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
圣天菩萨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在讲解本论之前,先按古代印度那烂陀寺的规范,从论主介绍、为谁而作、所属范畴、全论内容、本论目的五个方面,来对本论作一个简略的认识。
一、论主介绍
提婆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从龙树菩萨这里传承了众多法脉。他是禅宗第十五代祖师,同时又是密教金刚乘的传承祖师。《智慧金刚集论释》中,说提婆菩萨已经证得了八地菩萨。记录提婆菩萨事迹的传记比较多,有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提婆菩萨传》,禅宗的《付法藏因缘传》,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多罗那他尊者(救度怙主)的《印度佛教史》等等。
提婆的意思是天,因此也有按照意译称为圣天菩萨。提婆菩萨是南印度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的王子。他最初学习婆罗门教,天赋异禀、广闻博学,在印度南方各国声名远播。
当时狮子国有一个神庙,里面供奉着一尊异常威严的大自在天神像,非常灵验。提婆菩萨前去求见,庙主说,天像很威严,别人都不敢正面看,你发发愿祈祷一下可以,见就不必了。提婆菩萨说我正是来看神像的威严相的。提婆菩萨的胆量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人前来观看。提婆菩萨进入神庙后,神像眼睛摇动,怒目而视。提婆菩萨对神像说,你确实很神奇,但是应当以智慧、慈悲和功德来让众生信服,仅仅因为装饰了很多黄金和玻璃,就想让人信服,则让我失望了。于是爬上梯子,把神像的眼睛凿了下来。当时观看的人都心里嘀咕,大自在天为何被一个小婆罗门欺负,是不是名不副实。提婆菩萨告诉大众说,神明很高深,刚才故意试探我,我领会了他的意思后,登上金身,挖下了玻璃眼睛,为的是让你们知道这些塑起来的,只是假托的像,并不是神灵的真身,我这样做,对神灵既没有怠慢,也没有侮辱。说完就走出了神庙。
当天晚上,提婆菩萨让大家准备精美佳肴,准备次日早晨供养天神。大自在天以魁伟的肉身前来应供,而左眼确实不见了。大自在天赞叹提婆菩萨说:你知晓我的心,而他人只认识我的形,你以心来供养,而他人只以外物供养。真正恭敬我的是你,其他的人则是害怕我,他们其实是污蔑了我。你所供养佳肴确实尽善尽美,但是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如果你能够把我真正需要的布施给我,那是真正上等的布施了。提婆菩萨说你知晓我心,愿按你的愿望布施。天神说我现在缺只左眼,是否能请布施给我。提婆菩萨说当然可以,即用左手取出眼睛,递给天神。以天神的神力,眼睛取出后,又长回去了。天神赞叹说,这是最真诚最好的布施了,你有什么愿望,我必然满足你。提婆菩萨说我已经证得心性,不需要外界的东西,只是很多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我的话,愿神能让他人相信我的话,除此没有其他的请求。天神答应说必然会满足这个愿望。
提婆菩萨年轻时很自负,听说龙树菩萨的盛名后,前去辩论,但是被龙树菩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所折服,于是执弟子礼,归依三宝,而成为龙树菩萨的入室弟子。
中印度摩揭陀国曾经佛法盛行,当时却被外道压制。提婆菩萨前去辩论,在王城建起了论坛,写明了辩论的主题:一、一切诸圣中佛为第一;二、一切诸法中佛法为第一;三、一切道人中佛僧为第一。并且立誓:八方论士若能辩胜此者,我愿斩首以表屈服。如果对方辩输,则只要剃除须发,归依佛法僧三宝。
前后三个月中,参加辩论的人没有一个能辩得过他,他们反而对佛法的教理产生了信心,因此他们以及很多旁听的外道,都自愿归依了正法。这样提婆菩萨前后化度了近百万人,从此,佛法在摩揭陀国又重新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此次盛事,颂扬提婆菩萨的功勋,还特地建了一座犍椎塔(玄奘大师到印度摩揭陀国时,还瞻仰过此塔)。之后,提婆菩萨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诸国弘传大乘佛法,并度化了南印度一个不信佛教的国王,使其归依了三宝。
提婆菩萨在晚年隐居山林,专门著书立说,弘传大乘佛学。有一个心胸狭隘的婆罗门年轻外道,见师父被提婆菩萨辩输,心里很不服气,一直想报仇。他发誓说:“你提婆菩萨以口胜我师,我就要以刀胜你!”
