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一课(五)为何将共与不共的教言结合一起传讲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3

圣者言教 第一课:(五)为何将共与不共的教言结合一起传讲

  现前很多人都在修加行,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加行,这样的修学次第非常好。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导师先为弟子传讲共同外前行,弟子必须闭关修学百日后,方能进入后面的修法。

  但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导师现在讲解的时候,要将共同外前行与不共同内前行契合到一起传讲呢?这样的传讲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需知,上等根机者修学共同前行,当下就能悟证见解,在执受智慧的同时一切方便均已圆满,此时自然不需要讲解共同法与不共同法哪个更要。但次第根机者必须遵照次第的方式成办解脱,此时前面的四厌离法就非常重要。若修法不具有四厌离法的基础,即便你现前对教法的理解非常深刻,也难以在修行的路途上一直保持精进。修学若不精进,智慧自然无法增上。智慧若不赤裸,又谈何解脱?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历代传承祖师告诫所有修行者,必须进行共同外前行百日修行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弟子恐怕都没有进行过共同外前行的百日闭关修行。即便往昔修过加行,专门抽出一百天的时间在某一个古刹或山洞中闭关修学四共前行,恐怕也是极其稀少的。这是否意味着这样的修学方式已经不需要了呢?要记住,当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这样的修学是非常必要的。如今也有很多弟子依然遵循这样的传承,在进行四共前行的百日修学,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因为共同外前行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我们平常懈怠、拖延时间等与精进相违的一切行为,主要都是源于对四厌离法的认识浅薄。若对四厌离法有一定的体验,相信你决定不会拖延时间,也不会懈怠,甚至还会越来越精进。若能如此,成办解脱也是指日可待。

  既然共同外前行如此重要,现今我们为什么将共同法与不共同法结合在一起传讲呢?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昌根阿瑞仁波切,依止堪布昂琼修行获证圆满佛果,是近代一位非常伟大的仁波切。他曾经说过,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导师有时间而弟子没有时间;弟子有时间而导师没有时间;导师弟子都有时间,但想要聚集在某处讲法、修行,条件又不具足。因此从昌根阿瑞仁波切时代开始,我们把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契合到一起修学。这种修学方式只是一种方便,绝不是轻视共同外前行。喇嘛仁波切曾经在众多法会中讲解这个道理,遣除大众的疑问。

  有时我们内心难免会产生种种疑惑,为什么有的修法是这样说的,有的修法是那样说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何处?要记住,种种说法在调整内心、成办解脱的法义上绝不相违。但即便是同一个传承,由于各个导师传讲风格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在显现上会有种种差异。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相信内心的疑惑就可以随之迎刃而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一课(四)修行应遵照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行持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一课(六)次第根机者不可轻视方便教授
 圣者言教 第七课(五)为何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
 圣者言教 第十七课(六)唯精进才能依教法转变内心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六)修学密法应认真细致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七)修行上师瑜伽时常见的两种过失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八)执著为轮回之根源
 圣者言教 第九课(四)共同外前行必须纳入心相续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十八)怨憎会苦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二)什么教言最殊胜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一)了知禅定逆缘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八)禅定修行必须配同方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五)[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三十九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诸法因缘生-断见派的观点-开光[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俱舍论释 总论[栏目:俱舍论释]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四章﹕谨 Chapter Four: L..[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法】次第训练[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二[栏目:智谕法师]
 做事只管尽心尽力,不必进行相互攀比[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有罪」改名字[栏目:佛本生故事]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0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