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返回 佛教与文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20

  (二)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佛教典籍在翻译为中文经典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从而使这些佛教典籍具有了多种多样的文学特色。例如作品中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想象和夸张等手段来表现真实的如来法界;经典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情节曲折生动;经典保留了其外来语文的特点,对一般文章的写作和创作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就分别对佛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作简略的论述:

  1.佛经中比喻的运用

  佛教义理精深玄妙,为了让信徒们易于理解接受,佛祖往往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多种方法,不拘一格地讲解经义。《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中提到佛陀的一段话: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佛法。《法华经·药草喻品》也说:“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佛经中最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各种譬喻故事,形象、生动、浅明透彻地阐述深刻的佛理。如《阿含经》卷十一里有佛弟子难陀向一位比丘尼说法,讲人身本是五蕴和合的道理,用屠牛人杀牛作比喻。他说,技术高超的屠牛人杀牛的时候,手拿着利刀,分解开宰杀的牛,不伤肉,不伤皮,把筋骨剥离开来,然后把皮覆盖在肉上。难陀问:这和整个的牛是不是一样?比丘尼答不是一样。难陀进一步解释说,牛就比如人身,肉就“内六入”,外皮就是“外六入”,皮肉之间的筋骨就是贪、瞋、痴,利刀就好比佛智,用智慧就能断除一切结缚。

  佛门中,依照悟道程度的深浅把信徒分为三个等级:声闻乘——悟道的初级阶段;缘觉乘——悟道的中级阶段;菩萨乘,又叫如来乘——悟道的高级阶段。

  “三乘”表示悟道有深浅,法力有高低,但目的却一样:都是为了把信徒们从此岸渡到彼岸。为了说明“三乘”的道理,佛经中常用“三车”做比喻,把羊车比作声闻乘,鹿车比作缘觉乘,最大最美的牛车比作菩萨乘。

  而在《法华经》里有七个有趣的譬喻,其中最为有名、人所共知的是“火宅”和“化城”二喻:

  “火宅”喻人世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故事说:有个富贵长者,拥有一座大庄园,他的众多子孙长年在大庄园里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虽然大庄园里四处生虫、夜里鬼怪常现,但子孙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一天,这座庄园着了大火,子孙们依然迷恋着园子里的珍宝玩好,不愿意逃离火宅。长者万般无奈,在这危急时刻,为了救出执迷不悟的子孙,他就向子孙们许诺:大庄园上还有更多更好的珍宝,这样,子孙们才同意离开火宅。

  经里描写了大火燃烧的恐怖情形,指出佛的使命就是对迷惑于三界的众生进行劝教,让众生走出迷途,趋于善境,犹如这位长者,从火宅中拔济众生。

  “化城”即所说的海市蜃楼,是海面或沙漠里的一种幻影,远望像是有城池或水草出现。故事说:有一个导师率领一群商人到远方寻找宝藏,半路上大家实在累得难以坚持了,都不愿再往前走了。导师见此,心想:大家确实太累了,但半途而废岂不可惜?于是心生一计,施展法术,在不远处的险道中化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市来。众人看到不远处的城市,顿时感到希望就在面前,又鼓足信心,来到城里。导师见众人在城里都充足地休息好了,体力也都恢复了,就又通过神力让这座城市消失,告诉众人:“原先的大城,是我变出来让大家休息的。现在,你们既然已经恢复了体力,就该继续往前走,宝藏就在不远的前方。”在导师的劝导下,众人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宝藏。

  故事说明:佛祖教化众生,正如导师劝导众人,遇到众生执迷不悟时,应能随机应变,想方设法让众生走出迷途。

  《旧杂譬喻经·祸母》中说:过去有个国家,富足安乐,但是国王并不安分,一次他问众臣:“我听说天下有一种叫‘祸’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众人都说不知道。国王于是就派人到邻国去买。天神就化作一个人在市中叫卖。卖的东西形状如猪,用铁索拴着。

  大臣问:“这是什么?”答说是“祸母”。问:“卖多少钱?”答说:“一千万”。大臣又问:

