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返回 张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26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法名本叫做神光,俗家姓名是姬武牢,今河南洛阳人。慧可大师从幼年时代开始就聪颖好学,对于儒家学说以及各种子学书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可以说慧可大师出家就前已经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者,学识素质很高,所以慧可大师是在长时间的学习中理解了佛法的宝贵,也是在对当时的多种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才决心皈依佛法,实践解脱。

  慧可大师出家后修行勤奋,很快就是一位精通佛典的大法师。他多年研修佛经,精通佛教大乘和小乘教义。正是由于多年对佛教法理勤修不懈的研究和实践,慧可大师对佛法的领悟才非常高,所以在逢遇达摩后才能够“怀宝知道”,奉之以为师,从学六载。而达摩“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虽际会未谐”,中间有很多曲折,但最终遇到慧可大师能够传授他禅宗“正法眼藏”心法。在此之后,达摩大师说自己“化缘已毕,传法得人”,“吾意已终”。这次堪称伟大的传法终于圆满完成了!东西一万里,上下几十年,说句实在话,这次对接堪称高难!

  这个传法过程的关键在于慧可大师是否能够“识得金镶玉,拜倒有道僧”,就是说在慧可大师在逢遇达摩后,能否知道达摩这个长相行止堪称怪异的天竺僧人就是世间活佛,进而坚决奉之以为师,恭敬向他学习。

  武功门中有句话叫“师傅找徒弟要三年,徒弟找师傅也三年”,这就是说武艺传承的不易。师傅找的徒弟既要身体素质好,又要悟性强,还要肯吃苦,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心地善良、为人正派,千万不可心术不正,以至于把自己的一身武术误传匪类而贻害无穷,所以有些本事的师傅要找个称心如意的徒弟至少要三五年;而就一个一心学武的年轻人来讲,要找一个有真本事的师傅肯传授他武艺,也是非常不易,因为江湖上有名无实、欺世盗名、骗人钱财的假把式太多了,看一看小说《偷拳》,就知道这里面的种种艰辛。

  就佛法以及禅宗的传承来讲,与武功门的情况比较类似,但其传承之间的种种艰辛,比武功的传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还要艰难很多倍。为什么呢?因为武功高低比较容易看到,只要伸手一比划,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但佛法以及禅宗的学习和参研就要难上很多。就比如达摩大师不远万里一路行来,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找一个能够教授禅宗心法的徒弟,或者用武功门的话来说就是找一个能够接得住他那一招的人,哪怕是一个经过几年修炼之后才能够接得住他那一招的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达摩大师遇到的和尚不知道有多少,可惜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达摩身怀异宝,而且是无价之宝!所以达摩大师迫不

  得已,到了嵩山少林寺,一坐九年,才把慧可等来。

  关于达摩大师与慧可大师——当时叫神光——是如何相遇的,流传有好几种说法。

  比较流行的一种是,有一天,神光法师正在讲经说法,他讲的正在兴头上,忽然间看到有一个怪异的印度和尚正在座下听法,居然还露齿而笑,心中着实气恼,就升起了一念:一会儿要好好问一问他为何发笑,如果他回答不出来就要留下这个天竺僧的两颗亮闪闪的门牙。结果神光法师讲经结束刚一下座,就看到两颗门牙已经放在面前的盘子里面了,于是神光法师知道这是个有道僧人,自己实在是浅薄……

  还有一种说法,与第一种比较接近,就是神光法师正在讲经说法,他正在大讲特讲如何堪破生死,忽然间看到有一个怪异的印度和尚正在座下露齿讥笑,心中着实气恼,就挥起手中念珠打了过去,结果打落达摩大师两颗门牙,达摩大师躬身而退。结果当天晚上黑白无常就来拘拿神光法师。神光法师说:我已经“了生死”了呀,你们怎么还来拘拿我呢?黑白无常说:你这是“不怕死”,不是“了生死”。神光法师说那么你们告诉我谁已经“了生死”了呢?黑白无常说就是你白天打的那个天竺僧人。慧可大师于是知道达摩是佛法高人,自己见识短浅,无礼冒犯了他……

