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三课
 
{返回 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26

第三课

思考题

  1.我们为什么要祈请佛陀和高僧大德住世?祈请他们住世有何必要?

  2.对于如来示现涅槃,大家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

  3.什么是回向?作为大乘行者,我们应当如何回向?

  4.解释“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按照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普贤菩萨十万大愿的精髓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精髓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大家在做念经、参禅、磕头等善法时,应该依照法王的教言发愿。作为一个修行人,依照上师的教言发愿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娑婆世界的五浊烦恼极其炽盛,要独自面对各种烦恼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需要时刻用上师的教言提醒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心趋向于善。

  当然,要让自心往善的方面转移,最好是经常学习佛法和修行佛法,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佛法特别重要。在有生之年,大家要尽量多看书、多听法。如果自己学有余力,也要给别人讲经说法,哪怕只有一个人听,也要宣讲佛法。

  《安乐集》中说:“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所谓“乐说法”就是乐于宣说佛法。当然,“乐说法”不能是不清净的发心:如果我当法师,给别人宣讲佛法,我就很了不起;如果我讲法,可能会有一些收入,生活就有保障了。说法者应该有清净的发心:我已经得到了殊胜的佛法,可是很多众生还没得到,我应该给他们传授佛法。所谓“乐听法”就是乐于听受佛法。以前藏地有些很了不起的大德,虽然他们没有讲经说法的因缘,但一直以欢喜心听受佛法,一天不听法就觉得不充实。现在很多居士对听法也非常有兴趣,经常通过网络或者光盘听受佛法,获得了很大利益。

  法王如意宝一辈子最重视的就是讲闻佛法,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大家也要有这种认识——在所有的事情当中,讲闻佛法是最有意义的。如果你真正能闭关实修,将分别心融入佛的智慧,这当然是最好的,但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凡夫人来说,讲闻佛法可以有效地对治烦恼。从听法者来说,比如你听了一两个小时的佛法,暂且不谈正面的功德,至少在此期间不会生起强烈的贪嗔痴,可能有人会疲倦或者打瞌睡,但这不算强烈的烦恼。从讲法者来说,讲法时也不容易产生烦恼。我经常有这种感觉:在讲经说法时,开头和结尾念诵时不会生烦恼,中间讲法时心也比较清净,仅从遮止烦恼来看,这一两个小时也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没有讲闻佛法,凡夫人很难不生烦恼,尤其是身心比较放荡的人,短短一两个小时也会造下很多恶业。如《毗奈耶经》云:“若勤修善时,罪恶心不起,于福不勤者,心便造诸恶。”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讲闻佛法遮止恶业。

  通过这次学习,希望大家以后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在学院上课时,大家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而不上课时很多人就不念了,尤其外出时就更不念了。大家应该想一想:《普贤行愿品》功德这么大,念一遍只需要十多分钟,为什么我不念呢?所以,大家应该养成念《普贤行愿品》的习惯。不仅要经常念《普贤行愿品》,而且要明白其中的意义。有些人念了一辈子《普贤行愿品》,可是临死还不知道里面在讲什么,这就比较遗憾了。总之,大家要依靠念修《普贤行愿品》增上福德。现在有些人认为,学佛的人只要观空性就行了,不需要积累福德,这就是不懂佛法的想法。下面开始讲课。

  丙六、请佛住世支: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在十方世界中,如果诸佛圆满了度生事业而欲示现涅槃,我都以至诚心劝请:为了利乐一切众生,愿您在佛刹微尘数劫中住世,不要入于涅槃。

  《涅槃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对阿难说:“获得四神足的人尚且能住世一劫,何况如来具有大神力,难道不能住世一劫吗?”世尊这样说是为了让阿难创造佛住世的缘起。[1]但由于魔王波旬作障,世尊连续说了三遍,阿难都没听到,也没有请佛住世。随后魔王波旬现身并劝世尊:“您刚成佛时我曾劝您入涅槃,当时您说自己尚不具足四众弟子,也没有降伏诸外道,所以不能入于涅槃,如今您已经具足四众弟子,也降伏了诸外道,现在可以入涅槃了。”魔王劝请之后,世尊便答应了。

  本来,佛陀和生死自在的高僧大德是可以住世很长时间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祈请他们住世,他们也不一定继续住世。所以,当佛陀和高僧大德即将示现涅槃时,人们一定要祈请他们住世。

  祈请佛陀和高僧大德住世有什么必要呢?因为他们即便住世一天,对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以前法王如意宝曾劝请某位大德住世,当时法王说:“如果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哪怕住世一天也能与很多众生结上善缘,也能将很多众生引入菩提道。这些大德住世对众生利益非常大,跟凡夫人活着完全不同。”所以,当对弘法利生有意义的大德示现涅槃时,我们一定要劝请他们住世。

