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7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师将大乘佛法的纲领总结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明确指出:出离心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论云:“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

  如果自身不具备出离、解脱的能力,惑业未除,自利尚且不能,怎么可能利益他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所以菩萨同样需要生起出离心,而且要比声闻更强烈。没有真切意识到轮回之苦,没有迫切的出离愿望,所谓的菩提心终究会流于口号,发得肤浅而不真切。如果我们自身尚且耽于现状而无心出离,却要发愿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难道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吗?

   论中,宗大师接着告诉我们:“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

  只有在希求个人解脱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希望带领众生共同出离。解脱是佛法的根本之道,可以说,学佛就是为了寻求解脱,修行就是为了实践解脱。因而,出离心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础。但对菩萨道行者来说,仅仅个人解脱还不够,还要推己及人,看到众生在轮回中饱受苦难,而将这份出离心延伸到一切众生,帮助他们共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正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换言之,两条道路的起点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终点。

  怎样才能带领众生走向解脱?显然,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严格地说,必须具备解脱的经验和能力。最起码,也应了知解脱原理。否则,何以为众生向导?如果自己尚且是不辨东西的盲人,却要引领大众走上一条布满荆棘、岔路、障碍的陌生山道,不过是匹夫之勇,是于人于己皆无利益的愚痴行为,决非佛陀所提倡。所以,在修习菩提心之前,首先要发起出离心,修习解脱行。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慢慢修来快快到
下一篇: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
 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正念,使浮躁远离 三、贪嗔痴制造问题
 放下屠刀能否立地成佛
 名言与真实
 把佛念到心里
 佛经——有言教,有身教
 与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的一席谈
 菩提信物
 辩中边论探究
 《道次第》修学释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46.问曰:有人重罪,三不善业成就,听、受、书、持般若,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闻法、亲近佛?[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迷路的云[栏目:一个出家人的随笔日记]
 唯识简介 四[栏目:唯识简介]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A Summary[栏目:Others]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首届:佛教的妇女观(学愚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五百罗汉 341、识目生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怎样修行[栏目:学诚法师]
 禅心一滴 四海禅境[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