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纪念净慧大师
 
{返回 魏德东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11

纪念净慧大师

魏德东
 
2013年4月20日,一个悲伤的日子。先是早上8点多钟四川发生了地震,后来又得知此前2小时,佛教长老净慧大师已然圆寂。

大师者,对文化有重大创新与贡献者之称谓也。通观净慧老和尚在20世纪后半叶与21世纪前期的卓越表现,实不愧为佛教大师的称号。

净慧大师的首要贡献,是“生活禅”理念的提出与阐扬。20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老树新枝,蓄势待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确立中国佛教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佛教向何处去?净慧大师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并逐步将其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佛学体系。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根本,主张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在生活中体会禅意与佛法,将佛法与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上承禅宗慧能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根本精神,又具体落实了近代佛教大师太虚“人间佛教”的思想,契理契机,因而成为最近20多年来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思想创造。

净慧大师名满天下的社会实践,是他所创立的“生活禅夏令营”。这一活动自1993年以来,连续举办了19届,参加人数当在五千以上。每年的暑假,都有数以百计的青年佛学爱好者,主要是大学生,走进河北柏林禅寺,接受为期一周的佛教生活体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风雨如晦的情景下,这一壮举不仅打开了佛教进入青年与社会精英的大门,更宣示了以佛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终将成为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意味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定传承者与弘扬者。今天,佛教及各种宗教与文化夏令营已经遍满中华大地,成为青年学子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渠道。假以时日,当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净慧大师与生活禅夏令营的开拓之功。

净慧大师的重要成就,是亲手培育了严谨的僧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任何伟大的理念都需要一代代杰出的人才去实践。净慧大师很早就重视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出家为僧,今天在柏林禅寺独当一面的明海方丈、明影法师,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坚实的知识背景与自觉的佛教修行,使他们成为僧届翘楚;净慧大师同时重视将少年出家的僧人送入大学培养,像明杰法师出家时刚刚初中毕业,后来不断学习,荣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从北到南,净慧大师的僧团都以持律谨严、规矩正统著称,成为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精神上,净慧大师回归佛陀与慧能祖师人本与理性的本怀,继承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制度上,净慧大师发扬了虚云大师强调僧团建设、重视丛林作用的传统;在实践上,净慧大师深刻地领会了现代化条件下佛教发展的意义与途径。净慧大师及其生活禅的理念与实践,是百余年来中国佛教发展的结晶,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佛教的高度。

净慧大师生于1933年,1岁半即在尼庵成长,14岁剃度,18岁受戒,亲炙虚云大师,23岁入中国佛学院学习,29岁划为右派,30岁离开寺院,接受劳动改造,46岁到中国佛教协会工作,55岁起重建河北柏林禅寺,70岁时回故乡湖北重振禅风,81岁圆寂。大师经历坎坷,贡献卓著。薪尽火传,晚辈自当更加努力,不断开辟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返回 魏德东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度有钱人?
下一篇: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
 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
 汉传佛教之美国“渗透”
 中国禅宗 人类宗教的最高形态
 《非诚勿扰2》冯小刚是懂佛教的
 刍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
 纪念净慧大师
 舍利崇拜,崇拜的是什么?
 佛教文化的空前盛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综述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法衣与《坛经》——从传宗形式的演变看禅宗的中国化历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十一[栏目:体光法师]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五章 造业之源如来藏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如何推动佛教教育[栏目:潘宗光教授]
 漫说《中阿含》(卷三)~A 一、盐喻经[栏目:界定法师]
 在慈心定中可以看见十二类众生,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在散播慈心中范围中有圣人,他也能够看出来?[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The Sutta-Nipata - Glossary[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第四章 威仪 什么是居士?[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认识天界之四王天[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手鼓)[栏目:佛教的法器]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四十七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