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诸佛菩萨 显迹人间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82

诸佛菩萨 显迹人间
  
我们人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界,我们要静心,很清净,很静谧,那种静而净,心清净,而且很宁静的心境,来看万物景象,无不都是在说法中。

所以:

诸佛菩萨显迹人间
有本有迹
有久来本具佛性
近迹修学悲智
近者应问
久者应答

就是要跟大家说,在听闻《法华经》时,开经起头的境界很重要,我们要用心境,用我们的心,来接触到开经的境界,我们应该,要去体诸佛菩萨的本怀。

诸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诸佛,在开经时,我们知道佛陀眉间,能够照到万八千佛土,看,佛的国度有这么多,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白毫光明,能够照射这么多的国界,就是要告诉我们诸佛,诸佛,不只是在娑婆世界的释迦佛,还有很普遍的诸佛。

但是现在所说的诸佛菩萨,都是显迹在人间,显迹,有本、有迹,本,就是人人本具,本来就有的觉性,却是众生迷了,所以心乱了,天下事就乱了。

佛陀为了要让众生能够归本,回归我们的本性,本性一念真,我们能够回归,所以佛陀就要显迹,本来他已经是本具佛性,久来本具佛性,都不生不灭了,不增不减了,原本明明觉觉的佛性。

只有释迦牟尼佛而已吗?不只,还有菩萨,菩萨也是显迹来人间,同样明觉佛性本具,但是娑婆世界的觉者,对世间法来说,就是一尊佛,这尊佛的化土,就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其他有同愿的,本具佛性明觉,已经觉悟的菩萨,他就显迹,叫做菩萨。

诸菩萨也是同样,与佛同等明觉的佛性,但是他要来辅助释迦佛,教化娑婆的众生,所以他虽然有本具佛性,久以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都是同等这样的本觉佛性,但是要显迹人间。

迹,应该知道,好像人走过去,脚步留下足迹,就是说本来佛性无生灭,却是来到人间,就有时段,就像佛陀的寿命,难道只有八十岁而已吗?不是,但是他所显的迹,就是从降生皇宫,出生在皇宫,这样的过程开始,到觉悟所走过的足迹,一直到八十岁这个年龄,和世间法一样。

世间法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也是一个迹,经过了年糼的时间,经过了年轻的时代,经过了中年,经过了老年,这种在世间现这种无常,不是常常都是婴儿,也不是常常都是年轻,所以随着岁月,这样过去,所以这叫做迹。

迹,也有说这一生来修行,我体悟了,这也就是近迹,其实这个近,对天地宇宙之间来说,诸佛菩萨来人间,不断地来,不断地去,来来去去,他就是显出一生的事迹来修行,所以这种一段一段,一生一生,这都是叫做显迹。

在佛陀讲经时,无始以来,过去生中,有这样的一尊佛出现,有这样的发心修行者,开始发心的因缘,这都是迹。

所以我们若能够了解,本迹的意思,本和迹,本来是共一体,为了要教化,所以,不得不有这样的事迹来人间,所以,有久来本具佛性,这是佛陀,诸佛菩萨,不生、不灭的佛性,永住着,为了要启发众生,迷,要转悟,所以就显迹修行。

当然,诸佛菩萨就是以悲智,慈悲众生,所以慈悲众生之迷,所以诸佛菩萨的慈悲,显出他的智慧,怎么样的过程修行,这叫做,近迹修学悲智,显事迹来教导我们,以身示教,所以,近者应问,久者应答。

近的,就是说,我现在才来修行,我什么事都比较不了解,真的他什么事情都不了解吗?不了解,不会问,就是有了解,他才会问,所以说起来,近迹以悲智,用悲智双运,来找对机者,所以弥勒显迹,我不会,所以我要找一个人来问。

要找的对象,当然根机要一样,才能够对答,要知道这部经,《法华经》开始,就是要畅佛的本怀,之后佛陀到晚年时,也要准备传承,所以要来肯定这些弟子的修行,我要肯定他们,你修什么行,将来你结什么缘,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能够成佛,这就是肯定,修行未来能够成就。

所以这部经是,授声闻当来成佛记,在《法华经》有<授记品>,所以可见这部经是大乘经,尤其这些声闻将要接受授记了,这个境界,若不是当来成佛的人,没有办法提问。

是谁能够当来成佛,接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佛,大家应该都知道,当来弥勒佛,弥勒佛,在佛陀正法、像法、末法,过了之后,那就是弥勒佛会在娑婆世界,来教化、成佛,这都是未来。