  “这个东西吃什么?”答说:“一天吃一斗针。”于是大臣买下‘祸母’献给国王,然后又挨家挨户搜求针来喂祸母。结果弄得民不聊生。于是大臣对国王说:“这个‘祸母’弄得百姓怨气冲天,天下就要大乱了,还是把它杀掉为好。”国王同意了。就把它拿到城外,可是怎么也弄不死它,最后只得堆起柴火,用大火烧,烧得那个东西浑身通红,结果它跑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它跑遍全国,祸害民众,闹得饥荒遍地。

  这个故事结尾说:“坐厌乐,买祸所致。”是说这个国王不满足于太平,自己讨来了祸害。但从佛教教义上来说这个故事是说戒“贪”的,其寓意是贪心不足,祸害无穷。

  《百喻经》是佛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以寓言故事来喻示佛理的经典。经中有则《治秃喻》故事说:有一个人,头上光秃秃的,冬天觉得特别冷,夏天又遭太阳晒,还有蚊子来叮,昼夜不得安宁,很是苦恼。他到处打听,希望能治愈他的毛病。后来得知有一个医生,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就跑去请教,对医生说:“我这秃头的毛病实在太痛苦了,听说你很有本事,无论如何请你帮我治一下。”不料这个医生立刻脱下帽子,露出光秃秃的脑袋给他看,并说:“实在抱歉,我自己也是个秃顶,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这病,我不是早把自己的病治好了吗?”

  这则故事就是通过秃子到处求人医治秃头来比喻那些常受生老病死折磨的人,欲求长生不死之道,却不刻苦修行,而是盲目地四处打探,哪里知道被问的人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解脱啊!这正是问道于盲。

  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将十方如来与众生的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

  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着痛苦,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涉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比喻在佛经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而且,佛典中还对譬喻方法作了总结。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到“八种喻”:“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这就细致地从内容、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对譬喻进行了区分。多用譬喻,使文情生动;而用博喻,更容易造成气势充沛的效果。佛经中有的譬喻是故事,这些故事,对中国散文的写作有较大的丰富,例如《六度集经》中的《镜面王经》、《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世亲《摄大乘论》等经论中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后来苏轼的《日喻》从立意到表达方式都本之于它;《列子》的文章务用譬喻和寓言,柳宗元称赞“其文辞类《庄子》,而质尤厚,少为作,好文者可废耶?而列子的创作正受到佛典的影响,唐宋以后一些散文家在譬喻故事上争奇斗艳,也与作者习佛有关。如董其昌曾指出:“东坡水月之喻(指《前赤壁赋》),盖自《肇论》得之,所谓‘不迁’意也。文人冥搜内典,往往如凿空,不知乃沙门辈家常饭耳。”

  在《文殊菩萨警众偈》中也有形象的比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以少水之鱼比喻生命日逐一日的减少,以如救头顶燃烧来比喻修道应当勤奋努力,这都是世俗之人无法想象出来的。这里也可以看出佛偈并非是单纯宗教教义的宣传,其文学性实足可观。

  2.佛经中夸张的运用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段,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或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同时,夸张也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在佛典中,这种夸张铺陈的描述手法也屡见不鲜。此点不仅是宗教上为求吸引信徒之需求所致,亦是大乘佛典中特有的艺术特色。大乘佛典中,有许多美丽的长篇偈颂,既重铺陈、堆栈,亦深富夸饰的表现手法。例如北周阇那耶舍所译《大乘同性经》中,描述佛陀说法时,大地与江海皆为之震动,一切世间秽暗面皆充满无量清净的金光,大地之间绽放出无量百千的莲花,精妙庄严的围绕于其四周:

  世间希有今是何?显现如是大世尊?惊怪未曾有斯法,今于此事生疑惑。震动大地并巨海,或有安住净世界。开敷清净金光网,除灭世间一切闇。莲华百千无有边,复有杂花妙宝树……此偈颂的夸饰技巧显而易见,然其大地震动、巨海摇荡、普绽莲花、世间皆大放光明的景象,亦予人美丽奇异之感。

