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自我教言
华智仁波切造颂 普巴扎西活佛 讲授
{返回 加行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77

自我教言

华智仁波切造颂


普巴扎西活佛 讲授


今天我们讲解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从文字上看其内容大部分都是共同教言,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纳在不共同教言中讲解。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给弟子讲法时,初步都要讲解一遍共同前行。今天我们对共同前行也稍许讲一下吧。


作为一个修行者,今生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观想共同前行之上,比如说,根据自己目前的条件和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多多少少还是能了解一些如何修法的道理,像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念诵显宗、密宗的仪轨和心咒等等。但依靠这种念诵能否今生证得佛果呢?这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观想之上。若要是没有一个共同前行的观想基础,现前我们所理解的这个法能否成熟就很难说。所以观想共同前行挺重要。在进入正行的时候共同前行还用得着观想吗?还是用得着观想的。因为现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投入实际修法当中的见解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信心和精进之上。信心和精进的前提是共同前行,共同前行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很难长时间精进修行。若不精进修行,则很难成熟。所以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就在此上。


共同前行主要观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比如讲解人身难得:第一,今生能否遇到很好的善知识,这个因缘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第二,聆听善知识的教言,并获得一个善知识的圆满摄受这就更难得到了。第三,我们的身心是很难投入到修法之中的。以上所讲解的这三种因缘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而我们现前已值遇善知识,获得善知识的摄受,在善知识面前聆听到教言,并知道如何修法等,能得到这个因缘,说明前世有很好的因,今生才获得这样的果报,当然需要珍惜。再说寿命无常,很多人一听到无常的时候,就觉得我现前身体很好,岁数也不大,无常可能不会降临在我的身边。但从古至今无常没有随着众生的心愿而行走过。世上一切众生谁想死亡呢?谁都不想死亡,谁都不想提起无常,但可怕的事情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发生。前年印尼海啸的时候,海边游乐的众生谁又想到今天是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呢?从他们的游乐的行为中可以推测,谁都没有想到过无常。但是可怕的事情当下降临在他们的身边,从那天开始,这二十多万人已经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也许有人会说,世上的众生只要有生,必然有死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何必去执著呢?但要知道的是,死亡没有到来之时,谁都会这样说,但真正无常降临到自己身边,有谁能坦然面对这一点。因为临终的时候,一切痛苦都是惧怕死亡而造成的,除非你今生修行得很好,在临终的时候,可以面对这一点,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从小至今一直欺骗自己而漂泊于轮回之中。现前已经知道真正的实相之后,当然不能跟随这个欺骗而虚度人生,要不活在世上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龙钦巴尊者曾经在一些教言中讲过,人是高级动物,但高级动物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比一般的动物智慧高。若现前我们不把智慧用在相对的境之上,那和一般的动物就没有多大的区分了。在今生有这么好的智慧当中还会让智慧从我们手中无意义地消失吗?如同一个人居住在一个有吃有喝的地方,但还是让自己饿死或渴死,那太不值得了。我们平常都能看到或听到很多人死亡的事,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诸佛菩萨在授记我们,让我们早早作好准备,有一天无常也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往昔我曾举过一个例子,以前有个人很怕死,他想要是能知道哪一天死,早点做好准备那该多好。有个人建议说,你还是修个本尊吧,若要能真正与本尊对话的话,本尊会告诉你何时死亡的。他想这个办法很好,所以就把一切搁在一旁,到一个山洞中修持了很长时间的本尊,直到和本尊对上话,本尊问他:“你需要赐予什么?”这个人就说:“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时候死亡?”本尊答应告诉他。第二天早上本尊呈现在他面前说:“你住的那个村子里今天早上死了一个人。”这个人并不在乎,是他人死亡,又不是我死亡。又过了两天本尊说:“你们村子里有个人死了。”就这样授记了很多很多次。终于有一天本尊呈现在他面前说:“再过片刻你就要从人间消失了。”这个人吓得不得了,说:“本尊,你慈悲心太小,我修了这么多年才修成,让你早点告诉我何时死亡,你直到现在才告诉我。”本尊说:“不是我慈悲心小,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告诉你,让你早点作好准备。但是你不听我的话,又有什么办法呢?”也就是说,现前我们看见很多人死亡,听到很多人一个跟随着一个在人间消失,这也是诸佛菩萨为我们授记,让我们也早点作好准备。不作好准备,一旦无常呈现在自己面前,你有多大把握去面对这个现实呢?若没有,说明我们还需要精进修法。再不能拖延时间,不能虚度人生了。


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给弟子讲法,把共同前行当作重点讲解。听起来是共同,谁都可以修行的一部法,但对一个修行者而言共同的法也有不共同之见。因为不共同法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共同基础之中,这个能力一旦不存在,不共同的法也很难成熟啊!所以我们就在共同前行的基础当中讲解《自我教言》。前段时间我去香港讲法,听到一种说法,说是进入佛门行者先要做好人,体现出做人的道理就叫共同佛教,由此再进入不共同佛教,甚至进入更深一层的佛教,这可能是现代人的一种说法吧。如同这个道理般,我们所讲解的《自我教言》也是讲解在修行的路途之上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很多人说,在座上的时间很少,尤其作为一个居士有家庭、有事业,把这些都搁置一旁进入幽静地方打坐,这不大现实。那我们就讲一点现实的法吧。座上修行的法一天只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已,二十多个小时还是在座下之中,也就是面对生活当中。面对生活当中能做到座上的见解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入定根本见没有成熟之前,出定的时候是很难契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座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依靠共同方式来对治,能按照“自我教言”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也叫修法。修法当然要分为很多乘次,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讲解:“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八万四千教法,都是针对不同根机而树立。因此,我们平常面对生活,心中的理想当然要高一些,但是在现实当中还是要现实一点,做不到的事情,先放在自己的梵学之上,作为我们的理想。