  此处说“唯愿久住刹尘劫”,不是愿住世一年或者一月,而是住世一切佛刹微尘数劫。当然,真正要让佛陀或者高僧大德住世这么久是有困难的,但我们在祈请时必须这样作意。

  对于如来示现涅槃,大家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1.如来示现涅槃是有甚深密意的。《华严经》中说:“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何等为十?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有为非安隐故。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人天乐着色身,为现色身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法身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生无起而有聚集散坏相故。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愿满已,转*轮已,应化度者皆化度已……法应如是入于不变大般涅槃。”关于这些道理,我们从法王示现涅槃也能深深地体会到。我经常想:无常真是太可怕了,不要说像我这样的凡夫,甚至像法王这样获得金刚持果位的大德也会在世间消失,所以人的色身确实没什么可耽著的。

  2.虽然如来显现上会入涅槃,但从实相上讲,就像《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那样,如来的智慧法身是不生不灭的,在有缘众生面前如来从来没有入于涅槃。

  不过,虽然如来入涅槃有密意并且如来在实相中未入涅槃,我们还是应该祈请诸佛和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常转*轮。当然,相对于嘴上说“长久住世、常转*轮”,内心真实作意更为重要。今后在念《普贤行愿品》的这个偈颂时,大家要观想自己幻化出无数身体前往各个刹土劝请诸佛不入涅槃,住世百千万劫。

  凡夫人每天为自己的事情忙碌,而诸佛菩萨每天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有些大德年老后虽然身体不能到处弘扬佛法,但每天都为芸芸众生发愿、念经、祈福,无形中给世间带来了许多温暖。这些事情凡夫人是不知道的。凡夫人自私自利心很重,由于自己贪著名闻利养,所以认为所有人和自己一样。其实并非如此。这个世界虽然很污浊,但是也有不少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如果这些莲花长期不枯萎,会对整个世界增添许多庄严。

  丙七、回向支: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所有礼敬、赞叹、供养、请佛住世、请转*轮、随喜、忏悔等一切有漏无漏、世出世间的善根,都回向自他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

  何谓回向?《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意思是,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法,令其趣向一个方向。善根趣向什么方向?就看回向者的心愿了。如果是一个大乘修行人,他会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如果是一个声闻乘行者,他会将善根回向自己获得解脱。如果是一个世间人,他会将善根回向自己获得世间安乐。

  我们都是大乘行者,所以在回向的时候,下至念一句观音心咒、念一声佛号、磕一个头、燃一支香等微小善根,上至以菩提心或者以无我智慧摄持的广大善根,都要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他们暂时离苦得乐,究竟获得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圆满正等觉果位。

  如理回向的功德极大。《甚深大回向经》中说:“作如是回向者,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意思是,如果以回向摄持,即便修少许善根也能获得大果报,如果广作功德而回向,所获福报就更是无量了。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中记载,胜鬘夫人以前是一个贫穷的婢女,后来她供养世尊一顿斋饭,并以清净心发愿:以此福德,愿我脱离婢女之身,永离贫苦,获大富贵。依靠回向的力量,她即生就成了胜光王的王妃。

  以上讲完了七支供。《普贤行愿品》既是一篇发愿文,也是一篇回向文,如果我们有时间,要念完整部经文作大回向,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念七支供作回向。不过按照华智仁波切、堪布根霍、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的传统,上述偈颂属于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的前行方便,在讲经说法或者修持任何善法之前都要念上述偈颂作七支供,之后再讲经说法或者修持善法,最后念后面的偈颂作回向。

  作为法王传承的弟子,我希望大家今后按照喇荣的传统念《普贤行愿品》。喇荣传统的念诵音调和念诵内容是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传下来的,这里面有特殊的缘起。大家在上课前后念诵时要按照喇荣的传统,不要随便加以改变。我去过一些地方的菩提学会,发现课前课后的念诵有所增减,所以前一段时间我要求各地学会统一念诵方式。

  人的分别念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观音心咒,念完七支供就加几句观音心咒,有些人喜欢文殊心咒,又加几句文殊心咒。平时念这些咒语当然是可以的,但在课前课后念诵时不能加。原来我翻译完《释迦牟尼佛广传》以后,实在抑制不住对世尊的感恩之情,便在课前加念了《释迦牟尼佛仪轨》,但这一点我是请示过法王的。后来我觉得每天不念护法不行,所以又增加了供护法。除此以外,我上课的念诵都是按照学院的传统。如果你们有些人想加念其他内容,自己私下可以念诵,但集体念诵时一定要按照我们学院的传统。这种念诵方式是法王等传承上师加持过的,希望大家按这种传统去做。

