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现代教育的危机(陈柏达)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9

现代教育的危机 

陈柏达

  ——游于艺,而不志于道(本末倒置);
  ——重物质,而忽略心灵(舍本逐末)。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启发我们为学应先本而后末,由内而及外,这样才能体用兼备,华实并茂。
  现代的教育太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游于艺”,而不明白“道”是什么东西?只知贪名求利,而不晓得什么是“仁义德行”?
  现代人大多只重视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为玩弄物质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教诲;佛陀也把“色”和“声”称之为“色尘”和“声尘”,因为除了圣乐和梵呗以外,一般现代音乐大都像灰尘一样,是会蒙蔽心智、覆盖德性的。有许多学科,明明是研究物质,怎么是精神呢?心理学是一门“挂羊头,卖狗肉”的学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实研究的都是有关行为的科学。
  许多现代人都认贼作子,以为思想、观念和意识是“真心”。其实,他们所谓的观念,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法尘”,“法尘”就是意识所攀缘的名相;这种东西跟“色”、“声”、“香”、“味”、“触”一样都会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尘”。
  我们一般的思想,其实都是“妄想”和“杂念”。以思想来研究心性,无异是在缘木求鱼,永远办不到的;因为脑中有妄念,就无法产生清净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动荡不停,就会失去照明的作用。
  当我们有了杂念和思想,就无法了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荡时,我们只见到波浪,而见不到水。所以经上说:“离开了分别的妄念和意识,才能明心见性。见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为真心亘古常存,不生不灭,比虚空还广大(心包太虚)。”有了这种胸襟,可以引发民胞物与的同体大悲、无限量和无条件的慈爱心。
  圆觉经上曾说:有杂念的人,无法见到万物的真相。这好比船只正在行走时,船上的人就无法见到岸上景物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坐在正在行驶的船只上,我们以为岸上的景物在移动,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们所见到周遭世界,都是“错觉”或“幻觉”。
  由于现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毕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识和技艺上;这种“舍本逐末”、“骛外遗内”的毛病,造成了许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只游于艺,就好像树木只有枝叶而没有树根、只开花而不会结果一样。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艺,到头来还是机械性的东西,对人类的和谐与幸福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和谐与幸福真正的泉源在于内心的宁静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艺和知识,没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类。难怪现代的社会问题和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古人因为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研究学问目的在济世;今人研究学问,不以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目的大多在赚钱发财。只有技艺,而没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内容和人生的意义将是多么贫乏!因为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没有情趣的。这种人纵使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其名叫做“专家”,其实只不过是“匠”字号的人物而已。
  孔子说:“行者余力,则以学文。”佛陀也告诫我们:“先学好有关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读其他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书籍;因为世俗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菩萨用来度化众生的工具罢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先学“解除切身的烦恼”、“明见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众生”的真理。自己分内的问题不解决,不会待人处世,学习再多的知识和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应该明辨这件事情的内外利害、轻重急缓,研究学问才有受用,才能学以济世。

摘自《五福临门》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僧伽制度的历史观(海波)
下一篇:台湾僧伽教育的现状与反思(熊江宁)
 寺庙教育的内容(宋立道)
 先得有培养人才的人才(邓子美)
 漫谈佛教人才建设(学诚法师)
 对新世纪的佛教发展靠佛教人才(黄夏年)
 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王雷泉)
 言为人师 行为世范——僧伽教育中的律仪教育琐谈(觉真)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团教育实践(释果平)
 重庆佛教教育论坛部分讲话稿--佛教教育座谈会
 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佛寺僧人(喻进芳)
 系统完备的沙弥教育是振兴中国佛教的关键所在(宏度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认识自己[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上师瑜伽(五)[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中阿含经》卷12[栏目: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
 上师瑜珈 六[栏目:究给崔钦仁波切]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三节 印经院的事业[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慈悲的法流[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栏目:月溪法师]
 摄类学 第十四章 相违与相属[栏目:摄类学·善慧法师]
 随念三宝经释 第8课[栏目:随念三宝经释·圆春法师]
 见光死[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