智悲光尊者在一部教言中讲解:法与根机不相应,很难功德辗转增上。这说明了,要现实一点。现前有些人说他打坐的时候感觉挺不错的,打坐当然不能凭感觉树立见解高低。甚至有些人说,往昔妄念太多,现在打坐妄念越来越少,这是否标志着见解有增上?当然不是的,从世间角度中讲解可以算吧。从出世间角度讲解妄念多少并不代表见解高低。所以华智仁波切在一部教言当中讲解:“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但不知道行道修法之理趣,仅仅流于世间禅定当中又有什么意义?所以,还是先面对现实。今天所讲解的《自我教言》是很现实的,若能做到这些,这就叫做佛法。我们依靠这种力量来逐渐创造更好的条件,当然修法也有个次序的。有人要问,不是说密宗就是讲解心性吗?怎么还讲解过程呢?密宗真实教授乃一切乘法之果实,不讲解过程,直接讲解它的本体。但要知道,进入密宗行者不能说个个都是上等根机。因此,密宗讲解分为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的原因就在于此。不仅仅密宗讲解是这样,其他教派讲解也是这样。比如,汉传佛教中的禅宗,禅宗很多公案中并不讲解过程,何时明心见性获得觉照的时候就叫实相般若。但一个次第行者没有一个次第修行之基础,直接进入更高的修法,这不大现实的。比如说,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讲解般若分为三个过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还是讲解一个过程的,这些道理稍许了解了,对以后的修行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我们今天讲解的这部法,说它是共同的教言,当然可以树立在共同教言之上,说不共同的教言,我们可以讲解很深的道理,也可叫不共同之教言。平常面对生活当中要明白该做的是哪些,不该做的是哪些,该做的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去做,不该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排斥或断绝这些不该做的事情。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莫忘恩重善知识”:在初步进入佛门的时候,先要依止一位导师这是最重要的。所依止的导师应该是具德导师。具什么功德呢?从初步开始修法到究竟果实已经圆满成熟有经验的这么一位导师就叫具德上师。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今生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能否证到佛果完全取决于这位导师的引导。这位导师的引导若是偏邪,那今生所作所行均称为偏邪之法,永远证悟不了菩提圣果。在很多教言当中讲解,今生能否成熟要具备三个因素:第一,传承清净。这位导师要具备清净圆满的传承。传承法脉不清净的话,就不具备传承祖师之加持。所以我们在依止一位导师之前,先要问问这位导师的传承。从普贤王如来或从阿弥陀佛直到我等所依止的导师中间是怎么传下来的,中间是否有间断的现象。如果有间断的话,就说明这个传承并不清净,这个传承法脉已经断了。一旦断了,那今生这位导师所证悟的见解是否为真实就很难说了。普贤王如来和阿弥陀佛所证悟的是真实的,传承法脉若是清净的话,以下的这些祖师都是按照普贤王如来和阿弥陀佛修行方式而修成的,我们依止这位导师修行也是与普贤王如来修持完全没有区分的。第二,这位导师的功德必须要圆满。作为一个凡夫行者我们如何去观察这位导师有没有功德呢?从见解当中观察,见解是无色无相的,我们看不见他的见解。见解能呈现许多殊胜之功德,但我们因烦恼沉重和五根不净而看不见。那用什么标准衡量这位导师是一位合格上师和师父呢?从信心和慈悲心两方面去观察,观察这位导师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比如说,信心有没有偏袒之心,若要是在介绍一位导师时有信心,但是在介绍另一位导师时有偏袒,甚至有诽谤之词,说明这位导师信心并不圆满。因为一位具德上师的信心应该是普遍平等的,哪有什么好坏之区分呢?因此从这两方面去观察这位导师的功德是否圆满。第三,信心圆满。传承方面这位上师已经获得这个密意,这位上师的密意能否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靠信心来纳入。信心就是使者,所以要时时刻刻培养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从初步进入佛门直到完全悟证究竟果实都在培养信心。因为信心圆满的时候就是开悟的时候。从刚刚讲解的这三个因素当中知道,所依止的导师是否为一位具德上师是相当重要的。现前汉地当中,据说有些导师很不重视闻思,说是实修就可以了。有些导师很不重视实修,仅仅闻思就可以了,这些都略有偏邪。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当然需要。但是仅仅树立在闻思当中,也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比如,今天很渴,从多方面可以了解水可以解渴,但不亲自去喝水,能解渴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知道,这样修行挺好,能调顺烦恼,但不进入实修状态当中,永远也调顺不了烦恼怨敌的。另一方面仅仅停留在实修当中不去闻思,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叫做实修,若这就是实修的话还需要信仰和专门去修行吗?我们从小直到现在,在进入睡眠前不就是把一切妄念放下才进入睡眠之中吗?难道这也叫做禅修?这是禅修的话,那我们已修行了很多很多年了。一年修365座,虽然时间短暂,若这是禅修的话,功德也应该有所进展,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功德进展。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把心仅仅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不能叫禅修。华智仁波切对这种没有闻思而实修者说了这两句话:“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禅天定就是世间禅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但不知道整个修法之妙解脱之见,那和世间禅定修行有什么不同?所以没有在一位导师面前获得教言,仅仅依靠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这还是略有偏邪的。那我们应怎样修法呢?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合一。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并获得教诲,按照这个教诲去思考,再把以上闻思投入实际修法当中精进修行。三种智慧合一得到的见解才是菩提胜果之因。从这个角度就知道,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首先应观察这位具德上师,这是挺重要的。观察过程中,若一次观察不能决定,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多方面去观察,再去依止上师。世间的人在寻找一生伴侣时,需要长时间去观察,因为他关系到一生的幸福,略有偏差一生的幸福就泡汤了。所以要谨慎观待对方是否能作为自己一生的依赖。而我们修行者在寻找修行师父的时候,当然要谨慎加谨慎,因为他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依止一位上师在这位导师面前得到不同的教言之后,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恩重这位善知识。什么叫恩重?依靠上师给你讲解这个缘,你内心获得加持,消尽烦恼、功德增长,因此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祈祷上师一方面为了报恩,另一方面依靠祈祷上师消尽烦恼而获得上师之密意。祈祷上师可以分为外、内、密三种。外祈祷,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而作祈祷,观想上师具有三种功德:遍知、大悲和救度众生之力量,祈祷获得上师的密意。内相祈祷,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直接调伏贪嗔痴一切烦恼。这时虽然当下不能圆满三种功德,但正在创造这三种功德。密相祈祷,何时圆满心之本体,安住这个境界,已经圆满三种功德,这是最高的境界。就这样长时间忆念,莫忘就是长时间要祈祷。那祈祷善知识还需要祈祷很多诸佛菩萨吗?因善知识乃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之相,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佛的总集之相为上师。所以祈祷上师相当于一切诸佛菩萨都在祈祷之中,当然这时的观念需要转变一下,在有分别和偏袒的情况下是得不到一切诸佛菩萨加持的。比如说,你内心在祈祷这位师父时就感觉到一切诸佛菩萨还没有圆满在这位师父之中,略有这种偏袒的话,那当然得不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刚才从不同的角度以教证和理证讲解上师乃三宝之尊,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上师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之相。所以若能真正知道这个道理,那在祈祷上师时就相当于祈祷一切诸佛菩萨之功德。


“莫忘大慈大悲佛”:这里的莫忘是莫忘失的意思。大慈大悲佛有两种,一种是二千五百年之前世上呈现一个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为大慈大悲之佛,以及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佛。我们现在能修法,有一个信仰的所依对境,都是诸佛菩萨的恩德赐于我们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祈祷诸佛菩萨而获得加持。还有一种,这时候的佛当然不仅仅树立在外在形相之上。这个佛是什么意思呢?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断绝俱生无明和获得本体清净之见解为佛,这是在自心本体之中,如同《金刚经》所讲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何时悟证般若波罗密的时候,这就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之佛。安住在这个见解当中若不忘失,这是最高的境界。但现前临时做不到,因此要时时刻刻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