一日,趁提婆菩萨在大树下坐禅,他暗中突袭,刺中了提婆菩萨的腹部。提婆菩萨不但毫无怨恨,反而慈悲地说:“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没有开悟,会追杀你的。”提婆菩萨在圆寂前,还用身上流出的血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百字论》。
提婆菩萨著作甚多,翻译成藏文的有《中观四百论》《断诤论》《成就破妄如理因论》《摄行论》等。《中观四百论》翻译成藏文后,与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共称为中观的三部最重要的论典。翻译成汉文的有《百论》《广百论》《百字论》《大丈夫论》等。
在佛教的历史上,各大传承祖师大德都对《中观四百论》做了注释和弘扬。比较著名的有印度的月称菩萨、护法菩萨等,藏地宗喀巴大师的上师萨迦派的仁达瓦尊者,以及宗大师的上首弟子甲曹杰大师,宁玛派大堪布阿琼仁波切等。全知麦彭仁波切以智慧光明身摄受的上首弟子多昂丹碧尼玛尊者,也根据全知讲解的密意作了注释。汉地古代玄奘大师对后八品作了翻译,取名为《广百论》,并翻译了护法菩萨的《大乘广百论释论》。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了提婆菩萨的《百论》,这在内容上和《中观四百论》比较接近。近代的法尊法师从藏文《中观四百论》中翻译了前八品,并且将后八品中和玄奘法师的原译不同的地方,也从藏文中译出,附注于每品的后面。由此可见,《中观四百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的前辈大德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共同重视的一部中观修行法门。
二、为谁而作
适合学习本论的是哪些人呢?在本论第十二品中,提出了三条标准:“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第一条是“质直”,即内心公正,没有偏袒之心。所谓偏袒,即对自己所学的教法,内心里有一种偏向,但是对其他的教法,则有排斥的心理。这种党同伐异的心理,对具有我执的凡夫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但是如果把这种狭隘的心理,用在了黄金般纯净的佛法上,以自己的偏见,把佛法分割成“我的”、“你的”、“他的”等格格不入的宗派,这就造成了对清净法宝的毁谤,是应该彻底杜绝的。所以学佛,首先心要质直。第二条是“慧”,即需要具有智慧。这个智慧,即是分辨对与错、真与假的基本能力。第三是“求义”,即对正法义的希求心,也就是对以理抉择世俗和胜义的真相之义,如何修行的瑜伽次第,有真实希求之心。
三、所属范畴
本论因为是按照龙树菩萨的《中论》来演说名言谛及胜义谛的真义,所以是属于第二转般若*轮中的大乘自空中观。
一般而言,大乘显教分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分别由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着重弘扬。龙树菩萨留下了大量的论典,广泛弘扬了以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为主的大乘佛法,其中自空中观以“中观理聚论”(《中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为代表,着重抉择诸法为无生离戏之空性分。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诸佛都是依于世俗与胜义来开演大乘甚深佛法。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就是按照《中论》所开演的宗旨,通过次第,从世俗法入手,从浅入深地引导佛弟子看破世间,产生出方便生的修法,最后证得最究竟的涅槃境界——法身佛。
四、全论内容
《中观四百论》共有十六品。其中前八品是依于世俗的瑜伽修行,后八品是依于胜义的瑜伽修行,前后八品又构成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就是说,产生了世俗的瑜伽修行,就为胜义的瑜伽修行打下了基础,遣除了障碍,使胜义瑜伽修行顺利地进行。这个关系,就像戒与定,定与慧的关系一样。打下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修行九次第定等禅定修法,打下了禅定的基础,就可以顺利地修行胜观的智慧。《中论》中也阐述了世俗谛的瑜伽修行是胜义谛瑜伽修行的基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即是胜义,意思是说,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则不可能证得第一义谛,如果没有证得第一义谛,则不可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入中论》中也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前八品依于世俗修法,首先是对所知法断除非理的见解。对于一个大乘修行者来说,首先要断除心相续之中的错误见解,这些错误见解,主要部分归纳为四类,即对世间万法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对这四个颠倒见一一断除,就形成了前四品瑜伽修行的内容。
