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存养宜“缓”,言语静默举止从容
 
{返回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04
存养宜“缓”,言语静默举止从容

  远近众静之,端坐正思维。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弘一法师

  曾住在舍卫城只陀园精舍的佛陀,在某次开示会上,讲述了善陀迦耶尊者的故事。

  善陀迦耶是一名比丘,据说他从来不会因为不正当的举止而深感惭愧。因为善陀迦耶从不打呵欠或伸懒腰,精神祥和,又那么地安静,似乎从来不轻浮焦躁。而在前世,他是一头狮子,当他还是狮子胎儿时,发生过什么呢?

  他前世的母亲,也就是一只母狮,而且是一只很具有佛性的狮子:每当它出门捕捉到猎物后,都会在一个铺满了金银珠宝的山洞里休息,但它会躺在一个洒满了红砒霜和雄黄的床上睡觉,足足七日时间。第七日时,母狮会起来查看卧床,如果它看到床上砒霜或雄黄因为自己尾巴或肢体乱动而散落了,就会告诫自己道:“啊,这是我生活的地方吗?噢,这不是我的家!”然后它会戒食七日。要是它起床后发现砒霜或雄黄并没有散落,就会这样告诉自己:“嗯,这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的家!”接着就抻抻胳膊走出山洞,对着四周大吼三声,又重新去寻找猎物了。

  善陀迦耶前世就是在这样一只母狮的腹中成长的,因而具有了与母狮一样的优点。

  平素行事缓慢而安静的善陀迦耶在修行上日有精进,他的高贵品格也引起了其他比丘的注意,觉得佩服,便对佛陀感叹道:“尊敬的世尊!这真是神奇的事情,我们从来不曾见过有比丘能够像善陀迦耶尊者这样的,他总是能安静地坐着,既不动手也不动脚,神色毫无倦怠,也从不伸懒腰!”

  佛陀微微一笑,对他们说:“比丘们!作为一个比丘就应该如此,你们应该也像善陀迦耶尊者一样,语静、身心静。”

  于是,佛陀给他们诵出了一段偈子:身静及语静,心寂住三昧,舍俗乐比丘,是名寂静者。

  身体的安静,语言的寂静,能够帮助人们守住三昧,对提高自我修行大有裨益。如此沉得下来,知道享受安静的人往往能够认真思考,让心境平和安静下来,对自身就更为有益。

  佛陀在另一次开示会上,又提到了六名比丘的故事。

  这六名比丘不是像善陀迦耶那样安静的人,他们平日行为虚浮,有时在食堂闹事,有时便在村落里闹事,不好好修行。某天,其他比丘在化缘之后来到食堂用餐,这六名比丘随之而来看到了他们,就大言不惭地对他们说:“与你们相比,我们才是真正的贤德之人。”然而一说完这句话,他们就开始乱扔东西,行为不端正,将食堂弄得一团糟。

  佛陀很快得知了此事,在午餐的开示会上如此说道:“比丘们!我从未说过侮辱或欺负他人的话,也从不妄称自己是贤德之人。真正的贤德之人如何会自我标榜并伤害他人?真正的贤德不是自己确定的,而是世人给予的荣耀,大智者当静默。”

  佛陀在最后用一段偈子开示弟子:不以多言故,彼即为智者。安静无怨怖,是名为智者。

  保持身心寂静不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涵养,也是用以自修的渠道。

  法师认为,人即使身处于群体之中也应当保持自身的安静,主张慢说话缓动作,这样才能够时刻端正自己的思维,并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和浮浅作为。举止过度浮躁之人,说明他的心也是不够端正的,一旦习惯坏了要想修心便会难上加难。

  从容的行为和心态才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有许多人在一生中总是忙忙碌碌,不停地与时间赛跑,他们不懂得放慢一下节奏就急忙向前,又有多少人是一蹴而就达到目标的呢?

  生活中的诱惑常令世人事事要追求高效,遇事就缺乏耐心,其实真应该缓一缓,静一静,想一想,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急什么呢,金钱感情抑或声望名利,若要追求到底那是一生都无法穷尽,到头来其实什么也带不走。为何不如法师所言,给自己多留一份安静与从容,让思维端正起来,追逐的步伐慢一点,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这样的所得反而会更加充沛丰盈。

  世上没有穷尽的理想,世上没有穷尽的目标,贪欲总会膨胀起来诱惑人们,我们理应懂得把握分寸,太急进急躁的人生将失去它的意义。

  停下追逐是否是一种幸福?节奏从容不迫的人生何尝不是更加美好?

  忙碌着的是我们的身体更是我们的心,让心多一点从容,有的放矢、筹备妥当,行事反而容易变得更为高效。

  有些学问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彻底弄通,我们在学习上自然不能急于求成;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同样也应该放缓脚步,多看看多听听,多了解自己的内心,对万物多一份了解。

  真正的涵养表现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面,你的语言和动作通常都会出卖你,不要小看了平日在行为习惯上的修养,这种修养是与修心同步进行,同步实现的。

  从容缓慢不代表着懒惰和懈怠,这是一种端正祥和的生活态度,而不意味着刻意或故意地放慢思维与脚步,修身与修心是每日都要进行的功课,无法自欺欺人。


{返回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顺境逆境皆人生,临喜临怒要心平
下一篇:以理制欲,理胜则心平气和
 敬畏独处之时,享受安静体悟慎独
 胸襟开阔涵养存心,方无疑虑和畏惧
 顺境逆境皆人生,临喜临怒要心平
 存养宜“缓”,言语静默举止从容
 以理制欲,理胜则心平气和
 最好的学问是彼之感我,得到人心
 最高的快乐是行善助人,赠幸福予人
 把心打开观察万物气象,聆听万籁声音
 存养需先止息妄念,清心淡泊
 如意时淡泊不染,失意时泰然处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日心又新[栏目:禅林衲子心]
 福德日记1月13日─练习禅坐[栏目:福德日记]
 重庆缙云寺举办第一届慈氏学学术研讨会[栏目:慈氏学·专题栏目]
 要回到本有家乡[栏目:宣化上人]
 245.白云守端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我信奉佛教,但是先生很爱钓鱼,有什么方法可以感化他?[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讹传(定空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一章:心之概要[栏目:菩提长老]
 二十四、修习忍辱度[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52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