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宋代延寿大师的万善观(逄礼文)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0

宋代延寿大师的万善观
 
逄礼文

  针对不少禅僧参禅流于空疏的现象,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倡导万善之行:万善包括理善和事善,具体是教善和念佛、行道、供养等行善,二者之间不存在鸿沟:修习万善,对于凡夫,不失为一种自力和他力结合的方便之门;对于利根之人,万善亦是助道;对于各个层次的修行者都有益处;而且还可以治国安邦,延寿大师还对表面修万善,实不明理的做法提出批评,修习万善的总纲可以概括为一心为本,般若为指,广行万善的目的是成就般若,今天行万善的外延应该更为广阔,不再局限于念佛等传统佛事,应该是指将佛理渗透到日常生活,将佛的慈悲喜舍精神遍洒人间大道场。倡导万善的重视实践、圆融开阔的胸襟对于今天的传法仍具有启发意义。
  一、何为万善
  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的最开头开宗明义提出修习万善的主张:“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阂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以万法惟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
  万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万善同归集》卷下说:“大凡善法……又略有二种:一理善,即第一义;二事善,即六度万行。”此处的事善,除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外,还包括念佛、行道、诵经、造像、供养、随喜等等。理善即是指佛陀的教理,告诉人们不要执著世相,即使是善行也是如此,若执著果报和福德,即是有相之见,不够彻底。
  当时不少禅僧轻视佛祖教说,参禅流于空疏,重理善轻事善,延寿大师不仅劝他人广修万善,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日课一百零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
  关于万善,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卷中还说:“夫从凡人圣,万善之门,先发菩提心最为第一,乃众行之首,履道之先。”可见,延寿提倡万善,践履万行,内在依据的是以发菩提心、慈悲喜舍为特征的大乘精神。正因如此,事善和理善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修行者本人。
  二、为何提倡万善
  佛法承认人的圆明心性本来具足,但由于后天习性、环境等因素污染,如果不通过万行将其方便引出,即使本性具足又有何益?所以延寿大师说:“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池?”可见,延寿大师看重的不是虚浮之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延寿大师的教诲很大程度上针对凡夫。日常生活中的人,虽有宝物而不见,就像生活在富人家的盲儿,不知道要觉察明净的本心。即使有机缘接触到佛法,意识到自心本净,但由于业力所限,无法求证,“如说美食,终不充饥,似念药方焉能治病?”凡夫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执著表面的言辞,将方便法门当作最终目的,导致顽空.本性清净是内因,“若本无性,修亦不成”,见道成佛最终靠自己。但对普通人而言,仰仗善缘,助开智慧,凭借外力与自力相合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修道之路。
  利根之人是否也要行万善呢?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卷下说:“若约自利,则何似万行熏修,无病不应服药;若约利他,亦不可废,若不自作,争劝他人?”利根之人当然可以不假外缘悟道,但是接引他人,依然缺少不了方便法门。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的利他也就是自利,对利根之人,万善亦是助道。
  实践万善还有很多好处,在修行方面,对各种层次的修行者都有益处,所谓“自他兼利,顿渐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圆门,修行之玄镜;利他者,滞真之皎日,二见之良医。顿行者,不违性起之门,能成法界之行;渐进者,免废方便之教,终归究竟之乘。”
  同时,修万善对于治国安邦也有很大用处。“于国有善则同霸,于家有善则家肥。所利弘多为益不少。”五代十国时期,整体局势动荡,加之吴越王对佛教的大力推崇,佛教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日益突出,万善之中“第一福田”者即“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恭之道”。
  三、如何修习万善
  当时许多人对修习万善有误解,延寿大师对那些表面上修习万善,实际上却不明理的做法同样提出批评:“若行道礼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著有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虚玄,傥涉兹伦神当前责。”这样不为助道,但求入暗的做法,对于修习者本人悟道无异于“似箭射空,如人入暗”,而且还会成为他人抨击万善的把柄。
  修习万善的总纲可以概括为一心为本,般若为指。有人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本乎?”延寿回答:“一切理事,以心为本。”以心为本就是破除修行时的著相,使自己身心沉浸在一种见无所见,听无所听,舒卷自在的宏大之中。比如礼佛,若能做到“心同虚空,不见能礼,无有所观,则无所礼,如是礼时,非对一佛二佛,心等太虚,身遍法界”,推而广之,若能如此践行万善,又何来“即心即佛,何须外求”的讥讽呢?正因如此,延寿劝导他人:“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依凭自心,广行万善的目的是为了成就般若。 “今所论众善者,为成就般若故。……离般若外更无一法。……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网,不契无为果。”作为禅宗精髓的般若,是达摩所传的祖师禅的实质.是禅宗五家七派的宗义所在。
  万善与般若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在一种真俗不二的中道上践行的,不著亦不舍,不舍亦不著,圆融无碍;延寿大师应用华严圆旨说:“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即世法而明佛法,持佛法而入世法,在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大乘佛教的悲与智,也正是这一点,成了佛法与世间、佛教与儒家的契合点。
  四、万善观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变化纷呈的世界,与古人比.今天受到的诱惑更多,面对的问题更复杂。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佛法的机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便法门。从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概念以来,佛教进一步将关注点投向世间,万善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诵经、念佛的传统佛事,而是如何利用因特网等现代化的传媒工具以及各种公益善举,将佛理渗透到日常生活,将佛的慈悲喜舍精神洒遍人间大道场。
  延寿大师的万善体现了重视实践不重虚浮,贵行不贵说的精神,正所谓“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世间之法亦如此。
  延寿大师摒弃各种宗门之见而倡导万善之行,其网融开阔的眼界和胸襟与有容乃大的儒家传统有着共同之处,不仅对当时诸宗融合、二三教合流有过积极作用,对于当今局势也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宽容、平等应该成为人们合作所持有的一个最基本的态度,仇恨,除了激起新一轮的仇恨和暂时的快意外,让人看不到任何光明。
  如何在真俗之间真正去实践万善?延寿大师在倡导万善时指出:“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旨,又不可废方便而绝后陈。”此语警示我们,在方便传法的同时不能够迷失佛教的真精神。我们随时随地要警醒自己;心中的佛祖还在吗?
                                
摘自《觉群》2012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谈佛教之“腊”(通德)
下一篇:净慧禅语(净慧)
 珍惜生活(恒顺)
 声闻法界(宣化)
 施食长寿,迷信遭殃
 放下(黎振东)
 风雪衡山(多吉)
 藏慧法师访谈
 名僧与高僧——“高僧”名称的来源和具体意义(曙祥法师)
 广钦老和尚--打佛七不是“打佛吃(宗昂法师)
 《心经》的人生启示(常静)
 淤泥中绽放清净之莲(宣化上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脉呼吸的修法[栏目:洪启嵩居士]
 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栏目:索达吉堪布]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慈氏述见 第三十九[栏目:净空法师]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栏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四[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略论印顺法师对《华严经》之成立的研究[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有的人就是不认识字,为什么立即能成佛?[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五十一世 密庵咸杰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累了怎么办?放下吧。[栏目:学诚法师·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