第一品是破常执品。众生面前的世间万法,都来自于各自的因缘,并且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都是在无常变异的。但是在众生的心目中,它们往往都是能够持久、稳定存在的常法。在对世间的常执中,危害最大的,是执著寿命长久存在,这使得人们认为来日方长,直接导致了散乱和放逸,浪费了大好的暇满人身宝,使得难得的解脱轮回的机会失之交臂,更无法修行殊胜的大乘法门。因此提婆菩萨开篇即来断除众生以寿命长久为主的很多常执。
第二品是破乐执品。因为众生将世间上的无常法执为常法,并认为这些常法中,有真实的乐可得,而世间诸法却都在刹那生灭,自性都是无常,这些无常的法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乐可得。这必然会让众生失望,带来痛苦。众生对世间法追求不舍,结果不但浪费了暇满人身宝,反而招来了各种苦报。为此提婆菩萨慈悲引导,使众生认识到有漏皆苦的世间本性,放下对并不存在的乐的追求,从而能将暇满人身,用到闻思修佛法的正道上去。
第三品是“破净执品”。凡是痛苦的法,都让人厌烦,因此对众生来说,它们的自性就都是不净的。但是众生仍然可能执著世间上有清净的、美好的法,这也妨碍众生舍弃世间,希求真正清净的涅槃。因此提婆菩萨以众生执著最深的女身为例,具体展示了世间的不净,以及对治执女身为净的谬见的最佳方便。
第四品是“破我执品”。凡是不净的法,众生都唯恐避之不及,都要舍弃,因此是不应当对它产生“我”和“我所”的执著的。提婆菩萨以断除我慢为例,开示了断除我执的方便。
接下来的第五、六、七品,分别阐述了“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和“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
第五品是“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提婆菩萨讲述大乘修行者真实的所取——佛果菩提的妙德,和获证菩提的道谛菩萨行之方便。
接着是“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要行菩萨道获证菩提的妙德,其前提就要在世俗法中断除杂染的障碍,这需从烦恼和业力两处下手。其中第六品“断烦恼品”,是断除烦恼的方便瑜伽。第七品“离贪著欲财品”,是断除有漏业的方便瑜伽。
以上是主要依于世俗谛的修行,为了能进一步修习甚深的大乘胜义谛殊胜瑜伽,就需要培养和提升大乘瑜伽修行的弟子的根器,因此提婆菩萨开示了第八品“净治弟子品”。
后八品传授的是依于胜义谛的修行。共分三个部分。
首先是“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是总说一切缘起显现的万法空无自性的瑜伽,这是第九品“破常品”。
其次是“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这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部分。人无我的瑜伽中,详细地破除了众生心里存在的各种遍计我的谬见,这是第十品“破我品”的修行内容。
法无我瑜伽从三个方面,分四品来引导。第十一品“破时品”和第十二品“破见品”,提婆菩萨传授了“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来断除修行者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执著;第十三品“破境品”,具体从内外境的角度,解说了诸法空性的真实性之瑜伽;第十四品“破边执品”,特别从诸法远离四边的角度,指点了诸法空性的瑜伽,传授了用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大缘起因这些正理抉择而修行的教授;第十五品“破有为相品”,讲解破有为法的边执分的瑜伽。
最后是总摄前面的瑜伽要义,以诀窍的形式,讲解了胜义空性的殊胜瑜伽修行,这就是第十六品“教诫弟子品”。
《中观四百论》的全称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瑜伽”就是相应,是修习。而且,在全论十六品的每一品结束时,都重复强调了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颂》,这都反映出本论的特色,是在教导大乘弟子殊胜的修行方便。圣天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悲心和智慧力,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传授的甚深修行窍诀,开显出来,以方便弟子们修学。在仁达瓦尊者的注释中说,《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是能彻底成熟弟子心相续的修行道,而后八品是能直接解脱弟子心相续的修行道。本论就在于通过这样有次第的引导,让般若的法义,逐渐地渗透到佛弟子们的身心相续里。
修行正法主要是抉择并串习正见。如果用正确的见解,遣除了相续中的虚妄执著,就能够与正法相应了,这样就进入觉悟的解脱道。这个抉择、串习正见的过程,就是瑜伽修行的过程。《中观四百论》深入浅出地给大乘瑜伽修行者讲解了各个层次的错误见解,开示了遣除虚妄颠倒见的最佳方便,因此是大乘修行者必不可少的一部修行宝典。
五、本论目的
目的有现前和究竟两种。现前的目的,是纠正有人对《中论》的误解。有人以为龙树菩萨的《中论》只是一味地破除外道等的见解,偏于争辩,而没有看到《中论》的目的是抉择而修行诸法的胜义真相的教授。为了纠正他们的谬见,进一步开显《中论》传授的修行次第教授,因此提婆菩萨特意造了《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的究竟目的,是依靠方便的世俗谛瑜伽,产生方便生的胜义瑜伽,再依靠胜义瑜伽,而能迅速成就正等觉佛果。