  还有第三种说法,相比之下就显得平淡一些。当时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坐禅定,时人都不理解,称他为“壁观婆罗门”。道育、神光两个和尚拜见达摩并跟从他学习数年。达摩后来传授神光法师以衣法……

  这些说法到底那一个是准确的,现在已经是难于剖断了,我们也不必纠缠于此。总之,无论是达摩大师还是神光大师,在二人相遇相知之前,各自都是有一番磨难、一番曲折,现在看来,这也是禅法传承中必然的一个过程。从佛教进取观的角度来讲,无论是达摩大师还是神光大师在这个禅法传承的过程里都保持住了勤修不懈,精进不息,所以这次千年一次的心法对接才能够成功。

  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神光法师立雪求道,并斩断左臂的故事。在神光法师毅然斩断左臂之时,达摩大师说:“过去的诸佛,在最初求道的时候,无不是为了求法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肉体以至于自己的生命。你现在为了求法,宁肯斩断自己的一条左臂,与他们相比,实在也算是可以了!”于是给达摩大师给神光改名为“慧可”,就是“智慧可度”之意,收下他作为弟子。

  在此之后,慧可大师跟从达摩大师坚持不懈地学习了六载,精究大乘禅宗,尽得禅法玄奥。在菩提达摩将要回国之前,他对门人弟子们说:“我要回国的时间就快到了,你们都各自说说自己的心得吧! ”

  门人道副首先说:“依我现在的见解,文字是用来阐明真谛,所以不要拘泥于文字,但也不离弃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 ”

  道副所说的道理是不错的,文字以及语言都是通往佛法的桥梁,与同时代的修行人相比他的认知已经算是比较高明,但是这距离禅法真谛还差得很远。所以达摩大师说:“你得到了我的皮毛。 ”

  总持比丘尼第二个说,她的回答是:“依我现在的理解,犹如庆喜看见了阿闪佛国(佛经中所说的东方另一佛国之国土)的情景一样。见过了一次,认识实相以后,更不须再见了。 ”

  这句话的含义有些接近于唐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就是说一旦见到真如实相,也就不需要什么其他东西了,万卷佛经都是在讲实相非相。应该说,尼总持的认知水平已经很高,但是她还是没有最终弄清楚什么是

  真如实相,所以达摩大师对她说:“你得到我的肉了。 ”

  第三位门人道育说:“四大(在印度传统哲学中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有些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本来是空无自性的,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并非是实有的。依我所见,实际上并无一法可得。 ”

  就佛教理论而言,道育的回答已经是很彻底了,道育说他所见已经没有一个实物存在,几乎已经是言说的极限。但是道育有“我”有“见”,还是差了一点,因为这还只是“理入”,而不是真正的“行入”。所以达摩大师评价说:“你得到我的骨了。 ”

  最后轮到慧可大师汇报。慧可只是静静地走上前去,向达摩大师作礼叩拜,而后默默退回,依然站立在原位,一直没有说话。

  慧可大师之所以这样做,正是禅宗以心印心的不二法门。虽然默默不语,达摩大师却完全明了慧可大师的心中见地。对于这种情况,《庄子》上的一些话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解释:得道之人只要目视而不必言说,即可明了对方的意思。达摩大师就曾经讲过:“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无有内外,也就不用这些口舌来议论、头脑来思索,而且就佛法真谛而言,真如无相,不可言说,也就是施弟子礼就可以了。总之,经过数年勤修不懈的参研,慧可大师已经把达摩大师的禅法精髓完全掌握,研修得透彻明了,其心与达摩大师的心相印相同。所以达摩大师见到慧可如此作为之后,就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达摩大师完全放心了,他十数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东行传法到了这里才真正结束。