“莫忘正念与正知”:正念与正知,我们可以把它树立在正念当中也行。这个正念可以分为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可能大部分人都看过华智仁波切的《屠夫真言》这本论著,前两年我在亚青寺给汉族弟子讲解过,前面是原文,后面有讲解。华智仁波切对初步修法直至究竟果实调顺烦恼,分为三个历程: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调伏妄念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从初步开始修行直到究竟果实当中的整个过程,都树立在这两个正念当中。着意去改造的一切法都叫改造意念之正念,但现前很多人排斥这个正念,说只要是意念创造就完全失去了真正成佛之义,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初步修行过程当中,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听见他人在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当下开悟,谁有那么高的根机呢?在没有这种根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靠着意来创造无着意之见解。必须要创造这么一个过程。《六祖坛经》讲解般若智慧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过程。文字和观照还不是着意吗?文字为“了知”,观照为“觉受”,觉受虽然靠近证悟见解,但还是有所刻意啊。我们总不能树立实相般若为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当下是达不到的。因此,次第修行者为了获得智慧到彼岸就必须用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来架这个桥梁,才能达到实相般若智慧到彼岸这个境界。所以初步当中不能排斥妄念。《屠夫真言》当中有这么一句话,“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轮回是需要断绝的,但先不以轮回法来创造涅槃之功德是很难获得涅槃之见解的。所以初步开始修法当中不得不依靠妄念来创造究竟果实,我们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来对待。若要是失去这个工具,创造诸佛菩萨之坛城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你的根机像慧能大师般的。世上有多少人像慧能大师般听到一句话就能成就呢?从这个角度当中就能知道改造意念之正念当中,这种刻意做法是很重要的。但在究竟果实当中,妄念完全排斥才叫做究竟果实吗?当然不是。在行道逐渐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这个妄念也是挺重要的。比如说《三句精要》当中华智仁波切也讲授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之功力,也就是说妄念越粗大证得解脱越有功力,并没有说妄念越多越是一种过失。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特点。那以后我们修法的时候当然也要从这方面去入手,不要仅仅停留在今天没有妄念内心当中就升起一种乐,妄念太多的时候内心当中就升起一种悲,时时刻刻都被乐和悲牵着走。我们所说的禅定应该是自在性的。平常修持时妄念多感觉到悲,妄念少而感觉到乐,这是禅定吗?当然不叫做禅定。这些道理知道一些,可能对以后的修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种正念叫无造法性之正念。无造法性之正念如同《金刚经》讲解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时证悟到这两种无二之境界的时候,这种正念之中的智慧就叫做无造法性之正念。那时候当然不讲解什么过程了,但这是当下很难做到的。现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是改造意念之正念。在修的过程中要以止观交修的方法来修。观的时候要观想,修止的时候要修止。但所修止的这个禅定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禅定,必须要分清楚。我平常讲法有时候会把有些人的一些修法的公案列在讲法之中。这并不是排斥他人的见解,而是让我们知道,有时候这种见解是一些错误性的。前两年我在亚青寺的时候,从广东过来一位居士,说是修东密的。他说前两天他的老师告诉他一天修法不要少于2-3小时,至于如何修法,导师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他的导师没有告诉他呢?导师感觉到他的禅定还算可以,觉得没有什么可讲解的,就让他按照平常的见解来修法。我就问他:“你平常所安住的禅定是世间的禅定还是出世间的禅定,你能否辨别上下不同的特点?”他说:“这个导师并没有讲解。”我又问他:“你平常所护持的见解知道是什么境界吗?”他说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和清明状态当中。清明的范围太广了,按照唯识讲解八识,针对第七识末那识分别念而讲解第六识耽著为清明之状态也可以,因为第六识当中没有分别只是一种耽著。从这个角度讲解它是一个清明状态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清明当然不了义。针对第六识和第七识讲解第五识为清明之状态,因为第五识是无念状态,它没有耽著和分别的,这也可以,但又要知道第五识的清明当然不了义啊。因此,我们把清明状态可以支分为八万四千个清明,你能知道你的清明状态在哪一个层次当中吗?他说这就不知道了。那这种修法完全叫做盲修瞎练。就像我们拿着枪往天空中放,那是以什么为目标而开枪呢?没有目标而乱放枪。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没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说有一个所追求的法,那完全失去了真正修法之义,要是这样的话,进入佛门不就是一个着念了吗?对佛法生起信心,如果这个信心是一个着意搁置一旁的话,那么我们何时和佛能结上这个缘呢?不能这么树立,时时刻刻都要记住,要对照根机而修法,这相当重要。在修法过程中要知道自己所护持的见解是什么状态,不能盲修瞎练。以上是针对盲修瞎练太厉害者而说的,今天在座的修行禅定的人挺多,以前我曾经讲过,禅定若要是真正修得好的话,是在短期时间内可以成就的一种力量。但又要知道,这个禅定很危险,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若要是有一位老师懂得这个定时炸弹,是可以利用它做一番事业。你想做什么事业就根据自己心里的想法定时做一番事业,但没有这个技术的人要是去乱碰,做不成事业反而把自己也给炸掉。禅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必须有一个具德上师的摄受,有一个真正知道禅定上下不同区分的老师进行指导,修到一定的时候还需要这位导师的印证,讲解目前已经到什么层次,该需要什么方法去调伏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总之我们刚才讲解的“莫忘正念与正知”可以归纳在两个正念之中,要是懂得这两个正念,那一切法都归纳在其中。比如说禅宗的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都树立在改造意念之正念当中,实相般若为无造法性之正念。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所讲解的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调伏妄念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整个修法程序都归纳在这两个正念当中。整个密宗把五道十地的修法都归纳在了知、觉受和证悟之中,了知、觉受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完全证悟的时候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修净土法门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把阿弥陀佛的修法分为外、内、密三种阿弥陀佛,外和内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因为那个时候要刻意去观想,达到一心不乱之状态,一心这个心是真心的话就叫无造法性之正念,那整个显宗修法也归纳在这两个正念当中。现前很多人都在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总分为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归纳在改造意念之正念中,密相上师相应法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都归纳在这两个正念之中,就这么去理解“莫忘正念与正知”。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念传戒之上师”:从皈依戒开始,所传过戒的上师,时时刻刻都要祈祷这些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上师所讲解的一切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忆念去修行。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就是上师能为我们指引一条路,这就是法。祈祷上师并按照上师的教诲调伏内心,就是修行佛法,恒念示道之佛法。我们把示道之佛法分为座上和座下。粗略地讲,上面示道佛法为座上,下面“恒念律仪与誓言”为座下。按上师所讲解的教诲修行,还要忆念戒条。比如说,皈依戒分为三所断、三所修和三同分,以及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五种支分戒条。菩萨戒从两种根本戒而讲解很多支分戒。密宗共同誓言支分为二十七条根本誓言等等。都要经常忆念并且做到这些。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床第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恒时应具有三种”,时时刻刻应该具备的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在平常打坐的时候,心要是散乱的话就叫做身体不具有心。身以七支坐法达到静的时候,心也要跟随着静。我们每天真正座上修法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由于往昔习气沉重的缘故,有时候无意当中漂泊出很多妄念,最主要的是不要跟随着它行走,这一点必须做到,这是相当重要的。当然调顺妄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试问妄念必须完全断绝在无念状态当中才为调伏吗?当然不是。妄念起现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去调伏妄念。有妄念并不可怕,若不知道调伏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打个比喻:一把刀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如果拿这把刀做坏事的话,这把刀就成为坏刀,若做一番好事的话,这把刀就成为好刀。如同这个道理般,妄念本身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完全取决于如何去调伏。若不会调伏,行者跟随着妄念而行走,有妄念就形成漂泊轮回之根本。若要会调伏,有妄念就是今生证得佛果之因的工具。所以妄念多少并不代表见解高低,最重要的是要调伏。现在很多人讲解入定时说,没有妄念安住的时间越长就叫入定,在讲四禅八定的时候是这么讲的,没有妄念的状态时间越长越好。但我们并不是在讲四禅八定即世间禅定,而是在讲解出世间的禅定。虽然初步从世间禅定入手,但不是仅仅停留在世间禅定,而是要创造出世间禅定,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当然调伏妄念才为重点。因此“身体恒时应有心”就是说修法当中,要时刻观待自己的心。比如说去参加法会,身在法会之中心要是在散乱,这不叫修行,正法与非法的区分就在此上。表面上好像是在修行,内心当中却被贪嗔痴烦恼束缚,这种行为都叫非法。一个人在幽静山林中打坐,从形象上好像在修行,但是内心在另一个地方漂散,这就不叫修行。我们平常在做一切善法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心。比如去放生,看看内心中是否有慈悲心,很多人去放生把它当作凑热闹而跟随着行走,若要是没有慈悲心,做不做就没有多大意义。但我们不能排斥说一点点功德都没有,有功德力量也相当微弱。所以“身体恒时应有心”,在做善法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忆念着自己的心,身和语所做的一切都是意在支配的,心才为根本,身体在何处,心也应该在何处。

“床第恒时应有身”:意思是说居住在一个地方不要跑来跑去。初步进入佛门对佛法不了解的情况之下,往昔历代传承祖师有这种传统,去参学。那时我们不得不先跑来跑去。但这种跑是为了知道如何修法,一旦知道如何修法之后跑来跑去就不是重点。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个是只靠跑来跑去成就的。在知道如何修法的情况之下,把心安下来修行为妙。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把跑来跑去当成是佛法。只要有点时间,把家里的一点点经济都用在跑来跑去之上,造成家里人对相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反感。你跑来跑去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在学法,但家里人会这样想吗?他可能觉得你完全是在浪费金钱,家里的一点点钱都被你跑来跑去用光了,浪费时间就更不要说了。我们作为相信佛教的弟子当然不能这样做。前段时间,我也对各地一些居士说过,初步进入佛门尤其是实在不知道如何修法的情况之下,不得不到一些真正高僧大德面前去参学,历代高僧大德的法规和习惯也是这样的。但知道如何修法之后,还是不要跑来跑去,这没有多大意义,还会招来很多人的诽谤。修行者应该是静下来修自己的心才为修行。跑来跑去不但会导致家里人对你反感,甚至会导致很多人对修行者产生不好的印象。

“心中恒时应放松”:刚才说过,调伏内心为根本,但调伏内心应该放松些,不要过于太紧,要是过于太紧,比如,出现一个妄念当下知道,我必须把这个妄念压制住,这么压制之下妄念会更多,调伏不了妄念。前两天我们讲解过上师瑜伽的导修。导修当中已经稍许讲过怎么去调伏妄念。比如说,把《屠夫真言》中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归纳在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之中,这么去修行是挺好的。仅仅把心安住,其中有些容易错谬的地方,有些错谬和真正的出世间禅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旦不小心很容易把它搅混在一起,《普贤十六种辨别》中“相似相似易错乱”就是指的这一点。这样一不小心会造成证得菩提胜果之过失的。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这些根据个人的根机应尽量做到。尤其是睡眠,不要睡得太久,不要跟随自己的习气想睡就睡、想起来就起来。习气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比如今天睡十二个小时,明天可能还要睡十三个小时、十四个小时。不睡觉是不可能的,但是睡眠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不要睡得太多。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睡眠最多3-4个小时。我们临时可能达不到这一点,但是6个小时左右已经够用了。第一次可能在白天感觉到没有精神,过一阵时间就会形成很好的习惯。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要谨慎。”


