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于诸佛所 植众德本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25
于诸佛所 植众德本
  
持护法心 勤修愿力
得一切法而不失 菩萨上求佛觉
誓愿下化有情 勤行悲智双运
 
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很重要的一门。
 
佛法在人间,能像一个车轮一样,他的法能转恶为善,教化众生;学佛者必定就是要,发大心、立大愿,佛法必定要护持,所以我们要「持护法心」。
 
人人的心,必定要保持这分护法的心,要弘扬佛法,使佛法能够兴盛,还要再有「勤修愿力」。
 
我们发心就要立愿,只是有心无愿,那就不愿出力了,所以我们除了发心之外,还要立愿,才能「得一切法而不退失」。
 
学佛必定要向前走,但是有的人修到半途而废,有的人虽然道心还在,但是他在这个道上他有退转,差毫厘、失千里,所以我们必定要达到不退转。
 
要不退转,就是要有这分勤修愿力,我们才有办法得到一切法不失。
 
菩萨,本来就是要上求佛觉,誓愿下化有情,我们若能如此,勤行悲智双运,我们自己也能自爱,以及怜悯众生,要运用智慧,这是学佛最重要的。
 
不要进一步、退一步,学一个法,漏失一个法,我们必定所修的法,一定要拳拳服膺,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还是不断利益、教化、辗转,这才是不退失的道心。
 
再来,我们来说: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法华经 序品第一》
 
这段经文,就是要跟我们说,我们学佛必定要时时,很甘愿、欢喜的心,「甘」就是常常都是法喜充满,内心很甘,很甜,听到佛法很欢喜,入人群中很甘愿,像这样,这种的甘愿,欢喜,为人群去付出,这也是包括在供养。
 
因为佛陀的教法,我们在受用,我们受用,就是过去、未来、现在,所有诸佛,法皆如是,我们将法用在我们心里,佛一定是很欢喜,学佛心,尤其是入佛法而不退,这也是算供养。
 
但是从文解义来说,「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我们要供养,供养有三种,第一,就是财供养,这是有形的,看得到的供养。
 
佛在世时,佛与僧团专心修行,完全是以法为重,内要自修,外要弘法,所以这些僧团的生活,就是需要靠护法,在家弟子、居士来护法,来供养。
 
除了他们日常的生活,是出去外面托钵,其实整个僧团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同样需要社会人群付出,来布施来供养。
 
所以在佛的那个时代,很提倡供养,能让佛与僧团的生活安定,佛法才能在人群中安心推行,所以才说,财供养,以财物而布施。
 
还有第二,就是以敬供养,敬,就是礼敬的意思,佛法若要兴盛,就要大众懂得,敬佛、敬法、敬僧,所以要有这分恭敬,佛法受恭敬,才能在人群中去推行,人群接受,才懂得尊重。
 
所以一定要在宗教的礼仪上,必定要有敬的供养,所以以身修持礼敬,入群和敬供养,这是一个礼仪形态,也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教育,除了礼敬的行仪,还要入群和敬。
 
佛陀的僧团有六和敬,这就是以和来供养佛,佛陀要带领这么多人的僧团,若是没有人人和敬,也不行,所以一个僧团里面,彼此内修和敬,自然外的护法,他对僧团就会敬重。
 
再来,第三,是法供养,那就是要如实修行,发四无量心,这叫做大心,及发四弘誓愿来供养,四无量心,大家都知道,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叫做四无量心。
 
修学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必定要兼利他人,因为众生苦难偏多,学佛者,必定要行菩萨心,所以菩萨心,我们不能离开慈、悲、喜、舍,这叫做「四无量心」。
 
所以说来这四大心、四弘愿,这就是我们在行的当中,不能缺少的,这叫做如实修行啊,这就是三供养。
 
供养有三: 一、财供养
 
以财物布施供养
二、敬供养
 
以身修持礼敬
入群和敬供养
 
三、法供养
如实修行大心
弘誓供养
 
各位我们每天光是礼拜,大家来到大殿,已经很感恩了,香灯师已经准备得很完全,庄严了这个大殿的气氛,佛前有香花、水果,让我们一进来,在这种有形道场的庄严、整齐,这也叫做布施,也叫做供养。
 
有了这个道场如此的庄严,我们大家进来,听闻钟、鼓的声音,整齐次序,身心恭敬礼拜,这叫做身受持礼敬。
 
再坐下来,静静地思考,早上的早课也好,或者是再听,听法,用心闻法,我们是不是有在发心呢?应该发心,既然难得人身,难闻佛法,难行佛道,我们都已经得到了,得到人身,我们听到佛法,我们这个身体应该要身体力行,能够这样,我们时时就是三供养都具足,所以这不是困难的事。
 
