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每件事物皆可用来修行
 
{返回 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42
每件事物皆可用来修行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们无法如实觉知它们,就会否定它们,宣称不想见色或闻声,因为我们会受到干扰。若切断了这些因缘,我们要凭借什么进行思维呢?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防护,防护即是戒。有防护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我们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为比丘之前,有次看见马胜(Assaji,音译为阿说示,五比丘之一)长老正在托钵,心想:"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着整洁,威仪庄严。"舍利弗受到鼓舞,趋上前去致敬并问道:"抱歉,长者!请问你是谁?"

  "我是一位沙门。"

  "你的老师是谁?"

  "我的老师是乔达摩尊者。"

  "乔达摩尊者教导什么?"

  "他教导一切事物都从因缘生,当因缘灭时,就随之息灭。"

  当舍利弗问法时,马胜比丘给了他这简短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诸法因缘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灭,必是因先灭。"他虽然只说了这些,但对舍利弗而言已经足够。

  这是一个佛法生起的因,那时舍利弗六根具足,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若无感官,他会有足够的因以生起智慧吗?他能觉知任何事吗?但多数人都害怕感官接触,无论害怕或喜欢,我们都未从中发展出智慧,反而通过这六根放纵自己,贪图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这六根可能诱使我们享乐与放纵,也可能引导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当谈到修行时,我们不只针对美好或令人愉悦的事,修行并非如此。在这个世上,有些事物我们喜欢,有些则否,通常我们想要和喜欢的,即使对同修的比丘与沙弥也一样。我们不想和不喜欢的比丘或沙弥交往,只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吗,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选择。通常只要是不喜欢的,我们就不想看见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世间并清楚地觉知它。

  若无法清楚觉知世间的实相,我们将无处可去。活在这世上,就必须了解这世间。包括佛陀在内的过去的圣者,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这里达到实相,而不在他处。但他们有智慧,能防护六根。


{返回 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直逃避,智慧无从生起
下一篇:真正的平静在我们内心
 不肯断恶,永远求不到功德
 修行正念和正知将能生出善戒
 修行就是要看见本心
 阿姜查向阿姜曼请益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真正的平静在我们内心
 阿姜查的教导风格
 修行的果报将会生起
 修行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呼吸保持正念
 修行的成果完全取决于自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宗对我国绘画之影响[栏目:佛教与绘画]
 掌中解脱 第三天 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讲听此法[栏目:掌中解脱]
 追学释迦精要记[栏目:唐仲容居士]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二十一瞋打报仇戒[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念佛持咒 坐化往生[栏目:大悲咒感应事迹]
 佛教与科学文化[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余秋雨:佛教与我的生命俱在(《凤凰周刊》独家专访)[栏目:其它]
 受戒心旅(释华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追求美丽、追求财富,不正是一种欲望、贪念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一个解脱自在的法门-放下[栏目:慧门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