  接下来达摩大师又说:“从前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微笑,以‘正法眼’传给了摩诃迦叶大士,千年来代代辗转嘱咐,累积至今而到了我这一代。我现在把它传给你了,你应当好好地护持它。同时我把我的袈裟(金缕袈裟,从佛祖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件传授给你,以为传法的凭信之物。这样做,表示了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禅宗的这种代代传授,保证了心法的纯正和修持成就的标准正确,实际上每一代传授几乎都是经历了禅法实践上的千锤百炼以及师父、徒弟的长期互相找寻的过程,就像是达摩与慧可之间的传承一样,都是千难万难,一线牵连。

  “请师父明白指示,”慧可大师恭敬回答。慧可知道,这代代传授的袈裟一定很重要。而在禅宗门里,老师父的嘱咐往往包含了很多的预言,牵涉到兴衰大事。常人对此很难理解,那是他们不理解佛法,或是以常俗的道理来理解佛法。

  达摩大师说:“内在的传授法印用以契合心地,而外在的传付袈裟用以确定禅宗的传承。因为后代的人们心地愈来愈狭窄,多疑多虑,难免有人认为我达摩是印度人,而你慧可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你慧可已经得法了呢?你有什么证明呢?你现在接受了我传授的衣法,以后一定会有诘难。届时,你只要拿出这件正信的僧衣和我所传的偈语来表明事实,这样对于将来的教化,便无多大妨碍了。 ”

  所以禅宗的祖师之所以留下袈裟作为禅宗代代相传的物证,也是迫不得已。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找不到当时的这件禅宗法衣了,但是禅宗的传承已经处处留香,不需勘证了。

  达摩大师接着说:“到我灭度后两百年,那个时候,禅宗的法门已经传遍各处。已经不需要袈裟作为凭证,所以也就不再传授此衣。不过那时候知道禅道的人多,践行禅道的人少;口头讲道理的人太多,肯身体力行的人少。在千万人中,沉潜隐秘地修行,因此而证得道果的人也会有的。所以应当阐扬此道,不可轻视没有开悟的人。要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一念之间,回转了向外驰求的机心,便会等同于得到禅法的境界。”我们现今这个时代也确实是谈论禅的人多,践行

  禅的人少。另外,达摩大师最后这句话几乎就跟佛祖释迦牟尼证道成佛后所说的“奇哉!奇哉!世人为何不见自性”是一个意思。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把禅宗的代代传承看做是佛祖释迦牟尼慧命的代代延续也无不可,他们都是实证实修,在智慧上具有一致性。

  达摩大师最后说: “《楞伽经》便是直指众生心地法门的要典,可以开示一切众生,由此悟入佛法。我到中国以后,有人在暗中谋害我,曾经五次用毒。我也曾经亲自排吐出毒药来试验,把它放在石头上,石头就裂开了。其实我离开南印度,东渡到中国来,是因为中国有大乘的气象,所以才跨海而来,以求得继承心法的人。到了中国以后,因为机缘际遇还没到,只好装聋作哑、如愚若讷地等待时机。现在得到你,传授了心法,我此行的本意总算有了结果了。 ”

  不久之后,达摩大师第六次被人下毒。正如达摩大师自己所说的“化缘已毕,传法得人”而“吾意已终”,所以达摩大师这次中毒就不再解毒,端坐而寂。


{返回 张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豁然有悟,无住生心
下一篇: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无..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无心无住,圆..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忍隐精进,调..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人间佛教,..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善法善行,惭..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燃灯授记,顿悟成佛..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去..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人身难得,..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践行环保,摄护生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身念住念观法 第二篇 实修 7-2-4 四、结论[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读太虚大师大乘三宗说之感想(单培根)[栏目:其它]
 九百九十九个兄弟[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圣者言教 第五课(十六)意乐清净的菩提心是转烦恼为道用的方便[栏目:圣者言教]
 找到一处找到心[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法筵精点]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