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一 劝世说理、化世导俗
 
{返回 佛教与文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3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教文学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文学的化世导俗作用更为历代的善信所重视,人们在其影响下改变了自己很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具体来说,佛教文学的化世导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劝世说理、化世导俗

  许多佛教经典都劝人去恶向善,《佛说四十二章经》中对于善恶行为有具体的说明,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这段经文从众生的身、口、意三方面论述了恶行的来源,有其中任何一条恶行的人,不但与道相违,而且连世俗的常人都不如。因此,佛在各种典籍中都反复强调为佛弟子要严格约束自己,慎勿触犯恶行。

  对于无意中染上恶行的佛弟子,佛陀都积极地奉劝他们改恶向善,使恶业转重为轻。佛对弟子说:“人如果有众多过恶,却不知道自我悔过,令这种恶念当下熄灭。那么他的罪业会越积越多,就像水归大海一样,逐渐变得深广无边。假使有人发现自己的过恶,自己知道主动地改恶行善,他的罪过自然就会消灭。就像病人出了一场大汗,病痛也会逐渐消除了。

  为了使恶人改过向善,佛陀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弟子们介绍了对治恶人的方法。佛说,曾有恶人听说佛严守道行,并且还对苦海众生发大慈悲心,他们对此十分恼火,就来到佛前骂佛。佛默不对答。这些人见佛陀不言不语,怒气消了许多,便不再骂下去了。等到他们不骂了,佛陀便问他们:“你们若拿礼物送给别人,而别人并不接受,礼物还是你们的吗?”那些人回答说:“是我们的。”佛又问他们:“现在你们骂我,而我也不接受,这些咒骂之语又回到你们自己身上了。你们要知道,恶行犹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最终难以脱开自身,因此你们千万不要再去做恶事了。”这些恶人听过佛陀的说都,羞愧不已,主动改恶向善,成为多做善事的人。

  在佛教里头,有一尊菩萨叫弥勒佛,这尊佛笑容满面,表情中总是充满了喜悦自在。镇江的金山寺就有这样一幅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这副对联,以弥勒佛的眼光看出,既都是有缘之人,当然要彼此亲近、充满欢喜接受;尽管这世上有这么多的难耐之事,因果有报,且让大肚包容。

  在福建莆田的南郊广化寺也有一联: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收尽乾坤。在这副对联中,既劝诫世人不必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又赞颂了弥勒佛的非凡气度可容乾坤。

  而宽容使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同时也能引发他人的善知。禅宗有则著名的公案:盘珪禅师因良好的道行而备受大家的尊崇,但是他的学生中间却有一个因为行窃而被人抓住了,众人都要求严惩这个学生,以正门风。但是禅师并没有那么做,他只是温和地教育了那个学生几句就原谅了他。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居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了,这次大家纷纷以他恶习难改向禅师提出将那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禅师不同意,于是大家就联合上书,说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全部离开。

  禅师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说:“你们都能明辨是非了,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认为我做的不够好,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育他,那谁还会收留他呢?所以不论如何,我都不会让他离开我的,因为他需要我的教导和爱护。”

  那个行窃的学生在听了师父这样的话语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洗礼,发誓从此再也不偷了。

  这就是老禅师的肚量,它给犯过错弟子提供了冷静反省的空间,最终使其幡然醒悟,自戒自律。所以说宽容待人是一个有正信的佛弟子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

  为佛弟子应当怀着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些有过错或是伤害过我们的人。当我们宽容别人的时候,往往会使对方觉察到自己的过错,从而主动改过向善。由此可见,宽容也是一种善巧的教育方法。

  许多的禅僧大德还曾在他们的作品里提出“莫论人非”,因为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大多数的人我是非都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人们也常说“言多必失”。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适当地减少是非之言,其实是大有好处的。

  现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对言语是非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如果我们在日常修持中真的能够做到在平时多反思自己的不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不仅可以少犯过错,而且还能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从而也不会再不负责任地对别人说短道长。相信生活中也一定会减少许多的恩怨纠葛和祸患是非。

  布袋和尚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它的真义是说好的肚量就像他所谓的大布袋,展开要像遍十方那样宽大,那样才会有宽广的思想和性情的空间,让自己在现实当中认真的去践习,不再事事与人针锋相对,不再处处与人斤斤计较,生活中也就多了很多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顺利的行程。

  才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欢欣。


{返回 佛教与文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二 启发心智、破迷开悟
下一篇: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五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禅的境界与词的意境(赫雪)
 佛教思想与王维诗的生态美(王早娟)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一 禅宗文化概论
 佛教文学观 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三 文人的佛理文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二 禅宗语录的特色
 佛教与文章漫谈(黄文)
 弘宣佛法与记录人生——略说藏传佛教传记文学作品(陈庆英)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一 寺院殿堂的常见楹联
 晚唐诗僧齐己的诗禅世界(萧丽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天台小止观 止观的关系与重要性[栏目:永本法师]
 但愿随着阳光去[栏目:杨佛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