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忏悔了,还会受报吗(济群法师)
 
{返回 忏悔业障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15

忏悔了,还会受报吗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至于能对治到什么程度,因涉及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业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造业过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一是由此行为带来的客观结果。

  我们每造一次业,都会在内心埋下一颗业种子,或者说打下一个心结。同时,对方心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力量,如愤怒、怨恨等。修行,可以将自己内心留下的痕迹抹掉,却很难消除对他人构成的伤害。

  比如曾和别人结下怨仇,虽然我们已将这些恩怨放下,不再怀恨在心,但对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敌意。因为我们所能忏悔的,主要是属于自己的业种子和心行力量。当然,若我们犯错后立即忏悔并诚恳道歉,也可能会瓦解对方的怨气,双方前嫌冰释,“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事情未必都那么尽如人意。再者,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难以计数,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言:“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今生成就阿罗汉果,或是带业往生,如何来得及一一道歉呢?更何况,对方还未必接受我们的道歉。

  佛陀在世时,央掘魔罗因邪见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得佛陀度化,出家修行并证得阿罗汉果。作为证果的圣者,已彻底断尽烦恼并解决了自身的心行问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向他扔石头表示愤怒。这就说明,除自身心行上的结果之外,还有外在的结果。即使我们至诚忏悔,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净,很难将对方心中的种子一并消除。正因为如此,目犍连尊者才会受报而死,佛陀也会因业报而头痛三日。否则,就无法理解这些现象,难道佛陀的修行还不足以抵消业力吗?或是佛陀的忏悔还不曾修习圆满吗?

  忏悔,包括忏和悔两方面。所谓忏,是就业的本身进行对治,通过无生忏或佛菩萨的加持来消除业力;所谓悔,是不再继续犯错,使业力停止增长。如果将业力比作种子,本将发芽、生长、结果,但通过忏悔,种子就像以猛火沸汤煮过一样,虽然业种还在,却无法继续作用。

  忏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忏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忏悔方式包括作法忏、取生忏、无生忏等。通过诵经、念佛,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及百字明咒,以至诚求忏悔之心和佛力加持,消除不善行在内心形成的种子。此外,还可修空观或实相观,将业种消融于实相的觉照力中。除不同的忏悔方式外,忏悔时心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忏悔的效果。每种心理因素都有一种与之对抗的反面力量,忏悔,就是要将这种反面力量调动起来。当然,这一力量必须超过业种子形成的力量,才能在双方的对垒和抗衡中取胜。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诵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严重的业力,必须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对治。

  忏悔是对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觉”的心理。听到“自觉”二字,我们或许感觉很普通。其实不然,因为“佛”即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可见,自觉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领,其力量可以化解内心的一切业障、烦恼和心结。当然,这又取决于我们自觉到什么程度。

  此外,我们还可采取读诵大乘经典、拜忏、诵咒等方式清除业障。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仅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也能启动自身的心行力量。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结乃至各种业障的能力,只待我们开发和运用。


{返回 忏悔业障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忏悔之浅谈(释华藏)
下一篇:如何忏除业障(净空法师)
 造罪业没关系,临终时我可带业往生,对吗?(净空法师答)
 莫让善法成“赝品”(达真堪布)
 忏悔(张慈田)
 唯有菩提心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恶业的相续(索达吉堪布)
 过能改 归于无(宣化上人)
 道德人心的第一课 静思“忏悔”
 依于诸佛名号之能现行对治力修持忏罪之理(益西彭措堪布)
 佛菩萨做担保人(圣严法师)
 为什么中国人进寺庙不是忏悔而是“贿赂”呢?
 想一遍过去的恶事,相当于再造一次(净空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All About Change[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Is Right Before Our Eye..[栏目:Ven. Master Hsuan Hua]
 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证严)[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菩萨回向的功德(海涛 辑)[栏目:回向]
 法句经要义 第四品 花品 吝啬财主憍尸亚 圣者化缘如蜂采蜜不伤他人[栏目:法句经要义]
 将布施修福作为修法的助道胜缘(妙祥法师)[栏目:布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灵修[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佛法是救世之光[栏目:印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浅论“和”“同”大道[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