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47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曾说:「仓廪实,知荣辱。」孔子也说:「富而好礼。」佛教则以实际行动来推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舖、旅店、碾磑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
  
  经济是民生命脉之所系,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虽然不重视经济而轻财富,重清修,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但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财富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内心的;有一时的,有永久的;有现世的,有来生的;有个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迭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认为钱财是五家所共有,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有了财富,还要懂得规划。《阿含经》四句偈云:「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则要不自苦、不自恼、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此外,佛教对于经济的观点,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至于佛教的经济来源,在过去印度佛陀时代提倡供养制度,传到中国,历代禅门提倡农林生产,到了近代太虚大师又再提倡工禅合一,现在则有基金制度;未来,以原始佛教的供养制度,结合农禅、工禅生产而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经济制度,例如:果菜园林、房租田佃、生产事业、佛书出版、书画流通、佛像法物、法会油香、经忏佛事、餐饮素食、推广社教、弘法赞助、参观门票、慈善服务、安单静养、互助标会、护法委员等,则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钱是学道的资粮,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慧。因此,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外表装出苦行的样子,也不足取法。把金钱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不是毒蛇,而是净财。是以佛教应该重新估定经济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欢喜、人缘、自在、惭愧、发心、道德、人格等。这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视私有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五课 佛教的战斗观
下一篇: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三课 般若的妙用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五课 佛教徒的一日行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七课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七课 佛教的政治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六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观心感触[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烦恼现前时怎样对治[栏目:正净法师]
 老实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相应9经 界经[栏目:相应部 27.烦恼相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3 获得完全的自由[栏目:铃木俊隆]
 《极乐愿文》讲记(十)[栏目:极乐愿文讲记·达真堪布]
 禅宗十说[栏目:宋智明居士]
 慈悲的生活[栏目:修行笔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