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503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实践,佛陀于遗教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做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悟证最高的真理。戒律因应各种根机对象,可分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则适用于任何发心受持的众生。
  
  以具足戒而言,因戒品具足故名之,依性质不同可分为八类:
  
  一、波罗夷:属根本极恶戒,犯则丧失比丘(尼)的资格,无法再生活于僧团之中。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例如:杀人、抢劫等。
  
  二、僧残:是次于波罗夷的重罪,犯此罪者,如同残废一样,但得于清净大众中,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则此罪可除。例如:毁谤、造谣等。
  
  三、不定:有犯罪嫌疑,但尚在怀疑判断之中(嫌疑犯)。例如:比丘夜宿寡女家。
  
  四、舍堕:因贪财或贪物所犯之罪,犯则罚以没收物品,并于大众中忏悔。例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
  
  五、单堕:舍堕和单堕都属「波逸提」(忏悔罪),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于大众前)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例如:恶口辱骂、令人斗乱、打人伤害等。
  
  六、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悔过罪),意为向彼悔、对他说、可呵法。犯此过者,必须向其它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例如:饮食不当(强人所难、不如法食品等)。
  
  七、众学:有关生活礼仪等细则,条目众多,应常学习,故称众学。属「突吉罗」(粗鲁)的轻罪。例如:食衣住行之威仪端正、身语意三业之清净和雅等。
  
  八、灭诤:止灭诤论所设的方法及规定,当大家意见不合,起争执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由上述可知,佛教讲究自制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恶因果则是持戒,破戒犹可藉发露忏悔、积善结缘来化解,将功赎罪;破见(没有因果观念)则无可救药,万劫不复。
  
  一般人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现。
  
  由五戒再扩而充之,有十善戒,可概分为身、口、意三业。意业为身、口二业的根本,因此受持五戒,遵行十善法,应从心(意)出发,以止恶行善的戒行来达到自心的清净,同时也带给他人和平、尊重。菩萨戒则是聚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法门的一切佛法;不仅要消极的不作恶,更要积极的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佛法,以救助无量的众生。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受持者皆为自愿求授。持戒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而自愿受持的「自通之法」。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反而比不知忏悔者轻。不受戒并不表示做错事就没有罪过,犯了过失,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好比一个人不懂得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律藏中有些戒条是佛陀因应印度的社会风俗习惯而定,并不适合应用在中国。佛法的戒律具有宽容、自由的精神,在守持戒律时,应当把握戒的基本精神,以饶益有情为本,不拘泥于形式化的戒条,因应时代,与时俱进,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为善的佛教,我们应该规范出人间化的戒法,视八正道、四摄法、六度万行、饶益有情为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方面更应该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依循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才能让佛光普照,法水长流。

 


{返回 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课 佛教的师弟之道
下一篇: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八课 佛教的参禅须知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五课 佛教的战斗观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七课 佛教的政治观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三课 般若的妙用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十课 佛教的师弟之道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七○八)[栏目:杂阿含经]
 《正理经》简读之十四[栏目:因明学讲记]
 《菩提道次第广论》听闻轨理Ⅲ[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弥陀佛七开示[栏目:宣化上人]
 一切观为圆满[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参 解经玄义 一、释名[栏目:净空法师]
 知足常乐[栏目:圣凯法师散文随笔]
 善财行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密法]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二二)[栏目:杂阿含经]
 平常禅 作者介绍[栏目: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