  乙二(正行广大发愿)分三:一、真实发愿;二、如何回向;三、宣说发愿之际。

  丙一(真实发愿)分十六:一、清净意乐之愿;二、不忘菩提心之愿;三、无垢行之愿;四、利益有情愿;五、随顺众生并披上精进铠甲愿;六、亲近善友愿;七、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愿;八、面见供养诸佛愿;九、受持正法愿;十、获无尽功德藏愿;十一、趣入种种法门愿;十二、获广大力愿;十三、修行妙法愿;十四、广大事业愿;十五、随诸佛菩萨修学愿;十六、以总结诸愿而回向。

  丁一(清净意乐之愿)分三:一、常随佛学愿;二、庄严国土愿;三、利乐有情愿。

  戊一、常随佛学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愿我随学一切如来,修习普贤的圆满妙行。愿我供养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愿我圆满一切常随佛学的意乐。愿我普随三世诸佛而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我们随如来学什么呢?不是学世间的电脑、木工,而是要学习发菩提心。当然,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可以用各种方式度化众生。如果能以电脑度众生,就可以用电脑度众生。如果能以木工度众生,就可以用木工度众生。甚至也可以用枪度众生。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随学的应该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要想随学如来,就离不开依靠供养诸佛而广积资粮。我们要供养燃灯佛、迦叶佛、毗婆尸佛等过去无量诸佛[2],也要供养东方药师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等现在住世的无量诸佛,还要供养弥勒佛等未来无量诸佛。

  有些人可能想:供养现在佛有功德,而过去佛已经涅槃了,供养他们有功德吗?有功德。虽然过去佛已经涅槃了,他们的教期已经结束了,但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发心,所以供养他们的身像或者法本还是有功德。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的皈依境中有三世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也有三世佛。

  我们要像三世诸佛一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诸法最上王经》中说:“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作为诸佛的随学者,如果什么大愿都不发,什么菩萨行都没有,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今后大家每天要行持一些善法,哪怕供一杯水、供一盏灯也可以,之后要发愿:以此功德,愿我获得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一样的成就。

  大家应该清楚,常随佛学是为了早日成佛,但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快乐,而是为了利益众生。现在有些副局长很想当上正局长,他们的努力都源于自私自利心。大乘行者的发心不能是这样。弥勒菩萨为什么要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快乐,而是为了转*轮、度众生。

  学习这两个偈颂后,我们应该经常发愿:我要随学三世一切如来,我要修行普贤妙行,愿我早日获得大菩提。和我们一样,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世间有很多未来佛,所以我们也要为他们发愿:愿一切众生净除道障,早日示现成佛。

  那天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您看我能不能即生成就?”我说:“这要看你的信心和所修的法。”他说:“您快说我能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成就,那我就不学佛了。”我当时有点倔——你不想学佛跟我有啥关系?于是我把电话撂了。然后他又打电话过来。但我觉得即使接了效果也不好,所以没有再接电话。

  其实成佛需要长远的发心。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德的传记中说,他们于未来多少劫后将会在什么刹土成为什么如来。前一段时间本焕老和尚示现圆寂了,本老生前曾对众弟子说:“再过九十个大劫我会成佛,我成佛的刹土叫无量微妙庄严刹土,我的名号叫无量自在光明如来。”有些人应该想一想,这些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都要很久以后才能成佛,所以不要觉得成佛是很快的,不要认为某人答应一声就可以成就了。

  当然,大家也不要因为成佛遥远就退失信心。为什么呢?如果你不发愿成佛,就将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流转,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与其如此,还不如发愿成佛,这样将来必定会在各自的刹土成佛。

  大家不要像某些人那样,想学佛的时候就学一点,不想学佛的时候就放弃。这种人很可怜,他们就是《经庄严论》中说的断种性者。我们要珍惜学佛的善缘,要发愿令学佛的意乐早日圆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乐。世间人的意乐圆满,不外乎发财、健康、生意兴隆,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的意乐是成佛度化众生。以后大家在念《普贤行愿品》时要默默发愿:愿我早日成佛,在此之前不离善知识,不离佛法的光明,不离度化众生的精神。这样发愿相当于春天的播种,如果有了春天的播种,必定会有秋天的收获。

  戊二、庄严国土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愿十方一切刹土都像极乐世界一样广大、清净、庄严,每一个刹土中都有如来安住在菩提树王下,所有的如来都被菩萨众会所围绕。

  在理解《普贤行愿品》时,应该在每个偈文前加上“愿我”,比如:愿我一切意乐皆圆满,愿我随一切如来学,愿我速得成就大菩提……虽然为了文句工整,译者没有将这两个字译出,但我们在理解偈文时要加上这两个字。

