动静结合,内外结合。一个长期住禅堂的人,往往不愿意去做事,事情稍有不顺,就觉得烦。在外面长期做事的人,又不愿意进禅堂,觉得很痛苦,用不上功。如果我们学会了转换角色,能把动中的感觉带到静中,把静中的感觉带到动中,就像祖师们说的,行住坐卧、劈柴浇水、乃至吃喝拉撒,都是用功的好时候,都可以用功。

就是最笨的人,三、五年做一件事,也会熟练。尤其是对于追求心地功夫的学佛人,没有任何捷径和诀窍,都是靠漫长的累积。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悟证道后的人所讲的感悟和感受。若理论真能解决生死,那么多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毕生研究教理,乃至禅宗境界,早就应该了生死了。

出家人就是为了了生死才出家的,如果追求其它的东西,出家就没有意义了,也大可不必来出家。在社会上一样可以追求功名利禄,穿了这身僧服就没有理由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出家人如果还要追求功名利禄,那就在道中求。你能追求到“道”,“功名利禄”自然会随之而来,而且以这种方式来的,比你用世俗的方法来的还要多,还要持久。修道换取的“功名利禄”,是人家心甘情愿、恭恭敬敬的给你的。作为一心修道之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功名利禄自然会来,他视功名利禄只是一种工具,随手用用就扔掉了。

一个修行人耐不住孤独寂寞,心灵上要想有点功夫是千难万难的。一个出家人不能享受孤独寂寞,出了家也修不进去。

俗人的福,称之为洪福。何为洪福?就是世俗上的七大姑八姨,儿孙满堂,膝下承欢,老婆孩子一大家子,整天吵吵闹闹,为柴米油盐操劳,为情夫情妇打闹。出家人享的是清福,清福是解脱后的福。如果你在心灵上没有解脱到一定程度,清福是享受不了的。一个享清福的人,不要说在内心达到一丝不挂,只要能对世俗的七情六欲和功名利禄有所淡化,就能享清福,否则清福就成为一种痛苦。能享清福的人都是高贵之人,极品之人。

一个修行人,不能减少对物质的欲望,就进入不了精神世界。无论在家、出家,能享清福、洒脱自在的人,都是在内心对世间事物有所放下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误解了“放下”,认为“放下”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与我无关,不负责任。真正的放下,是不再根据自己的需要、不为我做而做。当别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带着责任心去做,而不是迷失自我的去做。

日常生活中有种普遍现象,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看得很清楚,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迷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你是带着“我”在做。有目的,有自我,就会迷失。“放下”并非不去做事,而是不带着自我做事。凡夫的确很难做到这一点,凡夫都是我需要就做,我不需要就不做。在这种情形下做事,就容易做错事,所以越做越累,越做越离谱。

希望你们走出禅堂后,无论是常住需要你,还是工作需要你,只要是人家需要,我们都应该去帮助别人。只有自己不需要,而又去做了,才不会迷失自我,才会越做兴趣越高,才不会跳出去迷失方向。自己不需要而去做,累的只是身体,自己需要而去做,既累身体又累心。我们的功德福报,离开了做事是无法成就的,包括坐在禅堂打七也是做事。今天你能在禅堂做好内心的事,明天你出去才能做好外在的事,明天你能够做好外在的事,后天你进到禅堂又能做好内心的事。无论内在、外在,都要靠我们的心来把握。

希望我们的禅七能使大家受益。不要想禅七结束了就解放了,你生死未了,永远都在打七。只有你的生死了了,你的禅七才算结束。

释万行2012.12.13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事靠人做,人依“事”显
下一篇:没有规矩就无法入道
 万行法语
 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降伏其心 一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
 降伏其心 三 杂念与四大的关系
 降伏其心 一 禅净密三者的关系
 有德有位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中月 下 后记
 学佛与发心
 保持正念才能参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教育的时机和挑战[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幽幽乡情 人鬼难了[栏目:传喜法师]
 锡杖[栏目:佛教常用器物]
 女众出家有年龄限制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卷)[栏目:净空法师]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 第九品:一切教授归于一体[栏目:密宗大成就者奇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