  再如西晋竺法护所译《普曜经》中,以手抛大白象的轻而易举,夸饰出菩萨的威神之力:“手执大白象,已死身至重,掷弃于城外,离堑极大远……”此是描述调达(人名)为显示其奇技,乃以右手牵象头、左手持象鼻,捏杀大象于顷刻之间;时菩萨来到,因见象身肥大,臭烂普熏城内,遂发慈悲心以右手接掷置于城外。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

  一一毛孔中,普现最胜海;佛处如来座,菩萨众围遶。一一毛孔中,无量诸佛海;道场处华座,转净妙*轮。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等;最胜跏趺坐,演说普贤行。

  此偈颂展现出如来遍于一切的意境,故由一细微的毛孔中,能普现出无量无尽的海、能普现出诸菩萨围绕如来聆听妙法的场面、能普现出一切山河世界。就蕴含意义而言,此种描述演示了佛法的广大殊妙;就修辞技巧而言,夸饰的笔法烘托出奇异宏伟的画面,使此世界图像既具神话色彩,亦透显出深妙的意趣。

  在我们所见的佛经中,有许多经典都部分地使用了夸张的文学手法。如《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示疾说法中关于神通的夸张描写: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即入其室,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这一段经文描述了当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时,维摩诘示现神通把自己住所变成一丈见方的空屋子,里面除了床之外无有一物,显示了诸法性空之理。

  又如《贤愚经》中一则《牢度差斗圣》更是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精彩: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蔽众舍,枝叶郁茂,花果各异。众人皆言:“此变乃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风,吹拔树根倒着于地,碎为微尘。众人皆言:“舍利弗胜,今劳度差便为不如。”又复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花。众人皆言:“是劳度差之所作也。”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花……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详,往诣池边,并含其水,池即时灭。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山,七宝计严,象池树木,花果茂盛。

  众人皆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即化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遥用指之,山即破坏无有徐遗。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我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佛经里在述说她的故事中就非常具有文学的夸张性,《妙英宝卷》中记载:

  古时候有个妙庄严王,他有三个美丽的女儿。长女妙颜和次女妙香很早就出嫁了,唯有三女儿妙英不愿出嫁。妙英从小聪明、善良,五岁能念诵经文,一心想皈依佛门。妙庄严王为她亲许婚事,她毫不领情,还说准备出家当尼姑。气得妙庄严王怒发冲冠,狠心割断父女之情,命令她以剑自刎。妙英个性倔强,拔剑在手,引颈自刎,但剑并没有砍断她的颈项,反而断为千节。妙庄王见不能伤害妙英,又命令闷死她,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但管地狱的阎王爷对妙英公主特别开恩,使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杂莲花上。她在那里生活了九年,为人治病,抢救沉船……后来,妙庄王患重病,全身癫痂生疮,医生开出药方,特别关照说:

  “这药需要亲生的骨肉当药引。”妙庄严王没有儿子,长女妙颜和次女妙香都不愿作出牺牲。

  妙英公主听到消息,为了救父王,立即赶到王宫,割下手臂肉来给父亲治病。妙庄严王病愈不久,又生眼疾。妙英公主又挖出自己的眼睛,替父亲治愈了眼病。妙庄严王并不知道妙英割肉、挖眼为自己治病的事情,一见到三公主,就觉得有气,命令手下把她关在房中用火烧死。在熊熊烈火中,屋顶烧穿,妙英冉冉升天,成为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得知此事,慷慨地许诺“舍一偿千”,赋予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也有传说为:妙庄严王病愈后,得知女儿为了替自己治病,不惜割下臂肉和挖出眼珠,深为感动;也为自己过去对她的态度而后悔。

  为了纪念妙英公主,也为了祝贺女儿得道成为观音菩萨,妙庄严王命令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音像”。这个工匠手艺高超,但年事已高,有点耳聋,把“全手全眼”听成“千手千眼”,便塑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观音菩萨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维护众生,法力无边;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有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千手经》则另立一说,认为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是为了“度一切众生,毫无阻拦”。