“众中出言应谨慎”:众人之中说话要谨慎,这不就是讲解平常做人的道理吗?真正知道做人的道理,这也叫佛法。佛法不一定是静下来打坐就叫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根据个人根机来树立的。众人之中要是乱说话,一不小心很容易得罪他人,造成他人的烦恼,从而变成一种过失。得罪他人之后,你要是内心放不下这些,很长时间想静也静不下来,这些都叫做习气和障碍,所以在很多人之中说话要谨慎。

“独处行为应谨慎”:独处时要时刻忆念着自己的心,谨慎观待自己的心怎么想,不能想什么就跟随什么而行走。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独处行为应该谨慎。

“平常观心要谨慎”:平常观心要怎么谨慎呢?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去依止无根无据的法。真正的根据就在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和理证之中,若能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这就叫做真正的法。因此,现前无根无据的一些书要少看一些。尤其是在汉地,半途出现的法又多,这些大部分都是无根无据的,若要是有的话,可能也是从其他书中抄来的,再加上自己的内容,能否符合教证和理证就很难说。所以还是看看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吧。

“恒须隐密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隐密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隐秘自己之功德”:真正知道佛教基础的人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宣扬自己的功德。初步进入佛门行者可能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说这个莲花生大士佛像是一个人做功德而塑造的,对于初步进入佛门行者,把他的名字刻在前面的话,他可能心里很高兴。否则,这个人就会觉得:“天哪,做了那么多功德别人不知道是我做的”。这些想法都是对佛法不理解的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把这些弟子逐渐引向佛法,那就做一些方便也是可以的。给他的名字写上,要不就宣扬一下他的功德。但要知道,这种做法真的如法吗?如法还真算不上,只是一个引导法,为了逐渐引导他进入正法。达摩祖师进汉地的时候,像梁武帝这样的大居士可能世上很难找到第二个,梁武帝一生当中建了多少庙,在汉地供养了多少僧众,做过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为什么问达摩祖师的时候说“无功德”呢?就是因为天天在谁面前都讲这是我建的,那是我做的,所以真正进入佛门中若宣扬自己的功德那会消减自己功德的力量。初步进入佛门宣扬一下功德的做法并不了义,但为了慢慢引入正法之中,不得不这样。对佛法了解之后,我们就不能去追求这个,我们信仰佛法的目的不是在何时何处留个名字,我们要的是这个功德,依靠这个功德来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这是我们信仰佛法的目的和理想。所以要隐秘自己之功德。自己的功德不要在他人面前宣扬。刚才所说的功德是从金钱方面所创造的功德,平常修行当中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在汉地听说只要是穿和尚衣服的人都会讲神通。我怎么知道的呢?有一位居士的母亲已去世几个月了,他问我说他的母亲现在何处,我说我怎么知道你母亲在何处,我对这方面什么都不懂。我就问他:“你为什么问我,你在谁面前听说过我有神通呢?”他说:“没有听说过,但是一般穿你这种衣服的人,都会有神通啊。”我说:“不会的吧?”在高原地带是按照真正教法而行持,像我的上师喇嘛阿秋今年80岁了,平常很少讲神通,以前法王如意宝也很少讲神通。在高原地带很多人是不敢讲神通的,因为一些高僧大德们会从教证和理证当中将你排斥。真正的佛教是教法和证法,教法为理论,证法为实修。要是真正符合佛教而修行的话,自己的功德是不应该在他人面前宣扬的,除非你的功德已经达到圆满,能圆满为他人宣说,你的功德才不会有退转。若要是行道当中的一些觉受在他人面前宣扬的话,会消减自己功德之力量的。

“隐密他人之过失”:不在背后说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善法,也叫做修行。背后说他人的过失,从世间角度当中,一旦他人知道会造成不必要的烦恼,他人不知道的话,没有损害他人反而损害了自己。

“隐秘未来之计划”:像密宗,我要到何处修法,修什么法等等都必须要隐藏,要不共同悉地很容易消失。当然隐藏未来之计划不是说等两天到什么地方去偷东西的未来计划不告诉他人。其他事情也是一样,未来的计划不能随便讲给他人听。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宣偶尔出离心”:不宣扬偶尔产生的出离心,偶尔产生的出离心是短暂性的,并不坚固,等两天又可能没有出离心,进入世间当中追求世间事业。哪怕真具有出离心的话,这些功德还是不能在他人面前宣扬。一是宣扬自己的功德有过失,第二偶尔产生的出离心并不稳定。比如你在他人面前说:“我有很大的出离心,等两天我要到幽静山林中去打坐,几年当中不出关,一直在山洞里打坐。”过一段时间可能这个出离心很难永恒,自己又会溜入城市之中。这样很多人会瞧不起你,甚至还会对你产生诽谤。


“不宣自己狡诈行”:作为一个相信佛教的弟子,在未进入佛门者面前不能讲解自己的很多过失,因为很多人烦恼沉重的缘故,会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他觉得进入佛门行者还有那么多的狡诈行为,那自己就更不应该进入佛门,从此离佛法会越来越远。因此,作为一个进入佛门的行者平常所做的一举一动对一个不相信佛教的人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让众多的弟子进入佛门,从轮回苦海当中获得解脱,所以在他人面前不宣扬自己的狡诈行为。我们不是讲解佛教是一种胜谛吗?在讲解教证和理证当中一直宣扬佛教是胜谛,那客观的角度当中也应该做出一个胜谛。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解小乘的时候,树立那么多戒条,就是为了让很多人都进入佛门的诠释,这些戒条大家都能做到吗?当下是很难做到的,还需要长时间刻意去行持。只有这样树立戒条,外道才不会对佛法生起诽谤。


“不宣自己之善行”:我们所做的善行功德都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而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所以在修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善行功德告诉他人。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怨仇争处不可去”: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前提是没有能力摆平这件事的情况下,不要到一些怨仇争斗的地方去。比如说,哪个与哪个打起来了,哪个和哪个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你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的情况之下,要是在中间说几句话,一不注意会把自己也拉进去。这些都是修法的基础,必须做到。

“众人聚处不可去”: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还是少去一点为好。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的心是散乱的,人越多的地方更容易造成心之散乱。作为一个修行者,修行,修行,就是修心。所以静下心修行这是最重要的。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告诉我们,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独自进入茅棚去打坐,而不是很多人在一起修行。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也是这样给弟子讲解的,亚青寺的要求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亚青寺修行者最好是一人有一间房子,这样修心很容易平静下来。要不众多人在一起打坐,一个人动的时候,其他人虽然身不动,但心往往跟随着一起动。


“玩乐之处不可去”:玩乐的场所最好不要去,因为这些地方很容易散乱自己的心态。当然初步进入佛门当中修行,人人都能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但要尽量去做。前一段时间我在北京,有几个居士,开始还算不上居士,虽然他们对我很恭敬,但是在我面前很长时间并没有听他们说要修法,后来有一天我就问他们:“在我身边已经有那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问问法呢?”他们说,现在还不敢进入佛门。为什么呢?要是进入佛门之后,必须不吃肉要吃素的,还不能抽烟,有位老先生60多岁了,又要抽烟,听说进入佛门烟必须戒掉,要不就和佛无缘。他们觉得这些临时真的做不到,所以就不敢求法。我说不是这么讲解的,要是都拿着一个尺寸去量的话,释迦牟尼佛还用得着讲八万四千法吗?还讲解那么多的入乘之门吗?这都要针对个人的根机而讲解,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米拉日巴,汉传佛教的慧能大师、二祖慧可大师等等,他们独自在茅棚里打坐,感觉是精神最快乐的时候。若有这种信念的人,当然应该这样要求。但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下,要是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面有的人就会感觉到很闷,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目前的条件来树立,慢慢地尽量做到这一点,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就如同《般若品》讲解般,文字般若到实相般若,从智慧在此岸到智慧到彼岸必然需要一个架桥梁的过程,所以,我们当下在没有建筑这个桥梁时,必须达到前面说的要求这是不大现实的。但这些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做到,对以后的修证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无信者前不说法”:没有信心者面前和你没有能力救度此人的面前是不要说法的。要是说法的话,他反而会对法生起诽谤,会造成一种过失。那要是在有信心者面前讲一些共同的教言,是可以的。比如说,你们作为金刚道友之间说说法完全不会犯戒的。龙树菩萨在一部教言中讲解,说白色的塔子在晚上月亮之下会更白,就是月亮的光而造成这个白塔更加白的。我们现前所精通的教言,为他人奉献,还会增长自己中途之功德。也就是说,现前稍许精通的法,不是讲不共同法,而是讲共同的法,在有些信者面前为他作些开示,还会增长自己的功德,但是不信者面前是不能说法的。