至于《中论》中为什么要用到许多辩论,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对此作了解释:“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即是说,龙树菩萨于《中论》中演说极多的观察道理,当知并非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引导众生趣向解脱,因此通过开演这些观察道理,来显示真理。
月称菩萨并且说:在观察并显示真实义的过程中,他宗的观点无法立足,就像光明出现,黑暗就自动消失一样,这并不是自宗的过失。
又说:“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即在解释到诸法真实义的时候,把他宗未达真实义的观点尽数破尽,不会有任何过失。
本论在第十二品“破见品”中也说:“诸佛虽无心,说法摧他论,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即诸佛开演教法,并没有摧毁外道论典的发心,但是外道的论典的谬误,在佛法面前却暴露无遗,就像柴草遇到野火,全部被烧尽了一样。
这以上按照古代印度那烂陀寺的著论五本,对《中观四百论》做了大致的介绍。
这次讲解,在科判上是依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所著的《中观四百论句义释——龙树密意庄严》。
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殊胜的中观修行论典。
于此,能善说于离边大中观之实相、二谛真实性如何作瑜伽之次第的四百论,全文分二:一、名义;二、论义。
能善说,是说《中观四百论》具有善巧宣说的不共殊胜能力。本论的善巧,即体现在能相应众生的根机,用二谛瑜伽的种种方便,轻松地消除众生的烦恼和执著等障碍,救度众生成就佛果。善说的内容,是如何作瑜伽之次第,即是从初学者到证得佛果的各个修行阶段所需要的瑜伽修行方便。
瑜伽修行方便,共有两层。第一层是修离边大中观之实相的瑜伽方便。其中离边,是指远离有、无、既有既无、非有非无这四边。大中观之实相,即是万法的基般若,是远离了一切世俗迷乱显现的实相般若,也是佛菩萨们进入超越言思的入定境界时现量照见的本来面目,这是本论最后一品的心要内容。第二层是修二谛真实性的瑜伽方便,其中缘起显现的世俗真实性的瑜伽修法,即是本论前八品的内容,缘起显现无有自性的胜义真实性的瑜伽修法,即是后八品的内容。
这句开篇的话,是多昂丹碧尼玛尊者对《中观四百论》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一、名义
四百论
本论的全名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菩萨是指大乘佛子,包括从资粮道到有学道的十地菩萨之间的一切大乘修行者。一个修行者,从他的心中生起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迈进了大乘佛子的行列。这样的修行者,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了修行成佛,来普渡一切众生,因此他对于能够改正自己缺点,提高自己的智慧、慈悲、能力的各种善巧方便,都会倍加珍惜,自觉、精进地去闻思修行。
瑜伽即是与正法相应,是修行的意思。一个学佛的人,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他在学习正法,正在改变自己,他的心正在与正法相应,正在向正法靠拢。瑜伽行就是闻思修行,十法行是佛弟子要奉行的行为,十法行的核心就是闻思修行。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黎明曙光》中指出:学佛的命根是闻思修行。而命根如果丢了,佛弟子的身份也就失去了。导师佛陀所传授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历代传承祖师所开示、弘扬的论典,都再再指出了瑜伽行的重要性。这也是大家要记住,要信受奉行的。
菩萨瑜伽行是大乘佛子闻思修行的内容,即是与万法的名言、胜义这两种真实性相应的瑜伽行。对于具有执著的修行者来说,首先要认识到万法的名言谛,认识到即使在分别心面前,万法也不是常乐我净的,而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是虚妄不实的,在这基础之上,再进一步认识到万法的胜义谛,即一切万法本来都不存在,全都是空无自性的。经过这两种瑜伽行,大乘佛子就能顺利地消除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成就佛果,普渡一切众生。
四百,表明全论总共有四百个偈颂。全论共十六品,每品二十五个偈颂,加起来正好是四百个偈颂。论名中包括偈颂的数目,从而使论著在流传过程中,偈颂不会进行增减。
另外,这里“百”的意思是代表多,虽然众生的虚妄分别心层出不穷,但是本论能对治众多的分别心,能够摧破邪执。
论,具有“改造、救护”的作用。虽然现在很多世间人写的书也都叫论,但是那些论就没有改造和救护众生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符合四法印的论典所独有的。本论就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本论的前八品,能改造修行者相续中常乐我净的颠倒见解和有漏的烦恼业力,从而将他们从轮回苦海以及希求自我解脱的自利发心中拯救出来,安置到大乘菩萨的殊胜修行中去;后八品能改造修行者相续中执万法皆有自性的颠倒见,将他们从耽著轮涅二边及能所二取的迷乱境界中拯救出来,安置于明空不二的果般若法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