  总而言之,千手千眼显然是大慈大悲的表现。千手观音大多是立像。千手千眼、四十八臂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无穷悲愿的具体化、形象化。佛教艺术家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观音菩萨神奇的魔力。

  3.佛经中排比手法的运用

  排比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许多排比手法的偈颂。

  如:

  于彼一一毛孔中,出生异色不可说;于彼一一异色中,放妙光明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中,出宝莲华不可说;于彼一一宝莲华,各有宝叶不可说;……此偈颂以排比句型,构筑出佛教中“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不仅有许多排比的偈颂,而且在经文中还有许多排比的句子。如:

  《贤首菩萨品》云:

  入如是等一切诸王都城时,能为众生而作佛事;所谓入城门时,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光明普照,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止,裸者得衣,苦者得乐,一切乐器不鼓自鸣,诸庄严具,自然演出微妙音声,如是等物亦自然出微妙音声,一切诸佛色身清净见者无厌,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相好庄严,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视瞻安详,未曾卒疾观察诸方,不失威仪,于一切境界诸根寂定,摄心不乱直趣涅槃,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行四威仪,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或以说法,或以默然,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或以神足说法教诫,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为一切世界海中种种众生海,修大善根念佛三昧,行菩萨行,观察诸佛无有厌足,或说佛兴难可值遇,见如来已,出生无量一切善法,修习功德,行诸佛行,佛出世间,令众生净赞叹诸佛无量功德,长养未来诸佛种姓,修一切善根,令诸佛欢喜,解知如来无量妙色,随所应化普能现前,令不可思议众生,于诸佛刹得见如来,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善根,普为众生而作佛事;彼诸众生,或有见佛欢喜,或有礼拜,或有合掌,或有赞叹,或有请佛,或有受施,或见佛微笑,或有念佛,或见佛悦乐,普为众生而作佛事。

  这段经文讲述了无量诸佛普为众生作佛事的功德,经文层层推进,将诸佛对众生所作功德论述得全面完整。

  在《妙法莲华经》中,铺陈排比的经文亦比比皆是。例如《观音菩萨普门品》中对于诚心念颂观世音菩萨的众生遇难呈祥的一段经文描写既是。兹撷取其中一段于下: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段偈颂主要是说明观音菩萨耳根通圆,闻声皆予相救的悲心愿行。偈颂中连用五个“或”字、五个“念彼观音力”,以排比的修辞技巧,予人回环杂沓、气势雄阔之感。

  佛教典籍中的排比方式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层次分明的美感。尤其是在佛经偈颂中,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为频繁。这种结构相同的句法,反复描述出同一性质、范围的意象,使句法“结构相似”的呈现出堆栈之美。例如《长阿含经》中,佛陀以一偈颂描述“十二因缘”,其中有言: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

  此偈颂既应用了“排比”的句法,亦应用了“类叠”、“层递”的修辞技巧,使整首偈颂读来朗朗上口,不但具有音韵上的美感,亦利于记诵。

  虽说佛偈不忌重复,但佛偈并非就不讲语言的优美。实际上,佛偈由于少了格律的约束,其表现形式更自由奔放,表现手法更灵活多样,许多在汉语格律诗词中不能使用的表现手法,在佛偈中都可以自由运用。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峯,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也有许多这样的排比句子: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普门品》偈以“念彼观音力”全句为反复,《行愿品》偈以力字结句为排比,各各共达十二句,又《行愿品》下继续使用排比句,以海字为结句连续八句与上十二句合二十句。由此自然生出一种排山倒海,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摄受力量,这种表现手法,是汉语诗歌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4.佛经中想象手法的运用

  许多大乘经典中都有丰富的想象,不过佛经中的各种想象,对于佛教信徒而言,应当相信这些想象的内容是真实的。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经典的描述就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如《佛说阿弥陀经》中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描写就是典型的想象: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也有丰富的想象: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或有水火刀毒悬崄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蜓、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惟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此段经文是对于至诚恳切念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人,所求皆能如愿的论述。经文中所说的各种所满之愿就是想象的典型标志。