“未问不说自经历”:别人没有问你的经历就不要说自己的经历,比如说我怎么修过法。否则,人家会觉得你在打妄语,是狂言等等,反而对你产生诽谤。

“不说不符实际语”:当然不能说不符合实际的语言,那样会造成对法的诽谤的,甚至在说的过程中有很多罪过。以上这些道理,都是讲解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些要是能完全背诵下来的话,在座下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因为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就是以《自我教言》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提起正念,而形成我等三界一切众生之怙主的。我们若能按照华智仁波切讲解的教言而行持的话,也会如同华智仁波切般,证悟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上面这些听起来有些地方就是做人的道理,但一个相信佛教的人就应该要做好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快乐之中,不在贪执和烦恼之中。相信佛教的人平常起现贪嗔痴烦恼,他不会从外面去断绝,而是反过来观待内心,一旦反过来观待调伏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就不会把一切过失推在他人身上。这样家庭就会越来越和合,金刚道友之间也就很团结,谁见了都喜欢。我在亚青寺给弟子讲法时说过,有人说自己的见解很高,已经达到登地、八地等等,我们暂且把登地、八地搁置一旁,先看看他的烦恼是否减少,往昔的脾气是否越来越温和。若是内心证悟到见解的话,贪嗔痴烦恼应该减少。若不是内心当中的证悟,那他所讲解的证悟又在何处呢?那只能说有两个心,一个心已经证悟,一个心还像往昔般贪嗔痴烦恼那么严重,这就不大合理。所以要时时刻刻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心,就能知道自己见解达到何等高度,这也是一种修法。我们平常座下若能够按照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行持,这就叫做修法。很多人不是一直追求座下怎么修法吗?很多修行行者有家庭、有事业,真正座上修行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若能在座下像刚才所讲解的去做,就可以依靠这种力量逐渐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座上的禅定逐渐进入座下,甚至逐渐进入出定和入定无二的境界。

前两天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的时候,稍许讲解了修法的道理,也讲了一些平常行为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因为依靠这些方便对解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今天再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一些内容。现在很多人都讲他今生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那怎么去寻找智慧呢?若要是细致去观待,所谓的智慧,是讲解业力清净还是业力沉重而树立智慧。比如说,六道众生当中三恶趣的智慧是最薄弱的。为什么说六道众生当中三恶趣的智慧最薄弱呢?因为,三恶趣众生的业力比三善道的众生要沉重,因此智慧就更薄弱了。也就是说业力沉重的时候智慧是薄弱的,业力何时清净智慧就会更加增上。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平常每做的一件善行都是为了增长智慧。消尽烦恼智慧增长,五蕴消尽的时候,太阳的光芒逐渐呈现,这是必然的。那所谓的福报怎么讲解呢?还是同样一个道理。业力沉重的众生是永远没有福报的,业力清净之后,福报会迅速增长。现今很多人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让面对生活当中的很多事业逐渐增上。但是要知道的是,我们应从根本上解决。如同前两天所讲解的,平常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分为有漏功德和无漏功德两种。从客观角度当中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平等的,但是因内心所调整方法不同的缘故而造成有漏、无漏之区分。有漏功德得到的福报是有生灭性的,无漏功德而得到的果报是没有生灭性的,所以不同的区分就在于此。因此所做的每一件善行要配合殊胜之方便,那什么叫做配合殊胜之方便呢?在修法过程中若能配合三清净法又叫三殊胜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无漏功德,得到的福报是永不变化的。有漏功德是平常所做善行时没有配合殊胜方便,第一,没有发心;第二,进入善行状态当中没有正行;最终没有回向。不具备三殊胜法即三清净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有漏功德,所得到的果报、福报是有生灭性的。比如说,现今我们看见世上很多人两三年之前做得挺好,但是两三年之后就比乞丐还乞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前两三年做得很好,是因前世的因而得到的果报。但为什么他的这个果报有生灭性呢?说明所造的功德是有漏功德。有漏功德如同现在有一杯水,在很渴的时候喝下这杯水可以解渴,享受一杯水的快乐。但是喝完水若再具有渴的现象,那杯里已没有水了,就要感受痛苦。所以我们必须先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学会该如何修行。我等根本上师喇嘛阿秋在亚青寺给弟子讲法时,反复讲解初学者修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知道如何修行。因为不知道如何修行的情况之下,付出多大的代价得到的果报还是世间福报,暂时可以享受但最终还是得不到永不变化的快乐。创造无漏功德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如同刚才所言般,讲解智慧也好,福报也好,一切都归纳在现前修行之中,若精进修行,那智慧也会增长,福报也会圆满.所以这些道理都稍许精通一些,对我们以后修证可起到很大的作用.现今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家里供个财神可以招财;念诵金刚萨垛可以消尽一切烦恼;莲花生大士心咒是消除一切障碍;文殊菩萨是增长智慧;药师佛是消尽一切病魔等等。那真会这样吗?从共同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要知道不同的本尊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呈现,不是说一个本尊只能起到一个作用。比如说,我们依止文殊菩萨的时候,既能增长智慧,又能消尽烦恼,又可以增长慈悲心,又可以消尽病魔。因为要知道,第一,临时具有很多病魔;第二,智慧薄弱;第三,福报极小;第四,仍然在痛苦和困惑之中;这些都是因烦恼习气造成的。依止本尊念诵不同心咒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烦恼,所以在依止一个本尊,修持一个法的当下,一切法都在修行之中。必须要通达万法摄一之窍诀这很重要,否则按照我等所理解的方法去修行,法是永远修不完的。如同前两天讲解《精要明境》的时候不是提示过吗?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所说的一切道理也是很多很多,那要是去学那么多的教法乘次、入乘之门和言说知识,何时能修得完呢?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万法摄一之窍诀。我们这次讲解《自我教言》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上。我们把整个修法分为座上和座下两种,也就是说入定和出定两种。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上师瑜伽的导修》,这就是座上修行的方式。那座下也就是平常面对生活当中,作为一个居士这种度日的时间比座上修行的时间更长,那怎么修行呢?就要针对个人的根机讲解为妙。比如说,从小乘的角度当中,有时候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讲解无我之道理,有时候又讲解有我,那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呢?从根本上讲解当然是无我之见解。但因个人根机不同有时候不得不讲解有我,从有我来创造无我之见解。所以平常修行的时候不要拿出一句“一切都是虚幻”来修行,这个是临时达不到的,还是根据个人的根机来修法。这次讲解的《自我教言》很适合我们的根机,平常面对现实生活在成办自己事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我们讲解的《自我教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这个基础当中再创造更好条件,以后修行就不需要那么刻意去着意,不需要那么强制。因为具有这种力量,后面修起法来就更自然和更方便一些。还有一点需要提示一下,各地地带当中有些导师不重视闻思,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行,能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吗?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烦恼习气沉重,说安住就能安住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安住的时候,还要分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要真正赤裸出世间禅定能安住的行者少中又少。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例子。历代传承祖师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人呢?这说明了真正能在这方面直接安住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所以为了创造这个见解,必须还要有一个修法的程序,依靠前面来创造后面。前面我们把它当作是获得后面的这么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必须依靠前面《自我教言》等共同前行方便来创造。禅宗也是讲解因地的,还讲解很多道理。像虚老的《禅修要旨》关于初步开始修禅定的前行部分也讲得很多。也就是说,禅宗在讲解因地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一个次第修法过程。当然有些禅师在给弟子讲法的时候,不讲解因地,直接讲解果法,但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让你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安住在皆空之中,谁能达到呢?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若这么容易,为什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还讲授了八万四千个法门呢?说明了我等导师世间的第一佛都没有这样做,那现今有些人所做的这一切还是要谨慎对待吧。禅宗真正果法和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真实教授乃是一种不讲解过程直指心的本体的殊胜法义,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到的。我们举个例子,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得到书信,说是达摩祖师在汉地要讲一个很深的法。这时很多汉地和尚迎接达摩祖师,讲台搭好后祈请达摩祖师为汉地弟子讲法。达摩祖师在上面坐了一阵时间,起来就走了。人们觉得今天怎么这么怪呢?达摩祖师为什么不讲法呢?很多人以为是否得罪了达摩祖师而不讲法。只有一个人悟到这么一个道理,是不是印度的法师讲法不用口,为什么讲法不用口呢?怎么讲解呢?他也讲不出个道理。也就是说心印传承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现在各地依靠这种方法讲解的人太多了,让弟子们坐下,导师坐在上面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那时候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这就叫见解。要不就说过去的妄念已经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中间这个平静状态当中就叫做本觉等等,禅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高原地带的两位导师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宝,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宝曾经在这两个圣处天天讲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两位尊者也不是直接按照心印传承来传法的,所以对待现今的一些现象还是需要谨慎一些的好。可能也是未法时代的标志吧,出现这种现象相当多,我们当然不能跟随着这些无根无据的狂言行走,时刻都要反观自己的心,要不做到这一点就会有所偏邪。比如说现在我作为你们的上师,我一举一动的时候,若你们有极上等根机的话都有成就的机会,不仅仅是我在给你们讲法时有这个机会,你们平常在见到很多高僧大德的时候都有这个机会的,但证悟过吗?有些人只注重外在形象和感受,而总是感觉不错,但感觉并不代表是证悟啊!感觉还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概念。贪嗔痴一切烦恼也是一种感受,难道这些感受都是开悟之标志吗?当然不能这么讲解。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按照自心与法融合而修行为妙。自己的根机是何等就要以何等法去修行。自己做为一个下等根机的次第行者,你拿着很高的法去修持,不会有见解辗转增长的时候,决定不会有的。禅宗和无上窍诀大圆满真实教授当中直指心的本体,但又要知道的是这个明心见性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像历代高僧大德,甚至是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用不着修行这么一个程序,但是为了让后代弟子对修法更加精进,因此示现了六年苦行的行为。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不是谁都能按照心印传承的方式这么容易就可以证悟的。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的人有多少呢?现在很多人说,他平常修行的时候能够安住在清明之状态当中,虽然不能长久保持,但可以安住在清明状态,这是否就是见性?当然不是见性。若是见性,当下真是证悟的话,为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烦恼完全消尽,那时候就应该不存在烦恼,甚至在梦光明境界当中,梦里能达到自在,因为当下认识到本性的缘故。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证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直接在座下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实修,也不是那么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因此《自我教言》很适合我们目前的修法。很多人觉得这与禅宗明心见性和密宗真实教授相比,这种修法是一种着意,就觉得比别的教法低一乘。但要知道我们的根机目前仍然停留在这么个阶段之中,必须从“低的”来创造更高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理解以上道理就能对《自我教言》的一句一字都会生起极大信心而纳入心相续。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友前不该有喜怒”:朋友面前不该有喜怒。比如说,今天好像很高兴,明天又在朋友面前忿怒等等。这不是讲解一些世间做人道理吗?这还叫做佛法吗?当然叫佛法。佛教是一种圣处,内心时刻调整自己的贪嗔痴一切烦恼,也不因自己的行为使他人生起贪嗔痴烦恼,这就叫做佛教。我们不是讲解佛教是一种圣处吗?我们调伏内心使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平等清净状态当中就名为圣处。在他人的面前也要做到一个圣处者。一个圣字,也就是说,以我们的行为和言语不造成他人产生贪嗔痴现象,这就叫佛教。所以不要在朋友面前产生喜和怒。要是有时候高兴,有时候忿怒,会导致朋友之间的分离,而分离必然会有嗔恨心,嗔恨心是堕入地狱之因。