  净土和秽土差别非常大,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很不如意:大地凹凸不平,环境极其粗糙,到处是荆棘瓦砾而且肮脏不堪,有些地方闹干旱,有些地方发洪水,人们心中充满各种烦恼,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在我执推动下不断地进行争执、斗争、打杀,到处都是忧愁和哭泣。而极乐世界则非常清净庄严:大地像手掌一样平坦,到处都是七宝,没有战争、饥荒等痛苦,甚至连痛苦的声音都听不到。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十方一切刹土都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微妙、庄严。

  所谓清净刹土,并不是除了环境清净以外,什么器情庄严都没有,就像藏地某些空旷的大草原一样。在清净刹土中,每一位如来都被无量菩萨、声闻眷属围绕着。当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经常被文殊观音等大乘眷属、迦叶阿难等小乘眷属、波斯匿王等施主所围绕,就像满月被群星围绕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十方世界中安住无数如来,每位如来都被四众眷属围绕着,这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一样安住在菩提树下宣说各种法门,令眷属们获得无漏的安乐。

  释迦牟尼佛在南瞻部洲转*轮时,我们没有机会值遇他,不然早就获得成就了。如果现在我们发愿值遇如来,将来弥勒佛出世时就会遇到弥勒佛并获得解脱。所以,大家也要经常发愿遇到如来。

  戊三、利乐有情愿: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愿我能令十方所有众生远离内心的忧愁和身体的疾患,恒常享受善趣的安乐,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无余灭尽一切烦恼。

  单单身体无病、拥有财富、享受善趣安乐并不是究竟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是获得正法的利益,灭尽相续中的烦恼,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华严经》中说:“若欲灭众生,无量生死苦,应建坚誓愿,速发菩提心。”我特别喜欢这个教证。为众生做一些慈善事业,给贫穷的人修一间房子或者买一件衣服,让病人的身体从疾病中解脱出来,这能从根本上解决众生的生死之苦吗?不能。如果想灭除众生的无量生死之苦,就要发下利益众生的坚定誓愿,要发起无上菩提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众生与佛法结上善缘,让众生生起无我智慧,灭尽相续中的一切烦恼,获得永恒的快乐,所以大家应该发起能究竟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当然,人的根机不尽相同,只有大根器者才发得起菩提心。《大丈夫论》中说:“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见他得乐心生苦恼。中人者己自苦时知苦。上人者见他乐时心生快乐,见他苦时如自己苦。”确实如此,下等人见到他人快乐自己反而会痛苦,中等人只知道自己的痛苦是痛苦,而上等人将别人的快乐和痛苦当作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懂得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上等人。

  法王讲《普贤行愿品》时说过,在这个偈颂中包含了普贤十大愿王的意义,因为普贤十大愿王的核心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而“获得甚深正法利”就是弘扬佛法,“愿离忧患常安乐”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有暂时的方法和究竟的方法,暂时的利益众生方法是做世间的好事,比如学习雷锋。(现在很多人提倡“学习雷锋”,但网上有人说,作为公务员,不喝五粮液和茅台酒就是学习雷锋的最好方法。)作为佛教徒,也应该做一些世间的善事,比如对弱势人群提供帮助,甚至在路上帮助可怜者,在家里孝顺父母。究竟的利益众生方法就是弘扬佛法,因为如果没有以佛法帮助众生,众生就会永远在苦海中不得解脱。所以我们要发愿:愿一切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究竟获得佛法的利益,灭尽所有的烦恼和障碍。

  如果从究竟而言,暂时让众生有吃、有住、有钱意义并不大,因为物质的快乐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快乐才是长远的。不丹被誉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虽然和西方国家相比,不丹的经济水平很低,可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佛法的滋润,上至国王下至普通人,所有人都行持大乘佛法,所以人们非常幸福。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张介绍不丹的光盘,看完以后我非常随喜那里的人民。以前我跟法王去过不丹,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那里的人心很清净,每个人都有希求解脱的意乐,都在不断地行持善法。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很想再去不丹看看。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虽然佛有能力住世一劫,但也需要他人劝请作为住世的缘起。

  [2] 为什么要供养过去佛呢?因为这些佛对我们有恩德,如果我们往昔没有值遇他们,今生不可能遇到佛法。


{返回 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释 第四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九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十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七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三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四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十二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八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六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五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四十八法 38) 不持而持持名 Not Reciting is Reciting[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国内著名教育学家陶继新与空海法师(灵峰寺讲座)[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慧能的思想与《坛经》的演变(郭朋)[栏目:禅宗文集]
 六祖坛经行由品〈节录〉[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佛教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之比较[栏目:清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