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代教育的危机(陈柏达)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81

现代教育的危机 

陈柏达

  ——游于艺,而不志于道(本末倒置);
  ——重物质,而忽略心灵(舍本逐末)。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启发我们为学应先本而后末,由内而及外,这样才能体用兼备,华实并茂。
  现代的教育太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游于艺”,而不明白“道”是什么东西?只知贪名求利,而不晓得什么是“仁义德行”?
  现代人大多只重视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为玩弄物质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教诲;佛陀也把“色”和“声”称之为“色尘”和“声尘”,因为除了圣乐和梵呗以外,一般现代音乐大都像灰尘一样,是会蒙蔽心智、覆盖德性的。有许多学科,明明是研究物质,怎么是精神呢?心理学是一门“挂羊头,卖狗肉”的学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实研究的都是有关行为的科学。
  许多现代人都认贼作子,以为思想、观念和意识是“真心”。其实,他们所谓的观念,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法尘”,“法尘”就是意识所攀缘的名相;这种东西跟“色”、“声”、“香”、“味”、“触”一样都会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尘”。
  我们一般的思想,其实都是“妄想”和“杂念”。以思想来研究心性,无异是在缘木求鱼,永远办不到的;因为脑中有妄念,就无法产生清净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动荡不停,就会失去照明的作用。
  当我们有了杂念和思想,就无法了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荡时,我们只见到波浪,而见不到水。所以经上说:“离开了分别的妄念和意识,才能明心见性。见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为真心亘古常存,不生不灭,比虚空还广大(心包太虚)。”有了这种胸襟,可以引发民胞物与的同体大悲、无限量和无条件的慈爱心。
  圆觉经上曾说:有杂念的人,无法见到万物的真相。这好比船只正在行走时,船上的人就无法见到岸上景物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坐在正在行驶的船只上,我们以为岸上的景物在移动,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们所见到周遭世界,都是“错觉”或“幻觉”。
  由于现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毕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识和技艺上;这种“舍本逐末”、“骛外遗内”的毛病,造成了许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只游于艺,就好像树木只有枝叶而没有树根、只开花而不会结果一样。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艺,到头来还是机械性的东西,对人类的和谐与幸福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和谐与幸福真正的泉源在于内心的宁静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艺和知识,没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类。难怪现代的社会问题和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古人因为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研究学问目的在济世;今人研究学问,不以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目的大多在赚钱发财。只有技艺,而没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内容和人生的意义将是多么贫乏!因为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没有情趣的。这种人纵使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其名叫做“专家”,其实只不过是“匠”字号的人物而已。
  孔子说:“行者余力,则以学文。”佛陀也告诫我们:“先学好有关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读其他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书籍;因为世俗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菩萨用来度化众生的工具罢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先学“解除切身的烦恼”、“明见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众生”的真理。自己分内的问题不解决,不会待人处世,学习再多的知识和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应该明辨这件事情的内外利害、轻重急缓,研究学问才有受用,才能学以济世。

摘自《五福临门》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僧伽制度的历史观(海波)
下一篇:台湾僧伽教育的现状与反思(熊江宁)
 我对佛教教育的一些看法(黄心川)
 沙弥阶段的基础教育(释乘一)
 印光大师之教育内容管窥(杜钢)
 大慧宗杲禅师的居士教育(潘桂明)
 方兴未艾的台湾僧教育--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初探(何锦山)..
 改进佛学院教育不容忽视(宣方)
 唐代佛教教育宗旨与内容初探(张捷)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永中)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的互助发展(心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四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三上 十 太子出家学道[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源流、反省与批判[栏目:周贵华博士]
 有时安静下来的时候,外来听到的声音会象是电波一样...[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们的生命[栏目:传喜法师]
 四共加行[栏目:洛本仁波切]
 相随心转,枯荣立现[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三论宗从本迹两方面辩析佛道二者的不同(理净)[栏目:三论宗文集]
 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栏目:程叔彪居士]
 柏林夜话[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