“承诺不该有变动”:我们平常面对朋友,心中的承诺不能有改变。在修行中更应该做到承诺不该有变动。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我们的修行应当精进,这个承诺不能有变动。像法王如意宝的做法让谁都感到不可思议,说什么时候讲法,就在什么时间讲法。要是迟到一两分钟,就在大众当中做忏悔,还要讲解他耽搁一两分钟的原因等等,承诺之事是一点都不变动。我们也应该这样,慢慢纠正吧,承诺不该有变动。

“行事不该有表里”:平常不能表面上做一套,内心当中又去想一套,表里应该一致。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表面上做一个修法的样子,内心还是被贪嗔痴一切烦恼束缚,没有归纳在修行之中,还在懈怠和昏沉之中,这不叫做正法。非法与正法的区分就在于内心调伏之上。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慢。”

“切莫自大与傲慢”:自大与傲慢会生起对他人的诽谤,会造成对上师、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一旦不具备信心,完全失去了密宗整个誓言。密宗所讲解的共同誓言为十四条根本誓言,是在信心的基础当中创造的。一旦不具备信心,自大与傲慢者是很容易犯诽谤上师第一条的,因为自大与傲慢的原因,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也会犯第二条违背上师的教言。同时在金刚道友之间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人算什么,与金刚道友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前三条誓言都违犯了,余下的那就更不要谈了。无上窍诀大圆满总分为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也是在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而支分二十七条,只要前三条一犯,二十七条根本誓言都已经犯了,所以说信心是相当重要的。树立信心的前提当然是断绝自大与傲慢。我们开始进入密宗的时候要具备五种圆满:地处圆满,观想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圆满,所依止的上师为阿弥陀佛;眷属圆满,跟随着自己一起修法的一切眷属都要观想成男女菩萨;所修行的法为大乘法宝;时间为超越三时,在第四时大平等当中。所以还是在信心当中创造五种圆满。一旦自大与傲慢的时候,当然五种圆满就不存在了,不具有五种圆满的话,那密宗就不要谈了,下面也跟随着一个一个消尽。

“切莫暗中说他过”:不要在暗中说他人的过失。暗中说他人过失的时候,对他人起不了什么损害,反而损害了自己。作为一个密宗的道友,你要是暗中说他人的过失就犯了密宗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三条,也犯了密宗根本誓言十四条的第二条违背上师的教言,违背上师的教言,那导师也就诽谤了。因为这些都是跟随上师而起现的。那要是犯了前三条的话,一切都在违犯之中。从世间角度暗中说他人的过失,也是一种不正常人的做法,有教养很正常的人是不会随便在背后说他人的过失。

“于谁亦莫作轻慢”:指的是什么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示现涅槃的时候,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为了救度众生他将呈现不同的示相来度化众生。不同的示相当中有五百清净化身和五百不清净化身。不清净化身当中旁生也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出家僧众里也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如同我们现今所依止的导师这般,金刚道友中可能也有很多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没有进入佛门的大众当中也可能有释迦牟尼佛的很多化身。所以对谁也不能轻慢的。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在调伏内心中去行持为妙。藏族有句俗话:“佛在何处皆不知,因此要生平等信;贼在何处也不知,是故当存谨慎心。”也就是说佛在何处也不知道,因此时时刻刻都要提起信心修行。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于富人施财物”:不要于富人布施财物,因为富人本来就有财物,你要是给他一些财物,他就把它当作很一般的东西,内心中这件事想都不想的。要是把财物给一个贫困的人,他内心当中会生起很大的喜悦,因为他没有财物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布施当中,就布施给贫困的人。

“不于狡者起信心”:就是不要对狡诈者起信心。狡诈者指的是什么呢?内心当中并不具备功德,表面上做个样子。末法时代恶知识很多,谁是恶知识谁也不知道,因为恶知识多数都是做个样子像善知识般,但内心当中还是有所图的。因此,在这种诈相者面前不要生起信心,不要依赖于他,不要把自己的一生托靠在这个对境之上。一位狡诈者本来就不具有实际功德,引导的一切都是偏邪,所以不能对如是者起信心,就这么去理解。当然我们内心对谁都要有个平等心,不是说我们作个辨别,对谁不生信心,对谁生信心。那样的话信心就产生偏袒,一旦信心偏袒,怎么又能守住十四条根本誓言呢?