  5.佛经的故事完整性特征

  佛陀住世时,为了让弟子更为清楚明了的领会佛教奥义,他通常会以讲完整故事的方式来阐明事理。佛陀所说的佛典故事经过佛弟子的结集之后,被保存在佛教经典之中,一直流传至今。在许多大乘佛教经典中都收集有完整的佛教故事,如《楞严经》、《贤愚因缘经》、《四十二章经》、《百喻经》、《佛本生经》、《阿含经》等。其中《百喻经》、《佛本生经》几乎全经都是以完整的故事来阐述佛教道理。

  现举几则佛经故事来说明佛经的故事完整性特征。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讲述了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

  佛陀的侍者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慈悲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于是母亲将女儿的心意转达给阿难,阿难听了回答:“请告诉您的女儿,我是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在了脱生死,出三界;而欲爱、色爱皆为流转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远离欲爱,修清净梵行,所以我绝对不会娶妻的。”

  摩登伽的母亲返回家中,将阿难说过的话回复给女儿,请女儿打消此念头。然而摩登伽女并不死心,怂恿母亲以咒术诱骗阿难。其母由于爱女心切,决定帮女儿达成心愿。于是当阿难再次托钵化缘行经摩登伽女家门口时,以幻术迷惑阿难,使阿难不由自主地走进她们家,就在摩登伽的母亲逼迫阿难娶摩登伽之际,幸逢世尊请文殊菩萨持楞严神咒护持,使阿难得以免难。但摩登伽女还是不死心,每天跟着阿难,阿难走到那儿,就跟到那儿,阿难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门口,阿难不堪其扰,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后,就请摩登伽女来精舍,佛问:“你为何每天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佛陀,听说阿难没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给阿难,作阿难的妻子。”佛说:“阿难沙门无发,妳既要嫁给他,也要跟他一样剃发,如果妳剃发来,我就请阿难当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满意足的回家,将自己与佛陀的对话告诉母亲,并请母亲为自己剃发,好作阿难的妻子。母亲虽然心如刀割,但禁不住爱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泪挥刀剃去爱女的头发。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诉佛陀:“我已剃发,请世尊履行诺言。”佛问:“摩登伽,我问妳,你爱阿难的什么?”摩登伽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爱阿难的鼻,爱阿难的口,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步的样子……。佛陀,总之阿难的一切我都爱。”佛说:“人的眼中有泪,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这些都十分臭秽不堪。如果两人成为夫妻后,便会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随着亲眷的生离死别,是无止尽的泪水,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摩登伽女思惟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深觉人身臭秽不净,而自己所执着的爱欲,是无边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彻悟,当下证得阿罗汉道。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证圣果,便告诉摩登伽女现在可以去找阿难,摩登伽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说:“自己过去实在愚痴才会追逐阿难,今承蒙佛陀慈悲开示真实之道令得证圣果,现在我已心开意解,断除种种烦恼,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转之苦。”

  这则完整的故事讲述了阿难遭受摩登伽女的的纠缠,最后通过佛陀为摩登伽女说法,度化摩登伽女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欲的不可靠。

  《佛本生经》中讲述了一则九色鹿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佛有一世投生为一只九色鹿。这只鹿身上九种颜色相间,斗顶上的角像雪一样白。这只鹿常在恒河边上饮食水草,常年与一只乌鸦朝夕相伴,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恒河上游漂来一段木头,有一个人抱着木头在波涛汹涌的激流中在水中出没,并大声喊:“救命啊!” 九色鹿一看情势危急,急忙跳入河中游到那人身边,把那人救出了险境。那人上得岸来,连忙跪倒在地说:“感激您的救命之恩。我情愿与您为奴,为您采取水草,供给驱使。” 九色鹿说道:“不劳烦你了。你还是干你自己的事情吧。如果你真要报恩,就不要把现在的住处告知世人。以免世人为了得到我的皮毛和角而来杀我。”那人听得,便寻路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不久,王后有一次做梦梦见一只九色鹿甚是漂亮。醒后想得到这九色鹿的毛皮和角。便向国王提出这个要求。国王说:“夫人放心,我作为一国之王,还有什么弄不到的呢?我现在就叫人去找。”国王随即向全国发布公告:如果有人得到九色鹿献给国王的,将分封国土,并赏金银珠宝万两。