过去古雷音王佛的时代,已经授记了,先成佛是释迦佛,后成佛是弥勒,这就是已经有授记,按照次序,释迦佛在娑婆世界,之后就是弥勒佛,所以叫做当来成佛,当来成佛的人就是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就提出这个问题来问,用他的慈悲心来请问,非过去已成之佛不能答,我们也说过了,文殊菩萨已经成佛,过去龙种上尊王佛,现在来辅助释迦佛教化众生,所以还是现菩萨形像,他不只是过去成佛,还是七佛之师。

或者是在《法华经》,也是教导八王子,也是八王子之师,八王子也前后成佛,所以说来,文殊菩萨智慧之高,所以《法华经》要回答,道场上人人疑问的心,释迦佛现神变相,要启开大家的疑问,有疑问,才有追究之心,所以有一句话,大疑大悟。

但是这个疑问要先有人启开,所以佛与菩萨这种默契,这个境界真的很美,各位会觉得,怎么到现在还不进入经文,只是一直绕在这个道场上,我觉得这个道场很美,尤其是动静的境界,或者是疑与悟的当中,要让大家重视这个境界,希望人人的心要提高,那个境界的含意存在,这样我们对这部经,才能够真正体悟深入。

所以问答之中,文殊表大智,弥勒受唯识,又再意现此境,这个境界,要现出这个境界,唯有智才能入,若没有智慧,无法深入这个境界,唯有,若不是有那个识,常常说七识、八识,还有九识,九识就是静寂清澄,与佛同等的觉识,那个识,非识可知。

有这么多的意义,能用语言解释吗?唯有人人真正用心投入,唯有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能够互相对机,彼此问和答,这个境界的奥妙之美。

所以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大家若知道了,开始将这个境界重新再描述,你们记得过去我向大家说过,「重诵」的意思吗?「重诵」就是考虑到,如此奥妙的经,有的人若较慢来,没有听到,很可惜,或是在听的当中,意,无法很深入内心,有两种意思,所以这么重要的经,在重述一次那种意境,所以「重诵」有这个意义。

希望让来不及的,时间上比较晚来的,或是听了之后,无法很深入的了解,再重诵此义,此义就是说这个意境,这个意思。

以偈问曰,用重诵的方式来问,下面的经文开始说:

于是弥勒菩萨
欲重宣此义
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法华经序品第一》

你们如果诵到这里,你们的意识之中,是不是有回顾,回忆开始时的开经,介绍比丘、罗汉,然后诸菩萨,龙天八部,那种境界的盛况,是不是有从意境去体会到,佛讲经之后静坐的意境,你们现在有没有体会到?

尤其是佛陀讲完了经,眉间白毫相光,普照万八千土,那种境界,而且在那个境界中: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法华经序品第一》

大家是否有感觉到那个时候,雨花,天摇六动,大家应该能体会到那种境界: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法华经序品第一》

那时候大家的心境多么踊跃,多么欢喜,大家的欢喜真的是得未曾有。

各位,大家听了是否欢喜?各人的境界我不知道,起码我自己很欢喜,这个境界至高无上,奥妙之美,诸佛菩萨在那个场合中,这么多人在追求奥妙之法,那种心境,让人很震撼,很震动,六种震动。

因为那个境界实在很美,严净,很庄严,很清净,那种境界真的是无法描述,所以希望我们人人,在这个境界里面要多用心,听法要知道,不要忘记开启根机的意境。

《法华经》这个场景,真的是为众生而开启的,我们要知道佛心本怀,是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无非是让众生知佛知佛见,但是众生根机钝,佛陀讲了四十多年的法,实在是很辛苦,不过时间有限,显迹的境界也是有限。

所以到了晚年,佛陀不得不畅演本怀,所以现弃权显实的境界,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现神变相,也是因为怕大家不会尊重,没有生起恭敬的信心,所以佛陀才在这个境界中,现神变相。

这二尊菩萨,不管是过去、未来,本、迹菩萨,都是在这里为大家启机,启动人人恭敬的信心。

所以各位,我们要用心,佛菩萨的用心,我们要受教的人,能不用心吗?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隐明示暗 鼓舞人心
下一篇:心静入法循善缘
 无上两足尊
 受大教 修大法 行大道
 佛力无所畏
 八正道法勤修习
 离婆多 毕陵伽婆蹉
 法印心光照世间
 愿诚意施供养
 运慈启悲因圆果满
 恒持剎那初发心
 人寿短暂及时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典电子化审思[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在道场挂单的居士,如事先已供养道场,是否需要再付食宿等生活费用?[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因果的真相 第十章(六)“观照”是得到你内在自在的不二法门[栏目:因果的真相]
 藏传佛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梵音洞中看来生[栏目: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略谈净土法门[栏目:正果法师]
 蜜月过后是苦月[栏目:法清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