“于谁亦莫说密语”:尤其是密宗所讲解的不共法,对谁都不要随便说这些密语。这两天我们所讲解的法都叫做共同法,只要对这个法生起信心者,对谁讲解一些都没有什么过失。但怎样理解这个密呢?前一段时间我在深圳的时候,有几个大学教授问我这个问题,他说他虽然对密宗有很大的信心,但怎么也理解不了密宗为什么要密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呢?他说这个密要是指的是不光明正大的话,那密宗怎么还算得上是佛法?我告诉他,密宗不是不光明正大,密宗更光明正大。这种光明正大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树立的。比如说,一个识字不多只会种庄稼的农民,你要是当下给他谈高科技,他怎么也理解不了,那谈还不如不谈。因为,要是谈的话,没有智慧的人反而会对你产生诽谤。我给他讲了这么个故事:过去藏族人没有见过煤,也没有见过煤油。藏地的土司到汉地去参观,回去的时候就给藏族人说,汉地太奇怪了,你们知道他们烧的是什么吗?烧的是石头,若要是点不燃稍许加点水那燃得更厉害。那高原上面的人谁都不相信,不可能,石头能点燃的话,我们高原地带有的是石头,谁烧过石头呢?水是灭火的,怎么倒水以后会燃得更猛呢?他们完全不相信,还说你这个人说的全都是假的。实际当中有这件事吗?有的。烧的是煤,上面倒的是煤油。就像这一模一样,很深刻的道理对一般不具备智慧者讲,就会造成很多的诽谤之词。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讲解小乘声闻的时候,讲解无我之道理,有时候又讲解有我,那明明讲解无我,怎么一下又讲有我呢?因为,有些人对我字执着太强,就是说对现实生活执着太强的人面前,你要是直接讲解无我的话,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明明我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怎么说不存在呢?因为他不具备这个智慧,所以在这种人面前,就要针对他的智慧来讲解相对的法。所以密法不能给根机不相应的弟子讲解,原因就在于此。十四条根本誓言中说非器非熟庸俗者面前若传密法违背第七条。不具备根机、不具备法器一个庸俗者面前要是传讲密语的话,就会犯第七条根本誓言。因为无法接受啊。所以,以后像顿超这方面的法,没有在上师面前得到开许,甚至没有一定的禅修经验的时候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汉地很多人,一看书就看《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没有禅修经验者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此中所讲解的法太深了。从文字表面上可能也会知道一些,如同念诵心经般:“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缘起性空之名词,谁都会念诵,但能做得到这一点吗?尤其对物质执着太强的人面前,你要是讲解空性,导致他还会执着这一点,反而觉得这些讲法更不对的。前两天我在苏州的时候,有几个大学生来问我关于精神与物质关系,我也给他们讲解精神和物质在初步修行过程当中需要怎么面对,在究竟的时候怎么面对。很多人说佛教只是讲究唯心主义的,其实佛教初步当中并不排斥物,比如我们放生不就是物吗?虽然它并不算是“唯”的,但也是一个物啊。像平常灌顶是在表示形式之上,还是物做诠示啊。虽然不能叫作“唯”,但是还是在物当中调伏内心。佛教做功德同样一个道理,若是建个塔、建个庙还不是一个物吗?虽然不讲究“唯”,但是还是讲解物当中来创造精神。有这么一个缘起,但是最终精神当然要放在第一位的。在没有理解精神之前,我们不树立一个“唯”字,但是真正要是具有智慧者,精神当然是“唯”的。这些学生说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这个“唯”字,你要树立在“物”上面是不太现实的,比如说,从小到大不停地忙于世间的事,其目的就是为获得一切财物,财物能使众生获得永不变化的快乐吗?不可能的。人临终奄奄一息的时候,一切财物堆在这个即将从世间消失的人面前,他内心当中能得到稍许快乐吗?这说明物质并不是“唯”能达到让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之源。所以就要根据各人的理解来讲解这些道理,对念诵方面很重视的人就让他念诵;对做功德很感兴趣的就讲解放生的功德。但逐渐向更深刻、更根本、更究竟的法引导,这就需要讲解怎么去用心念诵,怎么去打坐。尤其我们这两天讲什么法时都讲解一些禅修,为什么对禅修这么重视呢?因为要知道,身、语、意三种都可以做善行,但是身、语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意在支配,也就是说心为根本。现前贪嗔痴一切烦恼,即一切概念为佛的境界吗?当然它不是佛的境界。因为心是有变化性的,佛是没有变化性,那么必须要消尽一切概念在平静状态当中寻找佛的境界,所以禅修为一切修法的最根本之法。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只能根据个人的根机来讲解,所以对谁也不要随便说一些密语。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已功德。”

“不应观察美女身”:就是不要生起贪欲。

“不应观察友之事”:过多地参与朋友的事情当中,尤其去观察朋友的很多事情,就会引起朋友的误会,甚至会生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不应观察已功德”:要观察就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自己的功德。因为时刻观察稍许之功德,内心中很容易生起自大与傲慢,为了消尽这两种过失,所以要时刻观想自己的过失,针对过失寻找对治之力。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语言随顺于亲友”:语言要随顺亲友,比如亲友说东,你偏要说西,就会形成对立,导致很多烦恼。语言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为了不产生烦恼,语言还是要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前两天我们在这边授过一些皈依戒,授完皈依戒之后作为佛陀的弟子在三同分当中的戒条必须要穿一些红色或黄色的衣服。但当地习俗穿红黄色衣服的人很少,很多人不穿这种衣服,你一个人穿这种衣服,别人就觉得你是个古怪的人。佛教就是要随顺一切众生,谁见谁喜欢,不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那时候我们就在脖子上或手腕上戴个红黄色的线,这一点我们能做到。哪怕你穿上什么样的衣服,身上应该有个红色或黄色的标志,这代表我们是佛陀弟子,也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别人说东他偏偏说西这当然不是一个修行者的行为,尤其是在相信佛教的人还是稀少的这么一个环境之中,衣饰、语言等等更应该要随顺当地的。

“自心相应于佛法”:这个佛法指的是什么呢?上面所讲解的一切道理若时时刻刻都能行持的话就叫做佛法。佛法,佛法,就是调伏内心消除内心的贪嗔痴烦恼,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会让他人生起诽谤,这就叫做佛法。时刻都要提起正念这样行持。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不闻他人赞己德”:要是天天听到他人赞颂自己的功德,自己很容易会生起自大和傲慢,那信心就很难生起来,这些和上面讲解的含义都一样。

“不闻喜新者之语”:现今很多人在依止上师这方面有一种喜新厌旧的现象,看到一个新的活佛就有一种新鲜感,都去依止一些新的。当然不是说新的没有功德,但还是谨慎观察之后依止为妙。在没有观察和不了解情况之下,尽量还是依止往昔你们已经了解并具有信心的这位导师。现前这个时代,以善知识的样子来欺骗众生的人,不仅过去有,将来还会更多。往昔阿底峡尊者之弟子仲敦巴在一次大法会上,指着一位年幼沙弥告诉大众:“当这位小沙弥年长后,到达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世间将出现许多拨无因果之狂见者,那时由此沙弥告知世人,这些都是邪魔加持,这是我仲敦巴所遗教言。”不要依止这些做样子的恶知识,因为这些人都是欺骗众生的,必然自己有所图的。要依止还是依止自己完全了解符合真正佛教的这么一位导师。要不依止两天又开始诽谤会造成永远不能成就之障碍。

“不闻愚者之教诲”:在汉地很多人都爱听一些谣言,爱传一些谣言。以前我在一个地方看病的时候,有一个居士在我面前传这么个谣言,说他有一个根本上师七天讲法就可以成就。我说:“真的有吗?”他说真有。我就问他,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他,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做到的事情,现今你的师父能做到,那太不可思议了。虽然七天时间对我这个病人来说也很珍贵,但是如果七天能成就的话,那太值得了。他说可以介绍。我就又问他:“你依止这位上师可能不止七天吧?”他就不敢说话了。要是他说不止七天,那他不也是一位证悟者,但若是问他很多佛法问题,他可能会无法答得出来的。所以像这样的谣言太多了,我们不能信这些谣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主尊也没有做到这一点,难道还有这么新鲜的事情?现前各地有的讲解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这么一安住就叫做见解。我前两天遇到一个做生意的人,他说他的师父是韩国修禅宗的一位导师,平常有问题问师父,师父并不讲解,问什么问题都是说一切放下。这位居士也就一切放下,放了五、六年,做生意的客户也全都跑光了。作为一个佛教徒要是真正出世间的见解有所增上,客户全都跑光的话也还值得。可是出世间的见解一点都没有,贪嗔痴烦恼却越来越沉重,前两天见到我的时候他说:“怎么办呢?现在已经放到这个程度了无法再放了。”放也有方法,不是这么放法。这种放法是不符合佛法教授的。所以我们不能听这些愚者之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的八万四千之法是最清明的,具德的弟子也必须按照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而行持,连一句教言都不讲解,“一切放下”就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谣言更不能听。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不求富人之财物”:不求富人之财物指的是什么?是说对世间的物质财富不能过多地追求。作为居士完全排斥一切财富,天天坐在家里这也不大现实。但是达到有吃有穿的时候就要抽出一些时间修法。因为一切财物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比如说你现在达到中等富人之财物,你还会追求上等,到上等的时候你还会追求极上等之财物,所以众生的欲望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因此,在已有的情况之下尽量抽出一些时间修法。