浅的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简单,深的,就是在我们的内心,要坚持不退,入人群中,人、事、物,一定要能够入群去付出,四大心、四弘愿,这在日常对任何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做得到,若能这样如此供养,成就福慧之德,我们若能如此,真的具足供养无量诸佛。
 
其实以道理来说,诸佛,人人有佛性,在我们的前后左右,哪一个不是佛呢?我们若是将我们所接触的人人,都把他当成是佛,是现在佛、未来佛,说不定也是过去佛,我们用这念恭敬的心,来尊重、感恩、爱。
 
感恩,就如利的供养,尊重,就是敬的供养,爱,就是无量心,在待人接物里面,我们无时不在供养中,对人人供养,我们都做得到才对;若能这样就是福,也就是智慧,有福慧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对人人感恩,对人人尊重,对人人有爱,这样的人叫做福慧的人,也就是福慧两种德,平行。
 
所以佛陀为两足尊,就是福慧双修,就如我们人两只脚平行,这样才行得通,我们要有福、慧,这个法之道才行得通,所以成就福、慧二德,这样的供养,我们就能得到福慧,这个德,就是叫做,植众德本。
 
德本就是善根,这就是根,福和慧,是我们修行的根,常常说「菩提林立同根生」,我们在道场里面,人人发菩提心,就是要有福、有慧,这个福慧的根要伸展出去,每棵菩提树才能茂盛,也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很丰富,所以福慧,福德、智慧,也就是我们修行者所修的根本,我们要时时用心。
 
如此供养 成就福慧二德 斯为植众德本 德本即善根 不外此福德、智慧 二德之本也
所以因为这样,才称为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我们所要供养的,是无量百千诸佛,刚才说过,无量百千诸佛,我们的佛陀,不是只有一位而已吗?
 
是啊,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觉悟成佛,但是那个时候,佛陀就说,「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我们用心来想,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人人有佛性,说不定是过去成佛,再来倒驾慈航,在人间,就如在法会上,有很多法身的菩萨,都是过去已成佛,在佛陀这个时代,再倒驾慈航来助道场。
 
所以说,众生人人有佛性,所以我们要时时知道,诸佛,无量诸佛在你跟我的身边,说不定,他就是佛,所以说起来,人人,我们要以佛来看待。
 
看看常不轻菩萨,不就是这样吗?不管多么恶的人骂他、打他,他还是以尊重、敬仰的心,去礼拜,不敢轻视他,我们都要以这分的恭敬、供养的心,何况有过去、现在、未来佛,都在你的身边,我们必定要用这种心情,来做为供养。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用这种心来供养,自然在诸佛所植众德本。
 
看看,在我们所看到的,天下国际间灾难偏多,在海地慈济人投入到那里去布施,虽然那个环境很恶劣,我们用这么长的时间,一直在那里陪伴,菩萨们一梯次接着一梯次,不断地一群一群去替换,是用最敬爱的心到那里,把物资发他们的时候,是这样的鞠躬,将物品捧得高高的,弯着腰,那样恭敬地发给他们。
 
你们想,布施予人还要那么的恭敬,这叫做菩萨,他们用感恩心,这样的恭敬,就是感恩这些受苦难的人,让我们启发我们的爱心,让我们了解人生的无常,让我们了解人生苦难,让我们练就堪忍的功夫,想看看这不就是「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吗?
 
在那里让我们培养我们的善根,再长一点,再寛一点,这棵(菩提)树才能很茂盛,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心才能很坚固。
 
所以这就是依止善知识不退转,前后次序,人人无不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你的付出那么恭敬,当然,我们也能得到人人的,恭敬、尊重。
 
所以这里说,「常为诸佛之所称叹」,称叹,就是对我们很欢喜,赞叹,因为你的付出,我们都是在这个道场。
 
娑婆世界是一个道场,诸佛来见证不谬,我们能够心很轻安,这就是菩萨道心不退的根源,付出,甘愿付出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很欢喜,因为得到人人的肯定,所以我们很轻安。
 
故云: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者 即谓之 依止善知识不退转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菩萨以佛为师 学行觉道 今为佛所称叹 见证不谬 则心轻安自在
 
菩萨道就是如此简单,就是要训练得我们,日日的心不能退转,我们要用感恩心,入群处众,我们都把他们当作是佛,这样的尊重、感恩、爱,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啊。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无碍辩才
下一篇: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深心信念归佛心
 主成就
 设方便化难度
 佛心本怀妙谛深奥
 精修正法福慧圆满
 缘缔始终之理
 般若智慧 真空妙有
 离婆多 毕陵伽婆蹉
 随众生欲教有情
 一念守志殷勤受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一品 菩提品[栏目:自说经]
 阿弥陀佛灌顶开示[栏目:创古仁波切]
 So what, according to Buddhism, is wisdom?[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禅修之旅 第五讲 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栏目:焦谛卡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