  曾经被九色鹿救过命的人得知消息,心中恶念油然而生,他来到国王面前说:“我知道九色鹿在哪里。”话音一落,那人的脸上即刻长满了癞疮。为了亲眼看到九色鹿国王便亲自带大队人马同那人的一起抓九色鹿。

  那乌鸦远远望见大队人马朝这边围来,心知不妙,连忙在树上喊:“九色鹿快起来,国王来抓你了。”可是,为时已晚,国王的部队已经团团围在了九色鹿的身边了。九色鹿一看周围,已经没有逃走的可能性了。心一横,走到国王面前跪下问道:“请问大王:是谁告知我在这里的?” 国王指着一个人说:“就是那个满脸都是癞疮的人告诉的。” 九色鹿抬头一看,不觉泪如雨下:“大王,这个人曾经在这河中差点被淹死,是我奋不顾身地把他救了回来。本来他答应不将我的住处告知世人。如今却恩将仇报,带人前来要把我伤害。这小人人心反复,还不如水中沉浮的木头呢。”

  这国王听九色鹿一番言论,很是惭愧:“我治下的臣民如此没有礼义廉耻,真是让我颜面殆尽。”即把这人训斥一顿,并下令全国:“谁敢伤害鹿群,我当灭他五族。”随之带人回到宫中。当时,整个国家的鹿群都得到国王的庇护,逐渐壮大起来,鹿群与人民互不相关,相处得十分融洽。从那以后,整个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民无病无灾。国王也长寿健康,后来无疾而终。

  佛以这个故事告诉弟子们,要想了生脱死,成功到达彼岸,必须要有慈悲之心,学会忍辱和精进,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人要知恩图报,切不可忘恩负义。

  除了上述经典中所说的佛教故事之外。还有许多大乘佛教经典中都讲述了故事情节完整的故事。如《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百喻经》中的《愚人食盐喻》、《妇诈称死喻》、《债半钱喻》等故事都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来讲说佛理的经文。

  6.佛经中综合文学手法的使用

  综合文学手法是大乘佛教经典中经常使用的文学手法。所谓综合文学手法也就是佛经中为了把深刻的佛教义理说得更为简明易懂,便于信徒领会经文主旨,而将将比喻、夸张、排比,拟人,通感等多种文学手综合在一起运用,而不单单是只用某一种文学手法来表现。现以《佛说观无量寿经》为例,将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介绍如下:

  《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经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韦提希夫人向佛陀询问众生如何才能得见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陀以十六种观想开示韦提希夫人和阿难,说世间众生只要专心,系念一处,作十六种观想,即可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作为净业行人修学的重要典籍,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修学者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并给修学者以理论的指导。但是作为一部大乘典籍,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仅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经典就具有显着的文学特色。其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故事的完整性。《观无量寿经》的故事性表现在这部经典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该故事讲述了王舍大城王太子阿阇世,因受恶友调达的挑唆,幽禁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室内,严禁外人与其接触。国太夫人韦提希为搭救夫君,每日澡浴净身,以酥蜜和面涂身,并在璎珞中盛葡萄浆,秘密地送给国王食用,使其得以延续生命。

  王太子阿阇世知道此情后,十分恼怒,又将其母韦提希夫人闭置深宫,不令复出。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以后,容颜憔悴,悲泣雨泪,遥向佛礼,祈佛指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佛陀随即示现,开示韦提希夫人以十六种观想,认为佛世之后众生,只要按其所示,系念一处,即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部经典虽是佛陀开示韦提希夫人和阿难以观想求生西方的具体方法,但同时,这部经典又是一个完整的佛教故事。这个故事从开端、发展到结局,都情节完整,曲折动人、描写细腻,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