“不求高贵之地位”:官职越大,地位越高,受世间的约束就越多,也就身不由己了,就会离佛法越来越远。甚至往昔对佛法很虔诚、很精进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因这些地位的缘故,什么法都修不成了。

“不求华丽之衣饰”:小乘戒当中一个出家人是不能追求、不能穿华丽衣服的。很高档、很贵的衣服出家人是不准穿的。在家的居士虽说要艰苦朴素,但并不是要求穿一些补丁衣服,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已经达到极高,你要是再穿补丁衣服,众人就觉得你这个人不正常。但是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衣服,把一切时间都用在穿着打扮之上,这就不值得。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我善知识。”

“不谤众望所归者”:很多人说这个师父好的时候,你说他坏,这就会导致很多人对你生起很大的诽谤。我第一次到汉地的时候有些居士问我一些师父的情况,我都是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实事求是应该是对的,但是后来觉得这种做法还是善巧方便一些为好。哪怕是一个做样子欺骗众生的假师父或者是打着活佛的名称也好,扛着我的名声也好,但是他在为他人说法时下面总是有几个居士归望着他的。这时评说这位师父是不妥当的,若内心当中带有一点偏邪的话,罪过还是很大的,当然评说的时候内心是不能偏邪的。你要是实事求是地说,可能还会造成一些人对你生起嫉妒等等,又造成一些烦恼。所以我觉得可能是时代的原因,还是善巧方便一些。哪怕知道这个人在怎么样,还是不说为妙。前一段时间各地也有人问我某某师父到亚青寺去过没有,我说不知道,因为高原地带人数太多了,我怎么能记得住这些人有没有去过呢?回答不知道可能不会是障碍吧?有些人对我说师父你要是这样完全抛弃的话,会不会对整个佛教产生影响?这个可能会有一些的,但是没有办法,谁又愿意生起烦恼的事情呢?说个不知道的话,可能会对这些众生造成一些影响,但这也是他们共同的业力吧。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要去诽谤他人的买卖物,说你这个东西哪能值这么多钱等等。要是去买这个东西可以讲个价钱,这是合法合理的。但是不去买的时候不要去指责或诽谤他人的这些买卖物,这样会刺激他人的心,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不得不依靠这些买卖物来追求幸福,甚至养家糊口,所以没有必要去诽谤他人卖的东西是贵还是坏等等。

“不谤慈我善知识”:一切对众生有慈悲的善知识,不管是自己所依赖的对境还是不依赖的对境,只要是善知识都在救度不同的众生,所以不应去诽谤他。比如说,南京这个城市居士挺多,可能像汉地其它地方一样都是一批、又一批的居士迎接来南京的每位活佛。但是不应该去说我所依止的上师是好的,其他上师不好等等。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显,用不着去辨别哪个是好,哪个是坏。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不赞众夫所指者”:别人都说这个人不好的时候,你偏要说这个人很好,这会导致他人对你的诽谤,生起不必要的烦恼。

“不赞自大愚昧者”:他自己已经很自大,你要是再说他很大的话,他的傲慢情绪就会更大,所以不去赞叹这些人。佛法,佛法,就是为了对治贪嗔痴一切烦恼,我们平常的言语行为等不能造成他人的诽谤或形成他人烦恼之因。

“不赞幼稚之孩童”:现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很多父母把小孩当作宝贝一般,当然也应该这样。但是有时候需要指责的时候不去指责,等孩子长大以后,你想去指责他,他可能反过来就要指责你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说,有些父母把儿女带到我身边的时候,以为在我的面前说什么话可能儿女当下不会翻脸,因为会看我的面子。但是我看到他在说儿女过失时,儿女气得一直都在盯着他。我想这下父母回去可能就要遭殃了。这些都是小时候一直赞叹不指责小孩造成的。所以该管的时候必须要管,赞叹的时候就要赞叹,指责的时候当然必须要指责,打的时候也要打。以前很多父母问过这件事,那时候我在上师的身边,有时候父母把儿女带到灌顶的场面,于是灌完顶之后,儿女和父母都已形成金刚道友,那以后父母可不可以打儿女呢?上师说当然可以打。因为父母打小孩,是为了让小孩做好一切事情,是站在一个很好的发心当中而做这种行为,这些都是如法的。要不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讲解般,要是仅仅赞叹幼稚的孩童,那孩童就成为无法无天了,到了一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会干得出的。我在一些城市看到一些父母真是累得很,有些儿女真是父母的累赘。父母把他们从小养到大图个什么呢?到了孩子大的时候还要受那么大的罪。这一方面是他天生的阴德,另一方面还是与父母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天天赞叹他,摸又摸不得,这样小孩就觉得他是世界上谁也不敢侵犯的,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真的管教不了。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不赞不谤自亲属”:对自己的亲属不要赞叹,有时候赞叹得很厉害,万一有一天做得不对就会惹出很多事情来。当然也不要诽谤,不赞不谤自己的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比如说,像南京每年都会来很多陌生的师父,在内心没有对他生起信心的时候,不赞叹不去依止是可以,但也不要去诽谤。前一段时间有几个居士问我,密宗不是讲没有依止上师之前要观察师父吗?有时候向一位师父请教他的传承和他一生当中怎么修行等问题,师父很生气,所以就不敢去问。这说明这位师父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师父。要是真正的师父,必须经得起问的,甚至还要解答众生,让众生对他生起信心,要是没有信心的话,师父的密意怎么能传授给众生?众生怎么能依信心接受师父的密意呢?为了让弟子生起信心,作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我想他会告诉你传承和修行的方法。若是这位师父很生气地说:你想依止就依止,不想依止的话何必问那么多废话等等。那时候你暂时可以不依止、不赞叹,但也不能诽谤。因为作为一个修行者,对一个平凡的昆虫,我们都要做到平等对待,何况是一个陌生的师父,师父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呈现的,临时我与你没有这个缘份,那我不赞叹你,但也不诽谤你,就搁置一旁。有些人又问,往昔依止导师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观察师父的重要性,所以盲目去依止师父,现在已经和这位师父结上法缘怎么办呢?这要知道,结上法缘也好,没有结上法缘也好,内心当中对师父是永远不能生诽谤的,哪怕这位师父做错了多少事情,内心还是要生起信心。但是表面上如何处置可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夺。若是觉得以前虽然和这位师父结过一些法缘,但继续下去对自己的修法和信心等等不是那么太合适的话,可以从表面上离开,这完全不叫诽谤。从此离开这位师父身边,自己住自己的地方,这叫违背上师犯了密宗誓言吗?当然不是的。若要是说仅仅不在上师的身边就算违犯誓言的话,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又在人间,那不就犯了阿弥陀佛的誓言吗?不是这么讲解的。所以处理这些情况要从善巧方便的角度去做可能更好一些。

“不赞不谤一切人”:不说他人好,也不说他人坏,对一切人做到既不赞叹也不诽谤。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自观自己极为要”:上面讲解的这些窍诀是很多的,总之时时刻刻都要知道观照自己是最重要的,让自己所作所行不在贪嗔痴一切烦恼当中。自己所作所行不起贪嗔痴一切烦恼,自己所作所行不会形成对他人产生贪嗔痴一切烦恼之因,要是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叫做修法。但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当然需要一段时间的调伏。

“世出世法亦归此”:法,法,就是要做到这么一个平等状态,在主观当中消尽内心贪嗔痴一切烦恼,从客观角度当中自己的言行不形成他人贪嗔痴一切烦恼之源,这就叫做修法。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法都归于这一法之中。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为调自心而宣说,此乃极深当修持。”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为调自心而宣说”:这是华智仁波切为调伏自己的心而写的一部教言,也是为调伏自己的心而宣说的。

“此乃极深当修持”:这是一部很深奥的法,世间和出世间法都归于这一法之中,若能做到这些就是真正的修法。所以我们应当按照《自我教言》讲解的方式去精进修持。

以上由慧定师兄根据普扎上师开示录音整理


 


{返回 加行参考资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密宗法义精要
下一篇:金刚萨埵修法(隆德寺谢拉嘉称上师)
 不共内加行 金刚萨垛篇
 共前行与皈依
 自我教言
 四力忏悔
 金刚萨埵修法(隆德寺谢拉嘉称上师)
 前行命要窍诀 深海中的摩尼
 自然贝玛心滴、莲师意修悉地心要前行引导文
 金刚萨埵意修前行注解
 密宗法义精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三十二种身体的组织[栏目:法义精华]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9讲[栏目: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