  其次,语言的通俗化。语言的通俗易懂是《观无量寿经》的一大特色。经文接近于明清之际的白话文言小说,语言浅显直白,即使对于佛教名相的阐释,也都是平常习见的词语。正因为经文有这些特色,只要稍有一点文化基础的人,读过之后,即可基本领会经文的思想主旨,这也是这部经典一直受到广大信徒喜爱的原因之一。

  从韦提希夫人在被王太子幽禁后祈求佛陀示现这段经文中,我们就可看出这一特点。经云:

  时韦提希被幽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谴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谴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楗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本经语言通俗化的另一表现是经中多以对话成文。由于对话多采用当时的口语,因而读来如话家常,使人倍感亲切。如韦提希与佛陀的一段问对: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从这两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话语言的通俗浅白。从这些对话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出佛陀悲悯众生,拔济众苦的悲愿。

  这段对话之后,是佛陀向韦提希夫人分述十六种观想的具体内容。经文也都是对话形式,浅显易懂。

  第三,并列排比句式的运用。作为修辞方法,排比句式的作用在于把事理阐述得更为清楚明了,更有气势和层次感。同时也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本经中,并列排比的句式比比皆是。如经文中有一段用并列排比句式对佛陀眉间放光的描写: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这段话采用了并列排比的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描述了佛陀眉间金光中所现的不同国土。这样描述便会给我们一种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之感。

  此外,经文中对于净业三福和三辈往生的阐释,也都采用了并列排比的方法。

  第四,丰富的想象。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到的修辞手法。

  特别是在神话和科幻类小说作品中,超自然的想象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如果从文学层面来分析,《观无量寿经》想象的丰富也是许多经典中少有的。其中以十六种观想的想象最为丰富。十六种观想是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佛入灭后众生作此十六种观想,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其中每一种观想都独立成章。如第七观花座观云:

  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池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叶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花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花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上,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本观中对莲花叶脉和莲花台的细致描摹,充分调动了想象的功能,把莲花台和四柱宝幢描绘得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第五,比喻、夸张的运用。在修辞手法中,比喻和夸张经常会被用到。比喻的作用在于把欲说明的事物形象化,使人容易明了;夸张则是对事物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以说明事物的性质。在本经中,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

  其中比喻是佛陀在开启弟子明白事理时最常用的方法。佛在讲述净业三福时便言:“我今为汝(韦提希)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在本经中,有的比喻是单独使用,有时是与夸张同时共用。现仅以两者共用为例来加以说明。在第九观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这段经文比喻和夸张交错使用。比喻用于描述形象,给人以大致的轮廓之感;夸张则用来说明数字,极言数字之大。如“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既是比喻,又是一种典型的夸张,极言圆光遍照之广。

  《观无量寿经》中采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并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使用,不仅使本经的文学色彩得到了加强,而且还使本经更加通俗易懂,从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同时,由于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也使本经也成为有代表性的佛经文学作品。

  佛经中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内容深奥的经典变得通俗易懂,这样读者在阅读经典时,不仅能够受到佛理的熏陶,同时还能得到审美的愉悦。


{返回 佛教与文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一 僧人诗歌
下一篇: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
 《水浒传》中的偈语(国威)
 白居易《闲意》赏析(山雪)
 佛教文学观 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二 文人佛理词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萧丽华)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以台湾地区为主(丁敏)
 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一 劝世说理、化世导俗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四 佛教对戏剧的影响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又是小沙弥的故事 -- 重复犯错误[栏目:春去春又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三乘佛法心要·辞汇[栏目:创古仁波切]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J 1303经:有一位名叫月自在的天子来诣佛所,向佛陀述说自己的一些心得[栏目:界定法师]
 净土法门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栏目:慈法法师]
 入出息念 第四节、经文浅释[栏目:玛欣德尊者]
 猛烈祈请历代上师——愿心中生起正见![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买智慧[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杂宝藏经白话 月氏国王见阿罗汉祇夜多缘第九十三[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第四世夏坝活佛--降央克珠[栏目:格鲁派大德传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